基于幼儿活动经验,培养空间观念

2022-04-29 00:44:03殷芊陈静
教育视界(智慧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活动经验空间观念幼小衔接

殷芊 陈静

摘 要:《小小规划师》一课是基于幼儿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培养和发展一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而设计的“规划空间”主题活动课。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和幼儿园阶段的活动经验,帮助他们在游戏和活动中充分感受“形”和“体”的位置、特征与关系,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小小规划师》;幼小衔接;空间观念;活动经验

【课前思考】

儿童的数学学习从幼儿园迈向小学阶段,需要一种平稳自然的过渡方式。科学开展幼小衔接,既要遵循儿童数学学习的路径,也要重视数学的学科本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空间观念列为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并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如下要求:“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单元的学习,是学生入学后第一次接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基于幼儿园大班幼儿的相关活动内容和活动经验,设计了以规划空间为主题的《小小规划师》一课,将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与现实世界有效联结,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应用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特征、位置关系等相关知识解决真实的数学问题,获得优化空间的策略和经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把我请出来”“寻找脚印的‘主人”活动,初步感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加深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

2.通过“收纳‘积木宝宝”活动,在收纳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3.通过“走进我家厨房”活动,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策略意识。

4.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善于合作、懂得倾听、明确表达等。

【教学过程】

一、基于幼儿具身经验,了解立体图形的“面”

师:(出示积木)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盒积木,接下来老师会给你们提供一些信息,你能根据提示把它们从盒子里请出来吗?

生:(齐)能!

师:(出示提示:我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猜一猜会是哪个图形?

生:我拿出来的是长方体,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还有吗?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是完全一样的。

师:(出示提示:哈哈,我有正方形的面!)知道是谁了吗?赶紧把它从盒子里拿出来吧!

生:我拿出来的是正方体,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这个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4个面是一样的长方形。

师:是的,这个长方体比较特别,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出示提示:我们有时站不稳,容易滚动)会是谁呢?

生:我拿出来的是球,球有曲面,所以会滚来滚去。

生:我拿出来的是圆柱,圆柱的侧面是曲面,也容易滚动。

师:通过简单的游戏,我们熟悉了每个立体图形有哪些“面”。

[思考:幼儿的数学学习嵌在日常游戏生活中,积累了对空间的具身感受和数学活动经验。到了一年级,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已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做中学、玩中学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调用相关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笔者课始没有直接让学生回忆和介绍图形,而是提供了关键信息,让学生依据提示,结合他们对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特征的已有认识,作出相应的判断,从而了解各个立体图形的“面”。]

二、基于幼儿操作经验,体会“面”在“体”上

师:(出示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大家熟悉吗?能有感情地读一读吗?(学生齐读)小动物们在雪地里留下了不同形状的脚印。(出示图1)瞧,这些立体图形也跑到雪地里玩耍啦,还留下了一串串脚印。聪明的小侦探们,你们能根据这些脚印线索,找到是哪个图形“踩”出来的吗?

生:①号正方体。

生:⑦号长方体和③号长方体也可以。

师:(出示图2)这又会是什么立体图形留下的脚印呢?它又是怎么运动的?同学们可以借助脚印图和手中的学具,自己验证一下。

师:有想法了吗?

生:我觉得是⑦号长方体。

师:你能用学具演示一下运动过程吗?

(学生演示⑦号长方体翻滚运动。)

生:也有可能是①号和⑦号拼在一起。

师:它们是怎么运动的呢?(学生演示)原来是2个图形在一起玩耍呢!真厉害!根据它们身上面和线的特点就能判断出立体图形。

[思考:幼儿园活动强调操作和感悟,往往不需要学生得出什么确切的结论,而一年级的数学强调观察、推理、想象和操作相结合。学生可以基于幼儿操作活动经验,在没有操作的情况下,依靠观察比较就推出“正方形‘脚印属于有正方形面的立体图形”的结论。呈现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可以在带领学生跨学科感受语文魅力的同时,让他们意识到动物的脚掌和雪地里留下的脚印形状是相同的,从而关注立体图形的面的大小和形状特征。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三、基于幼儿表征经验,明晰立体图形的特征

师:积木宝宝在雪地里玩累了,请同学们把这些积木收拾下,放进我们的收纳箱里吧!(出示活动要求,如图3)完成的小组可以走到其他小组参观、采访,了解一下他们是怎样摆放的,听听他们的想法。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结束后全班交流汇报。)

师:遇到困难的小组,愿意和我们分享你们遇到的问题吗?

生:球放在上面一层容易滚动,放在下面一层又比较占地方。

师:球有点难放,想听听别的小组给我们提供的好建议吗?

生:(边操作边说)我们通过观察发现,这两个积木的边一样长,于是试着把它们拼在一起放进去。这里还空出一点,可以放得下一个圆柱。

师:看来收纳的时候不能一股脑地随便放,需要先观察要摆放的物体。还有其他成功的小组吗?你们是怎样规划的?

生:这里的立体图形,它们有些面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可以把这些相同的面拼在一起。

师:回想一下,在收纳积木的过程中,我们是怎样尝试、调整的?

生:把一些可以拼在一起的立体图形尝试拼起来。

师:是的,将单个物体组合在一起,这样就会让我们空间摆放得更规整、紧凑。今天我们经历了一次像这样观察、尝试、调整、总结的过程,完成了一次小小的规划,真棒!

[思考:在幼儿园活动中,儿童往往借助多样化的表征产生对空间的直觉,形成初步的空间感知;小学阶段则需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晰各立体图形的特征,实现空间观念进阶。本环节是一次小的空间规划活动,通过提供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立体图形让学生收纳,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摆放更合理?怎样摆放才能节省空间?学生结合幼儿阶段的经验基础和空间感知,总结交流一些空间规划的方法,并在动手操作中明晰立体图形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基于幼儿生活经验,规划空间结构

师:让我们回到家庭生活中,看看哪些空间需要规划呢?课前,我们进行了规划厨房空间的小调查,大家都带来了自己家厨房的照片,有的厨房比较大很宽敞,有的比较小,如何更科学合理地规划厨房的每一个空间呢?我们先在小组内介绍一下自己家的厨房。

(出示活动要求:1.拿出你们的红笔,圈一圈、画一画,你家厨房的哪些空间规划、物品摆放你认为是比较合理的?哪些地方可以稍微改进一下,使它更符合使用的需求?2.在四人小组中分享、交流,可以介绍自己家的厨房,也可以对其他小朋友家的厨房的空间规划提出调整建议。)

师:哪位小主人想邀请我们去家里的厨房参观一下?

生:我们家里会把一些物体挂在墙上,不是全部铺在桌子上,这样很省空间。

师:听明白他们家厨房是怎么规划的吗?

生:一层不够的时候就放几层。

师:一层变多层,让空间规划看起来更立体。

(师生交流略。)

师:豆豆家在规划厨房时遇到了难题,(出示图4)妈妈看中了这两款微波炉,你能应用今天学习的策略帮她选择应该买哪一个吗?

师:妈妈该怎么选择呢?哪一款更合适?

生:选择①号微波炉,因为②号微波炉太长了,桌面上放不下。

师:微波炉已经放好了,水壶和电饭锅放不进去了。这么小的空间,怎么解决?

生:可以买一个置物架,放在微波炉上面,这样就可以把这两样商品放在同一个位置了。

师:也可以说,置物架可以让原来只能摆放一层的空间,变成可以摆放多层的空间了。学习了好玩、有用的数学知识,小小的我们也能拥有大大的智慧,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思考:幼儿园活动强调“引导幼儿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本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真实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根据之前了解的图形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优化厨房的空间结构。学生将头脑中的立体图形特征具象化为厨房中的电器,进一步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让数学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结。]

【课后总评】

儿童空间观念的形成是连续的、进阶的过程。幼小衔接视角下的课程理念注重儿童空间观念的逐步形成和进阶。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才是儿童生活的真实空间,幼儿园在一日生活或主题活动中让幼儿大量接触常见的物体、图形,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小学则尝试开发相应的主题活动课程,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认知能力精心设计主题,恰当选择素材,唤醒已有经验,帮助儿童充分感受生活中“形”和“体”的位置、特征与关系,进而逐步走向抽象。《小小规划师》一课以“规划空间”为主题,自然而然地与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形成了关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系列课程的内在呼应、学段关联和学科延展,还可设计更多系列化、结构化的主题活动课程,让幼儿朦胧、模糊的空间经验得到连续发展,逐步形成清晰明确的空间知觉。

空间观念的发展依靠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课程实施。科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数学学习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大,如兴趣、需要、经验、情绪和意愿等,因此在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入学适应期,更应该以游戏、实践、活动、探究等活泼生动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将现实生活中对物体、图形的真实感受与数学世界中“形”与“体”的抽象知识建立丰富而深刻的联结。这节课精心设计了“把‘我请出来”“寻找脚印的‘主人”“收纳‘积木宝宝”“走进我家厨房”等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的基本特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更好地向抽象思维过渡,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进阶更要重视支持儿童展开“操作背后的思考”。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虽是基于儿童的具体感知,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更需要儿童能从具体物的感知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对其特征、关系进行理性概括、分析和思考,从而学会识别和判断。本节课中有很多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的精彩设计,例如,大声朗诵《雪地里的小画家》,让学生在感受语文魅力的同时关注图形的大小、形状及运动的特征,并能展开充分的思考与想象。再如,怎样把各种形状的积木整齐、有序、合理地摆放在收纳箱中,需要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真实过程,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尝试、调整、完善收纳方案,形成对各种积木形状特征的深刻感知,从而实现空间观念从具体形象走向抽象概括的进阶。

(殷芊,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邮编:210018;陈静,特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邮编:210001)

猜你喜欢
活动经验空间观念幼小衔接
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浅析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4:20:25
感悟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2:35:58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1:56:34
初谈幼小衔接之家园配合
教师·下(2016年10期)2016-12-03 10:08:40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中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微探
发展低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初探
“折纸”中蕴含的数学思维与动手能力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