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媒体下播音主持与AI的现场协作途径

2022-04-29 05:18杜朋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1期
关键词:传播途径现场播音主持

杜朋

摘要:当前的广播电视播音员常常因为千篇一律的表达,被一些观众称为“朗读机”。智能媒体浪潮下,AI合成主播出现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不禁会问既然有人工智能主播,播音主持是否还需在现场。本文以AI主播的发展现状作为切入点,就播音主持与AI主播如何更好地协作进行讨论,并提出加入人性化的情感表达、个性化的术语描述、多维度地沟通等优化播音主持的现场传播途径。

关键词:AI;播音主持;现场;传播途径

在2018年11月推出中国首位AI主播、能站立的AI主播“新小浩”、AI女主播“新小萌”、英语AI主播Mary之后,于第二年5月进一步推出全球首个3D版AI的合成主播“新小微”,这是新华社与国内人工智能企业研发的最新智能媒体产品。作为新闻传播的“未来画面”,引入大数据、人脸识别、语音合成、唇语编码等人工智能技术,输入文字便可精确地转化为新闻传播的视频画面,同时,强有力的肢体语言进一步推动媒体行业在更广维度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考虑到当前AI主播的新闻产品还无法达到人们的预期,即新闻主播需在现场传播当前的国内国际大事,现有的实际播音作业表明,鉴于AI主播的应用效果,新闻主播在现场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以AI主播在新闻传播上的应用作为切入点,对播音主持行业面对的挑战及未来发展的自我提升展开研究,着重分析智能媒体时代播音主持需在现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结合当前的新技术、新媒体,阐述播音主持需对当前的行业发展积极应对,适时调整新闻传播方式,与AI主播进行现场协作,从而适应智能媒体并在生活逐步智能化的今天实现自我突破。

一、问题的提出

新闻工作是媒体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的改革是传媒改革的关键。新闻传播体系中,播音主持处于较为核心的位置,它是传播人们信息的前沿通道,又是党和人民群众沟通与联系的桥梁,因而播音主持对新闻信息的传播十分重要。AI主播给新闻业,尤其是一些从事播音主持的媒体人带来困惑,这些人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会被取代[1]。

有关互联网信息播发展存在一个观点,即技术只是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途径与信息的表现形式,并不会改变传播的主体和实质性内容。

智能媒体时代,播音主持需要明白如何在现场与AI主播更好地协作,从而在有稿播出时实现新闻报道增色,在无稿提供时实现新闻报道流畅,进而适应当前的智能媒体新平台。

二、播音主持的概念

由于互联网媒体的加入,使得原本收看电视节目的人群进一步分流至互联网,因而在传统的新闻媒体上引入互联网显得尤为必要。

随着AI、VR、5G等新技术的引入,人们进入万物互联、媒体无处不在的时代,AI主播作为新闻传播创新的新兴载体,本文仅讨论新华社AI主播为代表智能主播的优缺点,与之相对的是,播音主持主要泛指新闻播音员,不包括其他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

播音主持在培养上是一步一步地从教学逐步走上主播台,在具体实践上不一定就在主播大厅,而是在事件现场。中国著名播音大师张颂曾经说,面向新闻的播音主持,需要具备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兼具一定的心理素质,对政策具有较好的知晓性,为了更好地描述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实能在语言上进行创造。“在现场”与“不在场”相对,在智能媒体、AI主播进入大众视野的今天,分析播音主持在现场是否必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AI主播并未实质性改变新闻传播

新闻信息的传播创新主要在于降本增效,人工智能应在新闻采集中得到应用,从而使得智能算法更好地传播主流价值,进而提升信息传播的力度、广度,让民众更好地了解党,也让党更好地了解民众[2]。

AI主播作为媒体与智能技术结合的产物,与人相似,具备声音、表情且具有行动能力,可结合不同场景进行服装、发型的更换,同时可以不间断在网站上及社交媒体上进行新闻播报,从而有助于实现降本增效的效果。

但即便AI主播不断进行改造、优化,实现不间断的连续播报,是否对新闻的信息发布具有额外优势?观众是否会对AI主播产生疲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新闻传播的格局并未改变

AI主播在当前的新闻播报应用领域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除了赋予人的形象,与文字转语音的AI应用相差无几,很多时候需要真人对播报内容进行记录和编辑。

以新闻内容播报过程为例,AI主播大多只能见字发声,即无法像人一样对具体的字、词进行停顿、轻重读,如果想实现对新闻本身内容进一步分析或者将内心的感受通过语音表达更是不可能。

更为重要的是,AI主播难以应付广大受众新闻需求,AI主播主要用于新华社的部分新闻APP产品或者个别广播节目,为了完成不同的新闻节目需要大量人力,这样才能保证新闻节目的可靠性,并对新闻传播的质量起到重要支撑。

(二)播音主持队伍并未改变

AI主播进行播音时,字数有限,传播缺乏合理的句调,需要传递什么意思并不明确,因为很多时候人们听播音时会关注核心的词汇,即一句完整的话里面需要突出某些词汇,而这一点,当前的AI主播还无法实现,进而降低新闻信息传播的效率。

AI主播可以辅助播音主持完成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任务,从播音主持的角度,他们应该积极拥抱现代科技,寻求自我能力的提升,在完成新闻工作时引入智能技术,使得播音具有自己的风格,以其自身的特点,使得播音区别于对话、话剧、小品、相声等语言表达形式。

从历史的角度,消极面对AI主播是徒劳的,需要充分利用AI主播的优势,并强调播音主持在现场的必要性。

四、播音主持与AI主播的现场协作途径

播音主持的定位是播报新闻,播音主持不是电视剧偶像,而是新闻从业人员。

播音主持不只是将文字转化为声音,更是思想启发者。播音主持在现场,需要牢记自己的职业操守和新闻目标。新兴技术给新闻从业人员带来欣喜的同时,也时时伴有焦虑,相同的新闻节目,播音主持和AI主播区别在于播音主持具备独立的人格,具备感知事件背后人性、情感的深度,能更好地理解新闻数据传递的社会价值,能更好地向全世界发出有力的中国声音,能结合新闻信息内在的逻辑性、舆论情况挖掘其更进一步的深度。

科技的进步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将人脑替换为机器,而是将机器作为辅助,更好地帮助人脑完成各项生产生活。播音主持对于新闻这块土地应牢牢守护,加强对真相的追求,新闻内容借助AI主播实现实时、准确的报道,但需要加入人的思考、深入、情感及更加理性的成分。

有学者定义人工智能时代时,认为人工智能最大的好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衡量人性。

人工智能并不能创造具有独立创造性、人性情感的生物,因为人工智能是人创造的,基于此,仅仅通过技术的叠加,忽视情感的说话并不是人类意义上的交流。

脚下走过多少路,人的心中就会产生多少情感。结合视听效果的播音节目从形式上来说非常多,播音主持需要加强与受众的交流,从最开始的稿件准备到整条新闻的播报,心理上要有画面感、镜头感及大局意识,形成集声音、各种标记符号及内心想法于一体的整体统一感觉。

AI主播可以在节奏、停连等外部技术上做到声音复刻,但是要想对新闻本身的关键词汇做到重音、语气的把握是比较勉强的,同时要做到情景再现、内在语、面对对象等内在的人际表达更是难上加难,播音主持在与AI主播进行现场协作时要把握人本身对事物的温度、感观。

以2008年央视播音主持文静报道汶川地震新闻为例,一位母亲在身体极其微弱的条件下使出自己仅剩下的力量从身子底下托起了一个只有几个月的婴儿,救援人员在抱起这个婴儿的同时,发现一条手机短信,上面写着“宝贝,如果你还能活下来,记住我会一直爱你”,救援人员当场失声痛哭。播音主持的内在人际表达蕴含着丰富且朴素的人性思考,著名主持人汪涵也提到,主持人的“主”表示头脑,“人”表示关怀,要始终不忘播音主持人也是一个人,交流不能没有应有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抚慰。在播音主持与AI主播进行现场协作的过程中,并不是相互竞争,而是优势互补,从播音主持的角度,要注重打造自身的人性魅力。

(一)人性化的情感传播

在很多新闻播报中,播音员、主持人在口述新闻时一直秉承“带点情感、把握尺度”的原则,从新闻播报的角度,这是对新闻从业者还原事实的基本要求。但是,部分人缺乏对新闻播报发展历史的了解与认知,导致其对新闻传播产生某些误读甚至错误认识,认为带有一副官腔、高高在上的感觉以及描述事实略带强势的语言是新闻播报的本质属性,从而忘记了在新闻播报时,态度、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属性。播音主持在陈述当前发生的事实时,保持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有助于观众获取信息的同时,对新闻播报行业诚恳、负责的态度产生一定的好印象。AI主播出现后,那种冰冷、面无表情的播音感觉使得人们将AI主播与播音主持人画等号,进而产生了AI主播可以替代现有播音主持人的想法。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它需要符合新闻传播应有的要求,郑重严肃的态度本无可厚非,但是在智媒体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信息的简单发布,因为音视频、流媒体等技术的介入,希望在播报新闻过程中增加互动与交流。

因而,播音主持人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在保持理性的同时需要加入一些情感,促进人们对事件本身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关注事件背后的社会现象。就事物的态度改变问题,施拉姆曾表示相比逻辑的呼吁,情感呼吁的作用更大[3],勒庞也提到在永恒的公理冲突中[4],感情从来就不是失败,进一步说明播音主持在播报新闻时引入人性化情感十分必要,这是AI主播无法做到的。

(二)个性化的术语描述

播音主持人也是人,每个人在阐述一件事或描述一个人时都会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而从主持人的角度,标准的语言描述及非语言描述彰显了主持人的个人魅力。播音主持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会受限于节目要求及自身认知,发音吐词、词与词之间短句会相对重视一些,但是语言本身含有内在社会属性,即一个地方的人在描述事物本身有其自身特色及自己独立的思考。语言从不同人的角度它们传递的含义不同,语言本身与人所在的层次、生长环境相关,这些因素对语言的使用产生巨大影响。层次、生长环境不同构建了语言的社会属性,进而促使语言具有个性化的特征,AI主播只能借助人工智能对人类语言的表面特征进行模仿,但难以模仿语言的社会属性。播音主持在现场时不应只拘泥于吐字正确发音标准,AI主播在进行标准吐字的同时,新闻主播可以以自己个性化的术语,让观众在了解事件的过程中感受到播音主持人对事件核心部分的态度,同时,个性化的语言相比标准的发音更加亲民,有助于公众对事件的核心要点或者关键的因素产生画面感。

(三)多维度的互动沟通

在智能媒体浪潮下,播音主持人要做的已不再只是照本宣科式的播报,AI主播进行简单播报的同时,播音主持人可以借助智能媒体了解人们对事件的感受、想法,从而实时进行互动,还可以就公众对事件关心的问题调整播报状态,与AI主播切换,发表自己对该问题的想法。智能媒体打破了收发信息双方的界限,播音主持人得以及时了解目标群体对新闻的感知、认知。AI主播无法在现场增加更多的互动,而播音主持在现场可根据与受众的互动情况,对报道的事实进行灵活反应,包括在线回答、写下自己的感受,进而增加报道的温度。在现场,不同于AI主播的格式化程序设计,播音主持可以借助智能媒体与公众更好地互动,收集必要的信息,以自己的才学、内涵就公众感兴趣的问题阐述自己独到、个性化的见解。

五、结语

智能媒体不是将没有情感的机器转为人,而是促进媒体人在工作上更加专业,增加媒体人在进行信息传递上的手段。传媒的变革是传播内容向加强内容的变革。AI主播只是单纯的播报工具,播音主持可以以自己人性化的情感、个性化的术语描述及多维度的互动,与AI主播在现场实现协作,进而传递给人们尽可能多、尽可能广的新闻信息。

参考文献:

[1] 张慧晨.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记者摇篮,2019,50(5):105-106.

[2] 陈杰.论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创新[J].西部广播电视,2018,38(21):140-141.

[3] 郭炳阳.浅析抖音短视频的传播机制:以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为例[J].记者摇篮,2020(4):127-128.

[4] 袁蕊,徐艳玲.基于集体行为理论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心理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217-226.

猜你喜欢
传播途径现场播音主持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
流行甚“High”的网络流行语
警惕环境恶化的新因素
重组品德课堂“现场”:从生活通达心灵
浅谈交通事故现场及事后处理方法
成功处理变压器现场局部放电量偏大的案例
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的创新发展
题壁诗歌创作在自媒体时代下的存继与思考
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分析
播音发声训练中常见的问题及矫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