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杨
【摘要】以《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教学为例,通过巧用信息技培养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提升朗读和识字能力、优化写字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低年段;信息技术;语文能力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童诗,读起来琅琅上口。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讲述了一群“小画家”在雪地里画画的事。诗的前半部分根据几种小动物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来介绍它们脚的形状特征,后部分又用设问的形式,指出青蛙没有参加“画画”的原因,引出青蛙要冬眠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在备课时,根据对教材的解读以及学情的分析,考虑到南方孩子对“下雪”的那种期盼之心,因此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源信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调动其学习文本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思维集中,更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少,观察能力较差,因此对课文的第三句:“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这四种动物脚的不同形状与竹叶、梅花等实物之间的联系有些困难,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我在预习单的拓展延伸一项中是这样设计的:
1.除了青蛙,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会冬眠?请你上网查一查,并写一写它们的名字(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2.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脚印像什么吗?请你按照这样句式:“……的脚印像……”准备说话内容,明天跟你的小伙伴说一说你的发现吧。
于是,学生根据预习单内容在家长的帮助下上网查询,搜集到了大量图文并茂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文本关注点出发,利用网络寻找课文知识的“原型”,将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在第二天的课堂展示环节中,学生将搜集到的信息与小伙伴相互交流,大家兴致高涨。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轻松破解了教学难点,培养了他们搜集整理信息的语文能力。因此,让学生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整理信息,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拓宽生活视野以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都很有帮助。
二、巧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贾志敏老师曾经说过:“朗读既是语文素养,也是学习方法。”抓住朗读,就抓住了语文的一半。本课儿歌语言趣味生动、节奏鲜明,怎么让学生感悟文本情感且进行有效朗读呢?我考虑到海南的学生没见过下雪的场景,为了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篇课文中“雪”带来的趣和美,我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冬天下雪的动态场景。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学生阅读体验,加上悦耳的音乐背景,为学生理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基础。
在上课伊始,我点击课件演示冬天下雪的场景并配以旁白道:“昨天在动物王国里下起了一场大雪地上、房顶上全白了,到处一片白茫茫。你们想去看看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王国,去欣赏美丽的雪景吧。”学生被这一场景深深吸引了,仿佛置身于雪地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课题后,我对学生说:“孩子们,你们瞧,冬天多美啊!老师知道有的同学已经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想用自己的声音去感受冬天的美了,对吧?那就请你们自己来读读课文,感受这份美吧!”及时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书进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雪的世界。
通过课初的引入,在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刺激下,学生有了一种要发现冬天更多秘密的迫切愿望,渴望到大雪纷飞的冬天,到雪地上去尽情地嬉戏、玩耍。所以我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时是这样引导的:“下雪了,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你们瞧,它们都在干什么呢?”随着鼠标的点击,滑雪橇、打雪仗、堆雪人……小动物们在雪地上玩耍的图片陆续展出,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然后我引导学生由生活联系文本,让学生说说“在雪地里玩耍你感觉怎么样?”学生会回答“很开心”“很高兴”……紧接着我继续引导:“那么有谁愿意把下雪的这个好消息告诉更多人,让大家也一起到雪地上来玩呢?”这时学生再来读这句“下雪啦,下雪啦!”自然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正因为信息技术创设的画面,让学生在寻找“雪地”的小秘密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以及学习的快乐。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学生学得不亦乐乎,把对文本的兴趣、情感等因素都投入到朗读活动时,就会发挥出朗读的最佳状态,朗读能力就能得到提升。
三、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作为语文读写能力发展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条件和保障,所以我们应该根据汉字规律以及低年级学生的识记规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让他们主动投入到识字活动中,轻松掌握识记生字的方法。
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在学到生字“牙”时,我告诉学生:“这个生字宝宝‘牙字它可是一位魔术师哦,想不想看它变魔术?”学生一听,马上有了兴趣,小眼睛直盯着大屏幕。我用鼠标一点,课件中“牙”字便加上了“虫、艹、鸟”分别变成了“蚜、芽、鸦”,旁边还配上了蚜虫、乌鸦、发芽的图片。
接着我问道:“你们仔细观察“蚜、芽、鸦”,有什么发现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蚜、芽、鸦”这几个字的异同点,明白了原来“牙”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可以组成不同的字。我再引导学生掌握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特点,及时总结出形声字“归类识记”的方法。
当教学到课文生字“竹”时,考虑到这个生字是象形字,所以我利用实物照片、动画演示,把“竹”的象形字与实物相联系,帮助学生识记字形。如“竹”字的教学片段:
首先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竹子图,再出示甲骨文字形。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甲骨文很像两根竹子细枝上垂下的六片叶子。接着引导学生比较“竹”和甲骨文的相似之处(学生会回答“竹”字很像竹茎与下垂的叶片)。我还播放了甲骨文逐渐演变成“竹”字的动画,通过追溯象形字字源,帮助学生理解“竹”字的造字特点,有助于学生正确记忆汉字。最后让学生总结出象形字“析形明理”的识记方法。
小学阶段识字量大,再加上低年级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些原因都会让识字活动变得枯燥乏味,无法达到预期的识字目的。但是可以发现在以上识字片段中,当我们巧妙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就能优化课堂结构,使学习汉字变得生动鲜活起来,感受汉字形体本身和字里行间的中华文明之美,激发他们对汉字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四、巧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写字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写字教学容易使课堂气氛枯燥,加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不长,教学高耗低效。针对这一难点,在《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教学中,我把要写的生字的书写笔顺用动画演示给学生看。这样的方式比口述笔顺更加直观,学生不仅欣赏到了书写的美感,还加深了书写顺序的印象,对学生的写字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复杂的字、易错的字分解成部件,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显示对比,这些生字的各个组成部分学生就很容易地看清楚了。如在学习书写“几”字的时候,学生很容易把“几”最后一笔“?”写成“?”。因此我采用红色闪烁标记的方式对重点部件“?”进行强调,再重叠出示“?”,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通过直观图像很容易就记住了“几”字的最后一笔的写法,减少了错误率。
另外,学生书写能力是在反馈—矫正—再反馈—再矫正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所以评价矫正学生书写是提高学生写字能力非常重要的一步。在本课教学中,我借助了实物投影对学生写字进行批改评价,这样操作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以使学生对字的笔顺、书写位置得到充分的直观感知。
如在教学写字环节,当学生进行生字书写练习后,我会先选择写得好的作业放置实物投影,让学生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我给学生提供写字评价标准主要有“字面是否整洁,书写笔画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关键笔画的位置是否正确等。”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换检查、评论修改,还可以对照自己的字进行自改。通过这样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评写不仅能让学生在改正别人书写不足之处的同时学到别人的长处,还可以让学生对字从整体结构到部件笔画有更直观的感知,对书写生字的正确度、工整度起到强化作用。
五、巧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离不开课堂及时有效地练习。
在学习生字后,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这么快就把生字认识了,真棒!小动物们最喜欢和聪明的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了,现在他们想邀请你们来玩一个小侦探的游戏,你们愿意吗?”一听到要当“小侦探”,学生立刻兴奋起来,个个跃跃欲试,大声说:“我愿意!”接着我用课件出示雪地图,上面有一行行脚印(脚印上有本课的生字)。游戏规则:“请你仔细观察雪地上这一行行小脚印,如果你能正确拼读出脚印上的生字,并给它组词,那么你就能顺着脚印找到脚印的主人了。你准备好了吗?”通过这样的应用让学生在趣味中进行反复认读,当堂巩固了所学的生字。我们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闯关游戏中应用交互“判断”的功能,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课件马上播放掌声和“你真棒”的语音;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课件就会播放“没关系,继续加油”的语音。这些功能都会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起到画龙点睛之笔。
总之,现如今利用现代信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我们要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恰当地运用在常规教学过程中,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寓知识学习、朗读训练、智力开发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其思维发展,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