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2022-04-29 00:44王璐瑶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2年1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德育渗透渗透

王璐瑶

摘  要:新课标下,德育已经成为新课改三维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如何在教学的课堂中有效地渗透德育,是我国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势下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初中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强的学科,物理学科中本身隐含着很多的德育内容。本文从物理学史、物理理论、物理实验三个方面对德育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及实施展开研究,以期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提高物理课堂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德育渗透;渗透

新课标规定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德育的教育,也就是说,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物理知识,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结合物理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洛克曾说过,智育只是德育的辅助品,学问只能作为辅佐品德之用。尤其是初中生的思想正处于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阶段,在物理教学中逐步地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学习物理学家们为了知识不懈奋斗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斗志,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由于物理的学科特点,在进行德育教育教学时,不适合经常性地直接灌输,需要渗透和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德育。本文就德育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展开分析和研究。

一、纵观物理学史,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我国古今物理成就的介绍,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在简单机械教学中,可介绍《墨经》中提出的一些初步的力学哲理,如“奋”“衡”“本”“标”“重”“权”等,给力下了比较科学的定义:“力”刑(形)之所以奋也,并最早论述“杠杆原理”和“浮木平衡原理”,墨家探讨杠杆平衡关系的实验总结,虽然没有阿基米德杠杆定理那样完整和定量化,但却比他要早二百多年;学习声学时,可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很早就对共振现象有记述,早在公元前3到4世纪,《庄子》记载了调瑟时基音与泛音共振的现象,而欧洲直到15世纪才由达·芬奇首次进行共振实验;学习磁场时,介绍《吕氏春秋》中有“慈石召铁,或引之也”,这是世界上最早对磁现象的认识,沈括《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磁偏角,比西方的记录早了四百多年。

介绍能源这一节时,可通过“导弹之父”钱学森教授不惧危险,不求富贵,毅然回国,为祖国倾力奉献的故事,来教育学生要热爱科学、热爱祖国,催生学生的积极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2020年中国航天在新型火箭首飞、卫星导航系统、月球与深空探测与商业航天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也說明了我国在天体力学方面的卓越成就,让同学们了解我国物理学上的历史成就和现在的发展,并对我国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展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欲望。

二、详解物理理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探索自然规律,推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有力武器。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极其密切,物理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结合物理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辩证的世界观,提升核心物理素养。

在课堂上讲解物理知识时,不应生硬地套上辩证唯物主义的术语,而是要在讲解物理的概念和定律等知识时,自然地联系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身边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对所蕴含的物理原理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白任何事情都存在正反两面,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在学习“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时可以告诉学生,较强的次声波会对人体造成严重损伤,甚至会对机器设备、建筑物等造成破坏,但是科学家通过研究、监测次声波,可以预报地震、台风,或为监测核爆炸提供依据;在“看不见的光”中,人们利用紫外线的性质达到验钞、杀菌等目的,但是过量的紫外线则对人体有害,它能引发白内障,导致皮肤过早衰老甚至发生癌变,诸如此类,这一对又一对矛盾,一次又一次的对立,凭着人类对大自然客观规律的了解、掌握和运用,而一次又一次地统一于生产、生活中,这些均可成为教师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观点的最生动、最直接的教材。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让学生观察点燃的蜡烛从远处(大于两倍焦距处)逐渐靠近凸透镜的过程中像的变化情况,当物距大于焦距时,成的像是逐渐增大的倒立实像,这些像的区别仅仅是大小不同,发生了量变。但一旦物距在小于焦距的时候就发生了质变,就会得到性质上截然不同的正立虚像。这一生动形象的实验向学生呈现的就是“量变引起质变”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运动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整个世界大到宇宙中的宏观天体,小到微观世界的粒子都在按照自身规律永不停息地运动,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例如以某学生在教室的位置而言,若以教室为参照物,学生是静止的,但该学生又时时随着地球的自传、公转做永恒的运动。引导学生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这也正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三、探索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探究能力是运用物理知识和办法解决物理问题的必备能力,初中生局限于他们的成长特点,无法进行严谨和科学的推理以及设计,学生只有在实验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验过程中需保持实事求是、严谨求真的态度,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在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运动的相对性》这一节的教学中,虽然“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学生习惯认为地面是不动的,潜意识中总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存在思维障碍。据此教师可借助希沃授课助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问题,本实验需要将手机中的希沃授课助手客户端连入教室电脑创建的局域网,连接好后电脑屏幕将直接显示出摄像头拍摄的实时画面。教学时,教师可邀请两位学生参与体验:A学生坐在小转椅上,B学生推着他从教室前方到教室后方,请全班其他同学观察“A运动了吗?”,思考为什么在其他同学眼中A是运动的,在B眼中A是静止的,而在A眼中其他坐着的同学是在向前运动。然后教师将手机摄像头先后放在B和A的身上,利用希沃授课助手让其他同学分别从A和B的视角直观感受当参照物不同时,运动状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通过身临其境地思考问题,再结合课本知识的分析,不仅能帮助学生真正解决问题,还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秉持新课标要求的“以生为本”,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物理知识中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因此,只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文化,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教师能有效地教,学生能有效地学”,必能构造出高效且充满人文情感的生态课堂。

(责任编辑:胡甜甜)

参考文献:

[1]马育鸿. 新课标下德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J]. 中国校外教育,2014(13):77.

[2]陈辉.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策略[J]. 考试周刊,2021(16):115-116.

[3]曹捷.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J]. 中学教学参考,2015(23):54.

猜你喜欢
初中物理教学德育渗透渗透
试论体验性学习实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浅议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高中美术鉴赏课德育渗透思考
生活化情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设及应用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