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震山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媒介的飞速发展,融媒体在社会舆论宣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可以说一个以融媒体为载体的宣传时代已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而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背景和舆论环境之下,面对种种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模式已在不经意间发生变革,本文中笔者将以此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以期相关研究内容能够为广大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融媒体;突发事件;信息传播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直接冲击着传统媒体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方式,相应地对广大新闻媒体从业者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和挑战。正视新环境下信息传播模式的种种变化,利用好融媒体资源、平台和渠道,更好地对突发事件进行新闻报道、信息传达和公开,是其在全新时代背景下所应履行的新使命、新责任。
一、政府“一锤定音”与民间信息“野蛮生长”的双重奏
在以往的突发事件报道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官方媒体、政府媒体往往起着“一锤定音”的作用,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53条的内容,“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需要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1],他们负责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通过走访多方面信息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渠道、媒介以及社会资源优势,对事件进行定性,对情况进行说明,同时完成告知和解释——两项最为重要的任务。
正是为这样一种局势所影响,在传统媒体时代,针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周期相对“漫长”,但是此举因为具有舆论集中的作用,面对突发事件极容易引发的大众焦虑、谣传等,能够起到很好的规避作用。而在进入融媒体时代之后,媒体表现出明显的“遍地开花”特征,尤其是各种自媒体准入门槛低,甚至还带有运营变现的效益,近年来成为普通大众争相入驻的舆论空间。面对突发事件,各种抢发、“现场直播”等境况颇为常见,尤其是很多政府媒体未在第一时间亲临事件现场,事件周边的普通民众就可以借助微博、短视频甚至朋友圈等将信息“无门槛”地散发出去,造成“野蛮生长”的状态,也造成了特殊时期“造谣”+“辟谣”(自媒体传播不实信息,政府媒体负责纠正和辟谣)的工作路径,无形中增加了政府的工作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自媒体的“野蛮生长”,并没有冲击政府媒体“一锤定音”的作用和权威性,在遇到信息复杂、真假混淆、不分主次的情况时,政府媒体及时站出来“一锤定音”还是非常有必要的。[2]例如,2022年3月16日晚间,我们的邻国日本先后发生6.0级以及7.4级地震,一时间引发我国部分民众的高度恐慌,因为此前日本地震所引发的连带性影响以及日本原本就存在的“核泄漏”问题,国内的一些自媒体开始有意“夸大”本次日本地震所带来的影响,而具体会产生的情况是“众说纷纭”。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亲临日本地震一线,针对日本福岛县、宫城县发出海啸预警,福岛核电站的真实情况等进行现场了解,如此不仅充分发挥了官方媒体“一锤定音”的作用,最大限度地缓解了国内民众的思想焦虑等情绪,而且直接起到了“辟谣”的作用;再如俄乌军事冲突期间,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积极组织“撤侨”,在当地军事冲突不断、西方各国都在积极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的时候,即便是心急如焚的大使馆工作人员也无法保证百分之百满足“撤侨”直接起飞的条件。再加上当时出现在媒体舆论当中的“大使馆”提前“跑路”,无疑加重了民众的焦虑情绪。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及时站出来“发声”,一方面阐释了大使馆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阐明了自己根本没有“逃跑”的实情;另一方面也解释了目前确实不具备安全起飞、撤侨的条件,正在积极沟通和制订撤侨方案。一次“发声”既打消疑虑,也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而这样的权威“发声”,显然不是“野生野长”的民间媒体所具备的“威力”。
二、网络媒介的“发声”裹挟
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显然降低了普通大众作为“分众”进行信息发布和传播的成本,尤其是互联网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度成为“舆论”的战场,众人纷纷涌入。[3]任何时代、任何场所,在不损害其他人正常权益的情况下,民众都拥有在互联网上“发声”的权利,但相应地其应该对自己的“发声”内容全权负责。但因为网络世界“发声”的零成本,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传播路径中,真相和谣言必然面临着剧烈的“碰撞”,普通民众如果缺乏关注突发事件的专业性知识,无形中就会成为“谣言”的帮凶。所以面对那些诞生于网络世界甚至一度蔓延到真实社会中的“谣言”,网络舆情监控人员颇为头痛,在很多次突发事件出现的过程中,“谣言+辟谣”成为一种常态。就属性而言,“谣言”有两种:一种是信以为真的传播;另一种则是心存恶意的“造谣”。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对于前者自然需要第一时间辟谣,让“谣言止于智者”;对于后者一经查实就要予以严厉的处罚。毕竟在突发事件出现时,“谣言”本身也是对信息资源、消息传递通道的挤占,其会对民众进行误导、会对抗击灾情、抢救人员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谣言”既令大众深恶痛绝却又无可避免,虽然大众以及官方媒体都渴望“谣言”制造者彻底“噤声”,但显然事与愿违。
2021年夏天,在郑州特大暴雨这一突发事件当中,人们就都通过网络表达对灾区的高度关注和同情,而善良的网友借网络之便,及时将灾区信息进行对外发布和传播,引发更多民众的关注和进行救灾。但是对于更多网友而言,由于其并非出现在灾情的“中央地带”,本身对于需要救助的消息 “心急如焚”,所以在此情境之下很容易出现不辨信息真假就盲目转发的情况。例如,当时很多网友在朋友圈或者微博上转发了这样一条消息——“荥阳海洋馆被冲破,海洋馆中的鲨鱼逃出来。”虽然本意是为了提醒当地的民众在救灾的过程中,及时躲避这种突发性的动物灾害,但是没有想过这则消息本身的真实性,后来经过当地媒体辟谣,方知这条看起来非常恐怖的视频消息其实是人为合成的,信息源自海外社交媒体,事发地并非中国。可以说,在每一次突发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舆论战场上时常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各种基于已知事实的信息加工,当然加工后的信息就成为所谓的“谣言”,但是“谣言”的产生并非完全脱离客观实际,而是结合真实信息内核而进行的“集体想象”。例如,灾情期间所谓的“真实波及人数”、各种关于“受灾程度”的谣言等,这些谣言往往会因为民众的社群效应而实现快速传播,并且对大众的生活造成直接影响,除非官方渠道“辟谣”,否则所谓“谣言”只会愈演愈烈。
三、遍地媒体,“子弹”需要飞一会儿
“反转”是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发生概率极高的一种现象,甚至可以说,在融媒体时代到来、自媒体崛起之后,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总是掺杂着这样的“反转”,于是就有了民众所谓“让子弹飞一会儿”的调侃和戏谑。[4]毕竟任何一种非出自于官方的“声音”在民众中形成一定的舆论热潮后,所带来的信息感、话题度甚至是冲击感,往往让大众忽略了对“声音”本身真实与否的分析和考量,“反转”前后,信息的真相往往会颠覆大众的“价值观”。尤其是在这个遍地为媒体的时代,当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时间越来越紧凑、生活压力较为繁重时,一些新奇有趣、冲击三观的信息和报道往往是他们所看重和乐意点击的。于是这样一种情况就催生了一种比较特殊的“职业”,即使用各种虚假的消息骗点击、赚流量、博眼球,而一旦大众为这样的消息所迷惑,在接收信息和进行信息转发的过程中,极容易成为间接传播“假消息”的“媒体端”。
2022年3月,一则来自于上海的新闻出现在很多媒体报道当中,某知名肿瘤医院附近的小区(该小区的居民多为全国各地赶来上海求医的患者和家属)因为安全防控工作需要实行封闭管理,这意味着大量患者无法走出小区到医院去就医。在流传颇广的一条视频当中,一位因为无法就医的大妈跪地痛哭,求大家救救他的丈夫。凡是看到这样一条视频的人,可以说无不为之揪心。该消息一经自媒体发布,引发大众关注,大量网友激动不已,纷纷指责安全防控机制“不理性、不人性”,尤其是在第二天,当媒体告知患者于当日凌晨去世之后,网友的“讨伐”之声可谓愈演愈烈。
但事后另有当地权威媒体证实,此事远不是网友依托网络媒介所看到的那样,早在安全防控之初,肿瘤医院就已经第一时间协同周边其他医院出台了联合救治方案,在非常时期,由于单独一家医院本身的救助能力十分有限,所以需要分散救助力量,保障救助质量。视频中跪地不起、痛哭流涕的这位患者家属,并非是因为得不到救助,而是因为不配合肿瘤医院的救助方案,拒绝转移到其他医院进行救治,才耽误了治疗,造成了“人命关天”的“悲剧”。虽然无论怎样都无法挽回一条生命流逝的悲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广大网友十足地成为虚假信息的“帮凶”,甚至成为“网络暴力”的实施者。事实上自从进入融媒体时代以来,伴随各种自媒体的快速崛起和发展,大众话语权不断提高,只要出现地震、水灾、交通事故或者地方性生产安全事故,就会有很多尚未经过核实便在自媒体当中大肆蔓延的“虚假”消息,虽然这类消息最后往往会被“辟谣”或者“纠正”,但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大量“反转”所引发的消极舆论效应,从社会发展建设和突发事件救治以及公共媒体资源占用的角度来说,本质上都是十分不利的。
四、从图文到影像的信息传播形态进阶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形式和载体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是报刊渠道,还是电视渠道,抑或是广播渠道,信息传输的形式无外乎印刷图文、影像播报以及语音传输等几种形式,而且传播的渠道、传输的形式基本是固定的。[5]相对而言,由于节目制作成本和播出时间段的限制,普通大众通过媒体所能接收到的信息以图文形式为主、有声影像为辅。而进入到融媒体时代,媒介的融合直接导致信息传播从单纯的图文朝着以影像为载体的立体化、复杂性内容“进阶”。这样一种形态的转变不仅更加契合如今大众的阅读习惯和信息接收方式,也能更全面、便捷、立体地呈现信息内容。对于各类突发事件,大众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往往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事态的严重性、损失情况以及原因,无论是身处突发事件当中的“当事人”,或是未曾牵扯其中的“旁观者”,都有可能被各种杂乱的、真假混淆的信息所左右,甚至会在一些错误的信息引导下做出不正确的选择,为了规避这类情况,媒体工作者必须快速提炼信息、呈现信息,从受众接受的角度出发,以最直观的视觉形象呈现信息的来龙去脉。
同样以2022年俄乌军事冲突为例,受到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以及国际政治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很多民众完全不了解这样一场军事冲突爆发的原因、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国际社会对这样一场所谓的“战争”所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态度。尤其是当那些所谓的“大国媒体”纷纷出来“制裁”俄罗斯、站在“正义”的位置上居高临下地斥责俄罗斯入侵其他国家,强烈要求中国“行使大国职责,进行表态”,后续的制裁从猫、树甚至蔓延到整个艺术圈、学术圈甚至体育界(俄罗斯因为制裁被拒绝参加当时正在举办的残奥会以及多项世界锦标赛)时,很多中国的网民不知晓中国在这样一场“冲突”中的立场以及相关决策背后的原因。面对这样一种情况,那些熟知苏联解体、北约成立、北约东扩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和新闻事实的媒体应制作出图文并茂的说明图。有了这样绘声绘色、内容清晰以及动态化的说明,很多网友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俄罗斯决定对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的“动机”以及目的。面对复杂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如果媒体人单纯用长篇大论的文字和图像进行表达,那么对于帮助民众更好地理解这一段历史,其实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五、结语
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路径的不断拓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任何突发事件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这一过程中有可能伴随着信息传递不真实、关键内容疏漏、恶意营销等现实问题,直接影响突发事件报道和消息传播的权威性。为了应对和改变这样一种并不合理的情况,融媒体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缓解和规避信息传递“弊端”的一剂“良药”,无论是在效率、质量还是在权威性方面都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单纯从媒体建设和资源开发的角度来说,与时俱进,做好融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和信息传播在形式呈现上的“创新”,坚守内容质量的“初心”,是十分关键的,如此,才能培育和慢慢建设出真正意义上有质量更有温度,有广度更有深度的媒体。
参考文献:
[1] 顾琛兰,赖少明,臧艳娇.融媒时代短视频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与应对[J].新闻文化建设,2021(18):167-168.
[2] 周芮.融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 2021,12(17):3.
[3] 张文彩.融媒体在突发事件传播中需把握的要点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1(4):101+102.
[4] 吴澎.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策略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21):161+163.
[5] 刘小丹.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宣传策划路径[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1(2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