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杰 孙朝仁
摘 要:基于对“立德树人”“教研改革”以及“科研改革”的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立德树人”的研究需要从“方向引领”走向“机制落实”;从我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发展历程来看,教研与科研的功能发挥需要从“悬空隔离”走向“融会贯通”;从新时代国家基础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出发,教研与科研的整体改革需要从“学科指导”走向“专业支持”。指向立德树人的教科研整体改革,需要从事到人、从分到合、从点到面、从旧到新、从经验性到科学性、从同行到引领等机制体制的改革。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科研改革;融会贯通;专业支持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国家一般课题“指向立德树人的区域教科研整体改革实践研究”(批准号:BHA190120)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资助课题“指向立德树人的教科研整体改革实践研究”(批准号:B-a/2018/0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以“指向立德树人的教科研整体改革的实践研究”为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未发现相关研究成果;以“立德树人”作为检索词,检索到相关论文11759篇;以“教研改革”作为检索词,检索到相关论文17篇;以“科研改革”作为检索词,检索到相关论文14篇。阅读其中的重点篇目,可以大致梳理出“指向立德树人的教科研整体改革”的基本走向。
一、对“立德树人”的研究:从“方向引领”走向“机制落实”
2000年以来,国家层面关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总体方向逐渐明晰。对“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在方向引领上的研究,引起了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学术界和教育界开始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进行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在理论研究层面,目前主要围绕师德建设与师资队伍培养、“立德树人”实施途径、“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实践以及经验总结等几个方面展开。例如,学者王晓莉从道德教育角度出发,对“立德之内涵”以及“如何立德树人”这两个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尊重教育实践者对立德内涵的诠释,加强间接道德教育,改革直接道德教学,丰富教师教育的伦理维度”的建议。再如,学者周如东、李淑娜指出:“构建立德树人的运行机制必须遵循导向性、整合性和动态性的原则,并建议从实践出发建构起全员立德树人的主导机制、全过程立德树人的整合机制、全方位育人的保障机制。”学者李洪雄认为,实现“立德树人”的路径主要有三种,“一是课程教育,二是实践教育,三是文化教育”,并建议“通过建立育人主导、内部整合、外部协同三种有效机制来进行建构”。而学者戴锐、曹红玲则认为,“对立德树人内涵的正确把握需要尊重其语源学上的涵义,需要从‘立德与‘树人之间关系上加以把握”。
综上所述,学者王晓莉、周如东、李淑娜、李洪雄分别从“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运行机制、实现路径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只有学者戴锐、曹红玲的文章指出,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之下,德育要超越教师伦理,全面实现教育的总体合道德性和学校自律、教师垂范。因此,将“立德树人”作为区域教科研整体改革的指导思想,其目的是拓宽内涵和实施路径,探索并建立“立德树人”的运行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挫折期、恢复期、规范期和完善期,围绕不同时期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特定需求,逐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制度。我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延展性、建构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这里的时代性体现在“改进教学”“恢复教学秩序”“贯彻九年义务教育”“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 等教研工作的方向与主题的依次提出上。由此可见,“立德树人”也是现阶段教研工作的方向和指南针。
二、教研与科研的功能发挥:从“悬空隔离”走向“融会贯通”
2012年以前,我国的教研始终处于“悬空”状态——省、市、县(区)都设有专门的教研部门,但下至基层学校、上至国家层面都没有专门的教研部门。直至2012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召开首届全国教研系统负责人联席工作会议,建立了年度例会制度,研讨教育改革新形势,规划教研工作新方向,明确教研工作新思路,交流教研工作新经验,深化教研领域新改革,提出教研工作转型发展的要求。
当今教育的发展,已赋予广大教师参与教研的责任,并要求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教育科研意识和教学研究能力。这就是说,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教研的层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上升到了科研的层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田慧生指出,“‘十三五期间,教育科研工作应着重于国家重大教育问题研究和重大政策研制、教育政策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经验模式、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课程教学改革、重大教育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工作等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丁晓昌认为,“根据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遵循教育科研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改革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的指导思想,全面加强教育决策咨询研究,重点培育本土性、原创性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推进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的整体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对教研与科研工作的要求已经逐渐延伸。
总的来说,教育科研绝大部分涉及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和高校层面。教研与科研在比较多的地方呈现“隔离”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在一段时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整体来看,无论是教研还是科研的功能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科研活动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总体上正朝着科研主体多元、科研形式创新、科研内容更实际的方向发展,但仍存在目标不明确、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师缺乏深入参与、教研科研“两张皮”的现象,中小学教师教学与科研活动的有效性整体上还是不尽如人意。因此,进行区域教科研整体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既可以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功能,也是使教科研走向融合,实现上下贯通的应然选择。
三、教研与科研的整体改革:从“学科指导”走向“专业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这些“坚持”都指向了教育质量。历年来党的代表大会对教育的要求都指向并聚焦“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全面扩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应该说,提升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但提升教育质量不能仅停留于学科指导,更要上升到专业支持的高度。
经文献梳理发现,“教研”与“科研”经历过从“合”到“分”,再从“分”到“合”的过程。事实上,国家层面对于教研与科研的一体化早有要求。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教师要遵循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提出明确要求,广大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
近年来,大批学者发出了“向教科研要质量”的呼吁。例如,学者董妍认为,“坚持科研引领,改革驱动,以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战略目标,积极搭建教育科研与实践融会贯通的平台,构建学生全面发展新机制,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新突破,打造优质教育内涵发展新亮点,营造教育均衡发展新样态”。再如,学者倪娟通过对江苏省 124个市、县教育科研机构负责人的调研发现,“教育科研发展水平与教育行政一把手的重视程度、全局性的教育规划设计、指向学校实践的内涵发展呈正相关,区域教育科研存在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缺失、教育科研区域发展水平失衡、基层教育科研工作研究失度等问题。要加强区域教育科研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教育科研的顶层设计,县域教育科研机构在运转协调中要有新思路,引导教师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开展教育科研”。又如,学者张济洲、刘淑芹发现,“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主要通过倡导教师参与科研、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化、中小学教育研究加强与大学或其他教育科研机构的合作、改革师资培训制度、重视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来实现”。综上所述,开展指向立德树人的区域教科研整体改革的实践研究,其目的和宗旨就是从“学科指导”的角度提升质量走向从“专业支持”的角度提升质量,凸显“三全”育人功能。
四、研究展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发展理念、重点任务、实现路径做了全面部署,对教育及教育科研领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特别是在2019年,教育部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教基〔2019〕14号)、《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19〕16号),明确要求教研工作要“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加强基础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同时,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在教育科研中的实践主体作用,鼓励结合实际开展教育改革实验。鼓励支持中小学教师增强科研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深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书育人有效方式和途径,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呈现出教研与科研相互融合的样态。因此,根据国家对新时代教研、科研工作的具体要求,需要对教科研进行整体改革。
基于国家教育改革重大战略需求,为破解教育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的诸多复杂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从教科研职能部门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指向立德树人的区域教科研整体改革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是从事到人的德性引领改革研究,包括“教师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品质提升的基本策略”“课程育人的融入与渗透方式”以及“‘服务+引领的教科研队伍建设”等;二是从分到合的体制创新改革研究,包括 “市县校‘三位一体的教科研工作网络构建”“各级各类教科研机构的建设标准、工作标准及规范制度重建”等;三是从点到面的整体融合改革研究,包括“教研、科研融入学校全面调研内容的常态化实施策略”“课程、教材、教学、评价一体化改革的实施路径”“教科研融合建设基地的运行策略和方式”等;四是从旧到新的资源整合改革研究,包括“‘教科研训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的构建”“课题网络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与使用”以及“‘关联+嵌入的教科研模式改革”等;五是从经验性到科学性的机制优化改革研究,包括“智慧教研的方式创新与运行路径”“区域内及跨地区的教科研协同创新方式与路径”“学校‘科研联盟与‘教学联盟的组织建设与合体运行机制”“教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辐射机制”以及 “‘共享+发展的教科研实施路径”等;六是从同行到引领的功能深化改革研究,包括“‘菜单式教师教科研培训体系的构建”“教科研工作效能优化”以及“‘反思+自觉的教科研文化建设”等。
这些改革与探索旨在解决一个长期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即“教研与科研‘两张皮”的问题。在理论研究上,厘清“立德树人”理念在指导教科研整体改革方面的基本内涵及功能,解决教研、科研工作的“见术不见人”的问题,充分发挥教科研工作的育人功能;在实践探索上,形成新时代区域教科研整体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转型方式及保障机制,解决“教研、科研分离”的问题,形成可资借鉴的、可供推广的一般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晓莉.“立德树人”何以可能——从道德教育角度的审思与建议[J].全球教育展望,2014(2).
[2]周如东,李淑娜.立德树人运行机制的理论研究与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3]李洪雄.“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 (5).
[4]戴锐,曹红玲.“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方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7(6).
[5]徐辉,吴乐乐.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转型发展的路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7(1).
[6]王大军.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定位 [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1).
[7]田慧生.当前我国教育科研面临的形势和任务[J].教育研究,2016(3).
[8]杨孝如.教育科研: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支撑——专访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丁晓昌[J].江苏教育研究,2015(1).
[9]董妍.教育科研引领区域教育改革发展——以长春市二道区为例[J].吉林教育,2017(29).
[10]倪娟.江苏省区域教育科研工作的现状与建议[J].江苏教育研究,2017(28).
[11]张济洲,刘淑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改革的举措与经验[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3).
(丁杰,孙朝仁,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