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味”缺失的课堂表现及归因分析

2022-04-29 00:44:03周丽娜
教育视界(智慧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缺失

摘 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从整体上看,课堂逐渐由“教”走向“学”,但有些课堂依然缺乏“学味”,具体表现在:“真学习”的缺失,浅学习、被学习、伪学习的现象仍然存在;身体参与的缺失,漠视身体目标、无视身心融合、轻视知识手段的情况依旧频繁;情境运用的缺失,无情境、泛情境、假情境的现象屡见不鲜。从教师角度分析,主要是因为缺失具身理念,导致身体“缺场”;缺少儿童立场,导致学习“被动”。“学的课堂”的建构,则提供了“学味”缺失的破解之道。

关键词:具身认知理念;“学的课堂”;“学味”缺失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课题“具身认知理念下‘学的课堂教学建构研究”(课题编号:2019JK13-L1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改以来,课堂生态不断改善,学生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但是,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并未完全更新,不能构建身体、心智、环境交互的学习场,导致课堂上“学味”缺失明显。在对“学味”缺失进行归因分析的基础上,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构建了“学的课堂”,正视“学味”缺失的课堂表现,为破解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一、“学味”缺失的课堂表现

课堂上“学味”缺失,主要表现为“真学习”的缺失、身体参与的缺失、情境运用的缺失。

(一)“真学习”的缺失

“真学习”的缺失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浅学习,没有冲突感。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旧知与新知间的不对等。当下,不少课堂仍存在着忽视甚至无视学生认知冲突,追求“没有问题”的教学的倾向。殊不知,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没有被完全激活,学习只浮于表面。

第二,被学习,没有主动感。有些课堂学习推进得比较“顺畅”,成了教师或优秀学生的“一言堂”。长此以往,课堂没有了思维的流动和碰撞,少数人的主导替代了多数人的学习。在主体地位丢失的同时,学生也丢失了参与感、主动感,进而导致学习兴趣和主动权的缺乏。

第三,伪学习,没有获得感。有的教学,整堂课按部就班,课堂提问缺乏深度,合作学习以“真问题假讨论”走个过场。一节课结束,学生只是“学过”(经历学习过程),但并没有“学会”(理解知识方法),更没有“学得”(掌握技能学会运用),整堂课自始至终看不到学力的提升。

(二)身体参与的缺失

“身体参与的缺失”体现在漠视身体成长的目标、无视身心融合、轻视身体作为学习手段的作用三个方面。

第一,漠视身体成长的目标。一些教学设计,更多地强调知识技能目标,而不能体现促进身体成长的目标。以语文学科为例,在低年级的写字指导中,只关注字形结构而不做写字姿势的提醒;还有的阅读课,只重视各种形式的诵读,未能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

第二,无视身心融合。从课堂教学来看,过于强调端正的身体姿态,拘束了身体,拘束了思维,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坐端正”,而游离于真正的课堂学习之外。从教学效果来看,存在知识目标和身体目标的分离,比如,学生会背查字典的口诀,但没有内化为动手查字典的能力,不会实际运用,未让知识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第三,轻视身体作为学习手段的作用。在学习活动设计中,并未重视身体作为参与学习手段的作用。例如,教师进行写字指导时,注重学生专注地看,未能让学生用手指书空。

(三)情境运用的缺失

“情境运用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无情境、泛情境、假情境三个方面。

第一,无情境。不少课堂疏于情境的设置,学习讨论中缺少融洽和谐的人际情境,合作探究中缺少引发思考的问题情境,让本应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变得刻板。

第二,泛情境。有些教师在课始导入、新授环节、总结巩固,均有不同的情境创设,但各个情境之间缺乏统整和关联,割裂了学生的整体认知。

第三,假情境。有一些情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阅读世界都相距甚远,不能为学生所理解,无法调动学生现有经验,引起深度共鸣;抑或是为了情境而创设的情境,致使学生游离在情境之外。

二、“学味”缺失的归因分析

从教师角度看,教师课堂观、学生观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导致课堂教学“学味”缺失,降低了课堂教学成效。

(一)具身认知理念缺失,导致“身体缺场”

具身认知理念的缺失,有以下三种表现:

第一,对学生身体成长目标的定位不准。学生需要借助身体去感受和探索,进而发现新知识和新事物,在身体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中获得认知与理解。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身体以及与之高度统一的心智也获得协同发展。当下,普遍缺乏对身体成长目标的预设,抑或是窄化身体成长目标。例如,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会误把身体作为促进知识技能素养提升的“跳板”,认为身体是外在于学习而存在的,而体育等学科则侧重于身体这一物理机体的成长,忽视了身心统一的发展。

第二,对学生身体经验的认识不足。身体经验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不同的身体导致了不同的身体经验,而不同的身体经验又造成了认知上的差异。正视身体的经验,才能以此为基点,因材施教,因学引导。反之,忽视身体的经验、体认和参与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与作用,拒绝学生的行动与实践,会造成课堂教学中身心、主客、知行的分离。

第三,对促进学生身心成长的情境场域的重视不够。情境教育促进了儿童情感与智慧的充分发展,“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尤其是在小学中低年级的课堂上,适当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拓展,能让课堂更为丰富而生动。另一方面,包括生活模拟、问题解决、现实应用等在内的情境是学生打通与生活关联的支架,能促进与旧知的联结(或冲突),引发认知体验的具身效应。教师对情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堂上缺少适宜的情境创设,就会导致认知体验游离于身体与情境的互动之外。

(二)儿童立场失衡,导致“学习被动”

儿童立场失衡,有以下两种表现:

第一,儿童主体的理念未真正确立。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依然陈旧,未能顺应学生发展、时代进步适时转向;教学行为存在惯性,缺乏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忽视对学生“学”的主动性的激发和调动,使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状态,思维停滞,自我效能感弱。

第二,教学没有围绕学生的学来展开。首先,缺乏对教学方式本质的认识。教师未能意识到教学方式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往往囿于教材,死守教参,教学策略刻板,方式随意;或是习惯于“好教”的课,片面追求课堂的高效,为避免操作的烦琐和不确定性,始终把主动权抓在自己的手里,剥夺了学生经历体验、自主探究的机会,导致学习方式单一。其次,缺乏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教师盲目追求教学的活动性和多样性,缺乏课堂教学的整体架构,让学习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或是以部分环节的“学”替代整个“教”“学”过程,导致“断片”式学习,未能打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知识结构。再次,教师的问题意识不强,课堂教学中问题引领的目标感缺失,不能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或是教师缺乏预设,未能把握学情吃透教材,对学生的问题不能作出辨析、判断、过滤和梳理,导致学生不敢问、不想问、不会问。

三、“学的课堂”,提供了“学味”缺失的破解之道

“学的课堂”重视学生的身体经验和课堂的情境场域,引导学生借助身体去感受和探索,进而发现新知识和新事物,在身体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中获得认知与理解。从这一角度看,“学的课堂”为破解“学味”缺失难题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学的课堂”的建构,就是要重塑“以学为本”的课堂生态。教师要重建“学为中心”的教学观,以学为本,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先学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点,以疑难之处为教学的突破点,改变教学方式,寻找适切路径,创设探究氛围,引领学生主动参与、生动学习。

“学的课堂”的建构,就是要构建身体、心智、环境交互的学习场。真正的学习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营造学生身体、心灵和环境间的具身交互场景,并引导学生在身心共融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学习力的提升和全面发展。这种交互,包括“教”与“学”的沟通,包括“旧知”与“新知”的碰撞,包括“身”与“心”的和谐。

“学的课堂”的建构,就是要探索适切的学与教的路径、策略、操作流程和评价方式,课前先学,以教助学,评学促学。“学的课堂”,一定是以“学”为先的。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并放大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成为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切入点和生发点。学生是课堂教学的质疑者、讨论者,甚至是主导者、组织者,让自主性真正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王会亭.从“离身”到“具身”:课堂有效教学的“身体”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5(12).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独特优势及其建构[J].教育研究,2009(3).

[3]成尚荣.儿童研究视角的坚守、调整与发展走向[J].教育研究,2017(12).

(周丽娜,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邮编:215501)

猜你喜欢
缺失
当下我国医患诚信危机的现状和成因
英语教学中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和缺失因素研究
当前高校声乐表演专业学生舞台表现力缺失现状与对策探讨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48:11
浅谈高校资助工作映射出的大学生诚信感恩教育
人间(2016年31期)2016-12-17 22:13:39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7:37:14
论美术教育视角下当代中国画的气韵流失
青年时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4:58:30
初中生物生命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以《荷塘月色》为例探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缺失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0:41:22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