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资助工作映射出的大学生诚信感恩教育

2016-12-17 22:13罗妮妮邵兵华
人间 2016年31期
关键词:缺失贫困生资助

罗妮妮+邵兵华

摘要:笔者从高校资助工作现状、意义、高校资助工作映射出的大学生诚信感恩缺失出发,通过分析高校资助工作映射出的大学生诚信感恩缺失的原因,提出从思想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角度、从学生-教师-班级-辅导员角度、从学校-家庭-社会-国家角度、从意识-行为-制度角度等不同角度引导贫困生增强诚信感恩意识,培养诚信感恩情怀。为促进和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夙愿提供参考。

关键词:资助;贫困生;缺失;诚信感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76-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和人才市场需求增加,大学生教育问题牵动老百姓家家户户,高等教育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密切关注。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初步确立了以“奖、贷、助、勤、补、减、免”等一体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加大了扶贫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上学压力。

一、高校资助工作的意义

据有关文献统计,2015年高校贫困生达到600万余人,占在校生总数的 四分之一,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有166万余人,占在校生总数的十分之一。解决好贫困生的经济问题、确保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是关系到构建稳定、和谐、文明社会的重要工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大学期间的经济资助只是暂时、过渡性的措施,要根本解决长久问题除了经济资助外还应该给予精神资助[1]。因此,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信自强意识,培育持续内生的成长动力,提高综合素质。将资助和育人相结合才是资助工作的长远意义。

二、高校资助工作映射下的大学生诚信感恩部分现状

按理说,高校贫困生上学期间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是最应该懂得感恩的群体。目前受到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大部分都很珍惜学习机会,都能够合理分配受助资金于学习和日常生活。但是,也有一些贫困大学生“ 等、 靠、要”思想较为严重,缺乏感恩意识,一切理所当然,甚至同学间为了争得资助而产生有违诚信的恶劣行为。

三、资助工作映射出的大学生诚信感恩缺失表现和原因分析

1.贫困生诚信感恩缺失的表现。

贫困生诚信感恩意识淡薄,贫困生诚信感恩情怀欠缺,贫困生诚信感恩信念不足,贫困生诚信感恩行为不强。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都是应该的,不懂得孝敬父母;认为学校和教师的培养教育是义务,不懂得感激老师;认为国家助学金是自己该得的,不懂得感恩社会[2]。如受助学生回避还贷,在毕业时更是在还款合同上随便填了一个地址或联系电话,多数都不正确,反映了一部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又比如贫困证明真假难辨,部分学生混水摸鱼等现象层出不穷。

2.资助工作面临贫困生诚信感恩缺失的原因分析。

①资助制度规范化、法制化保障低。由于缺少法律保障,资助制度在执行、监督、运转、管理方面无法有效保证,仍滋生出一些问题,如资金投入不足、机构不健全、资助偏重经济等[3]。对来自贫困生的证明材料和个人申请采取主观评定的方法,这也间接导致个别贫困生遗忘诚信和道德底线,对材料和事实弄虚作假。资助制度不尽完善,如学生办理助学贷款、贫困证明盖章等途中遭遇障碍,进而对资助不产生亏欠感;奖助制度没有规定学生在获得资助时需有效地承担一定的义务,出现受助学生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不对称。

②社会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4]不良媒体的报道对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摔倒老人扶不扶”“患者家属捅伤主任医师”等大量的负面报道很难去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感恩环境,有些学生进大学前就受到社会上“吃补助”“不花一分钱读大学”等流言蜚语的影响,并把国家资助和社会资助当做理所当然,甚至和同学为争补助闹得互不相让,还抱怨资助力度小。社会上也涌现出诸多不诚信和唯利是图现象,严重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

③学校诚信感恩教育重于形式。很多高校经常性组织贫困生参加报告会、讲座,组织诚信感恩征文活动,诚信贷款签名活动等,向他们进行自立、自强、责任、诚信、感恩等观念的灌输, 却从来没有考虑过学生愿不愿参加,爱不爱听,听了会不会去付诸于行动等问题[5]。这类活动开展多了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敷衍了事,使得高校诚信感恩教育重于形式而轻于意义。

④家庭诚信感恩教育的滑坡。在我国家庭教育中,尤其目前许多独生子女家长“只知付出、不求回报”只关心子女的学习,不重视道德品质的教育和人生价值观的提高,孩子也感觉接受起来心安理得,很难形成感恩意识。同时,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家庭中,家长过分重视怎么帮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拿到贫困资助,忽略了自力更生,人穷志不穷的根本教育。

⑤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贫困心理健康水平有待提升。个别心理因素,导致受助学生无法识恩、知恩、报恩,如强大的自尊和深度的自卑双重性格冲突下坚决抵制;归因偏差导致理所应当,这部分学生往往有强烈的消极心理,觉得国家、社会资助都是互利互惠,接受资助完全没有亏欠感和感激之情;习得性无助导致自暴自弃,部分贫困生来自落后的偏远地区,计算机、英语、社交等综合技能自然暂时落后城市的孩子,得到资助后没有奋发图强而是自暴自弃[6]。

四、引导贫困生增强诚信感恩的几点建议

1.从思想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切入。

培养受助学生诚信感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急于求成的,应多门学科配合,循序渐进地进行。首先从思想上培养感恩意识,再从心理上引导感恩倾向,最后从教学上提升受助学生的感恩行为。各学科引入诚信感恩理论和案例,从教师的课堂上切入诚信感恩理念和重要性,抓好第一课堂的诚信感恩氛围。

2.从学生-教师-班级-辅导员角度渗入。

学生既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包括非贫困生、学生干部、党员等。抓好积极性高、执行力强的学生先进分子,调动和发挥学生干部的力量,利用学生领袖、朋辈影响等营造互帮互助、共同成长。让学生在受助中学会分享和包容、让诚信感恩意识在学生群体中自行散播开来。

教师既包括专业授课教师也包括党政工作教师,由学校领导层达成共识,统筹全局,营造氛围,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将诚信感恩育人理念和实践融入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中。形成“处处有诚信,天天能感恩”的良好环境熏陶。

班级在资助育人中是主要实施场所,受助资格审核、评定都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因此,诚信感恩的班风一定要通过主题班会进行维护,开展如“榜样在你身边”的主题班会、“关爱黄昏老人”等团日活动。

辅导员不仅是资助育人工作的关键主体,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育人环节实施者,一是要认真了解每年最新的资助政策,仔细审核家庭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二是平时多从课堂、寝室、同学间多方面了解贫困真实情况,做到公平公正。三是将诚信感恩教育贯穿平时的主题班会、个别谈心、团体辅导中去,四是注重贫困生的心理关怀。

3.从学校-家庭-社会-国家角度注入。

学校应加大诚信感恩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园广播站、校刊、校园网、宣传栏等校园媒体广泛宣传诚信的美德和感恩的意义,树立感恩典型,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浓厚的感恩氛围中。“身教胜于言教”发挥家庭感恩影响,树立父母榜样力量。家长应自觉担当起诚信感恩教育的责任,并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同时加强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合力,保持教育一致性,树立家长和教师的权威形象。

积极拓展社会资助渠道,引进更多社会爱心人士的友善资助,规范社会资助的管理措施,促进资助工作多元化的布局。

国家调配教育资源,重视将感恩教育的研究深入高校科研题目中,合理的给予相当的研究经费。加大力度关注中专、大专院校,平衡高校资助资源分配。

4.从意识-行为-制度角度展入。[7]

物质资助并不是资助工作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精神资助,教会贫困生学生如何自立自强,发奋图强,成长成才,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才是资助育人的根本所在。感恩意识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后天教育的积极引导,因此,首先要从思想上培养诚信感恩意识,其次在实践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引导诚信感恩行为发生,最后完善资助制度,如在贫困生资助认定是将诚信纳入其中之一,评定前首先让学生明确接受资助的权利和义务,评定时将已有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作为要求和标准之一,评定后建立诚信感恩档案等。

五、结语

高校资助工作已是形势造就的大流,本文所指的仅是资助工作中出现的个别诚信感恩滑坡现象,的确是这个贫困生群体中不和谐的声音。资助工作既有扶贫济困的经济效能,也有精神扶贫的育人效能,既起引导人才流向的调节效能,也起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和平的政治效能[3],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引导贫困生增强诚信感恩的几点建议还有待实际工作中具体问题具体开展,高校资助工作映射出的大学生诚信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教育之一,也是一项长期的革命工程,需要参与学生工作的广大同仁们共同探讨,共同努力,长期探索,才能长远促进和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夙愿。

参考文献:

[1]欧萌.关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主体和原则的思考[J] .135-136.

[2]黄静静.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探讨[J] .开封大学学报,2015,29(1):73-75.

[3]方敏,张清.试谈资助制度建设规范化的缺失与潜在效能[J] .2015,24:121-122

[4]胡楠.我国高校受助贫困生感恩伦理研究[D] .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6:1-38

[5]徐海兰.发展性资助在帮困助学体系中的构建与思考[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88-89.

[6]过琳.心理学视角下受助大学生的感恩教育[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1-193

[7]路成志,周禹希. 从资助贷角度谈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感恩教育[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5):138-139.

作者简介:罗妮妮,1989-,女,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缺失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