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歌致敬崇高

2022-04-29 00:44:03黄浩云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1期
关键词:意境

黄浩云

摘要:“岜莱”是广西宁明一座山(花山)的壮语音译,意为“有花纹的山”。山崖壁上有数千个赭红色的远古人马画像,记录着南方多民族的图腾、信仰和历史。这些带有鲜明民族地域特性的审美标识以及“精神原乡”,已深深烙在一代代“岜莱”儿女身上,如今在诗人的世界里重返,并不断被激活和追怀。“岜莱诗会”将这些被激活的诗人及其作品集中展示,体现的正是这种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坚守和文学情怀。

关键词:“岜莱诗会”;主题策划;多民族;意境

“岜莱诗会”是广西近年迅猛崛起并日益活跃的一个诗歌品牌。2019年5月,《广西民族报》副刊正式开辟“岜莱诗会”后,很快形成每月推出1期诗歌专版的常态化机制,截至2022年2月底已推出46个版,在诗坛引起强烈共鸣和广泛关注,被诗歌评论界称为“岜莱诗会现象”[1]。2021年11月,“岜莱诗会”荣获广西文艺花山奖创新奖[2],品牌效应凸显。“‘岜莱诗会已成为广西诗歌创作、交流和展示的重要平台,并逐渐成为窥探广西诗歌生态的一块标志性文学高地。”[3]广西文艺评论家学会主席容本镇如是说。

一、深化主题把握,以多样性呈现“时代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诗歌是时代之体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等,描写的是盛唐异域的风情。“岜莱诗会”立足广西区域特点,关注新时代、阅读新时代、抒写新时代。例如,2021年“岜莱诗会·一月篇”的牙韩彰《红军坳》的“听远处传来熟悉的歌谣/看这片蓝天白鸽翩翩”;四月篇杨克《瑶山古寨》的“从喷气机的呼啸/高铁、摩托的飞驰/走进绣花针的慢/一只只眼睛的蜂蝶,落在/摇摇摆摆的彩裙”;十月篇余述平《广西的每一粒松子, 都与热爱有关》的“在广西的十万大山里/每一粒松子,都热爱过悬置和空中/与风雨反复恋爱/直到身心布满了皱纹/也还在学会承受/它懂得被人托举着/不是为了欣赏漂泊而来的阳光/而是吞下了/把它化身为自己的力量”,等等,都是注重从多角度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可爱灵动的图景和广西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崭新精神风貌。

“岜莱诗会”善于主题策划,在党和国家关键节点、重大时政和重要节日,总是迅速到位,从不缺席,积极向多民族诗人约稿,集中推出系列有政治站位、思想深度的作品[4]。这些诗歌作品,往往集中反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喜迎党的二十大、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重大现实题材,有意识地引导多民族诗人们与现实生活形成紧密互动的精神关联,创作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现实品格的作品,如围绕建党百年和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分别推出“百年初心”歌词和诗歌专版。围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出“一个民族不能少”专版。在每年“七一”期间,推出“诗歌献给党”专版;在每年国庆期间,推出“祖国啊,亲爱的祖国”专版。在2021年集中学习宣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期间,推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8个版面的专刊;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推出多民族“一起向未来”专版。针对特殊时期,推出悼念袁隆平、悼念黄文秀、支援河南抗洪救灾、支援百色抗疫等主题网络诗歌专题和纸媒专版。针对各群体诗人,推出全国客家诗人、公安系统诗人、金融系统诗人、教师诗人、媒体诗人等诗歌专版。针对各高校诗歌社团,推出南楼丹霞诗群、相思湖诗群、独秀峰诗群等诗歌专版。针对民间社团,推出自行车、麻雀、漆等诗社专版。针对不同年龄段,推出50后到00后的专版。类似这种组织多民族文学文化主题写作或主题重点打造,其作品以艺术性和思想性为支点,政治站位较高,参与诗人广博,可以说是一次次“在地”诗歌经验的集中展现,集精神的、价值的、审美的和营养的层面于一体,让多民族诗人集体发声,用诗歌凝聚力量、构建家园、致敬崇高,很容易形成综合性诗歌美学效应。

二、追求艺术卓越,倡导向“境界”深化“文化情怀”

托尔斯泰说:“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5]体验源自生活,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要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诗的人民性,宋代理学家张载提出“民胞物与”观点[6],将他人和万物皆视为同胞。这与中国传统强调天人合一、主客合一是一致的,在诗歌上就是强调人民性和个人主体性的融合,我想这应该是中国诗歌的现代性方向。具体到个体的诗歌创作,“有境界则自成高格”[6],境界是诗学的核心概念,正如当代哲学家张世英说:“中国美学是一种超越美学,对境界的追求是其重要特点。”[7]境界,就是关于人的精神层次,反映人对世界社会人生的认识水平,体现心灵的品位。追求境界,就是寻找存在的价值和世界的意义。“岜莱诗会”积极推动诗歌创作向传统、现代、民族、世界、地方、民间多层面扩容,增强艺术广度和厚度,扩展表意空间,在抒写纷繁驳杂的现实的同时,向着人的深层精神世界掘进,致力于写出丰富而深刻的具有天地境界的作品。

“岜莱诗会”地理位置虽相对偏于一隅,但艺术胸怀宽广,视野开阔,追求至上,有艺术的全域甚至全国眼界境界,不仅团结广西百余诗人,而且走向全国。推出汉、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土家、哈萨克、仫佬、毛南、仡佬、普米等多民族诗人诗作600多首,“岜莱诗会”从区域少数民族诗人“单曲独舞”,逐步发展到大江南北多民族诗人“万家齐乐”,是多民族诗人真正意义和水平的诗歌盛宴。从年龄看,50后到00后,与时俱进、诗脉不断,显示出多民族诗人的历史性传承。从地域看,有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诗人,有广西区内各设区市的诗人,在“岜莱诗会”可以一览北国风光、茫茫草原,可以领略大漠孤烟、燕赵风云,也可以品味中原风骨柔情、江南小桥流水。

“岜莱诗会”注重团结和凝聚多民族诗人,多渠道创造条件,为非文学纸媒的文艺创新提供了空间和可能。在形式上,这些年与党刊《当代广西》杂志社推出全民抗疫诗篇,这一诗歌助力抗疫样式得到了中宣部下文通报表扬。与《广西文学》杂志推出岜莱诗歌新人作品,为诗歌培养了后备力量。与广西音乐家协会等联合,推荐建党百年、喜迎二十大等重大主题多民族优秀歌词作品。与贵港市等地方合作,挂牌成立“岜莱诗会”诗人创作基地。跨省与贵州诗人学会合作,相互推出诗人作品,联合举办采风活动,深化互动交流合作,相关诗作入选《乌蒙见证:全国诗人助力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诗歌作品精选》[8],该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农家书屋增补书目[9]。组织开展元旦、国庆等诗歌朗诵会、系列区内外采风、专家座谈会、专题组稿会等,人气旺盛,始终保持强大气场。

“岜莱诗会”的茁壮成长和“岜莱诗会现象”的传承创新,有其背后的精神原乡和文化根源。坚持以“凝聚八桂诗情文气,力求诗风回归,振兴民族文化”为己任,倡导刚健俊朗诗风,拒绝猥琐油腻之气,这是“岜莱诗会”开辟之初的庄严承诺。“岜莱”“花山”正如民族胎记,在诗人的意念里超越了历史时空,上升为多民族的精神地理空间和族群集体记忆,并被当代诗人不断激活。与“岜莱诗会”有此灵通的靠山就是“岜莱”,壮语“岜莱”汉译就是“有花纹的山”,即花山,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明江耀达河段的一座神山,拔地而起近千丈,嵯峨酷似雄鹰嘴,青藤缠绕临江边,峭壁画满人和马。崖壁上数千个赭红色的远古人马画,在时光的岁月里诉说了祖国南方多民族的图腾、信仰和历史,如今这一切“精神原乡”在诗人的世界里重返,被激活和追怀。2021年9月,“岜莱诗会”与“花山诗会”联手,在《广西民族报》副刊共同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专刊,同时联合广西作家协会、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等举办第五届广西花山诗会,有《星星》诗刊、《草堂》诗刊、《广西文学》杂志、中国诗歌网等大刊主编参与和见证,集中推出了系列活动和作品,让“岜莱”“花山”诗意的碰撞迸发出八桂诗坛新的火花和亮色。岜莱,花山,这些带有鲜明民族地域特性的审美标识,已深深烙在一代代“岜莱”儿女身上,让诗人胸中鼓荡着凌云壮志。一如壮族诗人黄鹏《壮美花山》云:“这是骆越民族的故乡/代代先民的精神/如连绵起伏的山梁/这是壮族儿女的家乡/祖祖辈辈的血脉/似江河奔腾的波浪”。这些山水人情是诗人与生俱来的精神胎记,是激发诗意灵感最根本的动力源泉,也是诗人们走到一起展望理想彼岸和精神高地的精神原乡。“岜莱”是出发处,也是归宿地。“岜莱诗会”只是这种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坚守和文学情怀的代名词。诗人又见《花山壁画前》云:“水鸟在骆越大王衣冠冢上/声嘶力竭地歌唱/岜莱神山静悄悄的/崖壁上的战马再也不会回来了/我看见一群马背上的猎户/在古朴的画卷里进进出出/或卸甲归田引渠种稻/或手持天琴、边舞边唱/嘹亮的歌声直入云霄/那摘星的少年/又出发了。”

三、强化必要保障,充分发挥媒体副刊平台作用

诗歌是历史和现实的映照,它所能丈量的一定是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距离产生美,抓住了这种美的瞬间就抓住了诗的灵性,就能捕捉生活的新质,发出新时代的最强音。如何引领多民族诗人抓住新时代诗的灵性,这是“岜莱诗会”不得不面对的重大现实课题。诗歌在文学中是否受到重视,纯文学刊物和非文学纸媒副刊的平台建设很关键。“岜莱诗会”长势良好,能否持续走下去并发展壮大,需要主客观条件齐发力。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黄凤显教授认为,从诗人角度看,质和量的发展是内核。民族文化、现实生活是诗意的重要内容,要进行艺术提炼,用心提高意象,使诗歌具有时空的探索和跨越,有历史的厚重感和空间感。广西少数民族诗人学习汉语有一定的难度,诗歌词句概括力度可能不够,汉语学习的时间和用功可能不够,语言容易缺乏张力。所以广西诗人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加强诗意的锤炼和提升,同时还要建设队伍、扩大队伍、做强队伍,上层也要加大支持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持续维系“岜莱诗会”现象。

强化必要的条件和保障,是“岜莱诗会”得以茁壮成长的重要因素。应继续在宣传、出版、教育引导等给予支持和保障,在理论建设和诗歌评论方面给予指引,增强朝气锐气,发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真正让诗人成就诗歌。近年来,广西宣传、出版、文联、民族等部门在宣传推介、出版服务、原创扶持、教育引导等方面给予各类媒体平台大力支持和保障,在文艺理论建设和作品评论包装等方面给予精心指引,确实发挥了思想引领和物质支持保障作用。得益于这些良好的环境氛围,“岜莱诗会”面朝花山,春暖花开,从诗歌的角度助力“文学新桂军”走向全国。在各方面支持下,“岜莱诗会”通过全媒体联动发布、推动多平台转发、争取名刊转载,举行系列诗歌论坛、诗歌沙龙、诗歌朗诵会、诗人采风、诗歌改稿会活动,邀请名家写评论、结集出版诗歌选集等方式,形成了推出优秀作品的“组合拳”,凝聚了多民族诗歌气场,保持强大的文场诗脉。

2020年11月,由中国致公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报送的咨政报告《关于以“岜莱诗会”推进“花山”带动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获得自治区政府的肯定性批示。最近还推出多民族诗人年度成果展示,举办迎春诗歌朗诵会,与广西民族出版社等合作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实践联合体,推动出版图书样式“岜莱”专辑,举办年度诗人评选活动等,这一系列动作,一定会给这个诗歌园地带来新气象、新格局和新活力。

四、结语

深化“时代性”主题把握,推出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现实品格的作品,是“岜莱诗会”的时代担当和成长秘诀。追求艺术卓越,倡导向“境界”深化“文化情怀”,致力于抒写丰富而深刻的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岜莱诗会”这样的历史使命和艺术追求使得其形成声势和气场。强化必要保障,发挥媒体副刊平台作用,凝聚多民族诗人,这是“岜莱诗会”成长壮大的必要条件和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黄鹏.生机盎然的诗意沃土:写在岜莱诗会两周年之际[EB/OL].[2021-05-28].广西民族报,https://xw.qq.com/amphtml/20210 528A0BJ1S00.

[2] 黄晖.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治区文联关于表彰第二届广西文化艺术奖获奖对象的决定[EB/OL].[2021-12-29].广西文联网,http://www.gxwenlian.com/notice/25852.html.

[3] 容本镇.激情燃烧的诗歌盛宴[EB/OL].[2021-04-07].广西日报, http://gxrb.gxrb.com.cn/html/2021-04/07/content_1759631. htm2.

[4] 广西民族报.评论|陈爱中:诗映现时代的一种方法[EB/ OL].[2021-10-15].澎湃新闻客户端,https://m.thepaper.cn/ baijiahao_14937032.

[5] [俄]列夫·托尔斯泰.教育的果实[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

[6] 张载.正蒙第十七篇[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7] 张世英.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 潘莎路.乌蒙见证:全国诗人助力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诗歌作品精选首发式举行[EB/OL].[2021-06-30].多彩贵州网,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703999260207365889&wfr=spider&f or=pc.

[9] 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印发《2021年农家书屋增补书目》的通知[EB/OL].[2021-08-25].https://www. nppa.gov.cn/nppa/contents/279/98488.shtml.

猜你喜欢
意境
情融意境韵含美
中华诗词(2022年2期)2022-12-31 05:56:56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这样实现
———《“意境”如何实现———恽寿平意境观念研究》评介
美育学刊(2020年2期)2020-04-08 01:56:48
“逍遥游”壶的创新和人文意境
山东陶瓷(2020年5期)2020-03-19 01:35:48
论紫砂壶“寻觅”的造型艺术和意境之美
中國畫的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中华诗词(2018年5期)2018-11-22 06:46:22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中华诗词(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4
意境心造 达其自然
探讨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