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豪
摘要: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人类带来了“网络世界”的丰富体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给世界上各个国家人民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带来了巨大冲击。诸多客观变化与限制使新技术“倒逼”“线上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些不可预知的变量冲击着人们原本熟悉的生活习惯,推动着媒体环境的变革,加快了人们进入数字时代的步伐。身处其中的内容创作者应该如何应对挑战,又需要聚焦什么样的内核素养?本文将运用个案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通过分析客观环境的变化,提出关注文化内涵中赋予的内在力量、重视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学会独立思考的判断力、聚焦内容的融合表达能力等因素。尝试给予身处数字时代一系列新变化中的内容创作者提供值得关注与需要具备的内核素养,进一步阐述技术与内容的关系。
关键词:数字时代;新变化;内容创作者;内核素养
一、数字时代的新常态与新变化
(一)数字化趋于普及的新常态
根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发络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10.0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1]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带给受众更多的选择,也让数字化逐渐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网民基数的不断增长,推动着高新技术产业、智慧城市等相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数字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数字技术应用不断提升供应链数字化水平,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传统媒体是对人的身体的延伸;新媒体是对人的神经系统的延伸,任何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会使人的感觉器官的平衡状态发生变动,产生心理和社会上的影响。[2]数字化将技术与平台、传播与生活、受众主体的自我感知有机融合。大众在基于舒适便捷的体验中不约而同地改变了曾经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从信息接收的限制中“获得”释放。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带给人们新的机遇,让人类社会在不断繁衍进化中看到未来新的潮流与趋势。
(二)数字时代传媒生态的新变化
数字化对于传媒生态的影响可谓沧海桑田。手机的智能化、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数字技术的应用普及,让从前从广播、电视、报纸中收看和收听信息的“观众、听众朋友们”,变成现在仅使用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在4G网络中与他人交流分享信息的“用户”,方便快捷、全民准入、内容丰富。在这个过程中,大众的选择变多了,表达的渠道多元了,个体可以直接产生影响的范围扩大了,资本进驻的步伐也变得越来越矫健。
中国图片集团副总裁黄文老师在《数字化语境中的图像传播》讲座中曾提到:“技术的进步带给了用户更多的选择,而与此同时在当下由新技术所衍生出来的数字化信息消费迫使传统媒体选择向新技术靠拢。”新技术的赋能与用户的选择告诉我们,曾经的传媒格局在悄然发生变化,市场配置在传播当中正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兴媒体的繁荣发展带来的“全新”平台以开放性的组织方式,迅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距离。建立在数字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媒体,具有传播信息的全天候和全覆盖特征、传播模式的创新性特征和媒介融合特征。[3]它给予每一个人公平发声、随时参与、及时了解、实时连接的便利机会,并为用户主体提供了交互共享的信息流动虚拟场景。如今的传媒生态,就像人类现实社会一样涵盖包容所有文化交融的声音。“你有来言,我有去语”——舆论间的相互碰撞,不同年龄、不同喜好、不同圈层的相互接触等都可以通过算法的推荐以及自主意识的选择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归宿”,获得共鸣。“包容”“自由”“快速”逐渐成为新的传媒生态的代名词。
二、内容创作者应聚焦的内核素养
实践证明,内容是推动社会进步、文化交流、时代发展、人类文明繁衍重要的内核载体。未来的媒体环境是更加开放包容的,也是美美与共、多元融合的。内容与技术在同一片沃土中不断扎根、成长、发展。它们互相帮助,互相成就。
对于身处媒介环境新常态的内容创作者来说也是如此。内核素养是木本水源,技术的发展为内核素养的展示提供传播的平台与路径。内容创作中扎实的内核素养不会因为时代与意识的更迭而变换,它会经过时间的检验与筛选,在历史的刻度中留下优秀而深厚的印记,任沧海横流,依然熠熠生辉。
(一)文化内涵中赋予的内在力量
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对于文字曾有这样的见解:“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4]当下,短视频的快速兴起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时代的脉搏与节奏:强刺激的直接冲击、短平快的传播介质更容易被多数人接受,碎片化的时间使得短视频的调性更加符合网络数字化发展大潮下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这也恰恰说明文字的力量越来越被忽视。
根据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81.3%,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达79.4%,城镇居民图书阅读率为68.3%,农村居民图书阅读率为49.9%。成年国民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0.75分钟,成年国民每天读书时间为20.04分钟。[5]
如今,大众更多从即时的在线移动端浏览阅读。这种跳跃性强、快速碎片化的特点容易令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的全局观与逻辑性。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将阅读当成是获取信息的途径,重视有用的“目的”,放弃看不到“用处”的阅读。很多人认为,阅读与自己的生存状况关系不大,甚至当阅读会影响生活物质“品质”的改善时,更没有了对于文化的追求和积极性。同时,人们因忙碌而鲜少能以大段时间进入阅读的氛围中,更不用说沉浸于阅读的心境感受文字背后所承载的内容,通过文字品味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与内在力量。对于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来说,阅读是“痛苦”的,更何谈博关经典呢?
这样的现状反映了人们精神养分的匮乏:浅尝辄止、追求潮流,只为跟上时代节奏,“掌控”生存脉搏。究其原因,从传统上说,阅读一直停留在精英层面,没有形成全民阅读的传统;从承载文化内涵的角度来说,“准入标准高”“需要时间阅读”成为了文字发展最重要的壁垒,但这同样也证明文字本身的珍贵及其所蕴含文化学识内涵的深刻。
文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承载着民族的血泪史、兴衰史,记录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珍贵足迹。文字是文化的载体,透过文字人们读思想,读历程,更是读未来。阅读是思考文字与文字之间不同组合联结关系的逻辑过程,感悟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的有效途径,其过程本身包含了学习的过程,即时间的打磨,思维维度的提升。
时代呼唤优秀文化的回归,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压力让大众在喧嚣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感受着焦虑、孤独、空虚。人们需要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力量的指引,需要与裹挟情绪的虚拟世界“握手言和”,更需要与内心真诚对话的内在力量。
(二)对客观环境“热现状”的“冷思考”能力
在历史的洪流中,“主播”这个专业领域的称谓从未展现出像当今时代和市场配置如此密切联系的趋势和现象。
截至 2021 年 8 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44 亿,占网民整体的 93.4%;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 8.88亿,占网民整体的 87.8%。[6]从数据上我们看到,社交平台自身的庞大流量体、潜在消费群体通过新媒体平台反映出新兴商业模式的“时代风口”。根据阿里研究院的相关数据,80、90后是淘宝主播的核心力量,超八成主播分布在这个年龄段。其中,90后占比超过一半。[7]
直播带货,一眼看过去好像全是机遇,一时间“获得”变得容易又轻松。但是,在其火热现状之外,冷静思考这一表现给社会所带来的过度消费现象与给社会所带来价值观影响是必要的。如今,互联网的准入边界趋于低龄化,青少年视野中充斥着越来越多根据算法而推出的“网红精致生活”内容。这一现象极容易诱导这一群体将对未来“成功的定义”与光鲜亮丽的“形象外表”产生直接的勾连——对金钱物质的追求、对奢靡生活的崇尚等,而这所谓的“成功”实则华而不实,想象中“美丽的泡沫”在没有付出辛苦的努力、经历人生的历练后终会破灭。该现象给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培育造成了影响,对于他们的成长将带来一定的负面倾向。
从发展的角度看,如今的人才界定与对社会价值的判断不应仅注重数据所带来的影响。在展现个性、追求个人利益和目的的同时,内容创作者需要明确自身的公众人物的身份,担负起为更多人发声的责任使命,在传递优质的、有价值的信息的同时,有意识地去拓宽规则的边界,这是对社会中他人生存的最好关照。
(三)跳出情境“旋涡”,辨析真相
在新技术的繁荣发展下,每个人在网络上发声的途径更多了,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泛了。大家畅所欲言、尽情表达,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大量无效的、博人眼球的谣言信息充斥互联网。一场没有硝烟的拉锯战正在打响。用户基数广泛的社交媒体、内容平台和诸多大V认证账号中发布、传播的大量虚假消息内容被不断辟谣,有些微信公众号在信息编辑过程种融入过多主观态度,刻意忽略事件事实本身的重要信息,经过误读后成为“不实消息”。大众被带入舆论的旋涡中,无意识地成为“情绪棋子”,被有目的地“使用”。
过度追求实效性与时效性,失去的将是清洁、干净的互联网环境。随着舆论撕裂程度的增加,曾经传统媒体帮助我们分离信息、判断信息的“筛选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现如今,每一用户都是一台高速运转的“处理器”,这要求我们在网络生态中需要具备更强的思辨力与判断力,以自行分辨信息的真伪与价值的高低。
当选择触手可得,新业态仍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有太多的权力“交付”给了“探索者”们来实践。这种权力给予了人们更成熟、自由、开放社会形态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灰色地带的危险。不要让获得“权力的幻觉”迷失了人性初心与价值判断。在能够选择的范围内,浏览更多的不同侧面的信息,官方发布的认证信息,结合实际主动思考判断信息真伪。
环境会影响人的思考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拨开云雾见青天”的勇气与魄力,暖能量的人性品德与真诚的人性素养。不要让“权力的幻觉”迷失了人性的本心,在能够选择的范围内,浏览更多不同侧面的信息,官方发布的认证信息,不轻易向情绪的力量“低头”,选择那些更有价值的信息,选择独立判断过后的真实思考。
(四)深耕专业内容,融合表达
“罗翔说刑法”是B站(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中的一个著名视频UP主。截至2021年12月3日,它的账号粉丝量达到了1984.6万,在法律类视频内容圈层中取得的数据和成绩非常突出。其视频形式主要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老师的授课为主,在内容上,视频围绕“法考”中的重点、难点题型与社会中发生的热点事件进行法律专业领域的解读,其风格接地气、幽默、通俗易懂,深受大家的喜爱。同样,观察者网在B站中也推出了“骁话一下”栏目。视频节目以内容表达者王骁对于国内外政治、社会的观察进行观点输出的口语表达为主,是一档偏向于新闻脱口秀的新媒体视频节目。节目更多以专业的主观视角引导受众了解相关内容的来龙去脉,向受众科普日常关注较少却富含意义的知识内容。如“为什么美国没有华裔”“当美国疫情爆发,每一个美式问题都在勇闯天涯”等内容主题,播放量均超过400万,获得了不少关注和评论。关注新媒体视频节目相关内容的输出方式后不难发现,当专业领域知识通过流畅自如的语言表达进行内容阐述,以更为平实、有趣、科普的角度予以最终呈现,比较符合当下新媒体平台用户的调性与青睐。
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语言表达是专业优势。同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成为表达的“劣势”。颠三倒四、漫无目的的口语输出很难在新媒体传播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内容表达的角度分析,当所有人都有及时获取信息的途径与能力时,内容表达者再去将大众已经看过的信息进行无效复述,有咀嚼“二次馒头”之嫌。“有趣+有用+便捷”往往是吸引用户关注的关键原因。深耕于垂直领域,熟练精通相关领域的知识内容更是重中之重。内容创作者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便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作品的“味道”将难以被“食客”认同,“质量”亦有缺陷。
三、结语
互联网传媒生态在客观环境下如雨后春笋般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如何在新的环境中良好应对,需要内容创作者通过实践与思考了解诸多新规律,从而有能力驾驭新改变,而不是让变化的表象迷失了人们在网络世界中前行的方向。数字时代,内容创作者要在“野蛮生长”的媒体环境下保持好自身的定力,以卓越的独立思考能力、更为扎实的文化底蕴、更为敏锐的发展判断能力面对挑战。
除此之外,暖能量的人性品德与真诚是我们除去网络交互性、足够的能力储备之外应该着重提升的个人综合素养。网络会放大人性的恶,同时也会让人更加向善,问题在于如何引导、怎样引导。内容创作者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公众人物,其公众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个体自身的价值观取向与真实的人格形象。作为数字时代较有分量的发声者与舆论引导者,诸多内容创作者需要思考在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的言行是否一致,在现实规则与网络规则中又是否做到知行合一。当大众看不到创作者身上应担负起的社会责任感与优质的榜样能量时,快餐化的舆论压力会迅速吞噬那些虚幻的“地位”与身份“权力”,揭开那些德不配位的人的人设面具下的伪装与虚伪。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统计报告[R].2021.
[2] 陈先红.论新媒介即关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03):54-56.
[3] 肖洒.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9(06):72-75.
[4] 鲁迅.语录[J].雨花,2015(7):2.
[5]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R].2021-04-23.
[6] 同[1].
[7] 淘榜单,淘宝直播.2020年淘宝直播新经济报告[R].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