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天梯”的人

2022-04-29 00:44:03李浩婕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1期
关键词:天梯纪录片创作

李浩婕

摘要:2016年6月25日晚8点,对于海南人民来说注定是一个需要铭记的时刻。对于驻京某安装总队的官兵来说,这是一个检验他们建设成果的时刻。因为在这一刻,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了“长征七号”火箭的首发任务,完成了寄托着国人航天梦的伟大使命,在这一刻,航天发射塔架的建设者们,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与此同时,伴随着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首战告捷,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外宣部《海南岛纪事》栏目历经4年制作的,独家呈现海南文昌航天城发射基地航天发射塔架建设全过程的纪录片《燃情天梯》,也在火箭升空之后顺利播出,伴随着节目的播出,文昌航天塔架建设的神秘部队也首次公开在人们面前,正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完成发射场两座主体建筑——航天发射塔的建造,为中国航天探索宇宙深空搭建腾飞天梯。

关键词:重大选题;独家呈现;纪录片;创作

2009年春节,为了实现新的中国航天梦,一支国防航天建设的尖端队伍——总装备部某特种工程技术安装总队赶赴海南文昌。在海南文昌的滨海地带,建设中国运载能力最强大的航天发射基地,从而为中国航天探索宇宙深空搭建腾飞天梯。在一片紧靠大海的地方,同时建设两个发射塔架,这是安装总队从未有过的挑战。为了能在紧张的施工工期里完成两个高标准,大推力火箭的发射塔架的施工,他们付出了所有的精力,在各种岗位上奋勇拼搏,为建设航天天梯燃烧自己。中国人将在这里实现登月梦想,实现宇宙深空探索梦想。

为了体现这个工程的宏大宏伟,摄制组采用大量的航拍方式展现中国航天基地的建设。同时为了更好地展现出此次工程的施工难度、施工过程的建设场景,摄制组和官兵多次深入几十米深的发射塔基地,登上100多米的发射塔架,记录他们从奠基到发射成功的全部过程。两集纪录片《燃情天梯》通过重要工程节点、重大事件、跟拍重要人物,记录他们为航天塔架建设付出的智慧与努力,展现他们为中国航天探索宇宙深空搭建腾飞天梯的感人故事。

一、前期踩点

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是收集资料,但是没有想到有关这支航天城建设部队的资料几乎为零,可见在过去它的保密程度、神秘程度,如今的公开拍摄,所有的资料都要来源于现场。很快,在部队的安排下,摄制组前往文昌航天城踩点。第一次踩点是在外宣部主任田野的带领下,一路颠簸到文昌龙楼时已经是晚上。

(一)部队神秘背景揭晓

当天晚上,驻京某安装总队相关负责人,给摄制组介绍了文昌航天塔架的建设情况。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才得知,驻京某安装总队是我国航天发射工程建设的专业部队,从1951年成立开始,基本承担了我国所有国防航天发射塔的建设任务,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座核爆塔、第一枚长征火箭、第一颗东方红卫星、第一次载人航天都是经他们的双手搭建起了火箭腾飞的天梯,但文昌航天发射场是他们第一次在靠近海洋的地方建设航天发射塔架,滨海施工对于他们来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文昌航天发射场还是同时建设两个发射塔架,这在他们以往的建设过程中,也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鲜有媒体报道,更别说纪录片的跟踪拍摄。这样的部队该怎么拍?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呈现?[1]

(二)尖端部队为老百姓建家园,构建军民鱼水情

第二天一早,在几位航天发射塔架建设专家的带领下,摄制组前往施工现场,在路上我们想,这么尖端的国防建设是如何施工的?他们依靠什么完成航天塔架的建设?到达现场后发现,和想象中的神秘不同,当时是一片开挖的深坑,钢筋水泥构成的施工现场,似乎与一般的建设工地没有多大的区别,这个国防建设的尖端部队,在海南文昌承担了一般建筑施工的任务,为当地老百姓建起了抵御台风的家园。因为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建立在人口比较稠密的地方,有将近3000人等待转移,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为了回报老百姓奉献家园的牺牲精神,安装总队主动承担了为搬迁老百姓建设新家园的任务。

这些一点一滴的举动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举动,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信任,经常有百姓把椰子水放在文昌航天城建设的工地边上。安装总队官兵用爱心和最好的施工质量与这些奉献家园的老百姓共同搭起了情感的天梯,军民雨水情的故事在这里得以展现。

(三)粗中有细,多位航天专家合作,确保航天塔架建设“零误差”

航天塔架实际的开工时间比计划中要晚了一年多。一开工就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在专家的介绍下我们得知,导流槽的深坑要往下挖将近25米深,因为距离海边仅800多米,一开挖就有水不断渗入基坑,如何防止海水倒灌成为当时需要他们解决的第一道难题,这是他们以往在戈壁滩建设时从未遇到的问题。解决了水的问题,又遇到花岗岩爆破的问题,爆破问题解决了,又遇到了深度开挖的问题,问题一个接一个到来,神秘的部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下,投身航天城的建设,而在这个时候,我们也深刻感受到,看似与普通工地相似的钢筋水泥构建的现场,每一项施工都有精度要求,非标塔架的安装,甚至要达到零误差。而这些细微的要求,都要这些航天发射塔架建设的专家们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来完成。

(四)普通战士,为航天塔架奉献热情

除了专家,在施工一线的还有年轻的战士,海南天气高温炎热,航天城建设大都是室外骄阳下的施工,重复着平凡枯燥的体力劳动,但在与他们的聊天过程中,战士们对于能参与这么重大的国防建设,都充满了热情,都感到格外荣幸。这仅仅是第一次踩点,随后的踩点又单独与不同的人物进行沟通了解。经过多次接触后,我们决定采用平实的视角,以人为本,真实记录,将驻京某安装总队官兵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塔架建设过程中看似平凡的故事展现出来,正是这些平凡的事情铸就了伟大的事业,铸就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铸就了人类通往太空的天梯。

二、前期拍摄

片子的拍摄手法和主题确定后,我们就开始了前期的拍摄。根据工程不同的时间节点多次拍摄。第一次拍摄,天气酷热难耐,而这些从北方来的官兵们,早已经适应了海南的这种酷热天气。我们深入拍摄后才更加深切地明白,战士们为航天塔架的建设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才明白正是心中的热情和军人的毅力支撑他们完成重复的枯燥的工作。[2]

(一)90后战士奋战一线,年轻干部突发疾病

在航天塔架施工一线,有不少90后的年轻战士,在家里他们大都是娇生惯养,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他们要挖基坑、抬钢筋、背水泥,4000多吨的钢筋全靠战士们人工安装到位。

因为渗水,战士们需要长时间泡在海水里作业,不少战士的脚都泡烂了,肿得很大,一不小心就会患上败血症。但谁也不曾放弃。一吨吨的水泥战士们肩扛着完成,背完水泥的战士几乎看不清他们的面孔,一吨吨的钢筋由战士们人工安装到位,这些就是他们的日常工作。

在钢筋密布的导流槽上,连站都站不稳,但是战士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将4000吨钢筋铺设完成,很多战士因为重体力的劳动患上了严重的腰肌劳损。就在拍摄过程中,一名年轻干部晚上突发疾病,双腿失去知觉、不能动弹。刚好我们在拍摄现场,跟踪拍摄了这一突发事件,目睹了总队官兵为他着急的时刻,目睹了时任驻京某安装总队领导的担心和忧虑,他立即决定给予这名军人最好的治疗,连夜将他从文昌送往解放军301医院海南分院治疗,医院诊断,他是脊柱骨裂出血,压迫躯干神经之后造成瘫痪,而脊柱骨裂对于年轻人来说只有连续高强度体力劳动的冲击才会造成。医生连夜手术,三天后这名军人的身体开始恢复知觉。

这个场景的拍摄,我们始终是真实记录,尽量不打扰拍摄对象,部队官兵之间的情感自然流露,真实记录在那一刻格外重要。在他的病情得到好转的同时,发射塔架的施工也开始紧张起来,因为是首次在滨海地区建设航天塔架,驻京某安装总队官兵克服了高盐雾、高湿、渗水、爆破、深基坑开挖、钢筋混凝土搭建、高空作业等难题。

(二)航天塔架建设专家精益求精,用实战解决难题

除了普通的战士,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还有一批老专家,他们重点负责攻克发射塔架的技术尖端问题。在与这些航天发射塔架建设的专家们沟通时,我们也确定了对于他们的拍摄角度,依然是平时记录,不拔高、不煽情,按照他们的日常工作,展示他们的辛苦付出。这些从实战中历经考验的专家们,倾其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无论是人烟稀少的戈壁滩,还是酷暑难耐的南海之滨,他们在克服难题的同时,不断刷新自己军旅生涯的传奇人生。

(三)转业战士难舍部队

在拍摄了普通战士、老专家后,我们还拍摄了即将面临转业的军人,文昌航天城的建设就是他们军旅生涯最后一个塔架建设。我们选择了时任驻京某安装总队四级军士长,当兵16年,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塔架的建设,是他参与的第四座航天发射塔。也是他军旅生涯中最后一次参加航天塔架的施工任务。拍摄这名四级军士长的时候,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军人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作为一个即将转业的战士,他对部队的不舍、对航天工程的重视,都体现在他的行动上,每天他们都是迎着初升的朝霞开始一天的工作,踏着落日的余晖结束一天的工作。在采访时他几度落泪,因为难以割舍对部队的热爱。

(四)情感寄托人物故事,克服恐高拍摄外景

大量的人物拍摄,对于外景的拍摄,摄像也是力求寻找最佳的角度,为了拍摄延时画面,有时需要等待好几个小时。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塔架,分为一号工位和二号工位两个塔架,其中一个高91.7米,另一个高85.5米,两个塔架我们有时一个上午就要来回跑上好几次。多次拍摄这两座航天塔架已经不知道跑了多少次。其中爬上航天塔架拍摄是最为危险的,第一次从发射塔架的主体攀爬到发射塔的回转臂时,20多米高的高空,连接二者之间仅有一块约15厘米的木板,尽管有安全绳保护,但独立走过窄窄的木板,摄像还是有点心跳加速,甚至在休息时都梦见脚下踩空。为了拍摄导流锥钢筋铺设的画面,摄制组踩着钢筋一步一步走到十几米下的导流锥,爬上脚手架,拍摄导流锥钢筋混凝土浇筑的画面。

几年下来,摄制组在工程重要的时刻都会前往文昌,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记得那次婚礼拍摄,是文昌航天城发射场地最开心、最感动的一次拍摄,因为九对新人要在施工现场完成他们人生的大事,要在工地举办集体婚礼,那一次的采访,驻京某安装总队领导展现出了铁汉柔情的一面,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喜爱小发明的总工程师还制作了九把同心锁,战士将这九把同心锁与导流锥的钢筋混凝土浇筑在了一起。海南航天发射场的每次发射的时候,都会见证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刻。与此同时,在与官兵的接触中,还要不断地学习航天发射塔架建设的专业知识,避免在纪录片中呈现出业余的解说。在不断的尝试中,纪录片也在艰难改进。

三、后期制作

随着航天塔架工程的交工,《燃情天梯》的前期拍摄也先告一段落,紧接着就开始了后期制作,大量素材和同期、众多的人物关系梳理和筛选,在几经斟酌之后,片子定名《燃情天梯》,分为上下两集,将参与航天塔架建设的普通人物故事与航天塔架施工建设两条线索相结合,通过部队官兵的故事,展现这些为火箭发射搭建“天梯”的人的付出。

第一稿完成后,先交给部队审核,因为涉及国防建设,稿件必须要把握好度,同时专业的国防知识体现太多,还需要再次修改,稿件再多次修改之后终于定稿。

制作完成的片子,部队再次审核,因为是首次全程记录航天发射塔架建设的全过程的纪录片,安装总队也格外重视,这一次审核问题不大,但对于国防建设对外宣传的度该如何把握成为当时讨论的重点,在与部队的多次沟通后达成了修改意见,大的方向确定后,纪录片再次修改,送审之后依然存在问题,接下来反反复复不下五次审片、修改,终于磨合到了双方都满意的程度。接下来就是等待播出时机。

四、结语

2016年6月25日,终于等来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发的日子。伴随着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七号”火箭首发成功,《燃情天梯》顺利卡点播出。节目播出后,受到各方好评,建设者为此付出的艰辛和智慧得以展现。《燃情天梯》的制作倾注了太多的情感,是对我们团队的一次锻炼,对于大题材的把握,对于大项目的跟踪拍摄,对于故事情节的架构都是一次很好的实践,为未来迎接更大的项目打下了基础。这部首次全程记录航天发射塔架建设的全过程的纪录片《燃情天梯》,因为独特的视角,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纪实跟拍,以人物情感展现宏大的工程,记录了文昌航天发射场航天塔架从奠基到发射成功的全部过程,获得了海南省新闻奖一等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对我们来说,荣誉是鼓励,也是继续前行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津.电视新闻摄像记者的拍摄技巧研究[J].新闻文化建设,2021(22):179-180.

[2] 邱景.探究新闻摄影中拍摄角度的选择与应用[J].旅游与摄影,2021(21):114-115.

猜你喜欢
天梯纪录片创作
百丈天梯上层云
南风(2021年35期)2021-12-03 11:55:28
玩“火”男人蔡国强的还乡“天梯”
艺术品鉴(2020年11期)2020-12-28 01:36:10
尼阿多天梯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6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创作心得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电影新作(2014年4期)2014-02-27 09: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