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点亮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2-04-29 00:00:39丁亚吉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2年2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

丁亚吉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深入挖掘和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融合,并提出可行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做好学科德育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路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包括传统典故、古诗文、诸子百家思想、传统文艺、传统建筑、传统节日等,分布于正文、运用你的经验、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拓展空间、方法与技能,这为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提供了优质又直接的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拓展了道德与法治课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应理清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元素,对于成语典故,要查明其含义、出处以及用法,对于古诗文要明确其释义,对于诸子百家思想要了解其背景、发展等,学习之后要思考这些传统文化因素放置在教材中的意图,明确这些传统文化因素中的思想教育要素和情感因素,把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科知识教育。

例如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课第二框《享受学习》中涉及三处传统文化内容,分别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均分布在正文,对于这些内容教师要明确其释义、出处等,明确这部分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如“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自己一个人冥思苦想,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引用此名言意在强调学习要多多交流,要懂得相互借鉴启发,同时启发学生要善于与他人沟通合作。又如,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课《发现自己》中就引用了诸子百家传统思想,老子的“自知者明”引领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启迪学生要学会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教师要妥善处理这些内容,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重温经典,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而且可以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总之,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善于挖掘,充分利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每一堂课上循序渐进地在学生心中植入这颗文化自信的种子。

二、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亲近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基因流淌在这些00后的血液之中?传统文化进课本固然重要,但传承传统文化应该有更多创意,要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激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愿意走近去感知、去触碰,进而进入他们的心灵,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影响。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一系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节目深受大家欢迎,这些节目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发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这为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有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条新路。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方式,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景表演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感染力,有效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表达,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古为今用、德为育用。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增强生命的韧性》这一课中,课堂导入环节播放《经典咏流传》节目中轮椅上的少年陈果毅演唱《草》的视频,动听的旋律和天籁般的歌声一下子就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激发了出来,借用学生们耳熟能详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并结合陈果毅的故事,利用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等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启发学生懂得“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完善和健全人格,努力战胜挫折,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增强生命的韧性,发掘生命的力量。

再如在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诚实守信》一课中,以“诚信”为主题举办成语接龙比赛,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知识。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对出一副对联,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为学生提供反映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国学视频、电影、电视剧、戏剧、小说、动漫、微电影、公益广告等多种艺术素材,并鼓励学生积极留言、提问、发表感想和互动交流,从而拓宽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视野,促进初中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奋斗活力,感受历史英雄人物榜样的力量,看到前进的方向。例如:在九年级“凝聚价值追求”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深入探索民族精神,在课前教师利用微信发一些民族精神的小视频,如:航天精神、女排精神、抗疫精神等,鼓励与启发学生独立探索民族精神内涵,制作手抄报,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并把成果拍照上传,利用微信等网络平台交流方式指导学生。

三、丰富实践活动,感受中华文化的恒久魅力

传统文化不单单是知识,更是我们享受的一片精神世界。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除了让学生从书本中学习,还需要融于日常的生活中。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更能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感知传统文化的精髓。

以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为例,“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学生需要恪守的准则。通过举办“品鉴中华经典,弘扬传统文化”故事展演活动,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表演中华美德故事,如孔融让梨、季布一诺千金等等,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深度性。又如,在讲授《延续文化血脉》一课时,开展剪纸、诗词大赛、书画比赛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响,知行统一,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

此外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家乡传统文化特色,让学生对家门口的文化遗产有更具体直观地了解,传承文化遗产,增强责任意识。通过在社区、养老院等地开展社会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深入体悟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有益处。作为知识传播者、文化践行者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如何在当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我们的课程进行深度整合,立足道德与法治课堂,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植入学生心中,增强每一位学生的文化自信,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教师不断积淀自身的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坚定自身的文化信仰,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思考、不断探索……

(责任编辑:秦  雷)

参考文献:

[1]张娟凤.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6):217-219+195.

[2]黄毅菁. 小课堂 大文化 强自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5):149-151+155.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路径选择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文理导航(2017年16期)2017-05-23 14:50:0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研究
开展法治生活体验教学的思考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8:12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1:44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0:56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