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小学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

2022-04-29 00:00张建莉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缺失人文精神

张建莉

摘  要: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仅在于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还在于它直接影响学生理想、信念、人格等价值观的形成。本文探讨了中小学教师应有的人文精神及其重要性,在分析中小学教师人文精神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中小学教师人文精神的一些措施及途径。

关键词:人文精神;缺失;培养;中小学教师

一、中小学教师应有的人文精神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精神表现为教师个人的气质和修养,包括教师的价值观、性格、思维模式、情感等方面,在日常教学中,表现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思想的传播、智慧的启迪,显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教书育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较高的人文素养,要求中小学老师必然区别于其他的职业,要在知识结构、道德修养、教学实践各方面具备“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称号应有的素质。

在知识结构上,人文知识是任何老师最基本的知识组成,不论他是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师,他的知识结构上都必须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艺术、心理学等多个方面,这些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没有这些知识的学习积累,仅仅根据教材或者课纲的要求,熟悉教材,做一位有人文精神的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在道德修养上,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一个教师正确的价值观一定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其次,要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要追求理想的教育。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很难培养有理想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中小学教育本身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教育,教师广博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他的教学实践一定包含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且时时刻刻的会表现出来,从而对学生做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中小学教师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一)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

目前教育管理体制仍然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学生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是评价老师的标准,教育好坏看升学率这种思想充斥着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使素质教育没有得到有效实施,这种环境下,不单单文科类教师,任何教师都很难谈人文精神。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管理形式也越来越多,限制教师的条条框框不断增加,学校唯行政教育领导之命是从,教师唯学校之命是从,学校管理行政化,校领导官本位日趋严重。举一个例子,2019年扫黑除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个文件,黑恶势力排查,学校当然不能不作为,在所谓的突破“举报零线索”等要求下,全校师生摸排线索,竟然闹出老师批评学生被作为黑恶势力告到教育局的笑话。类似这样的事例何止个例,这样的教学环境,教师人文精神的独立人格、自由精神,必然都是空话。

(二)教师的功利主义倾向

中小学教师的功利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不完善的评价机制上,在各级各类评选所谓的“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班集体”等评选中,的确激发鼓励了不少教师,使教师获得了相应的称号,也造就了一些行业专家,但这些戴着“先进”“优秀”称号的教师,也仅仅是较好完成了各种应试教育的教学任务,用花样繁多的公开课、示范课,用各种形式主义的、套路化的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表演获得了教育主管部门和一些教育机构的认可罢了,他们的教育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自己的功利,有多少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呢?一句话,教师是为了自己的职务职称晋升等名利去获取各种证书、成果、荣誉为目的,而不是为学生培养为目的的教学,这样即使成为所谓的专家、学者,又有多少人文精神呢?

(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几十年来,社会的大环境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已经形成了“经济看GDP,教育看升学率”的习惯认识,基础教育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而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被专业化科技教育挤压,人文学科萎缩,被边缘化,中小学教育必然会形成了片面偏重科技知识,社会上当然也形成了轻视人文知识的观念,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还有官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都潜移默化地让人们形成了重视科技知识轻人文知识的思想。就拿多年来中小学教育课外各类培训来说,数理化、外语的培训辅导到处都是,却很少有语文(文学)、历史等知识的培训,可见,即使有一定人文素养的语文、历史老师,社会的认可度也并不高。

三、如何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精神

(一)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已经明确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指出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加强大中小学人文教育,是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改变对中小学学校及教师僵化的一些管理制度,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也必须考虑为教师减负,为教师提供自由而宽松的教学环境,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才是培养教师人文精神的必要条件。

(二)规范教师评价机制,引导教师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规范教师的评价目的在于破除教师的功利化趋向,让教师关心教书育人。要改变一些目前唯升学率和唯分数的评价排名,改变职称评审,把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实践教育公平理念,真正关心学生身心健康,踏实工作的教师得到鼓励和嘉奖。要在学校开展人文教育课堂,让语文、历史等人文性较强的教师开展人文知识学习,把教师的人文素养作为考核评价标准之一。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把人文校园塑造,培育人文精神作为学校评价的标准之一,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校园的人文环境是一个无形环境,是一种“软”环境,是一所学校形象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彰显着学校教育的价值理念。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绝不单是绿化校园,塑几个教育家、科学家的塑像,建造一些校园人文景观那么简单,最为关键的是要提高每一位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最重要的是教师人文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学校必须鼓励每一位教师进行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美学等人文学的学习,这些知识的学习本身可以改变教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我们常说的老师的师德自然就很高了,再进一步说,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必然是一个有智慧、有思想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才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出有理想、有思想的学生。如果一所学校拥有一群人文素养很高的教师,他们必然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塑造这个学校的教育精神。

强调中小学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基于数十年来人文教育的日渐式微,中国古代儒家的“通五经,贯六艺”,对人才也是全面的要求。在科学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应该思考,过分重视科学精神导致了主体价值的消逝这个问题,科学技术最终是为人这个主体的幸福为目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两种知识的积累和感悟,是一个人从“知道”到“悟道”的过程,人文知识更容易让人从知识层次上升到精神层次,这个过程是一个人从小到大慢慢积累觉悟的。百年树人,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首先要培育自己的人文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传递到我们的下一代。

(责任编辑:秦  雷)

参考文献:

[1]张磊. 大学人文教育的思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七问[J]. 复旦教育论坛,2003(02):21-24.

[2]黄明东. 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平衡与融合[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03):67-70.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师缺失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电子白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