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在初中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包含几何直观和模型观念.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感知各种几何图形及其组成元素,依据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再根据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本文中抓住数学问题中常见的“一线三等角”进行研究分析,探究其在各类型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从而更好地为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一线三等角;模型;几何直观
1 引出问题
2022年安徽中考试题中有这样一道试题: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在边AD上,△BEF是以E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EF,BF分别交CD于点M,N,过点F作AD的垂线交AD的延长线于点G.连接DF,则∠FDG=°.
根据题意可以发现,在直线AD上,存在三个直角,∠A=∠BEF=∠G(或者∠A=∠BEF=∠EDM),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往往称之为“一线三直角”的数学模型,从而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或者相似即可.此題可根据“AAS”证△ABE≌△GEF,得出EG=AB,GF=AE,进而推出DG=GF.即可得出∠FDG的度数.
若将“一线三直角”模型中的直角改为其他角度,这样就形成了“一线三等角”的数学模型,在解答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很容易考虑到全等三角形或者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把握“一线三等角”的相关特点,感悟其在全等或者相似三角形判定中的重要作用,便于引导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快速掌握利用基本图形来描述或者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2 “一线三等角”在全等形问题中的应用
例1阅读下面的相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模型学习:如图2,∠BAD=90°,AB=AD,BC⊥AC于点C,DE⊥AC于点E.由∠1+∠2=∠2+∠D=90°,得∠1=∠D;又∠ACB=∠AED=90°,可以通过推理得到△ABC≌△DAE,进而得到AC=,BC=.我们把这个数学模型称为“一线三等角”模型.
模型应用:如图3,△ABC为等边三角形,BD=CF,∠EDF=60°,求证BE=CD.
在“模型学习”中根据这种模型的特点,可以直接判断,由“AAS”可证△ABC≌△DAE,可得AC=DE,BC=AE;对于“模型应用”,根据条件可以发现∠B=∠C=∠EDF=60°,符合“一线三等角”的特征,故由“AAS”可证△BDE≌△CFD,从而可证明得到BE=CD.
3 “一线三等角”在相似形问题中的应用
例2如图4,D为△ABC的内心,点E在AC上,且AD⊥DE,若DE=2,AD=CE=3,试求AB的长.
通过审题发现,题干中有内心,还有垂直,问题的目标AB与条件AD,CE分属三条直线.因此可以考虑延长DE看是否可以构建“一线三等角”.于是延长ED交AB于点F,连接BD,如图5,将线段AB分为AF和BF两部分,分别计算.显然,根据条件很容易证明△ADE≌△ADF,利用勾股定理求得AE的长度,即为AF的长度.再根据△ADE≌△ADF,可以得到∠AFD=∠AED,故有∠BFD=∠CED.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可推理计算得到∠ABD=∠CBD=∠CDE,从而可得到△BFD∽△DEC,再利用相似,列比例式求得BF.BF与AF相加即可求得AB.
4 “一线三等角”在一次函数中的应用
例3如图6坐标系中,O(0,0),A(3,33),B(6,0),将△OAB沿直线CD折叠,使点A恰好落在线段OB上的点E处,若OE=65,求AC∶AD的值.
根据题意可知,例3符合“一线三等角”模型,从而可以考虑使用一线三等角进行解题.过点A作AF⊥OB于F,如图7.根据已知条件得到AF=33,OF=3,OB=6,求得∠AOB=60°,推出△AOB是等边三角形,得到∠AOB=∠ABO=60°.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CED=∠OAB=60°,求得∠OCE=∠DEB,从而得△CEO∽△EDB,则OEBD=CEED=COBE.设CE=a,ED=b,CA=a,CO=6-a,AD=b,DB=6-b.又BE=OB-OE=245,于是根据相似比得到结论.
5 “一线三等角”在反比例函数中的应用
例4如图8,Rt△OAB的顶点O与坐标原点重合,∠AOB=90°,AO=2BO.当点A在反比例函数y=1x(x>0)的图象上移动时,则点B的坐标满足的函数解析式为.
分析条件发现,点A在反比例函数y=1x上,∠AOB=90°,直角边OA∶OB= 2∶1.根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可以“预感”点B也在反比例函数上,即点B的轨迹也应该是“遗传”了点A的形状信息,于是不妨构造“一线三等角”,结合“反比例函数面积性质”来快速解题.
首先假设点B的坐标满足的函数解析式是y=kx(k≠0),如图9,过点A,B分别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C,D.易得△AOC∽△OBD,然后由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求得S△AOC∶S△BOD=2∶1,进而求得答案.当然,本题点B只能在第二象限,所以还要写清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6 “一线三等角”在二次函数中的应用
例5如图10,抛物线y=ax2+bx+2经过A(-2,0),B-12,0两点.设点M是抛物线的顶点,试判断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H满足∠AMH=90°?若存在,请求出点H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根据题意容易求得该抛物线的解析式,从而得到顶点M的坐标.判断∠AMH的存在性,即判断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就会用到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再结合勾股定理对三边关系进行计算判断,这样处理,计算量会很大.根据图示发现它符合“一线三等角”模型,运用此模型来解答问题会变得简单,且计算也简便.如图11,作MH⊥AM交x轴于点K(x,0),作MN垂直x轴于点N.根据余角的性质,可得∠AMN=∠NKM.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可得ANMN= MNNK,由此求出x,即得k的坐标.再由直线MK与抛物线方程联立,可得点H的坐标.
再如:如图12所示,抛物线y=ax2+bx+4过A(2,0),B(4,0)两点,交y轴于点C,过点C作x轴的平行线与抛物线的另一个交点为D,连接AC,BC.点P是该抛物线上一动点,设点P的横坐标为m(m>4).若∠ACP=45°,求m的值.
对于此题,我们也是很难快速确定点P的位置,为此可以利用“一线三等角”模型,过点A作AC的垂线AE,并使得AE=AC,如图13,易得点E的坐标.连接FC,交抛物线于点P,将直线EC的解析式代入抛物线求得交点坐标,即可求得除点C外的另一交点P,思路清晰,方法简单,问题迎刃而解.
7 “一线三等角”在图形变换中的应用
例6等边△ABC边长为6,P为BC边上一点,∠MPN=60°,且PM,PN分别于边AB,AC交于点E,F.如图14所示,若点P在BC边上运动,且∠MPN绕点P旋转,当CF=AE=2时,求PE的长.
根据题意,△ABC是等边三角形,∠MPN=60°,可知∠B=∠C=∠MPN,符合“一线三等角”模型.因此可以考虑使用该模型下的解题基本思路.通过证明△BPE∽△CFP,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相等,再设BP=x,则CP=6-x,即可求得BP的长,进而求得PE的长.
8 “一线三等角”在动态问题中的应用
如图15和图16,在△ABC中,AB=AC,BC=8,tan C=34.点K在AC边上,点M,N分别在AB,BC上,且AM=CN=2.点P从点M出发沿折线MB-BN匀速移动,到达点N时停止;而点Q在AC边上随P移动,且始终保持∠APQ=∠B.在点P处设计并安装一扫描器,按定角∠APQ扫描△APQ区域(含边界),扫描器随点P从M到B再到N共用时36 s.若AK=94,请直接写出点K被扫描到的总时长.
动态问题,往往作为数学试卷中的压轴题,对学生来说此类问题难度很大,根据AB=AC,∠APQ=∠B,可以判断出该问题所考查的是“一线三等角”模型,从而对于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起码为下一步的解答找到了突破口,抓住这一切入点,利用关联三角形的相似,判断得到△ABP∽△PCQ,则有ABPC= BPCQ,再根据题干具体要求分析研究,进而求解本题答案.
通过上述问题的研究,可以感受“一线三等角”模型在各个知识背景下的应用.借助构造一线三等角模型解题的基本手段,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基本图形,具有将问题化繁为简的效果,同时可以帮助我们在解题中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当然,希望“一线三等角”模型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希望学生能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储备,从而提高基本图形的敏锐观察力,以及不断提升几何直观能力和问题建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