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与重塑

2022-04-29 00:44张桂霞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互联网

张桂霞

摘要:自20世纪起,新闻专业主义话语的大范围普及,为记者职业赋予了崭新的时代使命,在得到社会认同的前提下,记者的身份定位日益清晰。但随着时代发展速度的持续加快,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所带来的冲击使新闻记者的话语权被削弱,记者身份开始逐步进入到消解状态,身份定位日益模糊。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新闻记者职业身份的形成与消解过程,并基于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背景,对新闻记者的身份重塑给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新闻记者;记者身份

在互联网时代中,每个人都被赋予了多种身份。人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实时获取新闻信息,并针对某一个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全民记者”时代已经到来。在此大环境下,传统媒体新闻记者似乎陷入了尴尬境地,其身份定位也表现得愈发模糊,所拥有的话语权被逐步削弱。但需强调的是,由于网络用户很多并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新闻专业培训,其媒介素养、把控能力远不及专业新闻记者,从而导致互联网环境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噪声不绝于耳。新闻记者作为新闻业的把关人、吹哨人,要认清时代的发展方向,接受传统身份的逐步消解,坚守职业阵地的同时找到符合新时代发展方向的身份重塑渠道。

一、记者职业身份的形成

记者职业最初出现在19世纪的美国,当时的记者大多处于兼职状态,职业定位尚不明晰,整体的收入水平也较低。当时的记者是用“笔杆子”换取微薄收入的社会基层群体,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尊重与认可。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世纪初,人们对信息的渴求度在逐步攀升,社会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大型新闻机构,这让记者队伍不断壮大。为了能够支持新闻业的稳定发展,高等教育机构也纷纷开设了新闻专业,让大学生可以接受系统化的新闻专业教育。与此同时,在新闻业内也涌现出了多个协会组织,使记者职业的角色定位变得更加明了,工作内容更为清晰。

随着新闻业的快速发展,记者职业化的发展进程也随之加快,拥有专业主义话语,对于新闻记者而言至关重要。职业化的判断并非只是从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的层面入手,更为重要的是判断其在行业内的专业主义标准。从这一层面上来看,尽可能多地培养行业内的精英型记者,是提高该职业社会影响力、夯实职业角色定位的主要渠道。在这一进程中,记者逐步走上了“精英化”的道路,从事记者职业的人群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认同,职业身份逐步形成[1]。

二、互联网时代新闻记者的身份消解

(一)主体地位不断下滑

在前文中对记者职业身份的形成作出了简要介绍,自从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传统媒体内的新闻记者便踏上了转型之路,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其中,最先表现出的身份消解现象即为记者主体地位的不断下滑。首先,传统新闻媒体的受众被逐步压缩、分割,新闻记者在行业内的权威性受到重创。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已经习惯于利用碎片化时间从网络中获取新闻信息。很显然,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正在日渐衰微。此外,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与接收形式呈现出了多样化、智能化、趣味化的特点,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灵活选择,传统新闻媒体的受众被大量分流;其次,在互联网时代中,人们不再是新闻信息的单方接收者,而是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与参与者。因新闻传播渠道愈发多样化,可供受众选择的新闻传播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使传统新闻媒体的主体地位不再如往昔;最后,传统新闻媒体的话语权被削弱。在传统媒体时代中,新闻记者手握新闻话语权,人们只能够从传统新闻媒体渠道中单方面获取信息。但随着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各项基础工作均可以依赖机器人来完成,如新闻稿的编写、新闻信息的播报等,新闻记者的话语权逐步丧失。

(二)意见领袖与舆论监督者的身份凸显

在传统媒体时代中,新闻记者身上肩负着重大的舆论监督使命,需要将民意精准、全面传达出来,因此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在网络时代中,虽然各种来自于民间的草根代表与意见领袖在网络平台中异军突起,但由于新闻记者身份的特殊性,以及传统媒体的威信力,在网络环境中仍然具有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优势。此外,我国的媒介监管体制以及相关的政策制度严格规定,新闻事业的发展必须要始终贯彻党性原则,新闻记者就是人民的喉舌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把关人。在传统媒体时代中,国家政府对于新闻业的信息传播与宣传任务制定出了明确的管理制度,分别从行政层面与政策层面入手设置了信息发布红线,新闻信息的筛选机制十分严格。在网络时代中,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其中所包含的信息传播形式十分多样化,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快速,这在无形中为新闻记者的角色转换提供了新契机。

(三)表达形式的多元化呈现

在互联网时代中,新闻信息的报道形式更加多元化,在现代化技术手段与新闻内容高效融合的前提下,衍生出了更具交互性与沉浸性特点的新闻情景,广大受众也愈发习惯于通过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相结合的形式来获取新闻信息,这在无形当中对新闻记者的业务能力制定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在过去,“笔杆子”就是新闻记者打天下的武器,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与编辑工作中,新闻记者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对新闻现象进行描述和解读[2]。而在当前的网络时代下,随着VR技术、AR技术的大范围普及,新闻信息的传播形式开始朝向多元性、交互性的方向转变,可以让广大受众沉浸其中,将新闻事件的原貌还原得更加具体。这一转变对于新闻记者而言是一次技术变革,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新媒体技术,主动挣脱传统信息传播形式的桎梏,以此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新闻获取需求。例如,在全国两会期间,多家新闻媒体都在网络平台中推出了系列报道,新闻内容的播报形式呈现出了多样化、趣味化的特点,并从“台前”逐步转移到“幕后”,向受众展示了幕后花絮。但在笔者看来,新闻记者需要把控好创新的“度”,根据新闻主题来合理编制板块内容以及新闻信息的呈现形式,避免分散广大受众的关注点。

(四)职业身份与个人身份的统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行业内电视、广播、报纸三足鼎立的发展局面。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新闻信息的传播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广大受众也从之前的信息接收者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与传播者。传统媒体要想在互联网时代中站稳脚跟,必须主动走出舒适圈,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技术革新与媒体融合上,并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掌握广大受众的新闻信息需求,通过提高自身的新闻服务质量扩大生存空间。就目前来看,各大媒体已经对互联网时代中的行业发展态势作出了精准预判,并将自身资源逐步转移到网络阵地中[3]。

在此种形式下,新闻记者所具备的职业身份与个人使命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打造出了双向互动式的新闻传播形式。从技术层面加以分析,传收双方的点对面传播形式已经“失宠”,而是被“点对点”“面对面”的新型传播方式所代替。例如,微博平台内的新闻信息发布与传播则是典型的点对点的传播形式,受众可以针对某一个新闻话题作出实时互动和反馈。在面对新闻信息时,受众不再是单纯的接收者,而是与媒体站到了相同的地位上,与信息的传播者展开平等互动。新闻记者必须主动应对这一改变,坚守职业阵地的同时突出记者专业优势,重塑并维护好传统媒体的威信力。

三、互联网时代新闻记者的身份重塑

(一)知识结构层面上的身份重塑

第一,扎实的新闻功底。在互联网时代中,新闻信息的载体虽然有了明显改变,但其根本特性却始终如一。新闻记者要不断夯实自身的业务功底,掌握符合互联网时代中行业发展要求的新闻采编技巧。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行业份额,扩大受众群体基数,各路媒体都在竭尽所能地加大创新与改革力度。而新闻记者作为行业内的把关人、吹哨人,更要提高自身的信息采集与传播能力,并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精准锁定具有播报价值的内容,尽快让自己进入到网络记者的新角色内,将采编能动性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

第二,强化智库型媒体业务能力。在互联网环境中,每个人都能成为新闻信息的产生者与传播者。新闻记者的身份壁垒被逐步消解,但消解并不意味着消亡,新闻记者要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智库型媒体业务能力,并在这一进程中重塑新身份。“智库”是衍生于新时代中的新词汇,又可以被称为智囊团、思想库、智囊机构等,主要是将某一领域和学科内的专家学者集聚到一起,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行业领域的稳定发展设计与优化方案。截至目前,各领域都已经相继建立智库,并为行业市场的稳定前行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量。而互联网时代中的新闻记者也要让自己朝向“智囊”的角色方向所发展,根据自身的专业技能与以往的工作经验,打造出符合受众需求的创新式新闻产品[4]。

如今,人工智能机器人已经取代了部分生产型记者的工作内容。虽然从表面上看来是抢了部分记者的“饭碗”,但新技术的广泛普及与应用,可以将专业记者从重复性的信息生产中脱身出来,为他们打造出更加高层次的发展平台,并督促新闻记者朝向智库方向加快转型,产出更多具有思想深度和预测性的新闻产品。例如,在“四川凉山大火事故”的相关报道中,新华社瞭望智库等媒体则跳脱出传统模式下的新闻播报形式,不再局限于基本的伤亡人数、事件过程以及事件起因的报道内容。而是通过专业策划,针对这一新闻事件展开深度剖析,辅助政府开展舆论维持与引导工作,更加有利于现实问题的高效解决。

第三,树立融媒体思维。融媒体思维是新闻记者重塑身份之路中的必备条件,首先,新闻记者要树立受众思维,为受众提供更为精准且全面的信息服务;其次,树立碎片化思维。认清互联网时代下新闻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采用由点及面的挖掘方式,全面整合新闻信息资源,构筑新闻信息采编发一体化的工作网络;最后,树立地图思维。新闻记者要具备将零散的新闻信息碎片予以高效整合的能力,合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来优化信息资源配置,并将地图思维运用到日常的新闻信息策划环节中[5]。

(二)综合能力层面上的身份重塑

第一,提升媒介文化素养。不同的新闻传播媒介均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网络媒介同样如此,其所呈现出的文化属性包括开放性、趣味性、多元性以及随意性等特点。网络环境为人们打造出了一个充满着探索意味的虚拟空间,但其中所包含的各项信息却又投射在了现实生活中。例如, 90后、00后所十分推崇的网络文化,则是衍生于新时代中的新型文化形式。为此,新闻记者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媒介文化素养,主动迎合不同群体的文化信息获取要求,并在潮流涌动的网络空间内保持自身的风格与品位。

第二,构建个人媒介意识。网络媒介是衍生于新时代中的媒介形式,是综合性平台。在网络媒介中融合了多种形式的新闻传播渠道,因此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受众的多元化信息获取需求。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与娱乐产品,但其中却也充实着大量的负面内容,如果不能够加以精准管控,将不利于社会舆论风向引导。针对这一现象,新闻记者要尽快树立个人媒介意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做好新闻选题与内容的合理规划,引导受众正向舆论,并提前甄别网络环境中的各路信息,将不良信息及时排除在外。

第三,提高信息分析能力。网络媒介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在网络媒体平台中不仅包含了很多积极向上且真实可信的内容,同时也充斥着虚假、错误、夸张且误导大众的负面内容。为此,新闻记者务必要着重强化自身的媒介素养,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精准锁定有价值的新闻内容,提高自身新闻敏感度。

第四,强化道德与法律意识。网络时代中,新闻记者的身份塑造离不开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的辅助。为了能够在网络时代中坚守新闻岗位,新闻记者要从自身做起,做好自检自查,坚决杜绝一切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的存在。并鼓励人们积极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避免在网络环境中受到他人的攻击与伤害。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使当代社会的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闻记者的身份也正在经历着消解与重塑的过程。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新闻记者要在完善基础专业技能的同时,着重提升自身的融媒体能力。积极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来完成重复性工作任务,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智库型、核查型、全能型角色身份的打造上。新闻记者的身份重塑之路虽然漫长,但却更为宽广,唯有不断开拓进取,才能够有效强化记者身份的精英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李觅.从“新闻采写”到“产品生产”:智媒趋势下记者思维的转向[J].科技传播,2020,12(9):80-81.

[2] 蔡雯,翁之颢.专业新闻的回归与重塑:兼论5G时代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具体策略[J].编辑之友,2019(7):5-9+22.

[3] 郑一卉.互联网时代谁是记者:对记者职业身份的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7):126-129.

[4] 于莹.浅析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如何实现角色转变[J].科技传播,2020(4):23-24.

[5] 孟娇.抓住新闻内核:从男孩失踪事件连续报道谈新闻“连续剧”的采写[J].记者摇篮,2018(5):34-36.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互联网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关于拟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的公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