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媒介新闻视频直播传播策略研究

2022-04-29 23:39:14白嗣新唐屹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4期
关键词:传播策略

白嗣新 唐屹

摘要:依托媒体融合加速发展的背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广阔使用市场,移动媒介将视频直播和新闻报道相结合,移动媒介新闻视频直播应运而生。本文对澎湃新闻《上直播》的研究,是通过移动媒介新闻视频直播的具体案例,从报道选题的分众化、报道过程的伴随性、报道视角的技术赋能、报道手段的协同机制、报道效果的即时参与,梳理移动媒介新闻视频直播的传播策略和特点,为融媒体环境下移动媒介新闻视频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移动媒介;视频直播;传播策略;《上直播》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年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融媒体环境下复合创新型播音主持人才的‘进阶性培养模式研究”(2018080)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移动媒介技术迅猛发展,移动媒介不断更新迭代,技术开始渗入到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并为新闻报道赋能,使新闻报道呈现出多渠道、多样化的特点。2016年正式拉开移动直播序幕,移动媒介新闻视频直播也成为其重要的支系,各大媒体抓住机遇,陆续开展各自的移动媒介新闻视频直播板块。在新闻报道这一领域,移动媒介新闻视频直播或许会作为一种重要手段为传统媒体转型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根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1 年 12 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 7.03 亿,较 2020 年 12 月增长8652 万,占网民整体的 68.2%,如此庞大的用户规模为移动媒介新闻视频直播注入了强大动能。移动媒介的发展推动了新闻直播报道的转型和渠道延伸,澎湃新闻紧抓机遇,重点打造移动端新闻视频直播。澎湃新闻于2014年正式创办,2015年在“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故中,第一次尝试了网络新闻直播方式。2016年成立视频直播部,之后衍生为《上直播》栏目。移动媒介新闻视频直播同传统新闻视频直播相比有了更多技术上的突破,不论是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都有了较大的改观,极大拓展了新闻直播的边界。

一、长尾理论下的新闻选题:报道内容的分众化

“长尾”(The Long Tail)是克里斯·安德森在《连线》杂志的文章中首次提出的概念,而将长尾理论放入传播学领域,和分众传播的概念息息相关。“在大众传播面前,大众传播的对象是受众,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上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1]结合长尾理论进行命名的一类新闻就被称为是长尾新闻,这类新闻往往处于边缘化,在传统新闻直播报道比重弱。这类新闻转战小屏直播,只要具有新闻性和可看性,在移动媒介平台就能够进行不断直播,极大丰富了新闻直播题材的边界。

根据长尾理论,移动媒介新闻视频直播内容呈现多元化、宽泛化的特点。

首先,媒介事件设定多元化,移动媒介新闻视频直播充分发挥了技术内核上的优势,对于媒介事件的设定有了更多的选择。以《上直播》为例,在媒介事件的设定上多元且丰富,不仅有备受传统媒体关注的突发热点事件,还有传统电视新闻视频直播鲜有出现的庭审现场直播,也有相关大型主题策划类直播内容,如《而立,再出发!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全景大直播》《坐高铁看中国!出发去武汉!重回抗疫一线感受英雄城市》等原创性内容题材。其中以对上海浦东的全景直播报道为例,多路记者出镜直播、多点位直播,邀请浦东新区开拓者、亲历者,一同探访陆家嘴金融城等多个浦东新地标,感受30年的时代脉搏和个体变化。

其次,社会事件的参与也让报道内容更加宽泛。移动媒介视频直播内容与社会事件形成互动,对于突发热点事件的实时报道让受众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现场情况。利用社会事件的热度引发受众讨论,比如《上直播》在《丁真的世界:在理塘,听罗布舅舅眼中的“甜野男孩”》直播报道中,通过移动媒介视频直播带领受众走进丁真的世界,一睹其家乡理塘的风景,更好感受这个话题热点人物的生活成长环境,从而引发受众积极讨论。

最后,是文化思潮的探讨。以澎湃新闻《上直播》为例,不仅有对各大主题论坛的直播,也有不乏像对话系列的直播题材。澎湃新闻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全程跟进报道,并依托媒介移动视频平台,增设了两会热线——对话多位人大代表,共同探讨各自提案的文化思潮。通过移动媒介平台的方式,不间断不受时间限制开设对话系列直播,同多位两会代表深刻讨论不同提案下的文化思潮,更好解决民众疑虑。

二、全程化直播下的叙事消解:报道过程的伴随性

传统电视新闻直播报道中,为了增强其叙事结构,如何对现场进行调度,如何选择直播报道路线就显得格外重要。一般来说,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直播报道中的叙事元素也占据了一个重要部分,包括叙事冲突、叙事结构、叙事人物等。所以,传统电视新闻直播更像是一种对于现场精细掌控后的呈现,与其说是直播,更像是经过多次细排的现场传递。而同样是直播属性的移动媒介新闻视频直播,打破了报道格局,没有过多的议程设置。关于“议程设置”,麦科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移动媒介新闻视频直播相较于传统的电视新闻直播而言,时长更长,很明显的特点是一种伴随式的直播样态,这种伴随式的特点带来的显著变化是主播或记者在进行直播报道的过程中,关于新闻中的一些叙事冲突和叙事结构以及叙事人物等不会刻意安排和强化,取而代之的可能在超过两到三个小时的直播中,伴随着对新闻的观察以及不确定性的采访和未知的事件冲突,原有的叙事报道设置被弱化甚至消解,随着伴随式的直播进程来完成,由此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原有的叙事元素当中的一些内容被减弱甚至消解,偏向日常生活化的叙事风格,使得新闻现场感更强。这种对现场不加过多修饰和安排,而是将现场实时画面通过移动媒介传递给受众的方式,使得新闻现场更具真实性,这是曾经被传统电视新闻视频直播报道所隐去的一种亲民的真实感。

三、融合媒介下的技术赋能:报道视角的多样性

立足于媒体融合的大环境,移动媒介新闻视频直播凭借其独特的技术属性在报道视角上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媒体融合最直接、最根本的诱因就是技术的进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媒体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2]在媒介加速融合发展的环境下,技术为移动媒介新闻视频直播赋予了强大能量。

首先,《上直播》在对新闻事件进行视频直播的同时,导播会实时补充现场图片和文字描述,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方便受众全面了解新闻现场情况。图文直播与视频直播双管齐下,使新闻报道中信息呈现的形式更加丰富,视角更加多元,同时也构建了多维的报道逻辑和报道策略;其次,移动媒介新闻视频的报道对设备的要求不高,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完成整个直播。一部手机、一台稳定器、一部充电宝、一个隐形麦克风就能够完成一场直播。2021年春节,《上直播》策划并完成了《守护年味!2021东西南北接力大拜年》跨区域大型直播报道,全国共9个城市的各路记者在大年初一进行直播接力,记者们的直播设备大都是一部手机、一部稳定器和一副耳机。便携的移动设备使新闻视频直播在制作上更加轻便化,准入门槛降低,吸引了更多的拍客和公民记者融入新闻报道之中,更多地呈现出对新闻不同视角的报道方式;最后,通过“一镜到底”的直播呈现方式,在未经处理、剪辑的情况下对新闻现场进行实时呈现的新闻报道,近年来逐渐火热的“慢直播”就是很好的案例示范。“移动媒介视频直播不仅是一个新闻场景,更是一个情境、一个社群、一个人们社交互动的公共领域。”[3]2020年央视频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设的慢直播形式,“一镜式”全天监控,在那段特殊时期稳定了社会情绪,再结合网友的积极互动,引发新闻直播界新的思考和启发。

四、协同机制下的整合传播:社会资源的多重性

整合传播源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舒尔茨教授等人提出,“该理论强调传播要围绕受众,整合各种传播要素,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4]一次直播内容的多平台分发,这是当下媒体融合环境下移动媒介视频直播平台的特点,但并不是照搬照抄,是不同渠道、不同平台共同合作、共同策划,一齐促成的传播内容。碎片化时代要深化各媒体间融合发展,相互取景,不断进步。多种模式下的新闻直播,使得各新闻单位间协同发展,以此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优质题材来源。

在直播模式中,既有媒体独立策划运作的直播,比如澎湃新闻推出的“百日五十城行程两万公里全国巡展活动”系列直播,运用沉浸式技术将百年党史内容安放至大巴车内,出发前往50个城市,带领当地民众领略百年党史光辉岁月。此次系列直播持续时间长,多采用澎湃新闻记者和所到之地的当地媒体主持人或记者合作出镜主持,更好地为受众来普及相关信息。例如,在江西南昌、井冈山、瑞金等城市,采用江西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和澎湃新闻记者搭档出镜的方式,本土主持人起到更好为受众介绍当地历史的作用。也有媒体和各大平台合作完成的直播。例如,“2017年春运期间,澎湃新闻和腾讯共同发起‘春运进行时的直播活动,启用两辆直播车、六路直播信号,创造连续五天五夜无间断网络直播的纪录。”[5]还有媒体间共享直播。例如,《上直播》在直播信号中,也会接入来自其他各大媒体的直播信号源,传统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节目也被纳入了直播的范畴。例如,对2021年东方卫视春节晚会的直播;《冬奥倒计时一周年,登顶首钢滑雪大跳台》《探访天津海上地标大沽灯塔,听听守塔人的新春愿望》《出发啦!千名广西务工人员免费搭乘动车专列赴粤返岗》等各类富有可看性和社会价值的直播题材引入的是新华社直播信号源;在报道《全国首列“熊猫专列”上线!坐火车寻春天花海》《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试飞,记者全程体验》等即时热点直播内容共享“四川观察”直播资源。丰富的直播资源,满足了受众对不同类型新闻内容题材的需求。新闻直播最终面向的是受众,只要能对移动媒介新闻视频直播有积极的影响,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体验,媒体都应该积极去尝试。[6]

五、社交互动下的受众参与:报道效果的即时性

直播技术的发展让受众的参与度大大提升,从而有了更强的互动性。在传统的电视新闻视频直播中,受众对于信息是被动接受的,主播和受众在接受关系上属于单一接受,而非双向的关系,移动媒介新闻视频直播在此基础上通过新兴技术让主播和受众之间搭起了一座隐形的桥梁,两者的关系不再是单一性,而是有了更强的互动。这种互动也让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更加主动,更具有新闻现场的“在场感”,从而使受众也参与了直播流程,成为新闻内容的一部分生产者,通过网络媒介的传播增强了新闻的客观性。

以澎湃新闻《上直播》为例,大量的拍客类运营直播提升了报道效果的即时性。由于突发事件专业记者无法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进行直播报道,而《上直播》在这类突发事件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各大渠道平台寻找距离事发地最近的网友,在尽可能最快时间对突发事件进行实时直播,提升报道效果和新闻即时性。例如,2021年2月28日《3人受伤1人被埋!探访四川峨边巨石滚落现场,村民回忆惊险一刻》的直播中,是由当地村民进行的实时直播,澎湃新闻接入其信号对现场进行实时画面呈现。村民拍客不仅提供了现场最新的视频元素,还作为直播人员参与了新闻直播。由于村民拍客经验欠缺,前方导播和现场拍客进行实时沟通联系,方便受众更好地了解现场情况。与此同时,这类由受众直接参与的拍客类的题材中,也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拍摄画面的稳定性、山区信号的不稳定、拍客直播经验欠缺等都需要各大新闻媒体平台共同去解决。

六、结语

移动媒介新闻直播的兴起是传统电视媒体直播特性的一次重要延伸,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移动媒介新闻直播进入大众视野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和媒体环境。相较于传统的电视视频直播中的“直播”标签,移动媒介新闻视频直播将“直播”的特性加以区分和延伸,赋予移动媒介新闻视频直播新的特性和形态,已经成为新闻直播报道的一种重要传播手段。澎湃新闻《上直播》在近几年的移动新闻视频直播报道中较好地发挥了自身优势,对于各类新闻直播题材都有涉猎,报道主题更加多元化,并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同时,移动媒介新闻视频直播过程中,将新闻事件全过程、无筛选地呈现给用户,不仅耗时较长、单一场景占比过高,还存在新闻采访报道信息效率较低,传播内容琐碎杂乱等问题,无法对受众产生较强的黏度吸引和心理共振。

另外,相比于传统的新闻直播,移动媒介新闻视频直播在选题上更加宽泛,更多边缘化题材被纳入了直播范畴,这就需要媒体从业者加强自身人文素养,涉猎多领域知识。一方面新闻从业者要有多领域多学科知识来应对丰富的直播报道题材类型,这就需要加强日常的学习;另一方面在自身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上要有待进一步强化,才能够符合移动媒介属性要求的能力和报道题材上愈加边缘化的精神内涵体现。在面对各种边缘化题材时,不仅要做到求真务实,也要尽可能地体现出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贾艳霞.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移动视频直播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D].重庆:重庆大学,2018.

[3] 韩羽昕.移动视频直播新闻的特点与问题[J].传播力研究,2019,3(29):277.

[4] [美]唐·舒尔茨、海蒂·舒尔茨.整合营销传播,创造企业价值的五大关键步骤[M].王茁,顾洁,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 何强,闫帅南.关于移动视频直播新闻的几点思考[J].中国记者,2016(08):81-82.

[6] 王瑞.移动新闻直播发展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9.

猜你喜欢
传播策略
从读者发展角度分析阅读传播策略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今传媒(2016年11期)2016-12-19 11:43:21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西部学刊(2016年19期)2016-12-19 01:12:23
电视新闻节目借力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
新闻前哨(2016年11期)2016-12-07 11:15:04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中国市场(2016年40期)2016-11-28 03:32:28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47:48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41:26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1:05
大数据时代精准广告的传播策略及产业重构效应研究
新闻世界(2016年8期)2016-08-11 08:16:52
中医药在南非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9期)2016-03-12 08: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