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建设性新闻讲好“中国故事”

2022-04-29 00:44李沐芸许哲源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

李沐芸 许哲源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传播生态被互联网平台进一步塑造,亟须我们转变固有的传播模式来应对当今复杂多变的舆论生态。本文选取中国青年网的建设性新闻实践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量化分析等方法,运用 spss 统计学软件和 Python 等工具,构建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进行情感预测,探讨在我国该如何更好地用建设性新闻的理念讲好中国故事,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建设性新闻;中国故事;中国青年网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形式和新技术驱动下形成的全新的传播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国的建设性新闻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不断发展的,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路径。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国青年网,其中的“中国人的故事”系列报道更是对标了总书记对“中国故事”的要求,所以对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一、研究视角:建设性新闻理念和中国故事的结合

(一)建设性新闻理念

建设性新闻概念虽然来自于西方,但在其实践和发展的过程中却展现出了极强的地域特色。研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建设性新闻实践,就必须立足其本土语境分析,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清华大学的李彬在谈到建设性新闻时提出,“积极”和“参与”是建设性新闻的关键词[1]。有研究认为,建设性新闻是一种以希望为导向的报道方式,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2]。然而,建设性新闻不代表宣传。虽然新闻中的宣传是难以避免的,学者费舍尔[3]认为,“即使在无意中,记者包含一个来自消息来源的评论或观点,也可能会给一个故事注入一定程度的宣传”。但是建设性新闻并不等于“鼓吹式新闻”[4],客观地呈现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才是建设性新闻的应有之义。本文的对策建议部分也将从积极的情绪激励和对策建议提供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将建设性新闻的理念融入中国故事的新闻生产中。

(二)“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和好的“中国故事”

“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习总书记曾经对讲好故事做出了这样的指示。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对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学者程曼丽认为,中国故事不仅是一种话语技巧和能力,更是一种战略擘画能力[5]。现阶段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研究,主要是聚焦于内外部两个方面。对外主要是聚焦于国际传播能力[6]和话语权建构[7]的问题,对内则是将中国故事与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8]结合起来。探讨中国故事的内涵时,学界一些标准可供参考,如“中国故事”是要展现民族的共同情感价值[9]。在今天,好的中国故事应该不仅是“个体的中国人的奋斗故事”,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发展的奋斗故事”[10]。关注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进程的结合,是我们在讲述中国故事过程中与西方叙事话语的不同。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站稳人民立场,要努力做到为人民说话[11],只有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才能讲出好的中国故事。本文将以上述标准为参考,结合中国青年网的实践案例,来探讨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方法。

二、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总体是中国青年网下的“中国人的故事”系列报道的全文本数据。笔者随机选取了自2020年3月10日到2022年3月10日中的100篇“中国人的故事”系列报道。将抓取的“中国人的故事”系列报道的文本建模,利用gensim库实现LDA模型,调用情感倾向分析工具构建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进行情感预测。

三、如何用建设性新闻理念讲好中国故事

(一)传播手段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与引导力。笔者观察,在近半年来中青网发布的文章中,获得“10万+”阅读量的文章,除了其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讨论价值外,往往都是采用了比较新颖的传播形式,如特殊的艺术创作,运用丰富的配图或者采用短视频的形式等。

于是笔者提出假设,认为除内容本身以外,不同的新闻样式对受众的阅读兴趣也会产生影响。为了使假设更严谨,更具有说服力,笔者进行了关于“不同新闻样式的受众喜好度”的问卷调查,共收集到201个有效样本,作为为受众对不同新闻样式喜好度的数据统计。从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新闻样式对受众的阅读兴趣会产生影响,受众更倾向于有短文字和丰富配图的新闻,对长文字的喜好度最低(详见图1)。

为进一步发现不同新闻样式对阅读量的影响,笔者选取中青网近一个月的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共 50 篇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每篇文章的阅读量。同时,笔者根据之前的统计数据对不同样式的受欢迎程度进行排序并赋值,依次是“短文字6分”“丰富配图5分”“短视频4分”“网友评论展示3分”“艺术创作2分”“长文字1分”。基于此分析选取的50篇新闻推送,找出每篇推送中所采用的不同样式,为每篇新闻推送计算出一个分值。例如,某篇新闻报道采用了“短文字+配图+网友评论展示”三种样式相结合的方式,故计分为 6+5+3=14分。笔者将 50篇新闻推送的阅读量与样式计分一一对应,将数据录入spss进行分析,绘制出阅读量与样式分析的线性关系图(详见表1)。由spss 计算可知,Pearson 相关性为 0.807,R 方为 0.652,sig=0 为小概率事件,表明阅读量与样式计分有相关性,且为高度相关。因此我们得出结论:不同样式会对新闻的阅读量产生影响,样式越新颖、易读性越强,新闻的受欢迎程度就越高,传播效果就越好。

面对新的舆论传播格局,我们必须认识到传播形式创新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作用。建设性新闻的发展要牢牢把握住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等前沿技术的运用,确立可视化传播的思路,在智能化媒体发展时代做探索的先行者。例如,现在出现的一些形式较为新颖的如VR新闻,这种沉浸式新闻就是将传统的新闻报道与先进的科技手段相结合,使得受众同时担任信息的接收者和新闻的参与者两种角色。相较于传统新闻,运用了VR、AR等先进技术的新闻,能够更好地带给受众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新闻现场、了解新闻事实,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举例来看,中国青年网的“中国人故事”系列,在网站上运用H5互动的形式,在全国两会期间将代表的代表性发言做成推荐信的形式推出,读者可以在有趣的互动中了解内容。传播中国故事的建设性新闻实践,只有将先进技术灵活地运用其中,才能实现影响广泛、润物无声、实效显著的正面引导。

(二)情感共鸣,积极情绪激励

积极新闻的概念主要来自积极心理学。清华大学的胡钰[12]认为,积极新闻不是只报道好的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报道,但无论好坏,实事求是是第一位的,要提供积极的态度和建设性的意见。现代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就是强调在报道中以人为本,既是指对报道主体的尊重与关注,包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权益,也意味着“受众本位”的回归,及时了解受众需求变化,让受众从报道中体会到人性的温暖、人的价值与尊严。

笔者利用情感倾向分析工具模型,对抓取的每条新闻的情感倾向进行预测分析。情感得分分布在0到1之间,得分越高证明情感越积极。新闻报道的平均感情倾向得分为0.7908,表明有79.08%的报道为积极情感(详见图2)。图中可以看出情感得分分布呈单侧聚集性,表明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故事”系列报道的感情倾向很明确,且为积极报道。具体来看,比较典型的一篇积极情绪激励的报道如武汉疫情期间的《中国人的故事|守护者日记:他们挺身而出,用生命守护生命》,报道中聚焦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其中获得了“中国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的86岁高龄的董宗祈医生的一句:“我这一辈子为了啥,不就是为了病人嘛。”令读者泪目。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国不仅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展现大国担当,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然而,一些别有用心者却屡屡造谣、污名化我们的抗疫成就,试图扰乱民心,阻碍疫情防控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青网“中国人的故事”报道,秉承建设性新闻理念,用鲜活生动的案例,展现一线工作者的大爱和担当,为人民群众建立起共克时艰的情感纽带。用充满人文关怀的报道,润物无声地传播正能量,展现中国精神和中国话语,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责任担当,提供对策方案

用建设性新闻的理念讲好中国故事,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在报道的过程中,记者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去报道社会问题。一般来说,当受众阅读到关于一些针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报道时,往往都会有负面情绪。虽然如此,并不代表建设性新闻就排斥负面新闻,但是要力求给出对策方案。有研究表明,带有解决方案的新闻报道即便是负面的,也能被人们更好地接收。从新闻带来的信息势能的角度来分析,建设性新闻可能会为受众提供更多动力采取积极的行动。一般情况下,新闻越偏向于解决问题,给受众的感觉越积极,受众就越有可能具有采取积极行动的动机,如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或者表达政治观点。例如,在“中国人的故事”系列报道中的一篇《中国人的故事|守护者日记:守家为国,疫情中的心愿》,讲述的就是疫情中的点点滴滴的动人小事,其中采访到了中建安装华西公司西安公共卫生中心项目执行经理刘博,他介绍了临时搭建的医院的建设情况,一句“编方案、算量、划分界面、清理场地、搭建临设……几乎每天都忙到凌晨3点多”,就展现出了医院建设的如火如荼的情景,给疫情中的人民以希望,让大家坚定了可以打赢疫情保卫战的信息,是用建设性新闻的理念讲好中国故事的新的思路。

四、结语

建设性新闻作为一种新闻理念与实践范式在媒介环境大变局的背景下生发出来。本文以提供建议对策为出发点,从传播手段创新到情绪激励,再到对策建议提供的角度对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将建设性新闻的理念融入中国故事的讲述之中,给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话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参考文献:

[1] 李彬.建设性新闻之辨[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Z1): 116-126.

[2] 王辰瑶.论“建设性新闻”适用性与可操作性[J].中国出版, 2020(8):15-19.

[3] 程曼丽.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战略[J].对外传播,2017(8): 12-13.

[4] 侯新立.网络政治化背景下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6,38(11):161-173.

[5] 张铤.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价值与传播策略[J].中国出版,2019(13):54-57.

[6] 薛永龙,吴学琴.改革开放40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经验与启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46-52.

[7] 陈映锜.牢牢把握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权和主导权[J].当代传播,2022(1):71-73+86.

[8] 蒋升阳,赵鹏.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讲好“中国故事”[J].新闻战线,2017(5):93-96.

[9] 陈曙光,杨洁.中国故事与中国话语[J].湖北社会科学, 2018(4):29-33.

[10] 胡钰.新时代的积极新闻学[J].新闻与写作,2017(12):74.

[11] 晏青,凯伦·麦金泰尔.建设性新闻:一种正在崛起的新闻形式:对凯伦·麦金泰尔的学术访谈[J].编辑之友,2017(8): 5-8.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
如何做一本双效益俱佳的外宣图书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的战略目标、实现基础和实施路径
讲好中国故事 创新对外传播
讲述传播对象能准确理解的“中国故事”
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讲好中国故事
如何事半功倍地讲好“中国故事”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