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尺谱、五线谱与简谱:中国二十世纪昆曲记谱形式的变迁

2022-04-29 00:44陈均
文史知识 2022年11期
关键词:工尺记谱曲谱

陈均

昆曲产生于晚明时期,此后从苏州沿运河传至京城,进入宫廷,并流布全国。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昆曲达至极盛,成为“痴迷中国人二百年”的艺术。此时的昆曲,是清朝宫廷的礼乐文化的主要部分。清朝宫廷不仅将昆曲作为日常娱乐与消遣,而且编制大戏,使之成为宫廷节庆与对外交流的礼仪。在中英交流史上,著名的马戛尔尼觐见乾隆帝的事件,向来被视为中西历史走势的转折点之一,因为礼仪之争,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外交后果。马戛尔尼觐见乾隆帝时,就在承德避暑山庄观看了以昆曲为主要声腔的宫廷大戏,其中甚至还出现了马戛尔尼远渡重洋为乾隆祝寿的情节。只是马戛尔尼自己并不知晓,在日记里将之描述为大地与海洋斗法。虽然如此,马戛尔尼也感叹宫廷戏剧场面的铺张。

清末民初,昆曲从宫廷艺术变为民间艺术,失去了原有的赞助者与保护者。南方与北方分别有一些爱好昆曲的文人与商人,成为新的赞助者。因此,南方的昆剧传字辈,俞振飞,北方的荣庆社,以及京剧名伶演出的昆曲,社会上的业馀爱好者(曲友曲家)成为新的昆曲发展的主体。相较于以往,这些团体的影响大大萎缩,局限于小圈子。尤其是昆曲伶人,艰难谋生,经常被迫散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全国出现了六个昆剧院团。昆曲获得了重生,但是因此也向通俗化与政治化的方向发展。在施行改革开放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发展市场经济,昆曲的观众群日益减少,到世纪之交,已是发展的低谷。幸好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世界“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得以第一批入选。2005年前后,中国政府开始推广“非遗”,并建立各级文化制度,时至今日,昆曲成为“非遗”已有二十一年了。昆曲的现状大为好转,到达二十世纪以来最好的处境。

一 工尺谱是传统的昆曲记谱方式

在明清时期,中国音乐有多种记谱方式,其中主要使用的有减字谱与工尺谱。减字谱应用于古琴艺术,此处不赘述。工尺谱应用于传统音乐。昆曲主要使用工尺谱。

昆曲工尺谱出现在乾隆初年,此后开始应用,渐至流行。记谱主要可分成三部分(图1):一为工尺字,标示乐曲旋律;二为板眼符号,标于工尺字右侧,标示乐曲节奏;三为换气符号,标于工尺字左侧,标示换气、偷气的地方。工尺字的书写方式:中音阶区之工尺字“上尺工凡六五乙”,低音阶之工尺字,将末一笔向右下撇勾,高音阶加“亻”字边。工尺谱的记号排列形式主要有玉柱谱、一字谱、蓑衣谱三种,都是以曲词为主,将工尺字列在旁边。区别在于排列的方位不同。玉柱谱的工尺字列于字的右方,旁注直下,如《九宫大成》。一字谱的工尺字横列于字的右方,如《遏云阁曲谱》。蓑衣谱的工尺字在唱词右方斜行注记,如《集成曲谱》《与众曲谱》等。三种形式里,蓑衣谱最为美观。自清末以来,蓑衣谱经常被使用,是工尺谱标注的主要方式。

二 简谱、五线谱在二十世纪的昆曲发展过程中的使用

五线谱传入中国较早,1673—1708年,就在中国出现,但是使用很少。在二十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以及留学生在日本与欧美接触西方音乐的记谱方式,简谱与五线谱渐渐传入中国。昆曲开始采用这些形式,昆曲的唱词原来用工尺谱标注,也开始逐渐改为使用简谱与五线谱标注。以下举两个例子。

其一是《梅兰芳歌曲谱》。1929年12月,梅兰芳从北平去上海,再经日本去美国巡演。这一巡演活动持续三个月之久,梅兰芳在美国大受欢迎。此事被认为是中国戏曲第一次在美国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访美巡演,梅兰芳及其团队做了很多筹备工作,其中一项就是印制《梅兰芳歌曲谱》,将梅兰芳的主要唱段用五线谱的形式进行标示,以便外国人理解。全书有两卷,一卷为工尺谱,另一卷为对应的五线谱。在这些唱段里,除了皮黄声腔板式,还有一些是昆曲曲牌。这是现今所知的较早用五线谱来给昆曲记谱的著名事例。

其二是“翟城育正学校京昆曲谱”,据中国昆曲博物馆浦海涅介绍,这一册曲谱收藏于昆曲博物馆,原名可能是《翟城育正学校音乐社稿》,印制于1925—1929年。书中有皮(黄)、杂调、昆曲三类,昆曲部分收录有《功臣宴》等十一折。翟城育正学校是一所实践平民教育的学校,来到这里的教师,有些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所以使用简谱来给戏曲记谱,便于教唱。

简谱自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二十年代之后,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曲谱形式流行于中国社会。用简谱来翻译与标记昆曲曲谱的情况,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逐渐增多。使用简谱的昆曲曲谱,最早的一批专书有《昆曲新谱》(1930)、《自习昆曲津梁》(1934)、《怡志楼曲谱》(1935—1936)等,分别在上海、北平、天津与河北等地出现。

在用简谱翻译工尺谱的实践里,有一些有意思的处理方法,譬如琴家庄剑丞用简谱翻译过两支昆曲,其一为《思凡》的【风吹荷叶煞】一曲,刊于1929年12月出版的《戏剧月刊》第二卷第四期。其二为《长生殿·惊变》一折的全部曲谱,刊于1930年10月出版的《戏剧月刊》第三卷第一期。在庄剑丞翻译的简谱里,使用了“入慢”“曲终”的符号,这是琴谱的减字谱里常用的符号。庄氏用减字谱符号加入简谱,来翻译工尺谱。此外,还有将工尺谱与简谱并置的例子,如1938年由道德会印制的《思凡》曲谱(图2)。

1946年,《梅兰芳歌曲谱》被国剧研究社用简谱翻译为五线谱,重新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简谱成为流行的曲谱形式,广泛使用于学校的音乐教育,这也使得用简谱来为昆曲记谱逐渐成为主流。

三 简谱成为当代最主要的昆曲记谱方式

在二十世纪前半期,工尺谱、五线谱、简谱三种形式在昆曲的记谱方式里并存,相较而言,五线谱使用很少,主要是工尺谱和简谱。工尺谱占有主要份额,民国时期印制和抄写的昆曲曲谱,一般都是工尺谱的形式。简谱虽然也有出现,但从出版情况与使用情况来看,应用的场合与范围比较小,一般学习昆曲的爱好者使用的还是工尺谱。简谱主要用于学校的音乐课。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随着简谱在中国社会、在学校音乐教育里的进一步推广,新出版的昆曲曲谱或昆曲普及类书籍里的曲目基本上用简谱方式来记谱。《振飞曲谱》《侯玉山昆曲谱》都采用了简谱形式。尤其是1982年《振飞曲谱》的编撰与出版,使得简谱取代工尺谱成为最流行的昆曲记谱方式。俞振飞是著名的京昆艺术家,也是现今被称作俞派或俞家唱的主要奠基者。1953年,俞振飞在香港印制了《粟庐曲谱》,这是以他的父亲俞粟庐的名义编撰的昆曲曲谱,采用了工尺谱的形式。1982年,俞振飞和几位学生合作编撰出版了《振飞曲谱》。这本曲谱精选了四十出昆曲剧目,用简谱标示。与传统曲谱的形式非常不同,其优点有:1.剧目按照朝代排列,除俞振飞擅长的生旦剧目外,还包括花脸、老生等行当的剧目;2.每出戏前面撰有剧情简介;3.除曲谱外,还有《习曲要解》《念白要领》,论者评为“习曲之金科,学唱之玉律”。《振飞曲谱》是一部较为完备、适合昆曲演唱与学习的曲谱,在现今的昆曲演唱里,使用率最高,也具有最为权威的地位。

近些年来,一方面,简谱仍然是昆曲音乐记谱的流行方式,譬如《北昆大嗓曲谱》《兆琪曲谱》《蔡正仁昆曲唱腔精选》等。另一方面,随着2001年昆曲入选世界“非遗”,“传统”的观念影响渐渐深入,以往使用工尺谱的曲谱被不断发掘,且影印出版,比如出现了两种《昆曲集净》《天韵社曲谱》的影印版,笔者还参加了《纳书楹曲谱》《六也曲谱》的众筹。2022年出版的《振飞曲谱》第三版,在原有的简谱外,增加了一卷工尺谱。此外,工尺谱数字化的网站快速发展,“韵学骊珠”微信小程序的开发给昆曲演唱带来了很多便利。

在二十世纪,昆曲曲谱的形式主要有工尺谱、五线谱、简谱三种形式。工尺谱是昆曲最常使用的传统乐谱形式;五线谱使用较少;简谱则逐渐普及,成为取代工尺谱的主流乐谱形式。之所以产生这种趋势,据笔者分析,主要受三种因素影响。

其一,昆曲在中国社会位置的浮沉。昆曲从国剧到边缘再到“非遗”,这关乎昆曲的存亡,与此相随的是,从事、接受与学习昆曲的人群的变化。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昆曲处于衰落状态,爱好者的圈层迅速减少,导致工尺谱的使用也减少。与此同时,为了传播昆曲,简谱被大量使用,因此出现了简谱取代工尺谱的趋势。而五线谱主要应用于专业的音乐领域。

其二,与昆曲的传承方式相关。在昆曲传承与传播的手段里,最主要的是通过小范围的传习活动。而这些活动主要是通过工尺谱来学习。即使不通过工尺谱,但也仍然强调工尺谱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简谱虽然也大量使用,但往往被当作一种替代手段或权宜之计。在昆曲观念里,工尺谱要高于简谱。

其三,在用简谱来标示昆曲曲牌的实践里,虽然简谱在标注节奏、音高上有其优越性,但对于昆曲并不能准确地对应,譬如演唱的速度、换气的气口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简谱也往往被当作一种普适性的文本,而非准确的文本。而工尺谱则被认为更适合于昆曲的记谱方式。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工尺记谱曲谱
《待续未来》曲谱
曲谱
上海將造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工尺App” 以数字化为抓手助力工程管理增效
论明清曲谱中“昆板”的悄然出现
浅析工尺谱
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工尺谱集成》(第一辑10卷)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从有量记谱法到工尺谱
作为文化的记谱方式
基于律制、调式、记谱及社会学角度的中西方音乐元素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