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瑶
摘要:作为时代发展及社会进步的重要产物,新闻传播承担着舆论引导、信息传递、道德建设以及知识传播的重要职责,同时也发挥着党和人民群众耳目喉舌的作用,在国家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和崇高任务。本文就新闻传播行业中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新闻传播行业;新闻传媒;道德素养
基于新闻传播行业的特殊性,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其中包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等,同时对自身承担的正确舆论引导及舆论宣传职责提高认识。在工作中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大局意识,从而使新闻传播影响力和权威性得以充分体现,同时这也是关系到新闻传媒从业人员自身发展的重要职业素养。
一、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养强化的重要意义
在国家经济、文化以及政治建设和发展进程中,新闻传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基础社会事业,其承担着舆论引导、知识信息传播、价值观灌输等重要职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作为具备公众性质的行业,新闻传播行业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随着传播渠道的不断拓展,新闻传播覆盖面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增强,其中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影响着报道的公正性、客观性、行业的清廉性等,同时也直接关系着政府和党的整体形象。尤其是在针对人民群众关注的民生等问题,不仅需要为公众和社会及时传递各种新闻信息,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引导,还需要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正确处理,并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公正性、完整性,充分体现新闻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使新闻传播行业的良好形象得以树立[1]。
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失范现象
当今社会,网络媒体高度发达,从总体看,主流媒体形象是好的,新闻传播职业队伍也是值得信赖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媒介产业发展和商业竞争的加剧,近年来一些媒体鱼目混珠,媒介的社会公信力有所下降,其中最明显表现就是职业道德的失范。
(一)职业道德失范表现
第一,新闻炒作。例如,2008年11月24日,《北京日报》刊载文章说:一位歌手雇人去“炒”。先“炒”包装,说自己师从名师;再炒绯闻和隐私,用一系列光怪陆离的悬念。请“专家”,写些叫好的评论或介绍。把一些名不见经传者一下子变成了大红大紫者;第二,新闻有偿。部分新闻从业人员凭借自身具有的新闻报道权,为了个人私利,与其他机构、企业等存在钱权交易等违规行为,导致新闻稿件缺乏真实性、客观性,甚至部分从业人员还对播映时间和版面进行标价,存在索取相应报酬的行为;第三,新闻媚俗。近年来媒体纷纷创办娱乐性综艺节目,这一新型的电视节目以全新的编排与创意令人耳目一新,赢得了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但部分从业人员为了吸引眼球,导致新闻报道内容低级庸俗、格调不高,甚至出现胡编乱造的情况,如部分新闻节目为了迎合受众的娱乐心理,针对突发性新闻事件、政治经济事件等,采用戏说、调侃等方式进行报道,缺乏严肃性和客观性,极易引发观众的反感情绪。另外一些节目语言低俗、表演媚俗、动作无聊,甚至拿儿童的纯真开心取乐,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第四,新闻侵权。表现在两个方面:抄袭剽窃、不按规定转载。这使人想起马克思对写《圣西门传记》的卡·格律恩的揭露,格律恩狡黠的抄袭手法和不安的心态,没有逃脱马克思的慧眼,被马克思揭露得淋漓尽致。今天某些抄袭剽窃者的手法和心态,和历史有惊人的相似。还有的记者在处理稿件时,擅自署上自己的名字,也会引起侵权署名的纠纷。
(二)职业道德失范对社会的危害
第一,危害社会和人民群众,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由于传统媒体报道所具有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有着较强的舆论引导作用,因此一旦出现虚假报道、炒作、有偿新闻等现象,会使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消弱,对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造成不利影响;第二,对和谐社会造成危害,对媒体信誉造成负面影响。一旦新闻媒体出现虚假新闻、不实新闻等,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采取有偿新闻的方式,对观众进行误导,实际是为厂家或企业进行宣传,此现象不仅会使媒体的新闻价值丧失,也极容易对社会和谐发展造成危害;第三,对社会尤其是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一些新闻节目存在泛娱乐化、格调低俗、粗制滥造等情况,不仅严重影响社会和谐,更有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会影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四,对新闻学研究发展造成制约和阻碍。与其他学科的研究发展相同,新闻学研究需要新闻从业人员坚持自身职业道德,保持高度责任心,并且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促进新闻学的可持续发展。但现阶段因从业人员存在的抄袭剽窃等不良风气,对新闻学研究发展造成制约,并加大了实际研究成果真伪辨别难度,对新闻学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2]
三、职业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新闻工作者自身道德素养不高
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很特殊。生活中人们总是把记者称为“无冕之王”,但是这个危机四伏的工作充满太多的诱惑和陷阱,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有很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大众传媒的特殊性决定了媒介机构及其从业者其社会规范意识与道德标准必须高于其他社会组织与个人。防范工作中的不良行为,坚持真理、维护真实、敢讲真话,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另外,我国目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大多数的新闻院系只是在新闻理论和某些业务课中作为一个章节或一个专题捎带着讲讲,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缺教材、缺师资等。认识不够,重视不够,没有将其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正式纳入专业教学体系,这也导致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业道德失范现象频频发生。
(二)利益驱动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媒体发展受到市场利益的广泛影响,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新闻媒体也面临着发展机遇和挑战,需要最大限度获取利润。同时随着传统媒体产业属性的逐步确认,传播功能和渠道的不断拓展,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其产业属性也日益凸显。媒体逐步走向了自负盈亏的发展道路,媒体内部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争取更多的受众,使媒体走上了娱乐化道路。“性(男女关系)、腥(暴力)、星(娱乐体育明星)”新闻大量增多,关系国计民生的硬新闻却逐渐减少。这就背离了新闻工作的原则与规范,把媒体纯粹作为盈利的工具[3]。新华社的一篇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所谓的危机公关,是“花钱买太平”,是典型的腐败,大多以贿赂的形式存在,媒体就是其公关对象之一。
(三)新闻价值取向不明确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西方思潮的侵入,新价值观念不断涌现,包括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主体观念、受众观念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价值多元化。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主体的社会分层和多样化,价值观念也必然是多样化的,甚至是多元化的,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追求也不例外,呈现出价值多元化取向。在此状况下,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坚守自身职业道德,对多元化价值观念是否具备合理性进行正确看待。通过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如果价值观念只注重个人利益,忽视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原则,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只迎合受众低级趣味及绝对自由等,不仅无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无益于新闻事业的发展。为了竞争和市场的需要,部分新闻从业人员无视道德情操以及社会舆论影响,过度追求报道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在未对新闻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进行审核的情况下,采用荒诞、离奇、不实,甚至带有刺激性的内容进行新闻报道,导致社会舆论环境受到负面影响,不利于人们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对新闻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造成严重损害。
(四)监管不力
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导致新闻从业人员存在权力滥用的情况,其中媒体话语权滥用现象日益凸显。现阶段我国新闻法亟待健全和完善,同时新闻媒体行业内部缺乏伦理评议组织,具备可操作性的惩罚制度不完善,严格惩治机制不健全。另外社会监督力度不足,导致新闻从业人员极容易在社会利益和商业利益之间,更倾向于后者。
(五)缺乏社会责任感
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济世情怀,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新闻敏感性,对民生等新闻事件进行如实报道,充分体现新闻工作的价值和责任。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使命感、工作责任感逐渐丧失,将新闻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甚至在新闻报道中发泄个人情绪,导致新闻报道缺乏客观性,设法“找碴”进行批评;有的拿新闻做交易,不顾社会效果无中生有。
四、新闻从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策略
(一)职业道德教育强化
为了新闻从业人员道德修养的有效提升,需要积极组织相关教育和培训,实现道德规范的自觉内化。道德行为的本质特征就是有目的的自觉行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途径有四点:第一,道德理想的自觉追求。新闻工作者在职业活动中,应当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忠于人民,忠于真理;第二,道德原则的自觉坚守。媒介在新闻报道中,应当自觉坚守团结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应刚直不阿,客观公正,准确反映社情民意;第三,道德实践的自觉投入。新闻工作的根本着力点,是自觉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要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呵护新闻的完全真实。坚决反对新闻炒作、假报道等弄虚作假的不道德行为;第四,道德传统的自觉传承。我国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中形成了极为宝贵的道德传统。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的传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传统、坚持贯彻群众路线的传统、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传统。
(二)规范和保障新闻工作者的合法经济利益
第一,完善司法保护中的各项制度。从198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试行的第一部《记者守则》到1991年制定并沿用至今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都是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以及应该遵循的原则,却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维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利益不受侵犯。正因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又是人民的耳目喉舌,才更应该维护新闻工作者的正当利益;第二,加强人事管理。新闻机构要吸收企业的人事管理经验,将业务人员作为一种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配置,实施人才战略,在引进人才、管理等方面采取新的机制和措施,加大奖罚力度,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媒体的竞争力;第三,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经典著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增强识别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个人利益服从于党和国家的利益,在复杂的斗争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第四,加强政府监管,增强执法力度,保护新闻工作的著作权,使付出艰苦劳动进行创作的真正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呵护。
(三)抵制低俗之风,用科学理论引导受众
第一,加强对大众传媒工作的引导,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当好传媒的领导并不只在人事组织方面,更在思想方面,也就是正确的舆论导向方面。事实证明,凡是有低俗之风出现的地方,舆论导向肯定出现了偏差;第二,强调传媒的职业精神,牢固树立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传媒业的职业精神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观念、职业态度等。以真实性、及时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彻底把低俗之风摒弃在大众传媒之外;第三,强调政府对媒体的监管力度,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政府部门要采取一定措施,强化监管力度,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第四,加强对受众的媒介素质的培养,不随意迎合受众低级趣味,要以高尚精神和优秀作品激励和引导受众。要做受众的良师、益友。要善于用高尚的精神和优秀的作品鼓舞、激励和引导受众,为他们提供积极、健康、有益和全方位的新闻信息与社会信息[4]。
(四)建立健全新闻道德监督体制
第一,健全内部纪律和制度并严格遵守自我约束的最终途径。在媒介组织内部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具体化,如可以在媒介组织内部设置专门调查员;设置投诉受理员和受众代表之类的职位。此外,组织的最高管理层也可以由专人兼任媒介责任官员、公共事务官员等职位,来承担对公众、社会的责任;建立切实有效的处罚机制。
第二,对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进行政治和行政监督,但更重要的则是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自社会公众的直接道德评价,可以直接干预新闻传播行为,对好的给予肯定、表扬,对不良的现象给予批评。
第三,除了道德自律和他律外,新闻传播还受制于法制。对于那些触犯法律的新闻传播行为,除了受到社会道德谴责外,还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五)强化责任意识,胜任“责任担当”
一方面,社会责任感来源于新闻工作者的人格修养。其主要体现在具备严谨细致、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等优良作风;另一方面,社会责任感来源于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决定了它的从业人员必须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由衷地热爱,以在采访、稿件审核、新闻发布等全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及社会责任感。
五、结语
要进一步深化新闻改革,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邓小平同志希望从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同志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作为媒体工作者,不论是资深的还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都应该以谦虚的心态和实际的努力去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准,先做人,再做事,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东.新时代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与文化素养[J].视界观,2022(23):317.
[2] 陈子夏.坚守职业道德准则,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J].传媒,2021(15):23.
[3] 孙烨,郭爽,王子文,等.论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J].记者摇篮,2021(3):44-45.
[4] 宋树立.恪守新闻职业道德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J].传媒,2021(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