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微
摘要:传媒行业是传播社会新闻的窗口,是群众浏览消息的重要来源,在社会运转中不仅发挥了润滑剂的作用,更是充当着连接群众的纽带这一角色。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发展起来后,也让传统纸媒的生存空间变得更加狭窄。因此,纸媒新闻编辑更应当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维护自身的权威地位,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不断创新。
关键词:纸媒;新媒体;新闻编辑;方法探究
纸媒的发展历史极为悠久,主要承载的是上级发布的指令和信息。新中国成立后,纸媒的权威地位进一步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与肯定,几乎占据了传统媒体行业的半壁江山。但与新媒体相比,纸媒在时间和效率上竞争力不足,因此,在市场比拼的过程中,其优势也不再明显。此时,纸媒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的瞭望者,要在秉持专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辩证地看待新媒体带来的多重影响。
一、新媒体给纸媒新闻编辑带来的显著冲击和影响
(一)报刊读者黏性的逐步降低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纸媒的市场占有率受到明显的影响,特别是就报纸来讲,其发行量逐年递减。目前,群众更愿意通过现代化的社交平台去搜集文章或者是实时热点。大众较为常用的平台是微博、今日头条和微信,以上这些新媒体网站都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传统纸媒的发行空间。早在2014年,全国报纸的总销量就已经下滑了将近70%,印刷用纸的数量也逐步减少,这就足以说明,传统纸媒的市场竞争优势被全新的技术所掩盖。值得注意的是,在快消生活模式的引导下,群众在阅读新闻的时候很少会真正集中精力,他们更愿意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去捕捉一些关键事件,他们的碎片化需求是可以被现代移动终端满足的。而相较之下,纸媒在发布新闻的时候,通常都会配合一些更为严肃且谨慎的专栏,这就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群众的眼球和注意力。即便是纸媒要传递一些关键信息,这些重要的数据也往往会集中在大的版块内,很多群众是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去浏览的。总的来说,新媒体的渗透让群众的阅读习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部分年轻读者已经对数字产品加深了依赖,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再次真正回归纸媒,久而久之,纸媒的读者流失现象就会变得更为严重。即便是部分老年群体依旧会通过报纸来了解社会新闻,可他们的购买活力并没有被完全唤醒,因此并不能真正支撑起纸媒的销售市场。
(二)同质化倾向突出
新媒体的发展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前提的,其自身可以从不同的源头去提炼信息,构建起极为庞大的信息沟通网。在新媒体数字信息库的引导下,无论是数字移民还是数字土著,都会对互联网世界有更多的期待和向往,他们会不自觉去打磨自己的思维惯性,一旦有想要看新闻的念头,就会去下意识地寻找现代化的门户网站或者是新闻客户端,直接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然后展开碎片式的阅读。也就是说,移动客户端所展现出来的联想功能,能够让用户不断拓展自身的思维和视野。而多元化的新闻主题也能够集中在同一个平台上,让读者从多个视角出发,去整理新闻的元素和线索,最终对事件作出相对完善的判断。相较之下,纸媒编辑在收集新闻素材的时候,并没有展现出速度和效率上的优势,整体上滞后,甚至部分编辑只能在网络上寻找信息源。而且,在网络上捕捉一则新闻要点之后,大部分纸媒编辑并不会真的对事件的真实性作出判断,而是会从中提炼大众感兴趣的焦点,直接展开跟踪报道,这就无法体现出纸媒的严谨性和客观性,也无法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彰显出独特的视角。久而久之,新媒体和纸媒体之间的报道也会显露出同质化的特点,读者会逐渐丧失阅读兴趣与好感。
(三)受众需求的延伸加大了纸媒的压力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纸质媒体,与受众的关系都类似于鱼和水,如果没有受众的支撑,新媒体和纸质媒体最终都会走向衰亡,受众的一举一动直接牵连着新媒体和纸质媒体的呼吸。近些年来,在互联网的引导下,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已经为受众的生活注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此时,纸媒的神经才真正紧绷了起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受众在接收和浏览信息的时候,并不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会展现出极为强烈的主观意愿和个人情感,会自主对媒体的形式作出选择和判断。而新媒体正是凭借着自身的优势,打通了不同介质之间的渠道,让受众可以有更为宽广的选择空间。值得注意的是,由新媒体引导的数字化潮流,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三维限制,跨越了古今中外的历史,给受众带来了更为充足的精神滋养。在这里,受众还可以直接依靠触屏技术与新媒体平台展开灵活的互动和交流。以上这些新的变化,几乎都在腐蚀纸质媒体建立起来的坚固堡垒。在过去,所有的传统媒体都把受众看作尚未开辟的市场,会直接为他们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新闻服务,发布特定的内容,让受众接收特定的板块。但在政治和经济文明都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时,市场的网格化和条块化倾向变得更加突出,大众时代也逐渐被割裂为个体时代,这就意味着,纸质媒体绝不能再用单一的信息传播渠道去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是要不断寻求突破,为受众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服务。总的来说,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纸质媒体编辑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需要在未来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受众面前。
(四)新兴媒体的优势
从内容和数量上来看,互联网就好比是一望无际的汪洋,知识信息可以在汪洋上掀起一股又一股的暖流,数字更新也好比浪涛一般循环往复,整体上来讲是取之不尽且用之不竭的。从成本上来看,新媒体真正打通了信息之间对接的渠道,所以资源的共享也可以摆脱过去的限制,能够有效地降低前期投资,无论是信息的加工还是重组都不会受到过多的约束和限制,也不会消耗过多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从传播形式和影响上来看,新媒体几乎可以给人的感官带来全方位的刺激,无论是文字、图形、色彩还是动画,都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受众可以沉浸在更为鲜活的真实情境中,随时随地展开线上交流和沟通。除此之外,从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上来看,新媒体并不会受到二维空间的限制,只要结合特定的网络信号和接收设备,就可以同步更新信息,让受众可以了解到社会的最新动态。还有,新媒体的传播具有更加强大的互动性,受众可以真正成为信息的主人,他们也可以是社会的眺望者和观察者,会从传统、被动的状态中彻底脱离出来。
二、新媒体时代纸媒新闻编辑创新的必要性
(一)维持权威地位的必然选择
笔者在上文中已经强调,报纸本身就是纸媒发展的鲜明代表,其自身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凝聚和积淀,更是展现传统媒体权威性的鲜明旗帜,能够让编辑在媒体这一岗位上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报纸始终都占据市场销售和发行的半壁江山,而这一优势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微弱,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有了自主收集信息的自觉性[1]。在这种情况下,纸媒要想维持自身在业内的权威地位,就必须在新闻编辑上进行不断创新和改革,这样才可以不断刷新自己在大众媒体中的印象,给受众留下更为良性的观感。
(二)与新媒体时代和解的应然选择
过去,纸媒编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策划、组织和撰稿这三个核心板块上,大部分编辑人员都会把重点放在组织和写稿上,但这两项职能会受到记者的影响和限制,因此工作的开展也是相对被动的,会在时间上展露出一定的滞后性。但在新媒体时代下,编辑的策划职能显然变得更加突出,这也就意味着,组织工作和撰稿工作也要实现不断创新,编辑人员要主动关注纸媒新闻报道的全过程,要深度挖掘一些有意义的素材,展开更为多元化的报道,彰显出纸媒的时代性和深刻性。
三、新媒体时代纸媒新闻编辑的创新路径
(一)突出角色意识的调整
第一,编辑不能只是停留在幕后,而是要主动走向台前,甚至是要提前对采访做出一定的干预[2]。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编辑都把自己的光芒隐藏在纸媒新闻之后,他们收集资源,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生成一篇篇精彩的报道。这种工作流程的确极为谨慎,但却并不能完全满足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当信息传播的速度已经显著提升时,媒体之间的比拼就绝不仅仅是幕后工作本身,更是牵涉到策划、内容的编排和设计等多个层面。如果编辑依旧只是负责选稿,把其他的工作都交由记者处理,那么势必无法提高报道的新颖性和创新性。因此,编辑必须要实现角色意识的转换,要真正渗透到纸媒信息生产的全过程,主动承担起责任,从幕后转到台前,实现纸媒编辑重心的调整。
第二,必须要坚持内容至上的理念。尽管新媒体的渗透的确调整了媒体之间的竞争重点,但这并不意味着纸媒编辑就要完全放弃自己过去的特长,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新媒体的研究上。纸媒编辑要吸收新媒体的优势和特长,掌握多元化的数字出版和发行技术,然后在内容的整合上多花时间,进一步拓展新闻的选题,实现多种资源的相互交叉渗透。同时,编辑也要明确纸媒未来发展的市场定位,做好选题上的策划,对内容作出深层次的加工,这样才可以让受众真正感受到传统媒体的权威性[3]。除此之外,新时代的媒体编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交技能,应当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线下交流活动,要不断积累自己的人脉资源,拓展自身的选题空间。
第三,纸媒编辑要打破自己在受众心中的固有印象,不能只是文字的加工,同时也要适当引入一些市场营销元素,要结合大众的阅读倾向和心理期待,参考广告商的现实需求,这样不仅可以让纸质媒体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二)突出创新的活力和价值
新媒体的渗透给纸质媒体带来的压力是毋庸置疑的,如果编辑依旧故步自封,那么必然会在未来被市场淘汰,编辑必须要有足够的创新意识和前瞻意识,懂得用现代化的技术去武装自己的头脑,节约工作的成本和时间,省略一些不必要的流程和步骤。具体来讲,纸媒编辑完全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流量来省略自身宣发的成本,例如,编辑人员可以直接利用抖音、B站(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或者是快手的直播功能,为观众直接展现出新闻现场的具体影像,让受众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社会事件发生的始末,在这里,编辑人员还可以联合记者,与受众在线上展开沟通。例如,在东航失事的时候,《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纸媒的编辑也都借助抖音和B站这些新媒体平台,来播报事故现场的相关情况。除此之外,纸媒编辑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AR技术,把传统的纸媒图文转化为手机终端视频。例如,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青岛日报社就采用了“报+端”的形式,结合AR技术,用手机去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然后在线上自动转化为动态视频。这种全新的融媒体技术,可以给用户带来更为新奇的阅读体验。
(三)突出视觉上的引导
新媒体本身就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所以其信息的发布大多都会结合多种趣味性的符号,能够让受众在短时间内抓住重点,并心领神会,给受众带来更为直观的数据冲击,甚至在受众阅读文字之前,就已经传递了新闻的主体内容。这一优点也应当成为纸媒借鉴的重要参考,编辑要充分考虑到新闻的情感基调与本质属性,对于图文的表达做出进一步的创新,要尽可能地满足读者的内心期待和情绪,在新闻的结尾处配上一些表情包,让读者有更加强烈的代入感和亲近感,打破纸媒新闻的刻板印象[4]。除此之外,编辑人员在进行采访工作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地收集现场照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配合记者人员录制视频,以上这些素材都可以成为还原真相的有力参考。还有,编辑人员还可以参考一些网络的热门标签,或者是热门的词汇,引用一些较为大众化的流行语,来言简意赅地概括出新闻的要点,为受众留下足够的悬念,吸引他们进行深层次的阅读[5]。除此之外,纸媒编辑人员还可以在线上采用“电子号外”的形式来传递重要的新闻事件。这里所说的号外,主要指的是定期出版的报刊,在前一期已经出版,下一期尚未出版的一段时间内,对发生的重大新闻和特殊事件,为迅速及时向读者报道而临时编印的报刊,其自身具有极为明显的简洁性特点,可以让受众迅速抓住新闻的中心点。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新华每日电讯就利用了“电子号外”这一形式来编辑重点新闻。
(四)提高报道的层次感
相对于新媒体来讲,传统纸质媒体的专业性是更为突出的,编辑人员都积累了扎实的基本功,他们在搜索新闻资料的时候,往往会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出发,给受众展现出不一样的社会事项,而这一工作传统也需要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继续存续下去。编辑人员要提高报道的层次感,要明确深度报道的价值和重要性,寻找更为独特的视角,打磨新闻制作的要点,这样才可以进一步扩大传播的范围,提高纸媒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例如,《南方周末》中《灾后北川残酷的一面》,就是通过人物描写这一事件,来展现出北川的独特性。也就是说,别样的报道视角往往可以给受众带来更为新颖的体验,能够引起受众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编辑人员必须要保证自己的思维是足够深刻的,即便是在选题的时候,也不能过于盲目地切入社会热点话题,而是要主动去挖掘一些被掩盖的真相,这些真相的社会价值往往要更加突出[6]。
四、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纸质媒体的创新显然是任重且道远的,编辑人员不仅要突破思想上的难关,更是要打破现实条件的束缚。本文通过角色的调整、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激发、视觉层次上的引导、独特视角的切入这几个角度,论述了纸质媒体编辑创新的方法,充分结合了新媒体时代的特色与优势,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编辑人员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恒.新媒体时代提高纸媒新闻编辑创新措施研究[J].新闻文化建设,2021(18):19-20.
[2] 张蕾.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创新策略研究[J].新闻传播,2020(1):23-24.
[3] 高艳.探析如何强化报纸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J].传媒论坛,2021,4(11):98-99.
[4] 刘志波.浅论创新思维是做好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的策略[J].记者观察,2020(26):78-79.
[5] 平筠.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创新策略思考[J].传媒论坛,2020,3(11):84-85.
[6] 冯徽.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创新策略思考[J].环球首映,2022(1):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