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困境与创新策略

2022-04-29 00:44:03丹璐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6期
关键词:困境新媒体创新

丹璐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当中,新媒体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如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政府机构、社会团体等在社交媒体上开通电子政务账号,启动透明化服务,增强服务效率。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当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冲击。鉴于此,本文将对新媒体进行简单阐述,深入分析新时代下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提出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传播;困境;创新

文化交流和媒体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媒体是人类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文化交流系统,它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在我国的传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研究,探讨了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法进行了探索。

一、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创造了一个新的信息传播环境。“新”的本质是技术和形式,是相较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形式而言的。新媒体覆盖一切科技媒介,包括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出现的各种“原生”网络媒体形式,也包括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报纸、数字杂志等传统媒体向互联网媒体迁移的形态。今天,微信、微博、博客、论坛、SNS等众多社交类媒体广泛应用,成为广大网络用户获取信息、休闲娱乐、交流分享的重要工具。新媒体是一种可以同时满足大众的个性化需求的媒体。它是传播与接收的融合,是一种能够在同一时间内进行个体化交流的媒介[1]。

互联网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收发途径,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边界,以交互性、时效性、海量信息、数字化和全球化为主要特征。

伴随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工作中的应用也相当广泛。收发办公邮件、召开视频电话会议、移动支付,甚至是配合疫情防控的健康码、行程码管理等,都属于新媒体的应用范畴。当前,计算机技术水平和使用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行业的发展,新兴媒体在公众面前越来越受欢迎。新媒体已成为银行、智能大厦、星级酒店、学校和政府等公共场所不可或缺的子系统。通过使用新的媒介,可以轻松地建设一个集中式、专业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的智能平台,为用户提供专业的信息编辑、传输、发布和管理[2]。

二、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面临的传播困境

(一)“数字鸿沟”加剧传播失衡

“数字鸿沟”的出现导致了传统文化中的信息传递失衡。“数字鸿沟”是指由于教育、经济、种族、地域等原因,各阶层在使用电脑、网络等数字化技术和共享资讯资源上的差异,本质上是由于资讯差距所造成的知识差距和贫富差距,也可以说是“资讯贫富差距”。我国地域广阔、占地面积大、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均衡,由于东中西部地区、城乡、贫富差距等原因,造成传统文化在信息传递方面不均衡。新媒体带来了更广泛、更方便的文化交流,但是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未必会比过去更好[3]。

(二)落后于新媒体发展节奏

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由线下走向线上,甚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乐于采用网络人际传播方式。就文化交流而言,传统的沟通与传承方法是面对面的人际沟通和书面沟通。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受到数码产品的影响,每天都要面对着电脑、手机等智能化设备,因此,人们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的机会大幅降低。文化交流更多体现在思想交流、心灵安慰和言语激励等方面,同时也体现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感情归属。中国部分传统文化,如木雕、烙画等非遗文化,以民间艺术的形式流传千年,更适合手把手言传身教而得以延续,师徒制、传帮带是其主要传播途径。这与当下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交互手段不相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资源转移到了社交媒体平台,这就使得一些没有跟上时代发展节奏的传统文化陷入传播困境。传统文化和新媒体之间存在着隔阂,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许多特征,世世代代传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明显的国家特征,经过一代代的积累,涵盖了经济、宗教、文学、艺术、政治以及哲学等各方面,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关系。由于传统文化自身的许多特性,它还静静地躺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对于快速发展和突如其来的新媒体,则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新媒体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在某些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不适应性,传统文化和新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有了隔膜。

(三)难防外来文化入侵

新媒体的出现弱化了空间和地域的界限,让“地球村”成为可能。通过一张全球互联互通的网络,人们可以收发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当然也包括文化的传播。在网络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内容、文化形态正面交锋,从而加速了信息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伴随着政治、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不断深化,文化融合的进程逐渐加快。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难免受到外来文化入侵的影响。例如,美剧、韩剧、日本动漫等在中国青年群体中的流行,就是典型的文化输出模式。长远来看,这些外来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塑造上就会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互联网也成为各国争夺文化话语权的重要阵地。一旦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就会将这块阵地拱手让出。目前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较低,也是一种文化意识的缺失[4]。

(四)数字化传播创新力不足

麦克卢汉认为,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人们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随着媒体的发展,人们的组织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在这个电子时代,我们穿着人类的衣服,就像是我们的皮肤一样。”麦克卢汉的理论虽有一些偏颇,但他的这一比喻巧妙地印证了当今电子时代媒体的重要意义。媒体技术能够从某种意义上促进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并改变原有的信息沟通方式。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而形成的,在数码技术还没有普及之前,主要依靠语言、口口相传和文字等方式进行传播。如今,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兴起,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已经被彻底颠覆,而目前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更是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

除此之外,在新媒体背景下,还存在着信息管制不严谨的问题,近年来新媒体发展迅速,但是仍然缺少健全的管理体系,同时当前新媒体中所存在的部分技术手段使其管理难度更加困难,在新媒体管制方面还存在着部分漏洞和空间。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充斥在互联网空间,其中不免包含着很多负面信息、虚假信息以及诈骗信息等。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在网络上很难分辨真假。有时候人们甚至很难在网络海量信息资源当中找到真实的、有用的、自身所需要的信息。新媒体虽然带来了一定优势,但这种畅通无阻的传播形式对传统文化也带来了不良的冲击和影响[5]。

(五)严肃性遭遇娱乐化冲击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从上而下、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的精英化传播特点。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具有双向性、交互性,是一种由传播者和受众共同参与的交流,呈现出扁平化、去中心化的倾向。与此同时,人们使用新媒体的休闲娱乐需求不断得到释放,并在快速发展和丰富的传播形态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娱乐化、碎片化的新媒体形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冲击。“满足大众娱乐需要成为新媒体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此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严肃性打了折扣,为迎合新媒体过度娱乐化的传播特点,甚至出现了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改编、戏说的再加工,导致传统文化的变味或歪曲。随着新媒体的瞬时性、碎片化的传播,传统文化的简化、解构和快餐式的消费,使其沦为单纯的文化符号的复制品,很难实现真正的文化交流。“快餐文化”是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文化特征,在心理和时间的双重压力下,那些可以被迅速吸收的新文化,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而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因为其历史传承、渊源等诸多因素,并不适合新媒体传播。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新媒体形式的接受和选择越来越多,一些不适合新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困境[6]。

三、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创新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生生不息的不朽力量。它既包含了物质形式的文化遗产,也包含了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和美学思想,是人类文明继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必须抓住传播机遇,在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充分保护和发掘的基础上,既要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保留原汁原味,又要采用互联网创新方式,满足当下人们互联网生存的传播需求,为传统文化找到适合的新媒体传播方式。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文化自信

目前,我国已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媒体生态已经发生了改变。在新媒体上,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借助新媒体的平台,对人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既能使其获得有意义的传统文化知识,又能增强受众的文化素质。例如,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传统文化有不同的了解,相关部门可以对此进行全面的甄选和筛选,进行针对性的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符合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年龄段的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将健康、优秀、实用的传统文化知识引入教室。从提高受众的质量、提高对文化的接受度、减少“数字鸿沟”方面努力,减少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利用新型的新媒体技术,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途径。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给传统文化跨区域、跨人群传播提供了可能,即时性、互动性、可视化的特点,进一步弥补了网上人际传播无法面对面的不足。通过互联网,传统的师徒相授的传承模式可以有效打破,更加开放、共享的传播方式,拓展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渠道,反而更能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在不同场合被多次提及,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新媒体平台拓展传统文化教育渠道、丰富传统文化教学体验,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

(二)借力传统媒体,完善传播渠道

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高度内涵和深刻含义的文化形态,目前,电视媒体依然是它的主要传播载体[7]。近年来,以央视为代表的电视媒体推出了一系列以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形态,从早期的《百家讲坛》到后来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以及《国家宝藏》《国宝档案》等,主流媒体不断探索创新,在保护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内容的基础上,以创新的舞台形式、明星代言、用户互动等方式,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收视率的屡创新高也证明其在受众中获得了广泛认可,实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这些节目让观众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出了时代强音。尽管网络、手机等在新媒体时代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信息传播渠道也不能完全依靠新媒体,要建立合理的传统文化传播渠道。传播传统文化,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进行媒体融合。同时,要在内容传播的基础上,向公众提供有益的文化、资讯,要在内容方面做好把关[8]。

(三)依托新媒体推陈出新,打造特色精品项目

要加强新媒体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和利用新媒体,建立起新的文化传播产业链。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把文化产业的创意、发行、设计、生产以及消费的整个产业链都激活起来。科学合理地分配新媒体资源,给传统文化插上智能化的翅膀,给受众提供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同时,要把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运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现代软件技术,不断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扩大文化服务的作用,扩大文化传播的空间和传播领域。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逐渐为大众所接受,人们获取信息、休闲娱乐、学习办公等都向新媒体靠拢,呈现出碎片化、个性化、随时随地等不同以往的媒介使用特点。利用新媒体来传达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可以在线上和线下都得到广泛的认同。传统文化传播者要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主动抢占新媒体的空间,学习吸收各类优秀的文化元素,创造出有特色的传统文化项目。要以新媒体为载体进行创新,打造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精品项目,并积极开拓新的媒体空间,探索新的媒体传播样式,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客户端等新媒体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通过推陈出新,创造出符合新媒介的优秀传统文化,以获得受众的喜爱和再传播,从而在新媒体的空间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也要以新的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新的科技手段形成新型的沟通方式。

四、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新媒体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是一个契机,具有无可取代的影响力。我们要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搭乘新媒体的快车,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建设,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树立良好的文化传统,建立文化交流渠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彭小年,温健琳.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创新策略[J].声屏世界,2015(10):18-19.

[2] 彭小年.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创新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5(11):89-90.

[3] 傅钰茜,冯晓丽.微文化传播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新境遇与路径选择[J].辽宁体育科技,2021,43(2):73-76+81.

[4] 夏梅,朱旭光.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与策略[J].山东青年,2018(9):112,114-115.

[5] 吴琳.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创新策略[J].未来英才,2017(21):215.

[6] 彭欣.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与创新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14,34(12):233-238.

[7] 阚兴辉.新时代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困境与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36(5):11-14.

[8] 彭蕾芳,刘昀.“非遗”视阈下太极拳新媒体传播的现实困境与策略研究[J].武术研究,2021,6(11):47-49.

猜你喜欢
困境新媒体创新
困境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08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32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环境科技(2016年3期)2016-11-08 12:14:20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46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