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依然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持续的人才输送是行业长盛不衰的源泉。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质,出版行业对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青年编辑则是出版人才工作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石。了解青年编辑特点及需求,加快确立具有针对性的青年编辑培养战略,是各出版单位人才布局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出版业态出发,分析编辑从业人员的特点,特别是青年编辑的特点,现今编辑工作内容及培养模式的新变化等,认为需帮助青年编辑了解职业,厚植出版情怀、增加特色培训、打牢专业基础、提高青年编辑的地位及待遇等,为培养出一支有潜力的青年编辑队伍而努力。
关键词:出版;青年编辑;培养
编辑是出版行业至关重要的生产力量。从出版工作全局出发,切实提升编辑尤其是青年编辑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加快确立青年编辑优先发展的人才战略布局,是出版领域不可忽视的重点工作。行业内青年编辑比例加大这一结论可从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考试中探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课题资料显示:在2018年报名并参加资格考试的人员中,无职称人员占到了74.9%,报考助理级的占比14.7%;考生的平均从业年龄为4.47年,但从业1年的占比最大,达到了17%。[1]根据编辑职业特点及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这些数据能较好地反映出版行业趋于年轻化、从业新人较多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出版行业现状,了解青年编辑新特点、新需求,对做好青年编辑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近年来,对青年编辑培养的探讨层出不穷,影响深远的,要数2020年出版的《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书中,聂震宁老师回应了青年编辑可能存在的职场困惑,通过诸多案例和自身经历将编辑应该具有的职业素养、出版情怀娓娓道来,指出了“编辑”这一身份的重大意义。[2]王金霞(2015)也从“老”编辑角度,探寻新编辑学习、关注、练习和积累四方面的成长途径。[3]王晶冰、闫凌波(2020)注重编辑“笔力”的培养,以优秀出版工作者叶至善为例,总结其写作主张,给青年编辑以镜鉴。[4]孙涛(2020)[5]、刘伊念(2020)[6]则从编辑审稿能力出发,探讨如何成为专业过硬、素质强的好编辑。在以上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从出版业态出发,分析编辑从业人员的特点特别是青年编辑的特点,现今编辑工作内容及培养模式的新变化,有针对性地探寻青年编辑的培养新变化、新途径。
一、出版行业业态分析
2019年,全国共有新闻出版单位24万家,共出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450.7亿册(份、盒、张)[7],其中,图书出版及电子出版物呈增长态势。从业人员方面,自2016年以来,全国新闻出版业直接就业人员人数逐年下降,由2016年的453.9万人,到2019年的362.4万人,同口径降低20%;从业人员性别结构上,男性较多但趋于平衡(2019年,男女比例为52.6:47.4)[8]。具体到编辑从业人员,又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编辑从业人员的主要特征
2019年,报纸出版业从业人员18.3万人,期刊出版业有9.3万人,图书出版业为6.7万人,相较上年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专门从事编辑岗位人数暂未查到相关统计数据,但鉴于自2001年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被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统一规划中,从以往的报考人数可以大致了解就业人员中的编辑占比。据统计,自2002年开始,截至2018年,共有16.5万余人报名参加该项考试,其中报名参加初级考试的有6万余人,报名参加中级考试的有12.3万余人。从业人员结构方面,根据2018年报考情况,报考人呈现出以下特点:多以女性为主,占比74.9%;所学专业多为与报考不同(46.8%)及相近(38.8%),专业相同的仅占6.2%;报考人员中,多为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占比约为76.4%,基本学历都在本科及以上;样本平均年龄为30.51岁。
综合以上数据可知,虽然全国新闻出版业直接就业人数逐年下降,但编辑岗位的吸引力仍然存在,再加上出版工作的多样性、知识结构多元化,吸引着众多跨专业背景的从业人员加入。由于出版行业专业性的要求,从业人员多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业务素质,且年龄结构年轻,是有力的人才培养生力军。性别比例上,总体的从业人员性别较平衡,男性略多于女性,但编辑岗位则呈现出女多男少的趋势,这也与编辑岗位的职业特性密切相关。
(二)工作内容的适时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划分及独立化、专业化,劳动分工应运而生。然而,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干的工作分工却不完全适应出版的需要,编辑自古就是一个杂家,在新的形势下,编辑工作又有了新的变化。
以往,编辑的“杂”多强调的是知识方面,主要表现在能处理不同类型的稿件、具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而今,新时代对编辑的“杂”又有了新的要求。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出版业的融合发展,电子出版物、数字出版物提出的新需求,电商的推陈出新带来的网上销售的变化等,在海量的数据资源背景下,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如何精准定位、适时策划新选题,也给传统编辑行业带来了新的要求。[9]现如今一名合格的编辑,不仅要专业技术过硬,还要能利用技术创新,借助新媒体等信息传播载体,将纸质书稿内容变成读者喜闻乐见、唾手可得的通俗的文字及图片,了解他们的需求。那这里的“杂”的要求就主要体现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热点捕捉、宣传推广了,同样不需要专尖,但需要做到了解各种资源获取途径,才能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
(三)编辑培养模式的新变化
以上人员结构、工作内容的新变化,也带来了编辑培养模式的新变化。国家及省的层面,200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开始举办全国出版社编辑培训班,各省、市、自治区的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也根据要求制订了各自的年度培训计划,这些都是加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教育方式从传统的线下授课的形式增加了线上教学,编辑能灵活利用休闲时间学习专业知识。
具体到各个单位,培养模式也变得灵活多样。传统的编辑培养一般遵循“传帮带”模式,跨时间、跨部门较久,有培养一个好的编辑需要十年的说法。以往,对于刚入职的新编辑,一般需要先到与出版相关的各部门实习,如在校对岗位上做校对,待业务能力合格后再回编辑室,回到编辑室后,还需要熟悉编辑室内的操作习惯,慢慢学着做一些稿件的初审。[10]这样可以让编辑了解出书的各个流程,对出版工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而今,随着社会环境、工作内容的变化、任务的调整,编辑人员的断层,再加上跨专业人员的增多,青年编辑往往是刚入职便开始处理稿件,大部分是通过试错的方式了解出版流程,若青年编辑不能较快适应、转变工作方法,则极易增加内部成本,这也导致了新入职编辑的处境艰难。
二、行业特点下的青年编辑培养
如何利用行业的特点及新变化,做好青年编辑的培养,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从事的职业,厚植出版情怀
经济学中有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要素的持续投入到一定产值后,再增加这种要素,带来的产品增量会下降。这种规律对出版行业同样适用。
青年的特点是追求新奇,他们缺乏持久的热情和动力。青年编辑刚开始工作时,对出版专业了解程度较低,但有较高的职业好奇及期待,干劲较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面对工作中琐碎的出书流程及日常事务,难免会有懈怠情绪。这时,就需要及早介入,改变“其他条件”,帮助青年编辑厚植出版情怀,重找工作的热情。要在其入职之初向其详细介绍出版行业即岗位工作的内容,知晓编辑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重复单调的工作日常是量的积累。要改正其对工作的错误想象,使其更真实地了解编辑职业,避免因与愿景不符带来的失落感。了解其兴趣、特长及选择这份职业的原因,根据个人特色和发展愿景,帮助其制定短期及中长期目标,使其保持工作的持续性热爱及完成工作的成就感。其间,通过实践帮助其认识出版行业的文化传播功能,使其形成工作认同,对编辑职业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从而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自发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编辑工作中去。其间,还要了解编辑的思想动态,对规划做有针对性的调整。
(二)打牢专业基础,增加特色培训
由于编辑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需要长时间的规范化培训及适应时代需求的知识更新,对编辑等级的划分、达到一定条件才能通过考试拿到编辑证书成为责编等条件,也无一不在传达着这样的信息。前文已经提到,青年编辑一般为高校毕业生,但大多为与编辑出版无关的专业。这就需要编辑系统学习编辑出版方面的知识,打牢基础。
除编辑自学外,需要在原有培训考核基础上,与时俱进,抓住青年编辑特点,增加特色培训内容。传统的培训,多为业内专家或者具有丰富出版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这些培训有助于编辑观及方法的形成,是青年编辑较快了解出版行业的法律法规和各类操作规范、现状及问题、动态及前沿的有效方式。但受限于课时长度,讲解的多是总体性的规范要求,不可避免地存在枯燥乏味之感,导致青年编辑提不起兴趣。因此,各出版社可以增设一些具有趣味性、与实际相关的课程。如可以增设编校实践指导课程,通过对修改过的稿件的仔细阅读,体会修改稿件的要点。这点可以从核红、传阅代表性痕迹稿来实现。也可以从工作实际入手,让优秀的青年编辑来分享经验,营造人人都能当老师的良好学习氛围。如笔者所在的出版社就经常开展编辑培训,“讲师”大多是青年编辑,有出书流程的、印制估算的,也有项目时间安排、外出培训的。从身边人、身边事讲起,既起到了学习教育作用,也形成了表彰氛围,激励大家认真对待每一份稿件。
同时,增加媒体融合的相关内容,将前沿的技术融入教学中,培养复合型人才。如图书策划之初如何利用大数据查找读者对象、确定市场方向,图书宣传推广中如何利用图像处理技术、音视频剪辑技术等扩大可读性。笔者所在出版集团就曾邀请《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责任编辑前来分享图书推广中的 “无所不用其极”。从小众的豆瓣、广播电视台,到大众的听书APP、公众号等,不放过任何一种新媒体宣传途径的做法也让听众受益匪浅。当然,培训的主题可以超出图书出版的限制,只要是其他行业好的经验,都可以拿来学习。
(三)提高地位及待遇,调动工作积极性
工作满意度一般是指某个人在组织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本身及其有关方面的满意程度,如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与条件、人际关系等。工作满意度与工作态度密切相关。
青年编辑多为“90后”“95后”,他们成长于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了解新事物及接受新事物的时间较快;计算机操作熟练,能较好地利用互联网思维,擅长搜集信息、总结信息。其擅长的领域能更好地适应出版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同时,他们的工作要求不局限于好的薪资待遇,对工作内容是否体现价值、晋升途径、公司氛围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研究表明,青年编辑工作满意度为3.28(满分5分),组织归属感为3.03[11],再加上笔者从事出版工作的切身体会,切实提高青年编辑工作满意度,调动青年编辑的积极性十分必要。
对于工作本身,在前文帮助青年编辑充分了解行业及工作要求的前提下,可帮助其合理规划未来,确定阶段性目标,从而提高工作的动力;利用青年编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创新岗位需求,更好发挥其创造力、才能及知识,提高工作成就感。激励机制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奖励体系,逐步提高薪酬福利水平,形成不唯资历唯实力的晋升途径,以吸引及留住人才。
三、结语
出版行业的发展要从人做起,通过人来实现,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从事出版行业的编辑自身的主动成长。在笔者所在出版集团组织的继续教育分享会上,一位资深编辑总结道“阳光是从自身发出来的”,激励编辑自我成长,“小球推动大球”。这给了笔者很深的感触,不管大的环境怎么变化,它只是为成长提供外部条件,真正管用的,还是自身的内在因素。故青年编辑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外在的培养环境具备了,最关键的还是其内在对工作的认同。
笔者入职以来便从事编辑工作,也是青年编辑中的一员。这三年间一直工作在教辅编辑岗位,相较一般图书编辑,面对的都是大家可能会觉得枯燥的习题等。但笔者始终认为,编辑工作是相通的:入职资格不会变、出版规范不会变、审稿的标准不会变。同时也坚信,所有的付出不是毫无道理及毫无收获的,都是为了厚积薄发。借用近期初审的语文教辅稿件中的一句话“直到今天,我还在想:当时我给牛倌蜡烛点的那一束火苗,一个传一个,一直传到很远的地方去了吧”激励我们青年编辑,不管处于哪个岗位,编辑所作的贡献,一定也会像火苗一样传到很远的地方去,这也是我们青年编辑要坚守的出版情怀。
参考文献:
[1] 屈明颖,遆薇.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情况的定向分析与思考:基于2018年有关统计数据[J].传媒广角,2020(6):69-72.
[2] 聂震宁.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王金霞.老编辑眼中的“新编辑成长”[J].出版参考,2015(10): 41-42.
[4] 王晶冰,闫凌波.论叶至善“笔力”素养及其对青年编辑的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32(8):67-72.
[5] 孙涛.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如何才能成长为一名好编辑:在“兴昌精神”激励下不断前行[J].编辑学报,2020,32(6):698-702.
[6] 刘伊念.论学术期刊编辑能力素质的提升路径[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0,40(6):223-227.
[7] 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EB/OL].[2020-11-03].https://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80/75186. shtml.
[8] BOSS直聘.2020职场人跳槽观察[EB/OL].[2020-12-21].https:// mp.ofweek.https://mp.ofweek.com/hr/a056714128007.
[9] 方子奇,徐秀澎,魏杰.浅谈“互联网+”时代科技类图书新编辑的培养[J].科技与出版.2016(10):72-74.
[10] 李丽.论编辑导师制下的青年编辑的培养[J].传媒论坛,2020,3(14):93-94.
[11] 湖北省编辑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本课题组.我国青年编辑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研究总报告[J].出版科学,2016,24(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