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珂昂
摘要:在中国主流媒体的对外传播活动中,英语新闻报道对于增强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权作用明显。我国对外英语报道的主要内容是国内新闻,传播对象大多为英语国家的受众。由于他们所处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与我们国家有所不同,因此对新闻报道内容的解读也会产生差异。本文认为,要提升国外受众的接受度,我国的对外英语新闻就必须把握好准确的定位,增强报道的针对性,不但要讲究题材的广度与内容的深度、切入的角度与语言的适度,还应该追求故事的厚度与传播的力度。
关键词:中国媒体;对外传播;英语新闻;报道向度
现如今,英语实际上还是全球的通用语言,是人类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新闻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笔者认为,我国的对外英语新闻报道要在国际舆论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有效增强中国的话语权,努力构建中国的全球化传播体系,就必须突出个性,在叙事向度上找准侧重点,以更好地为对外宣传服务。对外英语新闻在国际受众中的广泛传播,能够加强中国与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信息沟通与文化交流,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一、题材的广度与内容的深度
对外英语新闻报道是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信息实时沟通、国家形象塑造、国家利益维护和国家软实力增强等方面的作用巨大。同时,搞好对外英语新闻报道也是国内媒体向国际媒体转型的主要路径之一。要吸引更多的国外受众,中国主流媒体的英语新闻报道就必须注重题材的广度和内容的深度。在我国的对外英语新闻报道中,题材的选择范围是非常之广的,既有国家层面的时政新闻、经济报道,也有各地的文化新闻甚至社会新闻。像英文报纸《中国日报》在对2021年7月河南特大暴雨的报道中,既对灾害原因、自然生态被破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客观报道,也对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救援行动进行了及时介绍。虽然对外英语新闻报道与国内报道有很大的区别,但这并不影响报道在题材广度和内容深度方面的拓展。通过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广泛报道,提升中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这既要大容量地推出动态报道,也要提供更多反映新闻事件全过程的深度报道,以此来凸显我国对外英语新闻在国际舆论场中的传播优势,不断提升我国对外英语新闻报道在国外受众中的认可度。
美国著名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指出,媒介对客观新闻事件的传播是有选择性的,选择什么、如何选择,是有倾向性的。他所指的所谓“拟态环境”实际上属于一种意识和观念,包括媒介营造的传播环境和受众接收信息的心理环境。[1]在对外英语新闻报道活动中,中国主流媒体是构建信息传播“拟态环境”的主体,国外受众对新闻事实也会进行差异化解读。现如今,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央视英语新闻频道由于实行全天候播报模式,内容已不再局限于国内新闻,而是把题材的广度拓展到了对全球突发事件的全方位、立体化报道,尤其是通过增加有关亚洲、欧洲、美洲的深度报道内容,进一步增强了频道的全球影响力,真正构建起了一个国际化的新闻传播平台。
从2020年3月起,亚洲象群开始北迁并历时一年有余,象群从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勐养保护区起程,一路北上。中国的多家主流媒体通过英语新闻向全球报道后,引起了全球受众的高度关注。如英文报纸《中国日报》从2021年夏季开始就对云南亚洲象北行作了专题英文报道,由于同时利用多平台传播,并通过57篇消息的综合报道和深度报道,生动地展示了中国的环保成就,不但在全球受众中获得了广泛好评,甚至连国外的一些英语主流媒体也给予了高度赞赏。英国广播公司(BBC)认为,中国通过环境保护政策的贯彻实施,成了世界上少数实现大象数量增长的国家;《华盛顿邮报》则评价道,亚洲群象漫游是中国对自然生态保护取得实际成就的表征。[2]
由于中国主流媒体通过讲述群象迁移故事,塑造出了美丽、和谐的中国形象,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英国广播公司(BBC)、日本东京放送(TBS)等媒体都进行了转发报道。[3]英语新闻报道的最明显作用就是可以突破时空局限,让世界各地的受众能够足不出户就及时了解全球每一个角落发生的重大事件,见识各个国家独有的民俗民风,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当前,对外英语新闻报道要扩大影响力,在题材选择与内容取舍时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目的地消除国际社会对我国大政方针的误解,改变国际舆论场中西强我弱的被动地位;二是客观全面地介绍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三是展示中国历史文化和自然地理方面的重点内容;四是从利益相关角度来选择中国事务中与海外受众利益最为密切的各类活动。[4]而要进一步增强中国话语说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以及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影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还必须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体系,创新并优化对外英语新闻报道则应该成为其中的重点。
二、切入的角度与语言的适度
对外英语新闻不是简单地把报道内容由中文翻译成英文就行,而是要通过把一些中国概念、中国词汇、中国术语有效化解在具体的新闻现象与新闻事例之中,以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形态进行传播。只有善于从战略高度把握对外传播规律,把握好中国媒体想说的与国外受众想知道的交汇点,才能突出中国故事的“利他性”。[5]笔者认为,对外英语新闻报道在对中国元素和中国故事进行国际表达时,既存在着角度如何切入的问题,也存在着跨国家、跨文化、跨社会制度和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语言适度问题。要不断改进叙事策略,创新传播手段,努力去寻找契合国外受众的兴趣点。我国的英语新闻主要是面向对外传播,必须遵守国际新闻业的基本规范,在跨文化交流的理念指导下选择好报道的切入角度,以方便与国外受众的沟通。报道切入的角度要恰当,不能用“政府发言人”的口气,而是要通过英语国家受众感兴趣的话语,用有说服力的最新事实与动态数据,吸引英语国家受众的关注。有人从2020年10月至2021年8月的英文报纸《中国日报》筛选出了15篇脱贫攻坚新闻报道,对其进行分析后认为,这些英语新闻报道遵循了一定的语言调节机制,即视角变换、凸显差异和隐喻映射。[6]
我国对外传播的英语新闻,无论是通过报纸媒体还是广播电视媒体,目前大多是根据现成的中文稿件翻译过来的,除了报道角度没有迎合国外受众外,语言规范方面也有明显的汉语色彩。要增强国际传播效果,对外英语新闻要在报道角度切入时讲究精巧的基础上,对报道词汇和语句的翻译也必须遵循英语的语法规则及英语国家受众的语言习惯。这样才能突破文化和语言壁垒,准确报道中国新闻,传播来自中国的真实信息。
中国在通过英语新闻报道来加强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还要注重语言的适度性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断提高汉转英的翻译水平。虽然中国已有了独特的话语,但如何运用普适性的语言来说服世界则是关键。中国的对外传播需要将中国本土化话语转化为世界话语,在增强针对性的基础上注重可接受性、可对话性与可理解性,克服话语的偏执、孤僻、自恋与对抗性,要善于用可置换性的文化符号与国际语境进行对接。[7]对外传播实际上是一个怎样运用语言的过程,而语言又是建构话语的关键性因素。语言具有民族性、指向性、描述性、逻辑性、传播性等功能,如果对外英语新闻报道中的语言忽视了这些功能,那么就难以说服世界。
任何语言都不只是简单的代码,而是一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就英语新闻的全球传播而言,在注重语言适度的同时还要与受众所在国家与地区的经济社会秩序相吻合,以增强传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中国主流媒体在增强对外英语新闻报道的语言适度性方面,可以借鉴西方传播效果研究中的对话理念,在尊重并理解各个民族文化差异和社会心理不同的基础上,坚持以受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对外传播。
受众对信息的解读与体验,会受到复杂程度不同的框架建构的影响。为帮助国外受众获取准确信息,更好地了解中国国情,我国的对外英语新闻报道应该通过框架竞争来影响国外受众,搭建“发展中—多面性”的整合型框架和“中国问题—世界方案”的共同体框架。[8]对外英语新闻报道也要追求共情效果,共情不只是简单的情绪与感受,更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体现在新闻价值中主要是新闻接近性,即地域与心理的接近性。对外英语新闻报道如果还富有感情与思想,就会引发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受众的共鸣。
三、故事的厚度与传播的力度
对外英语新闻报道既存在着系统性特征,又具有综合性要求,它涉及传播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语言文字规范,这都会关系到传播的实际效果。
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下,中外受众的价值观差异、思维差异和语言符号差异等,都会影响我国对外英语新闻报道的传播力。那种灌输式、单向度的传播完全不适合于英语新闻报道。报道新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讲述真实故事的过程,对外英语新闻要吸引国外受众,就必须讲好中国故事,把故事讲得有厚度,讲得立体而丰满,让国外受众能回味无穷。对外英语新闻报道要提升国际传播力,也存在着一个如何讲故事的问题,笔者认为,重点应该是讲中国好故事。为了增强英语新闻的传播力度,报道体裁要迎合海外受众的阅读习惯。像英文报纸《中国日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就利用旗下各大终端推出了700多篇报道,其中大多数以故事性强的中篇报道为主,累积阅读量在1亿人次以上,精准化传播效果显著。[9]
进入全球化时代后,我国的对外英语新闻报道要不断提升传播力,讲有厚度的故事是一条有效途径。英文报纸《中国日报》前几年在介绍我国扶贫工作的成就时,为了展示亮点,获取最佳的传播效果,就经常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如有篇题为《扶贫工作正在家乡的小山村里得到回报》,反映的是记者家乡安徽省大别山的变迁。这篇报道不但视角新、贴近性强,还注重情节的安排和细节的刻画,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小见大地书写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辉历程。[10]对外英语新闻报道在全球跨文化传播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既可以扩大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影响力,也能够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为了不断扩大对外英语新闻的传播范围,中国的主流媒体还应该充分发挥驻外机构的独特作用,加快海外在地化建设步伐,让这些机构在报道国际重大新闻的同时也大容量地报道国内新闻。2016年CGTN成立后,央视各外语频道成为CGTN的旗下频道,实现了整合后的统一运营。其中电视英语新闻频道目前已覆盖100多个国家与地区,由于跨越了语言障碍,成了我国对世界进行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11]
中国主流媒体的国外在地化建设和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能有效打破西方意识形态霸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开启中外共赢的对话空间,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的国际传播力。
要进一步增强我国对外英语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当前还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注重对中西方文化共性与个性的研究,跨文化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消除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努力促进各方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使彼此的了解和相互尊重;二是要加快英语新闻传播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中国英语新闻内容质量的提升;高校英语专业也必须把培养未来英语新闻工作者提上议事日程,为英语新闻传播事业提供更多的后备人才;三是要正视英语新闻编译的多元化发展,面对中国英语新闻国际受众面的日益扩大,应该实行英语新闻的多元化传播,不但可以根据传播要求编译稿件,还可以根据分众化传播的趋向,有针对性地撰写和采制新闻报道。[12]
四、结语
对外英语新闻报道,既是一种信息传播,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更是一种价值观的碰撞。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接收终端的多元化与便捷化,既有效拓展了对外英语新闻的传播空间,也进一步提升了对外英语新闻的传播力度。在国外受众中,现在利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阅读英语新闻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次数都在不断增加。要优化对外新闻的题材广度与内容深度、切入角度与语言适度、故事厚度与传播力度,中国主流媒体就必须在报道文本结构与报道手段方面创新求变。只有突破语言壁垒和文化疆界,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才能通过新闻信息的顺畅传播,把一个真实、全面、立体而富有魅力的现代中国介绍给全世界。
参考文献:
[1] 孙愈中.新闻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再探讨[J].新闻论坛,2017(3):44-47.
[2] 吴沁宇,韦清琦.以整体性环境叙事构建中国绿色国际传播体系:以《中国日报》“北向追象”报道为例[J].传媒观察,2022(1):56-63.
[3] 刘健,陈然,马志豪.一路“象”北,大爱无疆:从云南象群北迁的对外报道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J].对外传播,2021(7): 31-34.
[4] 章彦.对外报道的新时代特征与传播策略[J].传播与版权,2015(12):150-151.
[5] 杜国东.对外报道需要把握的多个维度[J].国际传播,2021(5):50-56.
[6] 毛文华.新闻叙事的语篇调节机制研究:以《中国日报》脱贫攻坚报道为例[J].视听,2022(5):154-157.
[7] 胡键.语言、话语与中国的对外传播[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74-83+177-178.
[8] 王湘涵.“了解”到“理解”:对外报道传播力提升路径[J].新闻战线,2021(19):46-49.
[9] 豆红丽.我国英文报纸的对外传播策略研究:以《中国日报》为例[J].传媒,2021(1):23-24.
[10] 朱贺.向世界讲好脱贫故事:《中国日报》扶贫报道特点探析[J].记者摇篮,2021(1):5-6.
[11] 赵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英语新闻的跨文化传播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8):214+232.
[12] 邹艳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英语新闻的跨文化传播[J].新闻战线,2019(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