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中外,各民族的创世神话中常常游荡着怪兽恐怖的身影,而尤以蛇怪为常见,这些蛇怪大都身体巨大,凶猛而贪婪,它们所到之处,天塌地陷,生灵涂炭,而且这些蛇怪大都长着多个脑袋,愈加增添了其形象的恐怖性。它们是上帝或创世之神的死对头,神创造世界,而蛇怪则以其狂暴的力量毁灭世界、祸害生灵,当然,它们最后总摆脱不了被救世英雄剪除的结果。就中国古代神话而言,《山海经》中有九头人面的怪蛇相柳,《楚辞·天问》中有雄虺九首,《淮南子·本经训》有九婴。中国之外的古代民族神话,希腊神话中有九头蛇怪许德拉,基督教《新约全书·启示录》中有七头十角的大红龙,日本神话中有八岐大蛇,而资格最老的多头蛇怪,自然当数巴比伦神话中的七头蛇怪阿萨格和提亚马特。诸如此类的多头蛇怪,在各民族神话中出现的语境、形象和功能不同,自然不能等量齐观,但它们又不约而同地具有一些共同特点,除都作巨蛇之形、有多个脑袋,还大都与洪水有关。便又让人不能不将它们放在一起做比较观。
一 蛇怪与洪水想象
让我们从《山海经》中的多头蛇怪“相柳”说起。“相柳”或作“相繇”,其事迹分别见于《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故事大同小异。《大荒北经》说: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是因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相柳系共工之臣,他是一条长着九个脑袋、人面蛇身的巨蛇,他的九个脑袋张开九张巨口,吞噬了大禹造的九州。凡是他蹂躏之处,皆化为沼泽,沼泽的水又苦又咸,连鸟兽都没法生存。大禹杀死相柳,相柳的血又腥又臭,污染了大地,五谷不生,草木不长,人类更无法居住。大禹不得不重造大地,他修造堤坝堙塞洪水,筑了三次,垮了三次,最后只好挖池蓄水,将挖出来的土堆成高台,众帝得以居于高台之上。众所周知,大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海内经》云:“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世界之初,唯有洪水茫茫。鲧未经上帝许可,偷了上帝的息壤—一种会不断生长的神土,填水造地,被上帝派祝融杀死于羽渊。鲧虽死,尸体未化,三年后从尸体的肚子里生出了禹,上帝于是命禹继承其父未成之业,继续布土造地,在一片茫茫洪水中造出最初的土地,即九州。“州”的本义即指水中之地。大禹辛辛苦苦造的土地,却被相柳吞噬,重新变为一片荒凉的沼泽。大禹岂能甘心,故杀死相柳,重造九州。这个神话里的相柳,显然就是洪水的象征,相柳所经之处皆成源泽,意味着洪水淹没大地。大禹杀死相柳,筑众帝之台,意味着大禹平复洪水,恢复九州秩序。
《山海经》说相柳是共工之臣,书中还记载了一座“禹攻共工国山”,《荀子·成相》云:“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禹傅土,平天下,躬亲为民行劳苦。”可见,上古神话中肯定有一场禹与共工之间的大战,禹杀相柳只是禹跟共工大战的一个环节。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众所周知,《淮南子·天文训》载,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共工失败后怒触不周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在《天文训》中,这个神话旨在解释日月星辰向西北转、江河众水向东南流的自然景观。但在《淮南子》的其他篇目中,颛顼、共工却被与洪水联系起来。《兵略训》说:“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可见颛顼与之诛杀共工,是因为共工兴风作浪,发动洪灾。《本经训》说:“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可见共工确是洪水之怪。《国语·周语》称共工“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共工的水怪身份,到了先秦学者的笔下,被改造为故意滞塞河流、制造洪水的乱臣罪子人物。《左传·昭公十七年》称:“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当即源于共工为洪水之怪的神话记忆。《归藏·启筮》云:“共工,人面蛇身朱发。”(《路史·后纪二》罗萍注引)可见共工原本也是蛇形怪物。实际上,共工与相柳可能是由同一原型分蘖而来,共工即相柳,相柳即共工,禹杀相柳也就是禹逐共工。因为共工和相柳原本是同一洪水之神一分为二,故在后来的流传中又通过君臣关系联系起来。“共工”与“洪”,声音相通,“共工”很可能即得名于洪水。
无独有偶,希腊神话里也有一位象征洪水的九头蛇怪。天王宙斯与底比斯王后阿尔克墨涅春宵一度,生下英雄赫拉克勒斯。天后赫拉妒火攻心,施毒计让赫拉克勒斯成为迈锡尼国王欧律斯透斯的奴仆,赫拉克勒斯必须完成欧律斯透斯指定的十二件艰巨任务之后才能获得自由,这十二件任务的第二件就是斩杀蛇怪许德拉。许德拉是一条长着许多脑袋的水蛇,长期盘踞在迈锡尼南部的勒耳那,为害一方。赫西俄德《神谱》说:“厄喀得那的第三个孩子,是心灵歹毒的勒耳那水蛇许德拉,极端愤恨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的白臂女神赫拉抚养了它。赫拉克勒斯和安菲特律翁之子(即赫拉克勒斯),遵照雅典娜的意图,与阿瑞斯钟爱的伊俄拉俄斯一起,用无情的铜刃杀死了它。”古代学者就已经指出,希腊的勒耳那平原毗邻大海,是一片密布泉水、水泽丰沛的沼泽地带,九头蛇怪许德拉的众多脑袋即象征勒耳那平原到处喷涌的泉水(〔英〕G.S.柯克,刘宗迪译《希腊神话的性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90页)。
让我们将目光转向历史记忆更为久远的两河流域。两河流域考古发现的泥板文书中有一篇六百多行的苏美尔时期史诗,讲述了英雄尼努尔塔消灭恶魔阿萨格并平息因阿萨格之死引发的洪水灾害的故事。
尼努尔塔是苏美尔神话中天神恩利尔之子,他杀死了象征原初之水的巨蛇之怪阿萨格,但是,阿萨格死后,原本由它所约束的原初之水肆虐大地,导致田地和果园无法得到淡水的浇灌,“遍地饥馑,寸草不生,河流干涸,已无洁净之水,田地难以灌溉,沟渠不再开掘,全部疆土一无所生,唯有莠草丛丛”。掌管土地和农耕的诸神陷入悲伤。于是,尼努尔塔在阿萨格的尸体上堆起石头,砌成一道堤坝,保护土地免遭洪水侵害,同时挖掘沟渠,将土地上的积水排到底格里斯河,并引水灌溉农田,大地重新变得欣欣向荣,“看啊,地上已是应有尽有。尼努尔塔,疆域之主,为之心旷神怡。田野五谷丰稔,葡萄园和园圃结实累累,仓廪丰盈,谷草堆积如山”。尼努尔塔的母亲、大地之母宁马赫闻讯欣喜若狂,夜不能寐,她要求去受她保护的土地游览一番,一饱眼福。尼努尔塔在土地上筑起一座大山,命名为胡尔萨格,献给母亲。最后,尼努尔塔为胡尔萨格山祝福,让它可以出产草药、美酒、蜂蜜、树木、黄金、白银、青铜、牛羊以及各种“四脚生物”(〔美〕塞·诺·克雷默著,魏庆征译《世界古代神话》,华夏出版社,1989,85—87页)。
这个流传于公元两千多年前的苏美尔神话,在情节和寓意上几乎与禹杀相柳的神话如出一辙。第一,尼努尔塔杀死阿萨格后,原初之水泛滥,导致土地荒芜,不生五谷;《山海经》说:“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第二,尼努尔塔筑起堤坝防御洪水、挖掘沟渠疏浚积水;《山海经》说:“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掘池蓄水,相当于挖沟渠排水,都是为了疏导积水。第三,尼努尔塔在大地上堆起一座胡尔萨格山,献给地母神宁马赫;《淮南子·地形训》说:“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墟以下地。”昆仑墟就是大禹堆起的大山,西王母就居住在昆仑山的“有沃之野”,西王母即中国神话中的地母神。《山海经》中有一座禹所积石之山,也是大禹疏浚河流时堆积而成的高山。第四,尼努尔塔祝福胡尔萨格山盛产草药、美酒、蜂蜜、树木、黄金、白银、青铜、牛羊以及各色动物,昆仑山上也是金银珠宝、玉石琅玕、奇花异木、珍禽异兽,“万物尽有”(《山海经·大荒西经》),山上还有能令人死而复生的不死药。第五,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大禹杀死的相柳是九头蛇,而尼努尔塔杀死的阿萨格则是一条长着九个脑袋的蛇(魏庆征《古代两河流域与西亚神话》,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507页)。
《山海经》中禹杀相柳故事与苏美尔史诗中的尼努尔塔杀阿萨格的故事之间这种高度的相似性,或许意味着两者之间有文化传播的关系,但更有可能的是,这两个故事的相似性只不过是体现了两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对于洪水灾害有着不约而同的想象,在治水防洪的方略上也不谋而合。
两河流域的古代神话中还有一个更著名的蛇怪,即女蛇怪提亚马特。考古学家在亚述时期遗址中发现了一组七块共一千零六十行用阿卡德语书写的泥板文书,题为《埃努玛·埃利什》,这是一篇流传于公元前10世纪的创世史诗。史诗写道,淡水之神阿普苏和咸水之神提亚马特是最早的神,提亚马特是众神之母,它是一条长着七个脑袋的巨蛇,众神都是她的后代,其中包括马尔都克。父神埃阿赋予马尔都克四只眼睛、四只耳朵、四种风,马尔都克的四种风吹到了女神提亚马特,让她不得安宁。提亚马特很生气,发誓消灭这些吵闹的新神。她造出许多怪物,有长着七条尾巴的大蛇、长着蝎子尾巴的龙、海中怪兽、巨大的狮子、狂犬怪、人蝎怪、野牛怪、飓风怪、人鱼怪等,任命自己的儿子金古为统帅,向众神发起进攻。众神任命马尔都克为统帅,赐予他各种强大的武器和神通,轻而易举地就打败提亚马特率领的群魔。马尔都克杀死蛇怪提亚马特,将她巨大的遗体一分两半,一半举到天上,化作天幕。他在天幕上安置太阳、月亮、三十六个星座,规定了太阳、月亮、星座运行的路径和周期。他用提亚马特的另一半尸体制造大地,用她的脑袋造成高山,从高山下流出的水变成江河,将她的乳房造成两座高丘,从高丘上冒出丰沛的泉水。由于提亚马特是水神,她的身体里储藏着洪荒之水,马尔都克派人看守提亚马特的尸体,以防洪水泛滥。最后,他用提亚马特的尾巴打了一个结,把天和地联结起来。造完天和地后,马尔都克在地上为众神建造神殿,为人类规定祭祀众神的礼仪。他最后也给自己造了一座神殿,并将这座神殿命名为神之门,这座神殿就是巴比伦城,马尔都克是巴比伦城的保护神,巴比伦城是马尔都克在下界的都城(〔日〕矢岛文夫,张朝柯编译《世界最古老的神话: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神话》,东方出版社,2006,27—37页)。
马尔都克杀死提亚马特建造天地的神话,跟禹杀相柳再造大地的神话之间的相似性一目了然。提亚马特是咸水之神,相柳所居之处,皆成源泽,不辛乃苦,也是咸水之神,咸水淹没之地,即为沼泽;提亚马特的尸体是洪水之源,禹杀相柳,“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相柳的尸体也化作洪水。马尔都克杀死提亚马特,用她的尸体制作天、地和神殿,大禹杀死相柳,用相柳尸体所化的泥沼重造大地,建造众帝之台,众帝之台也就是祭祀上帝群神的祭坛;最关键的是,提亚马特也是一条多头蛇怪,她长着七个脑袋(《世界最古老的神话: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神话》,40页)。总之,提亚马特和相柳一样,也是象征洪水或原始之水的多头蛇怪。
尽管相比大禹治水造地而言,马尔都克的功业更为宏伟壮阔,他除了用提亚马特的尸体造地,还用她的尸体造出了天空和日月星辰,其事业不仅关乎地理,还关乎天文。但两者的功业本质上同出一辙,他们都是创世之神,是宇宙秩序的奠定者和维护者,大禹奠定了大地秩序,而马尔都克则同时奠定了天和地的秩序,提亚马特和相柳则是象征宇宙秩序破坏者的洪荒巨蛇。共工、相柳、许德拉、阿萨格、提亚马特这些蛇怪,作为宇宙秩序的破坏者,都象征洪水。各民族的原始神话之所以不约而同地将洪水视为宇宙的毁灭者,并用令人望而生畏的巨型蛇怪象征洪水,不过是因为洪水是人类所知道的这个世界上发生最为频繁、破坏力最强大的自然灾害,而行踪诡异、杀人无数的毒蛇则是人类所知道的最恐怖的生灵。
二 银河中的九头蛇
以洪水象征创世之前的宇宙洪荒状态,用蜿蜒千里的巨蛇象征肆虐的洪水,这容易理解,那么,这些洪荒巨蛇无一例外都生着多个脑袋,相柳、许德拉皆九头,尼努尔塔、提亚马特皆七头,这一形象特征又有何来历呢?西方学者认为九头许德拉的形象象征勒耳那沼泽地带泉源众多、水泽沮洳的状况。那么,人们也很容易认为相柳九首,尼努尔塔、提亚马特七首,无非是象征向四面八方溃决奔泻的滚滚洪流。然而,事情似乎并非如此简单。洪荒巨蛇的多头星象,其渊源可能不是大地上的洪水,而在星空上的银河。
华夏先民崇拜的龙也是一条巨蛇,但中国古代神话里那条翱翔九天、布云降雨的龙,并非由地上的爬虫幻化而来,而是由天上灿烂的群星幻化而成。上古时期,由角、亢、氐、房、心、尾六宿构成的苍龙星象的出没升降,正好将四方与四季对应起来:春天黄昏,苍龙诸宿升起在东方地平线上;夏天黄昏,苍龙诸宿翱翔于南方的夜空;秋天黄昏,苍龙诸宿开始向西方坠落;到了冬天黄昏,苍龙诸宿潜入北方地平线以下而隐藏了起来。古人熟知苍龙星象的这一运行规律,故根据它所在的方位判断季节、确定农时。《周易·乾卦》六龙,即“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所言即龙星的四时运转。因为苍龙星象的四时运转,完美地与农时周期相同步,故成为古人观象授时的重要参照,顺理成章地被古人作为崇拜的对象,天上的龙星因此获得神性,幻化为神话中腾云驾雾的神龙。
《山海经·大荒经》记载的一系列神龙即四时苍龙星象的写照。其一,东方曰夔龙,《大荒东经》云:“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经文称夔“状如牛”,而《说文》谓夔“如龙,一足”,可见夔实为龙身。正是有鉴于此,考古学家将商周青铜器上的一足龙纹饰命名为夔龙纹。龙星在仲春黄昏升起于东方,此时正是中原地区春雨始降、春雷发声的时节,故《山海经》说夔“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因为龙星伴随殷殷雷声而升起,故古人将春天的龙星视为雷神或雷兽。《尚书·尧典》载舜命夔典乐,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在古人的心目中,隆隆的雷声就像天上的鼓声,而鼓为众乐之首,故夔又被称为传说中的乐官。其二,南方曰应龙,《大荒东经》云:“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龙星于春天黄昏升起于东方,到了夏天黄昏,已运转到了南方的夜空,此时龙星升得最高,腾骧于南方夜空,就像一条插上翅膀的飞龙,故古人将夏季的龙星称为应龙,应龙即长翅膀的龙。龙星升上南方夜空的时候,正是雨水充沛的夏季,故古人视应龙为雨神,每逢久旱不雨,就向应龙求雨,后世天旱祭龙王求雨,即由此而来。其三,秋天曰烛龙,《大荒北经》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烛龙位于西北方,即秋末黄昏之际向西北方群山降落的龙星。苍龙群星包括角、亢、氐、房、心、尾,心宿由三颗星组成,位于中间的心宿二是一颗红超巨星,光芒呈现为红色,就像夜空中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故古人又称之为大火星。秋末的黄昏,苍龙的前几个星宿角、亢、氐、房已经隐没到地平线以下,只有靠近龙尾的心、尾二宿还低垂于西方的群山之上,红色的大火星像一支明亮的火烛照亮西北方幽暗的夜空,故古人将此时的苍龙星称为烛龙。总之,《大荒经》的东、南、西三个方位皆有苍龙星象的身影,春天升起于东方的夔龙,夏天翱翔于南方的应龙,秋天降落于西方的烛龙,生动地反映了龙星在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方位和姿态。秋去冬来,当这条天上的巨龙几乎全部隐没于西北方的群山之下,只有最后一个星宿,即尾宿,还显露于西北方的地平线之上,向世人昭示着冬天即将到来的消息。那么,象征冬天来临的苍龙之尾,是否也在《大荒经》中留下了印记呢?《大荒北经》记载的位于西北方的九头巨蛇相柳,作为位于北方的龙,就是尾宿。
尾宿一共有九颗星,亮度都很高,九颗星恰恰构成一条卷曲的尾巴的样子,十分引人注目,因此中国人把它视作龙尾,称之为尾宿,而西方人则将它视作蝎子蜷曲的尾巴,称之为天蝎座。《史记·天官书》说:“尾为九子。”就是指尾宿九星,“龙生九子”的传说,即由此而来。相柳九头,当即由龙尾九星幻化而来。因为尾宿九星为苍龙之体的一部分,古人将初冬时节依然彰显于地平线之上的龙尾想象为九头蛇,可谓顺理成章。
相柳被视为洪水之神,当即源于龙尾所在的星空背景。尾宿或天蝎座所在的星空背景,正是银河核心部位,即银河的中心恒星最为密集、星光最为璀璨的部位。每到夏天,当苍龙群星翱翔于南方的夜空,天蝎座运转到正南方的位置,银河的核心也随着天蝎座运转到正南方。仰头看去,明亮的银河像一条水波浩渺的大河从天顶流过,在南方天蝎座周围汇聚为明亮的一片,就像银河之水汇聚而成的渊泽。在中国传统星图上,尾宿的上方有一组星被命名为天江,尾宿的下方有一组星被命名为龟,尾宿的西方有一组星被命名为鳖,可见在古人的眼里,尾宿周边是一片水族潜藏的浩瀚水域。在鳖星的近邻,有一组星被命名为天渊,则意味着古人确实是把天蝎座所在的这一片灿烂银河视为天上的渊水。《周易·乾卦》:“或跃于渊。”“或”指龙星而言,龙星在天,它飞跃于其上的渊,自然不会是地上的渊水,而是天上的渊水,即龙尾所在的天河之渊。古人视银河为天上的河流,视天渊为天河众水所聚。那么,将辉映于这一片浩荡天渊之间的尾宿,视为一条引发洪水的九头巨蛇,即相柳,岂不是水到渠成吗?
实际上,史诗《埃努玛·埃利什》表明,古巴比伦神话里的多头蛇怪提亚马特,可能也是尾宿的化身。史诗中说,马尔都克杀死提亚马特之后,将她的身体劈为两半,用一半造成天空,用一半造成大地,马尔都克在天空安置了日、月和星座,并用提亚马特的尾巴打成一个结,连接起天和地。用提亚马特的尾巴结成的、连接天地的结,指的很可能就是天蝎座,或者是天蝎座所在的那片银河核心区域,因为天蝎座所在的那一片是整个夜空中星星最为密集、星光最为明亮的地方,看起来确实像星空的一个结。泥板文书并未提供提亚马特与银河或天蝎座之间直接关联的证据,但是,确有线索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关联。英国亚述学家威尔弗雷德·G·兰伯特(Wilfred G. Lambert,1926—2011)指出,古巴比伦星占学将天蝎座与伊莎拉女神相等同,而伊莎拉女神又被等同于提亚马特,这意味着提亚马特确与天蝎座有关(Babylonian Creation Myths,2013:245)。提亚马特的多头蛇怪的形象,可能即来自她与天蝎座的关联。
西亚两河流域和东亚黄河流域,是世界上历史最为古老、农业最早发达的两个地方。农耕民族春耕秋收,其生产生活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而日月运行、斗转星移则是大自然节律的最直观体现。因此,两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又成为天文学最早发达的地区。顾炎武说:“三代之上,人人皆知天文。”两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农耕先民们,虽然相距遥远,互不相闻,但他们送往迎来,遵循的却是同样的自然节律。他们仰观天象,看到的也是同一片星空。他们基于相似的生活经验,面对相同的星空图像,自然会生发出相同的想象、演绎出相似的神话。灿烂的夏季银河、璀璨的龙尾九星,年复一年地辉映于南方的夜空,不同地方的农夫们将这片银波浩渺的星光视为创世之水,将银河中连蜷如盘蛇、累累若贯珠的九星视为一条带来洪水的九头巨蛇,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