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试题分析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

2022-04-29 00:44郭生根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2年3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语文教学高中语文

郭生根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词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高考重点内容。诗词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结晶,不仅可以培育学生的语言知识,更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师更应当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但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一直被传统教学方法占据,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难以获得期待的效果。古诗词阅读教学方法的改良势在必行。本文从高考试题出发,首先简要分析了诗词鉴赏试题的要求和试题规律,其次探讨研究了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希望能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语文教学

一、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教学要求和试题规律

(一)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的教学要求

针对语文学科,新课改明确提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教学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当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渗入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带领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古诗词鉴赏教学应当重点关注作品中的表达技巧和对文章主旨、作者观念的品评。受此影响,近年高考试题一改旧有以词义解释等客观题为主的模式,主观题占比大幅提升。从诗歌意象、主旨、表现手法、艺术形式等方面入手,对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促使教学内容向着多元化方向改变。

(二)高中语文诗词鉴赏高考试题规律

放眼近年的高考试题,从选材内容方面,时代横跨唐宋两代,范围广泛,尤以拥有丰富内涵、知名度较高的名篇名作占据了最大部分。同时,选材内容大多与教材知识连接紧密,可以有效促使教师和学生重视课内所学知识的迁移、发散运用,使学生加深对古诗词内涵和知识点的理解。

从试题题材方面来看,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咏史怀古等类型的题材成为近年高考试题的主流。例如秦观的《画堂春》、王维的《新晴野望》、王旭的《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王安石的《葛溪驿》等,大多为所选作者的代表作品。在作答时,学生在掌握不同类型诗词鉴赏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具备把握代表性作者的作品风格内涵等的把握能力。借此开阔学生的视野,引领其以鉴赏的眼光深入品读古诗词的情感和内涵。

从试题的考查方向来看,近年高考古诗词试题大多集中于诗词的表达技巧、思想情感、意象意境、炼字炼句等角度。例如针对查秦观《画堂春》、白君易《早兴》等诗词的细节考察,或是针对徐兰《出关》、王安石《壬辰寒食》等写作手法的考察等,对于诗词细节的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有效策略

(一)注重诵读,带领学生品味

自古以来,诵读就是学习诗词的最直接方法,和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诗歌身为韵文,单音节词句较多,灵活优雅,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易于诵读。但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教师并不注重诗词的诵读,学生不愿开口,形成了诗词学习枯燥无趣的刻板印象,阻碍了古诗词教学的开展。借助诵读示范,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深入作品之中,诱发其感性思维,促使其深入理解作品。教师应当看到诵读的优势,注重学生的体验性,将其积极引入课堂。

例如,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登高》一诗时。作者杜甫工于律诗,词句整齐,是开展诵读的绝佳素材。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自己音调的高低、强弱变化,凸显诗词词率的工整,辅助学生走进诗歌情境,为学生的深入理解打下良好基础。学习《琵琶行》时,面对着大量对于琵琶演奏的描写,教师更应当注意诵读的音乐性。实际教学前,教师不妨搜集合适的琵琶音乐,在播放的同时诵读。此外,教师也可以引领学生注意声音缓急、高低的同时,进行自主诵读,借助反复的诵读带领学生品味诗词独有的音韵美,提升其诗歌鉴赏水平。

(二)借助意境,引导学生深入

所謂“意境”,即为作者将自己个人的思想和情感注入客观事物当中,塑造而成的具备丰厚主观色彩的艺术境界。意境作为我国古代美学的一大特征,同样在诗词中得以体现。创造出古诗词独有的美感,是辅助学生品读诗词的重要工具。但沿用已久的古诗词教学以“朗读-翻译-讲解”三部曲为主,难以使高中生对抽象的意境形成自己的理解,损害了古诗词的美感,提升了高中生的理解难度。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点,借助生动的教学情景,创设教学氛围,带领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例如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春江花月夜》一诗时,这首词以月为引,以江水为舞台,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月夜之景,被誉为古代写景诗词的高峰。在教学前,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搜索大江月色的图片古画,在实际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播放的同时,教师可以加以自己的讲述:春季的夜晚,江水浩浩荡荡,与大海连成一片,远方的海水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随着江水播撒,照亮了江上的游子、江岸的思妇、天空的大雁、江边的树林。借助图片和教师的描述,创设优雅宁静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直观感受春夜浩荡的江景色,体会诗词蕴含的感情。学生也会受到感染,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提升起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对比,发散学生思维

新课改下的高考试题更加注重对于学生思维的考察。虽然汉语语言丰富,但诗词作为作者个性表达的工具,其中的情、景、物都被诗人注入了个人的情感。往往可以看到同样的景物,因作者的个人情感有别,在古诗词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也是古诗词的魅力之一。但传统古诗词教学中重视对单篇诗词的讲解剖析,削弱了古诗词的这一特性。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时,教师应当意识到传统教学的不足,引入对比阅读,在对比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对诗词作品的把握能力。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词。其作者苏轼和辛弃疾同样作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历来有着“苏辛”的称号。但这两首怀古词却因作者的境遇、情感不同表现出极大的区别。创作这首词时,苏轼被贬黄州两年有余,借助周瑜感叹自己年纪已大却无所谓,回到现实后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而辛弃疾虽然同样年事已高,但仍积极准备北上抗金,怀念孙权、刘裕的同时,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发出自己的雄心。借助诗词的对比,有效实现了学生思维的拓展,训练了学生对于诗词的分析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语言表达凝练,艺术风格独特,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辅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培养其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和伴随而来的高考改革,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传统古诗词教学的不足,以培养综合素养为着眼点,不断探索创新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点燃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意愿,使学生主动深入,品读诗词,领略其中的情感,体味其中的诗情画意,不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实现其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共同提升,回应新课改的要求。

(责任编辑:向志莉)

参考文献:

[1]高世锋. 品味古诗词的魅力,彰显高中语文之美[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9):75-76.

[2]尤立家. 关于新课标背景下中国古典诗词文化进校园实施路径的思考[A]∥2021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

[3]俞建明.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古诗词融通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方法——以统编版教材必修上册为例[J]. 新课程导学,2021(13):57-58.

[4]李锐.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古代诗文阅读题研究[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1.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语文教学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内涵的挖掘策略
浅谈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