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敏洁
导读:美术教育和语言教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尤其在幼儿园阶段,“轻负高质”的美术教育和语言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及社交能力。鉴于美术教育和语言教育在幼儿园阶段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育人模式,提高自身的教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注意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实施以游戏为载体的趣味教学方式,相信幼儿、解放幼儿,让幼儿真正成为美术和语言教学的主人,发挥其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社交欲望。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析“画”游戏、“说”趣味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和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注重模仿教育
部分幼儿教师在评判幼儿的能力时,往往只注重模仿的技巧,在美术教学中,认为画得像就是画得好,在语言教学中,认为学得像就是学得好。这样仅以“像不像”为标准去评判幼儿的能力是不科学的,画得不像并不意味着不好,幼儿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这种模仿式教育其实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是非常不利的,甚至还会导致盲从心理,一味地追求所谓“标准”,不符合幼儿美术教学和语言教学的目标。
(二)过于注重技能教育
部分教师只注重教育结果,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过程,过于专注对美术和语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缺少了对幼儿美的培养。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单一的讲解—操作—评价这种模式,这种模式脱离了幼儿的生活,且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幼儿对美术和语言的兴趣。美术教育和语言教育是培养儿童对美的感悟、对话的认知,如果一味追求技能上的成效,就违背了幼儿美术教育和语言教育的初衷,美术活动和语言活动的意义就无法体现了。
(三)教学层次较浅
很多时候,幼儿教师会觉得幼儿的年龄还小,认为只要教给他们一些“皮毛”即可,但这样其实会导致美术教学活动和语言活动会出现较单一、片面的问题,忽略了如开放式讨论、集体作画等其他集体活动。甚至还有的幼儿教师因为抱有这种想法而不思进取,导致美术教育和语言教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形成恶性循环,忽略了对幼儿美术观念和语言观念的培育。
二、幼儿园开展以游戏为载体的趣味美术教学和语言教学的必要性
(一)取决于幼儿年龄特点
幼儿想象思维能力的加强会随着经验的丰富,表现出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他们喜欢在游戏中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欣赏艺术作品,并用适当的手段表达艺术作品给自己带来的想象与感受。為此,南通市海门区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尝试以“游戏”为载体来促进美术和语言的趣味教学,因为从美术和语言的本质来看,幼儿的美术活动、语言活动与他们的游戏行为存在着本质的一致——即幼儿作为主体从活动中获得愉悦与满足,顺应儿童天性的美术活动和语言活动就是幼儿游戏的一部分。
(二)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潮流
新课改提出一定要明确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什么是主体地位?就是一定要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有自主权,可以不用依赖教师而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间,教师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来加入幼儿的活动。由此看来,游戏化的美术活动和语言活动很好地促进了幼儿主体性的发展,顺应了新课改的潮流。
(三)符合《儿童发展指南》的要求
《儿童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避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由此看来,教师需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教育和指导,但教育并不是包揽一切,而是要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开展以游戏为载体的趣味幼儿美术教学和语言教学非常有必要。
三、幼儿园开展以游戏为载体的趣味美术教学和语言教学的重要性
(一)游戏可以培养幼儿主动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
“游戏是发展各种才能的智力活动。”游戏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幼儿徜徉于游戏时,会发现在游戏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发现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游戏就无法进行下去,幼儿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利用自己的探索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让游戏得以继续下去,体会游戏的乐趣。在游戏中,幼儿感知事物、解决问题,逐渐培养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也在游戏中很好地培养了社交能力。
(二)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养成对美术和语言教学活动的积极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往往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拥有积极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有助于幼儿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去参与教学活动。如果美术和语言教学活动是枯燥乏味的,那么幼儿的情绪是消极的、忧郁的,就将无法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游戏具有自主性、趣味性的特点,如果把游戏融入美术和语言教学活动中,美术和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那么幼儿的情绪将会是愉悦的、乐观的,游戏的过程给幼儿带来了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让幼儿以热烈的情感、严肃的态度去对待美术和语言教学活动。只有这样,美术和语言教学活动的开展才算是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也才能更好地提高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
四、开展以游戏为载体的幼儿趣味美术教学和语言教学的策略
(一)从材料准备入手,为趣味美术教学和语言教学“助力”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和语言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和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因此,在选择不同年龄段上课所需的材料时,要根据幼儿的主体差异性,根据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挖掘适合幼儿的材料。
(二)从游戏开始导学,为趣味美术教学和语言教学“减负”
1.生活化游戏
现在的孩子,对撑伞和穿雨鞋的感受越来越少了,而且父母也不会让他们撑伞、穿着雨鞋走着去上学。其实对孩子来说,穿着雨鞋踩水塘、撑着伞走着去上学是很高兴、很兴奋的一件事。于是一节《下雨了》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了。抓住幼儿身边的熟悉的雨,通过说雨、感受雨、画雨引导幼儿试着用简单的线描画、用简易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想象。
活动中,教师通过有趣的肢体语言——幼儿穿着雨鞋、撑着雨伞,在音乐的伴随中感受着下雨的乐趣。在互动中,教师将幼儿的肢体语言转化为教师的绘画语言让规则藏匿于情景中,让幼儿大胆想象、大胆表现。在活动中尽情快乐着。教师摒弃了传统纸笔绘画材料的组合而是选择了在伞上作画和用雨鞋作画,培养幼儿对线条的控制能力,同时通过这样的表现方法,激活幼儿的表达欲望,帮助幼儿积累绘画、语言表达经验,创设游戏性情境让他们自由地绘画、表达,体验社交的乐趣。
2.情境性游戏
幼儿好玩,活动中营造合理情境,增添活动游戏性,寓教于乐,符合其年龄特征。克服学习单一性知识技能的弊端,让幼儿“玩”,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开展《变形的脸》活动时,教师以魔术师变魔术的情景贯穿整个活动,活动开始时,魔术变形激趣引题—幼儿自由尝试变魔术—幼儿再次尝试变形—评价、欣赏作品。幼儿在看到自己的脸变形、扭曲后,哈哈大笑,也想尝试让魔术师把别人的脸变一变。幼儿在两次操作尝试对折之后,画出了千奇百怪、与众不同的变形的脸,极大限度地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互动也让彼此的距离更加贴近了,幼儿也更懂得了如何与人交往。
3.表演性游戏
幼儿的画、说因为是游戏而放松,既是生活的反映,又是情感的表达,是学习也是游戏。比如,在活动《人物动态》中,给幼儿创设一个表演机会,对各种人物动态进行演示,请部分幼儿当模特,展示跑的、坐的、走的、蹲的、趴的人的动态等,让幼儿从中感知人身上的手、脚、关节等器官。画画时幼儿可以走来走去,可以边玩边画,只要画得高兴。还有的幼儿在画动态时,自己会先摆一个动态进行演示,再把自己的动态画下来。有些幼儿会想到一些很奇特的动态:如:头朝下脚朝上,翘着屁股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许多幼儿常常会在各种场合自发地旁若无人地作画,并会长时间陶醉于充满乐趣的想象中。几十名幼儿全凭自己的想象所看到的演示动态及兴趣,画出各具特色、各具千秋的画,并热烈地讨论着彼此的想法,真是栩栩如生,充满童趣。
(三)从评价结束认定,为趣味美术和语言教学“增质”
幼儿作为美术教学和语言教学的主体,必须拥有言论自由,只有让幼儿敢于表达,才能更好地开发幼儿的社交能力。从评价入手,让幼儿学会总结评价自己的能力,能够说出优点和缺点,甚至可以对别人的作品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这才能让幼儿共同进步,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也需要参考他们自己的想法见解,在给予评价时,要询问幼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世界,再做出合理的评价。
五、总结与反思
幼儿的启蒙教育是幼儿学习生涯的开端,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幼儿园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想要把幼儿园美术和语言活动办好,能够真正帮助到幼儿,就要顺应幼儿教学的大趋势,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能被传统所束缚,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不要过于模式化和僵硬化。绘本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作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量的绘本阅读作品都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除了相关技能的传授,还通过各种作品传递着思想情感,激发着幼儿对美的向往。希望每个幼儿都能在幼儿阶段接受良好的教育,都能快快乐乐地度过幼儿时光,在幼儿教师的指引下,以更好的姿态面对今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