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做好扶贫报道的三个要点

2022-04-29 18:14张新青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7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精准扶贫

张新青

摘要: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国正式进入了后扶贫时代。在后扶贫时代,作为权威主流媒体,有责任和义务继续担负起扶贫报道的重任,从多个维度上做好扶贫报道,对扶贫振兴工作展开持续、系统、报道,全面呈现我国扶贫振兴工作的成就。本文就后扶贫时代主流媒体做好扶贫报道的三个要点进行了阐述,以供业界参考。

关键词:后扶贫时代;主流媒体;扶贫报道;国计民生;精准扶贫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实现了“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有效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脱贫奇迹。自此,我国正式进入后扶贫时代。

在后扶贫时代,有关扶贫振兴的选题仍然主流媒体的重要报道内容,面对脱贫和振兴,主流媒体有必要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做好扶贫报道,让主流媒体报道的重要性在扶贫工作中更好地展现出来,力助政府和人民打赢这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战。笔者认为,后扶贫时代下,主流媒体要做好扶贫报道,就要站在国计民生的高度上做文章,就要设身于贫困问题中去进行深度新闻挖掘,就要关注贫困群众冷暖做有温度的优秀报道。

一、举起“望远镜”,站在国计民生的高度上做文章

第一,主流媒体在扶贫报道中主题要宏大,立意要高远。扶贫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民生问题,是党和政府对贫困群众的责任和担当,是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重要保证[1]。所以,主流媒体扶贫报道要立于民生大事的高度上,将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准确顺畅地传递给基层群众,并从谁来扶、精准扶、怎么扶等各个方面为群众全面精准地解读党和政府的扶贫决策和部署要义,更要做好群众的传声筒,把基层声音即时传递上去,以加快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及早摘掉贫困的帽子,助其脱贫致富奔小康。

第二,主流媒体在扶贫报道上要保持正确认知,胸怀大局。主流媒体记者应对扶贫工作有正确认知。长期以来,有一部分媒体记者在采写扶贫报道时,认知存在着严重的偏差[2]。例如,一些媒体记者常会将扶贫与和社会福利混淆,甚至认为扶贫工作等同于某种意义上的社会福利支持,实际上二者间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国家给予的社会福利是面向所有公众的,而扶贫工作的对象是贫困群体,一个是普惠性政策,一个是非普惠性政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此外,还有一些媒体记者将扶贫与慈善混为一谈,慈善是周期性或者一次性的捐赠,而扶贫工作则强调长效机制,因此我们的扶贫干部才会长期深入一线,去帮助困难群众构建起长期性的生产机制,才会去建立贫困档案,进行长期性的关注和帮扶。

主流媒体记者应胸怀大局,从大局出发,方能着眼于大事,把握住大势,做到应势而动、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很多贫困地区工作环境艰苦、扶贫任务艰巨、让很多选派干部经受巨大的压力[3]。然而,依然有很多党政干部主动申请驻村留守,亲力亲为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这样顾大局、识大体、勇于担当、敢于挑战的行为正是脱贫攻坚中所需要的良好精神面貌,值得主流媒体着力报道宣传,为全国扶贫工作人员树立起好榜样,引起大家积极学习和共鸣,从大局上助推扶贫工作顺利进行。

第三,主流媒体扶贫报道还要找到工作的着力点,找准报道的切入点,从中发掘高度的立意进行报道。比如长期以来,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等固有思想,在这样的境况下,有一些贫困户率先做出改变,用自强脱贫的干劲走出一条新致富道路,这样的故事非常值得倡导,主流媒体要抓好这个切入点,着力加大对此类型事件进行报道,以启发民众思想,传递积极脱贫新观念,为扶贫工作创造新鲜血液,引发积极的社会效应,也能给贫困群众提供积极教育,以改变其发展理念,引导他们走上主动积极脱贫致富的道路。不仅要帮助贫困群体从经济上脱贫,更要让贫困群众从思想上脱贫,不断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他们从根本上脱离贫困,走向富裕之路。

二、用好“放大镜”,设身于贫困问题中进行深度新闻挖掘

主流媒体扶贫报道忌流于表面,走形式、走过场,这样的报道发挥不出任何作用[4]。主流媒体需要追求有深度的报道,即不但要将扶贫大事真实地记录下来、反映出来,还要深挖出背后的深度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探索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一篇有深度、有意义的扶贫报道。这就为主流媒体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主流媒体新闻记者要走出报社,深入一线采访,不畏艰辛,战斗在扶贫战线的第一线,蹲点调研采访、亲力亲为,深刻体会其中的艰辛与欢乐,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切身体验,综合各种地方实际情况,采用老百姓都能听得懂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2019年6月起,湖南省湘潭市广播电视台率先开展了“记者在扶贫一线”系列采访活动,其采用蹲点式采访形式,直接派遣记者深入基层一线,迈进田间地头,深入挖掘脱贫攻坚故事,与采访对象同吃共住,进行深度交流,掌握了脱贫攻坚中的第一手新闻素材,采写出了一大批“有温度、接地气”的脱贫报道,深受好评。新闻记者需要知道,做好新闻报道不是闭门造车能做到的,唯有深入一线,获取到一手的资料和数据,倾听真实的声音,才能采写出最好的扶贫报道。

第二,主流媒体要具有深度的看问题能力。扶贫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解决诸多贫困问题的过程[5]。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难题,主流媒体要睁大眼睛,做好监督工作,一旦发现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如走过场、形式主义等与脱贫攻坚格格不入的问题,就需要立即采取行动,将事件具体深刻地揭露出来,以引起党政和群众的重视,这是主流媒体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必须担负起来。另外,主流媒体还要张开口、敢说敢言,对在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如贪腐、克扣扶贫资金等严重问题要敢于发声、敢于犀利评论、敢于直指要害、敢于向相关部门谏言上报,及时引起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尽早做出解决处理方案,以避免影响到帮扶实效。主流媒体要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大力度持续深度报道脱贫攻坚战中涉及的各类问题,让报道形成“气候”,形成舆论场,让所有问题都透明化,接受党和群众的共同监督审视,杜绝一切隐晦问题的产生,力助帮脱贫工作高效、有力、快速地推进。

以《人民日报》为例,自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后,《人民日报》始终关注精准扶贫问题,多次刊文指出扶贫工作中的问题。例如,2017年3月曾刊发《对“数字脱贫”要严肃问责》一文,批评我国有些地区在扶贫工作中弄虚作假,大搞“数字扶贫”的不良现象;一年后的2018年3月,《人民日报》刊发《扶贫不能“排排坐分果果”》一文,对各地扶贫资源分配的不良现象进行了批评;2018年9月则刊登《精准扶贫如何创新?》一文阐述了“精准扶贫”工作应如何创新的问题;2019年7月刊文《产业扶贫重在可持续》指出某地产业扶贫“空架子”问题,指出产业扶贫要真正拓宽贫困群众可持续的增收渠道;2020年8月又刊文《别让“材料扶贫”拖了脱贫攻坚后腿》揭露了一些地方“材料扶贫”之风抬头的问题,并指出脱贫攻坚越是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越是要求真务实、踏石留痕,把扶真贫、真扶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21年2月,则刊文《精准扶贫,“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指出“精准”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方法论之一,“精准施策”才是扶贫成功的钥匙。

第三,要求主流媒体要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主流媒体扶贫报道不能只停留在发现问题、揭露问题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思考问题、提出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6]。一方面,在曝光问题的同时,还要寻访贫困户、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领导,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和见解,为党政部门建言献策,提供决策参考,让党政部门能够及时修正政策,健全扶贫机制,并为接下来的扶贫工作对症下药,做出更加具体精准的决策,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主流媒体的新闻价值;另一方面,还要架设起沟通桥梁,从反映现实走向服务群众的深度。比如开展百姓问政、健康扶贫、共同致富等系列活动和报道,精准传达党政政策精神,线上线下为贫困群众指导服务、答疑解惑、传受经验,并让群众都参与进来,进行对话和讨论,探索从种植、养殖、商业等不同路径扶贫的新出路,鼓励大家相互伸出援手,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更有底气,真正实现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和新闻传播服务于群众扶贫的实际需求上,这才是主流媒体扶贫报道的现实意义所在。

此外,不少媒体亲自“下场”参与到扶贫工作中,东方卫视就为精准扶贫专门打造了一档名为《我们在行动》的扶贫节目,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此节目每期邀请不同的嘉宾担任“扶贫公益大使”,跟着镜头深入到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等贫困区县,借助他们的社会影响力,聚集社会力量,为群众脱贫攻坚助力。无独有偶,江苏省广播电视台也于2019年10月联合某电商企业,共同发起了一场“新疆麦盖提,幸福‘枣知道”的扶贫直播,并邀请新疆麦盖提县的领导干部走到镜头前,为当地的旅游风景和美食代言。仅仅此次直播活动就引来了多达60余万人次观看,售出多达3000余斤红枣,真正为扶贫攻坚做出表率和贡献。

三、揣上“温度计”,关注贫困群众冷暖做有温度的报道

扶贫本身是一件温暖大众、温暖千万家的利国利民之事,所以主流媒体扶贫报道在追求高度和深度的同时,更需要具有温度。

真实、客观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要求,这其中既包括真实客观的生活原貌,也包括真实客观的情感表露,只有二者兼具才能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新闻作品的真实客观、温情温度和人文关怀。

主流媒体在扶贫报道上,既要有理论和思想上的高度和深度的思辨,还需要适当加入一些场景再现、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等故事化新闻写作手法,让细节和情节更加动人、让事件更加生动丰满、让人物更有感染力,这样的报道才更能讲好扶贫故事,才能吸引读者、引发关注,让其更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更好地推进扶贫攻坚任务。

这就需要我们要亲力亲为,走进每家每户,与贫困群众近距离心贴心接触,观察他们的生活细节,发现脱贫致富带来的生活变迁,记录他们的精神面貌,然后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找准报道的场景切入点,运用真情实感的语言,故事化的文本,带领读者们身临其境,用心感受贫困群众以前的艰苦生活,对比如今的现实美好,通过生动、具体、鲜明的事、人以及情感对比,生动地呈现出一个个鲜活的翻身脱贫故事,展现出贫困群众对开创美好生活的愿景和努力奋进过程,以及过上好日子的喜悦心情。

为了做好扶贫报道,主流媒体还要改变以往的以自我中心的意识,学会换位思考,将自己的位置摆在群众中间,站在贫困群众心中,想其所想、观其所在、急其所急、盼其所盼,替贫困群众反映出广大心声,为贫困群众写出有温度的报道,力争成为贫困群众的贴心人,真正报道出广大贫困群众心窝里的生活期盼。这也需要我们走街串巷,留村访户,面对面跟他们聊扶贫,听他们自己讲述他们的日子是什么样,收入来源是什么,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扶贫的期待是什么,脱贫致富的办法是什么,以及面临的困难是什么等,只有用心聆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话语权,把他们当成真正的主角来报道,才能真正做到为贫困群众着想,替贫困群众代言,真正践行媒体责任。

四、结语

2020年,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按预定目标,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圆满完成了我国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时代奇迹。同时也宣告着我国进入了后扶贫年代。在后扶贫年代,我们的主流媒体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继续做好扶贫报道。新时期主流媒体要做好扶贫报道,就必须举起“望远镜”,要立意高远,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未来,站在国计民生的高度上做文章;要用好“放大镜”,设身于贫困问题中进行深度新闻挖掘。新闻记者要深入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将扶贫情况真实地记录和反映出来,要深挖贫困背后的深度问题,不断探索问题、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写出有思想深度的扶贫报道;要揣上“温度计”,关注贫困群众冷暖做有温度的报道,新闻记者要将摆正位置,置身于群众中间,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与困难群众同呼吸、共冷暖,写出有温度的报道,践行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主流媒体的扶贫报道要站得高、望得远、想得深、表现得有温度,充分展现出党和政府的决策和决心、传达好扶贫的政策和精神,发挥出主流媒体的权威传播力和影响力,全面呈现我国扶贫振兴工作的成就和问题,助力我国的扶贫振兴工作的推进。

参考文献:

[1] 郑素侠,李雪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扶贫:历史演进、研究旨归与价值指向[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4(1):123-126.

[2] 徐红晓.论全媒体环境下的扶贫报道创新:以“河南广播电视台聚合宣传资源助力脱贫攻坚”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0(12):84-86.

[3] 曾润喜,乔阳阳.新媒体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J].出版广角,2020(22):17-20.

[4] 吴旭.从三篇“扶贫公交”报道说媒体助力脱贫攻坚[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6-09(007).

[5] 刘韶华,况明亮,魏玉清.主流媒体精准扶贫报道探析:以河南卫视《脱贫大决战》为例[J].传媒,2020(9):41-43.

[6] 王胜利,罗玄青.电视+产销+导流:《温暖在身边·深爱圳帮扶》扶贫报道创新路径分析[J].传媒,2021(18):47-49.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精准扶贫
主流媒体回应网络谣言引导舆论策略思考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主流媒体的改革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