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梅??王文会
摘要: 智慧课堂环境下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让语文阅读教学不再仅凭教师经验和直观感受,而是基于数据的“精准施策”。课前,教师根据数据分析学情,优化教学设计;课中,教师基于数据诊断开展差异化读写实践;课后,数据跟踪学生学习真实表现,教师开展针对性指导。在数据的支持下,智慧课堂打破了时空限制,重构了教学全流程,促进了学生主动阅读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情诊断;大数据;精准教学;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编排了多篇科学小品文。这些小品文具有鲜明的文体特点,同时又富含深刻的育人价值。其中,《琥珀》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一篇经典的科学小品文。文中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既有生动的记叙、形象的描绘,又有科学的说明和严谨的推理。教师借助智慧课堂平台创设课堂读写情境,能够让学生在智慧预学、共学、延学中品味语言的精妙,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1]。本文以基于智慧课堂平台教学《琥珀》一文的课堂活动为例,探讨如何实施数据支持下的精准教学。
一、智慧预学:任务前置,数据诊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打开智慧课堂平台的“云资源”,丰富的图文声像信息便呈现在师生面前,这为课前智慧预学提供了选择空间。精准的学情分析,能让教师准确地确定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教师设计预学任务单,并将其通过平板电脑推送至学生终端,引领学生走进统编教材的单元学习。
(一)投票选择,分析兴趣
统编教材具有单元一体化教学特点。在单元统整的备课理念下,教师可以灵活处理单元教学内容。第二单元有四篇课文,介绍了不同方面的科学知识,那么,学生到底对哪篇课文最感兴趣?在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上,教师决定投票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课文,并通过“例文”学习引领学生走进科学世界。学生浏览单元目录,自主阅读四篇课文,并根据喜好进行投票。结果显示,选择《琥珀》一文的学生最多(如图1),可见学生对该文中的故事兴趣浓厚。遵从学生的兴趣,这篇课文成为教师推送预学任务的落脚点。
(二)朗读训练,增强自信
书不读熟不“开讲”。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2]。教师要求学生自读《琥珀》一文,力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运用平台中的同步朗读训练,对课文的朗读进行针对性反复训练。平台能够从准确度、完整度、流畅度三个维度对每个学生在朗读中的发音情况做具体指导。通过人机互动,学生在平台中的自我朗读评价逐步达到“优秀”等级(如图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增强了他们的自信,也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奠定了基础(如图3)。
(三)任务推送,强化动机
不少学生对琥珀较为陌生,为此教师推送琥珀相关微课,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学生一边欣赏微课视频,一边阅读课文,脑海中不断生发出疑问:为什么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为什么琥珀需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呢?松脂为什么会变成化石?几千年都过去了,苍蝇和蜘蛛的身体为什么没有腐烂?……学贵有疑,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每一个“小问号”都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出现的困惑,也是发给教师的“需求信号”。从学生上传的语音或拍照的问题单来看,学生从文章的内容、写法、感受等方面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图4)。教师快速收集学生的疑惑点,通过分析这些高频次问题,确定了教学目标和内容:细读文本,梳理脉络,合理推测,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有效的前置任务和分析数据为课堂教学指引了方向。
二、智慧共学:沉浸体验,数据检测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学的主阵地,也是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大本营。《琥珀》一课文字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琥珀的形成过程、被发现的经过及其科学价值。教师在课堂上先指导学生趣味识记生字,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情境,再巧设阅读语境,引领学生合理预测“文字”,让他们慢慢体会到大自然原来有那么多的奥秘。“沉浸式”智慧共学情境丰富有趣,能让教师掌握每个环节中学生学习的成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让课中的阅读与学习提质增效。
(一)朗读评价诊断让识记生字有趣更有效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识记生字是阅读教学深入推进的前提。如何利用大数据让识记生字更有效呢?在课前的朗读训练中,教师发现了一些学生易犯错的高频生字词,如松脂、晌午、挣扎、渗出、嗡嗡、波涛澎湃。在共学环节,教师针对前后鼻韵母发音混淆、形近字识记模糊等现象对学生重点指导,以强化学生对难读字音的识记。
生字书写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教师没有让学生重复抄写文中生字,而是引导学生将生字智能分类,让他们在字形结构中发现书法的秘诀和要领。通过细致观察生字分类,学生不难发现左右和上下结构的两类生字在书写上的特征:左窄(宽)右宽(窄)或上窄(宽)下宽(窄)。在指导书写笔画繁多的“餐”字时,教师从学生拍照上传的书写作业里,随机抽取作业点评,并通过“小小‘餐字真有趣,一直到晚(夕)‘又吃(食)……”的口诀分享,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攻克“拦路虎”,为深度阅读打下基础。
(二)系统评估反馈让语言训练科学又精准
敢于质疑,是学生具备问题意识的重要表现,也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提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传统教学中,教师用80%的课堂时间讲解课本上的知识“是什么”,只用20%的时间解释“为什么”。在智慧课堂环境下,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体会“为什么”成为重点。
教师先发起线上分组讨论,变“动”的读写为“静”的思考。教师利用平台的讨论功能,发布讨论话题。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在讨论区输入他们尚存在疑问的问题,并互相讨论。三分钟后,全班学生未解答的问题便呈现在大屏幕上。教师快速整理学生未解答的共性问题(如图5)。这些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需要释疑解惑之处,反映出学生想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感受生命的突变和渐变。
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线下共研共学,变“静”的思考为“动”的探究。根据线上调研结果,教师锁定难点问题“课文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这块琥珀到底承载着怎样的奥秘”,并通过画重点句、填关键词、绘形成过程、说演变轨迹等学习环节,组织学生开展线下小组合作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全员参与讨论,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句,借助时间策略单自主梳理信息,在分享交流中,联系文本大胆想象、推测琥珀形成的经历。以下为教学片段。
师:这块琥珀是怎么形成的?让我们带着问题重点默读文中琥珀形成的段落。
学生自主默读,借助大屏幕时间轴,圈点批注文中关键语句,深入思考,而后汇报阅读收获。
生1:我知道琥珀的形成要经过漫长的时间。
生2:我从这个有趣的故事中知道,琥珀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树脂、硬脂球、化石。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联系上下文,借助时间轴,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阅读的收获。
学生同桌合作梳理关键词,根据课中策略单完成思维导图(如图6)。
师:同学们,让我们跟随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琥珀形成的故事,看看能不能为微课配上解说词。
学情是动态发展的,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经过反复练习。伴随着阅读进程的推进,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核心问题“琥珀是怎么形成的”,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顺势解决其他问题。学生通过文字、图片、语音等方式分享学习成果,在线完成思维导图并开展互评,思维水平持续提升。教师精准掌控教学节奏,不仅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奇妙,还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互动交流中体会作者说明语言的生动和想象的丰富,在大胆尝试中把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实现语言与技能的内化。
课堂上,无论是讲解“是什么”还是探究“为什么”,智慧课堂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师生间单一的传递和接受过程,更多的是平等的对话与互动——教师使用抢答、投票、随机选人和PK板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拍照答题,教师移动批阅和讲评。当学生完全融入学习情境,他们的思维便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向纵深漫溯,大大激发了他们对科学世界的向往,智慧课堂真正做到了“一个都不能少” [3]。
三、智慧延学:巩固拓展,举一反三
智慧课堂突破传统阅读教学方式,拓展阅读课程资源,主张构建课内外阅读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阅读评测一体化的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课程。下课铃声响起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到达终点,而是象征着学生站在了继续深入学习的新起点。课内学法,课外用法,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得法的乐园,让得法者能够事半功倍,这才是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因而拓展探究、智慧延学就变得尤为必要,它既是对学生课内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是对学生各类学习的拓展。
《琥珀》一课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让学生将在课中学习的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继续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不仅形成“不懂就要问”的习惯,还能掌握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质疑”和“解惑”中真切地走进科学的殿堂。课堂教学后,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推送作业、分享资源。有兴趣的学生,课下可以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尝试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学生也可以对比课后的“阅读链接”,想一想课文中的相关段落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从短文的对比阅读中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研究琥珀的形成过程和科学价值,并尝试动手做一做琥珀,深化对琥珀的科学认知。形式多样的个性化作业推送,使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化。从延学跟踪数据可见,课堂学习在向更深、更广的空间拓展(如图7)。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伴随着学生从“学”到“问”到“再学”,数据诊断贯穿于教学各环节。智慧阅读打通了课前、课中、课后的通道,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得到充分的表达与碰撞,一个深度学习的教与学过程让学生学习更轻松,也让教师的教学从“主观臆断”走向“精准施策”,可谓教学相长,智慧共生。
注:本文系中央电化教育馆“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实践研究项目“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学校变革与发展(智慧校园)研究”[项目编号:教电(2021)01-028号]、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智慧课堂助力小学‘1+X经典群文阅读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K211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邱光军.语文课也能教科学素养[J].人民教育,2022(6):62-6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陈颖珊.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创新——专访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2(2):5-8.
(作者刘晓梅系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教育局教研室小语教研员,省特级教师;王文会系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衡山镇东城中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