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水上踏青阳,祓禊兼祈福

2022-04-29 00:44龙晓添
文史知识 2022年4期
关键词:节俗曲水流觞寒食

龙晓添

上巳节原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魏晋以后固定在三月初三,是民众水边祓禊、祭祀祈福、郊游踏青的节日。

根据文献的记载,上巳在周代就已经出现节日雏形,到汉代有了上巳节之称,而魏晋开始有固定的节期,从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转而在三月初三。此后因为时局动荡,战争频发,上巳节时盛时衰。唐代社会逐渐稳定,经济、文化、外交的发展与兴盛,促使很多节日趋于丰富多样,上巳节也随之上升为举国欢庆的盛大节日,并演化出许多新的节日元素。宋时上巳节新增了求子之俗。明清以后祓禊之意日益减淡,春游意趣更浓。

文献典籍中关于上巳多有“祓除疾病”的记载,类似这种“巳日”优先的选择习惯,或可称为“巳日祓除”。《周礼·春官·女巫》中云:“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而根据《韩诗》,这种“祓除”的习俗为“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不祥”。汉代郑玄在注“女巫”条时云:“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唐贾公彦疏之云:“一月有上巳,据上旬之巳而为祓除之事,见今三月三日水上戒浴是也。”可见从汉代到唐代临水祓除的上巳习俗一脉相承。东汉应劭也将《周礼》和《韩诗》录入《风俗通》之中,以之为上巳的节俗描述。《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因为“上巳日”被认为是可以“祓除疾病”的,于是又有了“上除”“除巳”之称。汉徐幹《齐都赋》云:“青春季月,上除之良,无大无小,祓于水阳。”蔡邕《祓禊文》:“洋洋暮春,厥日除巳。”

可见,上巳“祓禊”之俗应是先秦时期已经形成的比较普遍的习俗,南方的楚国也不例外,有关葛陵楚简的研究指出不仅“暮春上巳”是祓除日,其他“巳日”也在楚人的占筮活动中被予以优先考虑。葛陵楚简“郢之岁”所记几乎全为祭祀,并全用乙、丁、己、辛、癸柔日筮占,严格遵守“内事用柔日”的习惯。“郢之岁”筮占择日习惯中还体现出“巳日”优先的倾向。那么上巳祓禊等相关习俗,就应该源于更早的以祀为生活中心的时期,是上古时期以卜筮安排社会生活的一种形态的延续。而祓是祓除病气使清潔,禊是修洁净身。水边祭祀是基于万物有灵论思维而展开的水崇拜,因为眼见水可以冲走污秽,于是认为水是至洁之物,上巳是崇水日、亲水日,而“祓禊”是此日的主题。

不仅早期的记述中有祓禊的习俗,上巳节也与古人祭祀高媒祈求生殖有关,早春万物萌发,在这样重要的时机基于天人感应的思维,祈求婚姻生育顺理成章。《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早春之日,天地复苏,人们外出踏青郊游,情愫发乎自然,正是男女交往的适宜之春。

祛灾与求吉一体两面,上巳不仅祓除,也是祈福的重要日子。《论语》中曾晳以暮春“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为人生理想图景,孔子也充分肯定弟子乞雨春祭以得善政的志向。《南齐书·礼志》也有上巳祭祀祈福的记载,“巳者祉也,言祈介祉也。一说,三月三日,清明之节,将修事于水侧,祷祀以祈丰年”。东汉张衡《南都赋》云:“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滨。”可见当时上巳祓禊的热闹程度。魏晋时三月三上巳节成为民众共同的节日,《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可见民众雀跃过节的生动画面。

随着生活的变化,原来的上巳习俗不断变化,信仰色彩逐渐减弱,而游乐趣味渐浓。“永和之会”的“曲水流觞”因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浓墨重彩成为文人雅集的象征而流传。但其仍是上巳临水祓除的一种流变形态,水边濯涤由上巳本源而来,但形式却可以多种多样,人们来到水边亲近大自然,理所当然会创造出很多“玩水”的方式。《续齐谐记》云:“昔周公卜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流。”上巳节人们在水边主要有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三种活动,只是随着信仰色彩的减弱前两项慢慢淡出了由文本书写的主流语境,曲水流觞因文人、贵族的推崇而备受瞩目。

“曲水流觞”与祓禊之俗形式吻合,又与魏晋时期的风雅相契,为三月上水边的聚会赋予了更加浪漫而飘逸的情趣,也逐渐将士人、贵族,甚至王室拉入了上巳节俗的光影之中。南北朝时很多上巳诗里都照进了贵族炫富、宫廷享乐的内容。贵族与王室的参与,使作为民间节日的上巳加入了皇家礼俗的色彩。皇室和贵族对曲水流觞、兰亭雅集的热衷使得上巳节的节日活动兴盛不衰。

唐代继承了前朝节俗基调,但有很大演进与发展,上巳节成为与春节、中秋节齐名的盛大节日,据《辇下岁时记》:“唐人巳日在曲江倾都禊饮踏青。”唐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举国同庆的上巳节长卷。唐中宗、玄宗、德宗、宪宗均热衷于上巳禊饮,《全唐诗》中有唐德宗李适的两首咏上巳诗,均可见其对上巳节传统的感受与理解。唐上巳诗中有不少应制诗。王维写过《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描绘了唐玄宗与太子诸王龙池禊饮的盛况,还有《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盛赞了帝王为国运万民祈福的情景。宰相张说也写过《三月三诏宴定昆池宫庄赋得宴字》《奉和三日祓禊渭滨应制》。

上巳节是万民同乐的春游之日,从王侯将相到普通民众都在上巳出游。宪宗元和年间上巳节的朝野共贺达到高峰,于是才有白居易“元和胜永和”之说。杜甫上巳诗《丽人行》形象呈现杨家春游的艳丽奢华。陈子昂《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暮春嘉月,上巳芳辰。群公禊饮,于洛之滨。奕奕车骑,粲粲都人”,则是一幅上巳节俗盛景的市井群像。从刘驾《上巳日》“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也可见上巳出游接踵摩肩的热闹场面。刘禹锡在洛水边也有三月三的酬唱。

但除上巳节盛况的手笔之外,唐诗中也隐含几分似带预言的感伤,“忆昔争游曲水滨,未春长有探春人。游春人尽空池在,直至春深不似春”(羊士谔《乱后曲江》)。而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所言:“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可见此时上巳节已经开始发生变化,逐渐有了被清明节融合的迹象,上巳招魂、祓禊、佩兰草、踏青、野游的习俗逐渐合并到清明、寒食当中。《新唐书》记载:“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说明本来寒食的时候没有扫墓的习俗,但是受上巳招魂的影响,逐渐产生寒食清明扫墓的习惯,因此官方逐渐认可了这种习俗。同时,在扫墓招魂之外,上巳节踏青祓除的节日内涵也被带到了清明节。唐代,寒食、上巳最终完成了与清明的合流,清明节“祭祀先人、踏青赏春、催护新生”的节日内涵由此固定下来,流传至今。

宋代上巳节已没有唐代的繁华富丽,但“曲水流觞”的风韵仍在流传,据《梦粱录》:“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宋时文人也于上巳临水祓禊效法古人,“曲水流觞,晚林张宴,竹边花外”(李弥逊在《水龙吟·上巳》)。苏轼“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直抒无尽怀恋。也许此时对上巳节俗的回忆、模仿,更多是对那个兴盛包容时代的向往。秦观选择直面韶华的逝去,“沂水行歌,兰亭修禊。韶光曾见风流士。而今临水漫含情,暮云目断空迢递”(《踏莎行·上巳日过华严寺》)。司马光《上巳日与太学诸同舍饮王都尉园》还批判当时的一些上巳节俗为陋俗。

到了元代,上巳节俗多出现在戏文里,现实中已很难见到。白朴的《裴少俊墙头马上》、石君宝的《李亚仙花酒曲江池》、乔孟符的《李太白匹配金钱记》都是以三月三上巳节为背景的爱情故事,虽然魏晋笔记小说、唐传奇中有不少男女相逢在三月三的故事,但元杂剧的这种处理也可视为上巳节男女交往习俗的一种流传形态。

明代上巳诗更难觅踪影。而到了清代,上巳节又回到民间。清代上巳节北京的人们多赏春游乐。《秋舫诗钞·燕台杂咏》有:“裙屐风流禊饮觞,冶春时节百花香。携柑沽酒听莺去,韦社城南尺五庄。”《壬癸诗存·燕京岁时杂咏》也有类似的刻画“相谑何妨赠芍兰,公园祓禊水无澜。通词巧借微波达,不待良媒也接欢”。

曲水流觞之风随着盛唐的远离而飘散于历史长河,人们往往认为其后上巳节就逐渐消失,在现代生活中更是不再认为上巳节还有延续。曲水流觞的雅趣固然失传,但上巳节俗却一直流传。唐代以后,上巳节不是消失,而是与寒食节一起融合在清明节里,这也是清明由一个节气而成为流传至今的极具中华文化特征的传统节日的原因之一。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唐中宗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带之可免虿毒。”即可见清明戴柳习俗的迁移。节日的融合不是某个节日的消失,而是伴随着民众滚滚向前生活的有机交融,就如同上古就有的秋分祭月的习俗被融合到中秋节一样。

实际上,上巳节俗元素仍然在全国很多地方存在,例如,至今湖南岳阳、长沙一带仍保留三月三吃地菜子(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认为其可以祛湿、明目。“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荠菜又称上巳菜,是上巳节最有特色的节物之一,与古代上巳的风俗主题息息相关,不仅清香甘美,还能除虫治病、占验丰歉,也是妇女的乞求好孕的吉祥之物。《诗·邶风·谷风》中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荠菜性味甘平,能清热凉血,和脾利水,具有药物功效,被古代药书称作“护生草”。而又因其经冬而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于是被视为祈福禳灾的吉祥之物。湖南株洲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还会加上“路边荆”、枫球或其他中草药一起煮,农家还在窗台、墙脚放一些荠菜驱虫蚁。《汉阳县志》也有三月三家家户户用地菜(荠菜)花煮鸡蛋防治头晕的记载。杭州旧俗称三月三为荠花节,男女均戴荠菜花,男子佩于胸前,女簪于鬓边。浙江《长兴县志》有三月三男女皆戴荠菜花,野外煮饭食的记载,俗称“三月三,荠菜野饭饭”。江苏《长芦镇志》记载,宋代以后上巳节就以采集荠菜花为主要活动,又称“挑荠节”,戴荠菜花求吉,吃荠菜煮鸡蛋明目、治头疼。安徽旧俗三月三用小蒜、藜蒿、马兰、荠菜等拌和米麦黍粉做粑吃,“三月三,小蒜搋粑”,据说吃了可以“粑魂”。

上巳节俗作为一个整体文化形式依然存在于西南少数民族的“三月三”中。壮族“三月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之设立法定传统公众假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二天。“三月三”是广西各族民众祭祖扫墓、祈福祛邪、踏青郊游、临水对歌、男女交往的节日。布依族、黎族、彝族在三月三也有类似节俗,云南苗族的“踩花山”、白族的“蝴蝶会”也都是在三月三。苏东坡到儋州时也发现该地虽然远离中原,但一样在正月闹元宵、三月祭祖、五月赛龙舟、七月放天灯、八月吃月饼、十二月送灶神。但儋州人不作寒食,《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携一瓢酒寻诸生皆出矣独老符秀才在因与饮至醉符盖儋人之安贫守静者也》:“老鸦衔肉纸飞灰,万里家山安在哉?苍耳林中太白过,鹿门山下德公回。管宁投老终归去,王式当年本不来。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祭祖之时家乡难归,但岭外人的热情赤诚却是与苏东坡的浪漫洒脱相通的。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节俗曲水流觞寒食
曲水流觞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以夏至节俗为中心的考察
“曲水流觞”园林景境营造的现代转译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鸟鸣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
西班牙节俗及语言文化
伪满时期东北文学的节俗书写
试论景观艺术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