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与记录

2022-04-29 16:16段建国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5期
关键词:方法与技巧

段建国

摘要: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电视媒体从业者,采访是必须掌握也必须熟练运用的基本业务技能。作为纪录片重要类型之一的人文纪录片,高质量的访谈拍摄是使其成为一部优秀作品的必要前提。人文纪录片中人物访谈的拍摄涉及创作者方方面面的能力和素质,因此,了解掌握必备的访谈拍摄的方法和技巧就成为纪录片创作者必备的功课。

关键词:人文纪录片;人物访谈;方法与技巧

人文题材的纪录片是指题材的性质蕴含了人类普遍的生存价值和道德意义,它能引起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其主题往往指向更为深层和更为永恒的人类思考命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文纪录片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烈讨论,如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寻找小糖人》《徒手攀岩》《美国工厂》,国产人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生活万岁》《极地》《人间世》等。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蕴含着创作者令人赞叹的创作手法和思想内涵,更为难得的是,这些优质的纪录片总能带给人一种力量和情感的共鸣。

好的访谈不一定能成就一部好的纪录片,但优秀的人文纪录片一定在访谈拍摄上是成功的。它们有一些共通的要素,在“访谈拍摄”的层面可以借鉴。

一、前期调研

要根据拍摄的纪录片的主题,做好充分的“调研”和相关“案头”工作。最重要的是了解所有与拍摄主题、访谈对象相关的背景信息、人生经历、资料文献、现场环境、人物关系等。你准备得越充分,越有可能在拍摄的时候,更好地调动访谈对象的情绪,促进深入交流,互动更加融洽。由此,访谈对象的讲述也更加自然、流畅,流露真情实感,讲述更多情节细节。

每一个纪录片的创作都是从调研开始的。扎实可靠的调研就是纪录片拍摄的序曲。调研可以让你发现主题背后的故事,加强对采访人物的感性认识。有了一定的熟悉度,才能引发更开阔的思维,勾勒出更为清晰的故事轮廓,设计出最佳的讲述方式,最终创作出令人难忘的作品。

《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总导演陈晓卿讲过,这部作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前期调研过程付出的努力和思考。《舌尖》这部纪录片从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吃”入手,向观众介绍了中国各个地方、各个民族、各个时节、各种做法、各种味道的特色美食。从食材的获取,到加工的过程,到美食的特点,到食用的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呈现。

为了借饮食之道深度挖掘并呈现更有价值和韵味的中国故事。创作团队在前期调研阶段下了巨大的功夫和心力。他们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历时近一年的走访调研,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台湾地区,走访地点多达100多处,调研采访人物300多人,考察记录美食达400多种。调研过程中,他们全方位多角度选择美食和人物,亲身体会食物在社会生活、家庭关系中的特殊意义,反复琢磨食物与中国人的关系,最终用镜头为观众奉上了一道视觉及精神大餐。

二、确定基调

做好了前期阶段的准备工作之后,在开机拍摄之前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事——风格定位,就是要确定纪录片的基调,也就是导演们常说的“调性”。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作品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情绪”的。拿电影来说,小清新、文艺范、大气磅礴、怀旧复古等都是电影的调性。片子的基调,反映了导演的思想倾向、情感取向、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对于纪录片导演来说,一部作品要定“调性”,就好比“我想让我的纪录片”以什么样的气质“见人”。这类似于同样一个题材,是用白描的手法,还是用写意的方式,或是浓墨重彩,带给观众的情感冲击和共鸣的视觉感受是不一样的。

比如《舌尖》是对美食与百姓生活关系思考分析的纪实,同时又追求镜头的唯美表达;《徒手攀岩》则是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完整记录呈现,同时穿插大量的访谈讲述主人公的人生故事和心路历程。

纪录片基调的确定,直接决定了片子的拍摄风格、画面语言、访谈风格、访谈技巧甚至后期剪辑制作等环节。所以导演在拍摄纪录片访谈之前,心中要对未来的作品有一个基调风格上的定位。

三、访谈提纲

众所周知,“真实”永远是纪录片的灵魂。对真实人物的访谈是人文纪录片创作环节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导演埃罗尔?莫里斯曾经说,他把自己看作一位探索人们主观世界的调查员,他觉得自己是在探索人们的世界观、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独特方式。[1]他通常把访谈对象请进摄影棚,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故事。的确,对于人文纪录片的访谈对象来说,人们如何使用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们是谁。这是真实人物访谈最大的魅力。

为了访谈拍摄的成功,在开机之前,通过前期调研整理出一份访谈拍摄的脚本就显得尤为重要。提纲内容包括拍摄时间、地点、访谈对象背景资料、访谈提纲、场景设计、灯光器材、录音设备等,甚至可以备注相关的道具、服装、化妆、造型等信息。虽然在真正到拍摄现场后,它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修正,但它在拍摄前期的流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拍摄脚本最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访谈提纲。

那么,应该怎样准备访谈提纲呢?在调研和案头准备阶段,导演对受访者的背景和相关话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以下问题可以作为访谈提纲的参考:我为什么要采访这个人?他身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什么“点”格外打动我?我需要这个人讲述什么?我最想在访谈中了解或捕捉哪些事实和感受?如果访谈的目的是让受访者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我需要怎样控制谈话?又要怎样更好地探索他们的内心?

无论怎样准备访谈提纲,都只是访谈预案,在现场访谈绝不能太过拘泥于某个话题和准备好的问题,而应该时刻根据访谈对象的讲述内容随时进行调整。当有新的有价值的线索出来的时候,你要做好补充提问的准备;当你觉得对方某些地方讲得不够深入或者不合你预期的时候,要适时地进行追问。访谈提纲只是方向,成功的访谈还需要适当的技巧去实现。

四、访谈技巧

准备好了访谈提纲,也就意味着做好了到现场与访谈对象交流的准备。神奇的访谈之旅就要开始了。这是一段你和访谈对象共同创造的谈话旅程。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访谈对象面对摄像机和导演的提问,有可能会紧张,无法进入轻松的聊天状态。因此,在访谈拍摄前,要预留一定的时间和他相处聊天,彼此熟悉,最大限度地让对方接纳认同自己。

但在拍摄之前的闲聊中,切记不要把访谈提纲中的重要问题作为聊天内容,因为几乎不会有人会有饱满的情绪把同样的故事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后再重复一遍。一般只需聊聊家常或聊聊社会新闻和当下热点。

另外,对导演来说,创造“谈话氛围”是很重要的能力,需要为访谈先定下基调。如果想访谈正式一点,导演就应该正式一点。如果想让访谈活泼有趣、轻松自由,那么导演和访谈对象的交流就应该轻松亲切一些。总之,导演需要想办法创造“谈话场”的氛围。导演需要做一位引领者,引领访谈对象开始谈话。当真正的采访谈话开始之后,你已感到访谈对象的谈话状态是你期待的,那么只需要专注在对方的语境中,认真倾听,并根据对方的讲述即兴提出问题,创造出真正的交流。

在访谈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对访谈对象保持好奇心。一定带着你的好奇心,对方才会成为一个健谈者。因此,在访谈进行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和充分的耐心。无论对方讲得多么漫无边际或者琐碎啰唆,都要表示出兴趣和回应,然后在适当的节点把话题拉回到正确的方向。

还记得伊丽莎白?瓦沙瑞莉和金国威联合执导的纪录片《徒手攀岩》中的访谈吗? 虽然人们对该片记录的美国攀岩大师亚历克斯?霍诺德用3小时56分钟无辅助徒手攻克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3000英尺高的酋长岩的全过程的壮举感到不可思议,感到惊悚震撼,但是这部纪录片中的访谈更是出类拔萃。观众在多方真实的访谈中,慢慢了解了亚历克斯的内心世界和生命追求:“想要伟大和自由,你必须孤独”。

如果《徒手攀岩》这部纪录片影像的力量让你“目瞪口呆”,肾上腺素急速飙升,那么该片的访谈就是让你恢复到正常人的心率,认识一个名字叫亚历克斯?霍诺德的人。通过真实的访谈,观众了解到亚历克斯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以及父母婚姻失败对他的深刻影响。亚历克斯不自信、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往,成年的他甚至不习惯与人拥抱。面对媒体的采访,他也不太会说话。他唯一的爱好就是攀岩,攀登酋长岩是他多年的梦想。

在本片中,创作团队的导演、摄像师几乎都是攀岩爱好者。经过与亚历克斯长时间的相处,彼此有一种天然的契合和理解,营造出朋友般聊天的访谈氛围。由此,亚力克斯逐渐打开了自己,说出了很多他隐藏内心多年的感受,使整个访谈具有真实的张力和延展力。它丰富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让观众感受到了“人”真实的情感温度。

五、现场控制

纪录片访谈拍摄的现场控制是个重头戏,比较考验导演的经验,所谓的“控场能力”就是这个意思。蜚声国际的电影导演贾樟柯是一名非常有经验的纪录片创作者。他的《海上传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都展现了独特的影像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纪录电影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片中采用了大量的人物访谈,而且是大段落地使用。但是每个人的访谈环境显然是经过了认真考量和仔细选择。《海上传奇》中有个人物的访谈是在拆除一半的老式洋房的废墟上;《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对作家余华的访谈是在县城街边的一家小饭馆。

在一个纪录片交流论坛上,贾樟柯曾经提到关于拍摄的“控场”问题。他认为:“访谈拍摄的‘控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到和访谈内容相契合的环境,找到适宜的光线和镜头景别,营造有气质感的访谈氛围,在拍摄过程中无论访谈对象的情绪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要始终保持镇定和冷静,保证记录的延续。”[2]因为,更多时候访谈对象情绪的变化和呈现比讲述的内容更有价值。

另外,访谈拍摄绝不是简单的谈话记录。访谈拍摄的空间可以跳跃一点,视角也可以灵活一些。现场拍摄实际上需要迅速处置两个东西,一个是人,一个是空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曾说过他的习惯:每到一个空间,他先要沉默三分钟,他要跟这个空间对话,他把任何一个他要拍摄的空间想象成是有生命的和有气息的,他要感受这个气息。这个空间其实可以理解为纪录片现场。

有很多纪录片访谈拍摄得很呆板。访谈空间呆板、人物位置呆板、机位设置也呆板。访谈对象一动不动地从头讲到尾,摄像机一动不动地从头拍到尾。但是在贾樟柯的纪录片中你可以看到很多对访谈空间、人物位置和拍摄机位的精心设计。摄像机有时是在移动轨上低角度移动拍摄,访谈对象经常在同一个环境中换了好几次位置进行讲述。这样处理既带来了新颖别致的视角、丰富了画面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长篇大段的讲述带来的视觉疲劳。

六、素材整理

纪录片拍摄的周期往往较长,积累的素材也较多。纪录片导演应该养成很好的工作习惯,拍摄当天结束后尽可能浏览素材,做好拍摄日志的笔记记录,对重要的场景和镜头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发现技术问题或是需要补拍的地方可以及时处理。

作为纪录片重要组成部分的访谈拍摄更是如此。拍摄结束回到住地或机房,一定要把访谈从头到尾看一遍,仔细地听一遍,并做必要的记录和备注。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从访谈对象的讲述中发现新的故事线索,你会对拍摄内容、故事走向有新的想法,你还可以及时发现访谈不理想或者遗漏的地方,安排时间补拍。在笔者创作的四川国际纪录片评选获最佳人文类长片提名的纪录片《返乡》中,主人公之一的余扬带领其他返乡青年在舟山进行海岛考察的情节,就是余扬在访谈中偶然说到的线索。摄制组详细了解后,特意在他们组织活动时专程赴舟山进行了拍摄。

纪录片的拍摄可能起早贪黑,是一件很累的工作,但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摄制进程,把控拍摄品质,素材整理一定要做。因为将来面对的可能是海量的素材,长达数小时甚至上百小时的访谈。如果都等到后期再整理浏览,会发现不仅有很多好的故事线索漏拍了,有些技术上的失误也无法弥补,而且对于精彩的讲述段落心中完全没数,后期制作的压力巨大。因此,及时整理访谈拍摄素材、做好案头记录这门功课,是纪录片导演的必修课。

笔者曾经做过的最长的一次访谈,是拍摄一位年过七旬的戏曲艺术家,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访谈进行了3天,每天早上10点开始,下午4点结束。在每天整理素材后,我们觉得还是有遗漏的地方,为此又补拍了半天。老人向我们讲述了她一生的经历,包括家庭、童年、拜师、学艺、演出、婚姻等。正是因为有了每天对访谈内容的整理记录,后期剪辑中才能迅速准确地挑出片子需要并且精彩的访谈段落,最终完成了一部反映她一生故事的30分钟纪录片。很多看过片子的人都表示让他们印象深刻并打动他们的是老人声情并茂、真实自然的访谈。

七、结语

由此可见,在人文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人物访谈因直接呈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心路历程、思想感受而至关重要。掌握并不断提高访谈拍摄的能力水平对每一个纪录片人来说是必须的要求。今天,我们身处一个时刻变化发展的全球化时代。拍摄和记录着这个世界、这个时代、人类的生活,从物质到精神,这是一件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工作。在未来的100年,那些面对镜头的真实的讲述,那些我们通过镜头做的记录,会成为未来了解今天的碎片,成为留存于世的珍贵影像档案。

参考文献:

[1] [美]艾伦?罗森萨尔.纪录片编导与制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 何苏六.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方法与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探究
英语口译中数字的译法和技巧
浅析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如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PS色彩调整的高级方法浅述
浅议巧学巧记高中英语知识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积极阅读,体验阅读的快乐
提升初中英语中考书面表达的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