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平
摘 要:群文阅读模式的兴起,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群文阅读的本土化,正是这种阅读方式的一种特殊体现,正被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认可和使用。它的优势在于,可以结合当地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社团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多写本土实情,更能共鸣于对故土人事的热爱。在选定议题和文章勾选时,结合板块或单元课文内容及文章,把本地成名作家的作品、本校文学社团的优秀作品、甚至是本班同学的习作选一部分进去,实现群文阅读的本土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名胜古迹、名人事迹等,增加学生阅读文章时的亲切感、好奇心,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在对比中更好地理解课本文章的内涵,使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文章变得亲近和易懂。这样既增加了群文阅读的趣味性和生命力,反过来又能激励和指导学生去写作,思考那些自己眼中习以为常或者耳熟能详的物与事。别人是怎么写的,要是自己写该怎样立意,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总之,群文阅读的本土化,就是利用本地资源,挖掘本地的文化积淀,有计划地汇编成册,以促进语文教学。群文阅读的本土化是当下非常好的教学尝试。
关键词:群文阅读;本土化;语文教学
传统的单本阅读效率低、学生被动接受、不能主动探究和缺乏主观能动性。浪费了老师教和学生学的时间,固化了学生的思维。老师一句一句教,学生一点一点学。针对课文的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多数千篇一律。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每到学生带问题思考或者讨论的环节时,老师提问题就成了一个比较头疼的事情。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不能提得太深,也不能太浅。太深了,学生“如坠五里雾中”,不知所云。有些学生干脆就不去思考,坐等老师公布答案。课堂气氛不浓,教学效果不好;太浅了,学生又觉得无聊,小儿科,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教学效果同样不好。为了克服这些缺点,近来一种新的阅读模式悄然兴起并得到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学工作者的认可和使用,这就是群文阅读。
一、什么是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顾名思义,于人,指一群人,这群人学力相近,理解能力差不多,最好是一个班或一个级的学生;于文,指一组文章。这组文章在主题、表现方法、表达方式等等诸多方面里有一个可以归为一类的理由。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本,在一定的时间里阅读这些文本,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挖掘文本的含义,深刻领会文本的思想内容。
群文阅读的议题是开放性的,师生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理解文本的含义。也可以不同的理解方式去挖掘文本的深层次的东西。总之,起初的时候,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是绝不一样也不求一样的。这是问题的关键,传统的教材阅读,在课堂上的讨论,希望得到一个统一的,能用文字阐述得清清楚楚的答案,这样才有利于应试教育,毕竟,考试的时候的答案是有限的。要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不一样的想法,独到的见解,应当统一在一个包容性的架构里,形成一个开放而又包容、兼具个性和共性的体系。一言以蔽之,群文阅读和传统的教材阅读在阅读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评价体系上都很不一样。
二、群文阅读本土化的思考与认识
群文阅读模式的思维是开放型的,因为开放,所以能够容纳更多的东西。
(一)群文阅读的本土化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群文阅读选定文本时,结合单元要求,确定一定的议题,根据议题,加入部分本土作品(不一定全是本土的作品),这样一来,学生所读到的文本,其内容要么是他耳熟能详的事物,他熟悉的地方或景色,他认识的人物等等,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群文阅读的本土化可以增加学生阅读文本时的亲切感
以前学生读到的文本,所写的东西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内容,无论是思想感情还是文化,学生都是陌生的。群文阅读本土化后,学生所读到的作品,无论是语言体系还是内容,无论是文本描述的景物还是反映的文化色彩,学生都是熟悉的,至少是似曾相识的。读来亲切有味。原来认为遥不可及的东西,就活生生地呈现在了他们的面前。使那些沉睡的文字有了鲜活的生命。
(三)群文阅读的本土化可以使文本扎根本土文化,浓化当地文化氛围,在浓郁的地方文化中促进阅读
如果一所学校,一个地方,所有的人都拿着手机,乐呵呵地看着某音,在全民某歌里鬼哭狼嚎还自夸不已,如果一个班的学生大部分沉迷于网络游戏,被一些浅层次的甚至是无聊、暴力的文化所包围。我想这样的氛围中是不可能有学生完全致力于学习的。大而言之,这个地方,都会沉浸在一种庸俗的文化中不可自拔。纵观我国的文学史,一些知名的作家和学者往往会在某个相近的时间,某个相近的地方扎堆出现,就是这个原因。也就是说,阅读浓化了当地的文化氛围,而良好的文化氛围又对阅读产生很大的反推作用,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四)群文阅读的本土化能为学生的写作起指导作用,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反过来,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又能推动阅读本身的发展。群文阅读本土化的形成,会促进学生思考,读了一些成名作家或者同龄人作品后,他会发现文章里所写的内容,反映的问题,都是他耳熟能详的,文本作者是利用这样的文体,如何谋篇布局,用怎样语言,来表达主题,反映问题的。另一个作者又是如何反映这一问题的,两者有何得失。如果是我,又会怎样去写作同一个题材的文章,表现怎样的主题,采用怎样的表达方式,如何避开和其他作品的雷同等。这样就会给群文阅读的参与者提供素材,激发他们的灵感,让他们不断练笔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反过来,他们为了让自己写的文章更有底蕴,更富有艺术性,达到更高的水平,他们就会自觉地加强阅读,去书海畅游。这又推动了阅读本身的发展。
三、群文阅读本土化的便利条件
本地的作家作品为群文阅读的本土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华夏大地,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僻的山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几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为每一块土地都留下了独一无二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积淀,孕育出一代又一代才子。今天更不例外,华夏大地的每一个地方都有优秀的人才。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故事,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都是人们学习的对象。引领着当地的文化发展。他们为群文阅读的本土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会促进群文阅读的持续发展和学生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本地独特的民俗文化、独有的风俗习惯为群文阅读的本土化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些民俗文化和风俗习惯,学生处在其中,感受最深。既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土壤,又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他们阅读的文章中有描绘家乡的民俗和习惯的部分,他们必定读得认真仔细,体会最深,也最有想法。使群文阅读迸发出更大的张力,达到更好的效果。在组织群文阅读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选录一些与本地民俗习惯有关的文章,让学生的群文阅读,沾上泥土的芬芳。
本土的山水田园、名胜古迹、逸闻趣事、歌谣民谚为群文阅读的本土化提供了便利条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寄情山水、描摹田园的作品浩如烟海。各地都有韵味儿独特的歌谣民谚。教师在组织群文阅读的时候,在这些作品和歌谣中努力去挖掘符合本土气息的文化元素,让学生在阅读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必定会使群文阅读教学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土的作家作品、民俗文化、山水田园、歌谣民谚都为群文阅读的本土化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力促进群文阅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清梅.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学苑教育,2022(12):44-46.
[2]许红梅. 论群文阅读中的课内外阅读融合[J]. 中学语文,2022(09):25-26.
(责任编辑: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