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莲琴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运用“全纳教育”机制,符合主体教育原则要求,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教师需要做好教学设计,针对学生学习现实做对应组织,为学生提供更多平等的学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学生存在学力差距是自然现象,教师做好学情调查,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学习需要做教学安排,推行“全纳教育”机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在主动性学习中成长学科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全纳教育;教学路径
所谓“全纳教育”,这是一种教育形式,倡导面对全体,容纳所有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反对歧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数学学科带有抽象性、逻辑性,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因学力基础、学习悟性、参与兴趣等制约因素而呈现差异性,学生对数学的认知也不在同一层面之上,其学习表现会出现较大的差距。教师需要有因材施教的意识,适时引入“全纳教育”教学机制,做好教学组织,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设定教学方案,组织学习活动,让更多学生都能够进入到学习核心之中。
一、优化教学组织,创设“全纳教育”氛围
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设计教案,还要做好教学调查,对学生学力基础差异性有清晰把握,以便做出适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调整。要正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正视学生学习客观问题,及时做出教学设计和组织,创设适宜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学习进步的机会。
“全纳教育”与主体教育高度契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对学情有准确把握,特别是学生学习心理,这是学习活动组织的关键因素。如教学小学五年级数学《公顷和平方千米》,教师先与学生一起研究“公顷”的概念,然后厘清公顷与平方千米的等量关系,最后带领学生来到校园操场上,组织学生用软尺测量出1公顷的面积,让学生形成真切感受。为激发学生学习思维,教师拿出中国地图,让学生根据比例尺计算本省、本市的面积。学生对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概念有一定认识,做延伸学习不存在更多问题。因为看地图涉及到比例尺的知识点,学困生会存在认知障碍,教师鼓励学生做互动讨论,以学习小组形式展开计算活动,为更多学生带来参与机会。从教室到操场,从操场到全国地图,学习空间不断扩大,学生学习视野也拓展开来,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最为重要,体现了“全纳教育”的执行原则。
二、做好活动规划,优化“全纳教育”程序
数学学习活动组织时,教师要做好程序安排,给更多学生创造活动条件,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建立数学认知能力。数学学习活动大多属于合作性学习,教师要针对学习任务特点,做好合作团队组织。同质分组、异质分组、自由组合等,都属于合作团队组建的方式,教师对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反馈做具体安排,让更多学生都能够在和谐互动中进入学习状态,在充分思考和讨论中达成学习共识。
教师组织学生做生活化学习,学生响应更为主动,其组织效果会更为丰富。如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拿出量角器,介绍其操作使用方法,然后要求学生寻找身边的角,并做实际测量,而且是同桌合作,比较测量结果,看谁操作更准确。学生对这个活动较有兴趣,因为带有比赛的属性,自然会主动响应。在具体测量时,学生都能够主动做交流,探索测量的技巧和方法,学习研究气氛逐渐建立起来。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对学生操作情况做观察,及时参与学习讨论活动,师生互动频繁,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帮助更为丰富。在这个教学组织中,教师要求学生与同桌建立合作团队,寻找测量生活中的角,这是比较适合的活动设计。学生学力基础虽然有差距,但在这个学习操作活动中,学生学习表现都比较突出,因为操作难度不大,学生都能够顺利进入活动核心,其互动性学习自然发生。
三、传授学习方法,提升“全纳教育”品质
学生学习表现呈现差异性,教师教学指导也要体现个性化,不同群体学生面临的问题不同,教师需要有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学习情况做科学分析,以便找到适合的指导方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教师的学习帮助。
学生对数学现象有不同感应灵敏性,这是最为普遍的现象。教师要注意做好观察和分析,找到学法传授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做好认知对接,这样可以形成最佳激励效果。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部分内容,教师围绕平行和垂直两个数学概念做重点解读,给学生准备两根牙签,让学生在白纸上摆拼两根牙签,将牙签看成是线,将白纸看成是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线有多少种位置关系?这个学习任务很简单,学生都能够主动展开操作,而且能够快速做出信息回馈。在展示环节,学生给出多种观察结果,教师深入到课堂之中,对学生学习表现做观察,发现有些学困生操作很直接,给出的答案更直接,便邀请其做学法介绍。学生热情回应:同一个平面,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要么相交、要么不相交,不相交就是平行。教师继续追问,牙签很短,如何判断其是不是相交?学生回答:做延长线便可以知道了。在这个教学互动中,教师让学生主动做学法介绍,给其他学生带来更多启示,而且展示的学生是学困生,其组织效果更为突出。
四、创新组织评价,完善“全纳教育”机制
数学教学评价有多种形式,教师书面评价、口头评价、肢体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互助评价,都能够为学生学习带来更多激励和支持。特别是自评和互评活动组织,这是学生比较有感觉的评价形式,教师需要特别关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要给出具体的评价要求,这样才能体现分层意识,建立平等的评价秩序。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师设计训练题目,要求部分学生做现场操作,其他学生做观察和评价。如620÷30,教师找到中等生来计算操作,学生利用竖式计算,最后得出结果:620÷30=20……20。到了学生评价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从计算程序、计算结果、计算法则应用等角度做关注,学生都能够给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如利用“四舍五入”方法做试商操作,能够提升准确性。教师给更多学生提供评价机会,课堂学习进入研讨环节,学生学法积累自然生成。学生参与评价大多关注的是结论是否正确,教师给出一些具体要求,给学生带来更多思考观察的机会,不仅调动其数学思维,还能够培养其良好学习习惯,这对全面形塑学生学科综合能力有重要帮助。教师让学生展开互动评价,学生感知体验更为鲜活,也能够形成自省效果。这与“全纳教育”理念是相吻合的。
五、创新训练设计,延伸“全纳教育”视角
数学训练需要拓展,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有“全纳教育”视角,给不同群体学生布设不同学习任务,或者是增加一些选择内容,都能够形成分层训练效果。学优生和学困生处理作业的能力存在较大差距,这是最为普遍的现象,教师需要正视学生学力差距的存在,设计不同难度的训练任务,为不同群体学生量身定做学习任务,体现“全纳教育”理念追求。
教师设计训练任务避免“大一统”,不妨在训练任务、训练要求等方面做出创新布设,这样可以为学生带来自主选择的机会。如《条形统计图》一课,这是典型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应用,需要对数据做图形呈现,这对学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是有操作难度的。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推出不同的训练任务,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其中一个任务:其一,做生活观察或者调查,搜集一些数据,针对某一个事物做系列数据统计,形成一个数据表格。如家庭每一个月生活开销情况,一年十二个月开销数据列成表格;其二,选择适合的表格数据,画出条形统计图;其三,自行做数据调查,设计出数据表格,画出对应的条形统计图,并做具体分析。教师设计几个任务,让学生自主挑选,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主动权。学力较差的学生肯定会挑选难度系数较小的任务,而学优生大多会选择有较大挑战性的任务。教师设计训练任务渗透“全纳教育”理念,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其应用效果更为突出。教师对学生学力基础有准确判断,针对性做出训练设计,学生在主动操作实践中获得的学习成长是显性的。
全纳教学主张教育平等,与数学学科教学高度契合,教师需要有创新应用的意识,认真研究“全纳教育”机制的先进性、科学性,正视学生个体差异的现实存在,推出分层教学方案,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数学学科教学有自身特点,学生学习感觉存在差异性,其成绩表现会有较大落差,教师要对学生学习问题做调查,针对性做出应对,不让一个学生落下,这不仅是一种设想,更应该将其落实到行动中,真正践行“全纳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丁爱平.谈小学数学教学在全纳教育理念下的展开[J].数学教学通讯,2015(34).
[2]丁爱平.小学数学“全纳共同体”的建构与实施[J].江苏教育研究,2020(Z5).
[3]汪海伶.全纳教育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