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向飞 顾卫娟
摘 要:活动化学习就是从外到内、从身到心都以一种积极的、亢奋的状态从事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心理倾向。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基于活动化学习理论,倡导馆校合作,并以统整的视角、跨学科的思维,开发了“馆校研学”课程。学校在活动化学习的视域下对场馆资源进行了课程性加工,以“双师融通”的授课模式、“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品学一体”的评价方式,展现了“馆校融合”的教育新样态。
关键词:馆校研学;活动化学习;知行合一;品学一体
学习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个体的经验,探索未知的知识,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而活动则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和中介。活动化学习就是从外到内、从身到心都以一种积极的、亢奋的状态从事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心理倾向。顾明远教授强调,学生的活动应从课堂走向课外;活动教育中的活动,包括学校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和社会上的各种活动。学校是学龄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但不能把学生关在校园内、课堂中。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并在活动中体验人生,学会与人交往、沟通与合作。
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暨阳实小”)秉承“让每一个学生都焕发自己的光彩”的办学理念,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积极开展馆校合作,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获得属于自己的发展。所谓“馆校合作”,即场馆与学校以人才培养为共同目标,充分利用场馆丰富的教育资源、开放的教育活动空间,相互配合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可以实现场馆与学校的双赢。暨阳实小以统整的视角、跨学科的思维,开发“馆校研学”课程,展现了“馆校融合”的教育新样态。
一、馆校研学课程的资源架构及课程设计
馆校研学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资源开发至关重要。暨阳实小依托张家港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各镇(区)文体中心、特色文体场馆等文化阵地,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需求,开发阅读体验、艺术展演、文化专题、非遗传承、传统赏析等特色文化实践课程,形成了“场馆+学校”的资源架构模式。
馆校研学的课程建设是一个双向互动、彼此嵌合的思考过程:一方面,学校从场馆资源出发,紧密围绕学生需求和教育价值,设计面向全体、布局全程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校本特色,从课程统整的视角,构成课内课外一体化的知识空间。
暨阳实小归纳学科课程和研学课程之间的知识链接点,开发了以“趣玩”“乐学”“畅游”“艺享”“启智”为主题的探究式、体验式活动课程。研学课程以“参观+体验”模式分学段设计,场馆提供“点单式”服务,包含“时光宝盒”非遗大课堂、非常有戏——戏剧表演初体验、“中华乐韵”民族器乐课程、“考古里的长江文明”等,将参观、欣赏、制作、表演等学习体验进行了融合。比如,张家港市文化馆的“非常有戏——戏剧表演初体验”,通过戏剧知识普及、经典作品赏析等,增强学生的表现力、专注力和创新行动力。再如,张家港市乐余镇风筝馆设立了风筝非遗课程,专门教学沙洲哨口板式风筝的扎制技艺,在指尖上发展学生的智慧……每门课程既有专门的知识系统,又具备向外拓展的生长能力。
统整视角、跨学科思维下的课程设计,不是将“场馆”和“学校”简单相加,而是基于各自特长的优势互补,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在掌握各学科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欣赏和鉴别美的能力,丰富美育的价值内涵。
二、馆校研学课程的实施路径
馆校研学课程的实施,要求打破学科壁垒、场域阻隔,强调多学科、多场域知识的融通运用,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活动化学习是实施馆校研学课程的一种有效路径,即立足学生基础,通过场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和互补,拓展并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达到“研行一体”的效果。
(一)“双师融通”的授课模式
活动教学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思想。活动教学的实施,体现了师生关系的一种重大改变,即学生不是通过接受现成的道理和规则而接近成人状态,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亲身经验以达到正确的行为。基于馆校研学课程的特殊性,暨阳实小创新实施“双师融通”的授课模式。每次课程均采用“双师授课”模式,即馆场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课程内容。馆场教师完成展厅内授课任务,以寻找、发现、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场景和活动中体验与感悟;学校教师进行前置性学习和活动后总结、归纳、梳理等后续学习。两段教学互相呼应,互为基础,相得益彰。
(二)“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
“馆校研学”让学生在“场馆”中变化学习环境,在“游学”中活跃身心状态,在“研学”中转换学习方式。暨阳实小对场馆资源进行课程性加工,突出“知行合一”,强调亲历体验、实践致知。学校精心设计了《寻找文化生长的土壤——我的研学手账》(以下简称《研学手账》),为学生开展研学提供重要的载体和支架。手账中设计了“前期阅读,资料查阅;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研学展评,多元评价;问卷调查,反馈总结”四个基本流程。除馆校研学的课程内容、研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基本信息外,《研学手账》还设计了“我的小期待”“主题小资料”“学习小地图”“研学小锦囊”等帮助学生开展研学活动的指导信息,以“导学案”的方式推进课程实施。比如,“我的小期待”“研学资料库”是开启馆校研学行前的阅读。通过阅读,学生提前了解研学地点的文化历史背景;教师引领学生查阅资料,带着问题和兴趣出发。“研学小锦囊”是为帮助学生及时完成研学任务而提供的小妙招,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撰写课题报告、研学感想,举行研学展演、研学知识PK赛,开展问卷调查等。馆校研学课程通过《研学手账》搭建了一个“知行合一”的学习行为框架。
(三)“品学一体”的评价方式
馆校研学评价分为行为评价和能力评价两部分。行为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注意力、纪律性、文明意识和团队意识,能力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参与的广度、思维的深度以及任务完成的情况。暨阳实小结合研学特点,形成了聚焦学生成长的“品学一体”的多元评价方式,弱化记分、等级等量化评价,注重质性评价,将过程性评价跟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指向学生品格的塑造、能力的形成、素养的发展。
活动化视域下的研学课程,实现了“展品即知识”“参观即学习”“场馆即教域”。在张家港市文化馆,研学活动设计了若干板块。在舞蹈教学体验区,运用增强现实(AR)技术,将虚拟的舞蹈教师与现实中的学生紧密相连,让他们在屏幕上共舞;数字有声图书馆将传统的纸质书籍转化为数字图书,配上人声朗读功能,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获得新奇感受的同时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在蓝箱数字摄影棚,学生可以在蓝幕前摆姿势、跟着摄影师拍摄画面、在电脑中处理画面,了解影视文化,感受影视美学带来的震撼;在非遗集市,学生欣赏做工精美的老虎鞋、技术精湛的竹编、生趣盎然的芦编小动物、婉转绵长的河阳山歌,通过零距离接触非遗,深切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和家乡劳动人民的智慧,由此产生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活动后,每个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在《研学手账》的“收获篇——笔画的梦想”一页记录所思所想。“笔画的梦想”是学校“日记长跑”特色课程,将研学课程评价与学科特色课程相融合,将活动融入写作,创新了评价方式,实现课程育人目标。除了对学生个体的综合评价外,学校还有针对团体协作的“研学之星”,以及指向个体单项的“创意发现者”“文化小使者”等专项评比。通过多种评价,激发学生参与研学的积极性。
三、馆校研学课程的实践反思
活动化视域下的馆校研学课程,在时间上对接“5+2”课后服务,在空间上利用文化场馆,在教育内容上贯通学生课内课外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要点,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
(一)实现“张弛有致”的节律转换
馆校研学课程分两个时段进行,一是课后服务时段,二是假期时段。“5+2”课后服务在时间上来说是学生一天学习流程的延续,但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层面来说,则需要节奏和内容的转换。在研学活动中,学生从静态知识走向动态实践,从个体学习走向团队研学,从书面教材走向知识现场,在体验中跨界学习,在浸润中感悟文化。在“馆校研学”的过程中,学生将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知识融为一体,以实物实验、角色扮演、科普剧、艺术创作等更多元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有效调节了身心节奏和心理情绪。
(二)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活动化视域下的馆校研学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生动延伸,是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实现了教与学结合、学与用结合、教育与实践体验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引领学生走向社会探索真知。我们充分利用“馆”“校”特点,通过创设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同时,“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也促使学生自觉参与、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指导、独立思考、自我评价。
(三)丰富校内外协同育人格局
活动化视域下的馆校研学课程,以“实践育人”为学生拓展成长新空间,拓宽知识新视野,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感恩、博才、励志的思想与情怀。总之,馆校研学课程丰富了德育的价值内涵,实现了品格教育的社会延展,促进了学生更具开放性的德育学习。
参考文献:
[1]王乐.馆校合作研究——基于中英比较的视角[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刘媛岑.馆校结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思路与策略——以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北京研学组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8(8).
[3]王牧华,付积.论基于馆校合作的场馆课程资源开发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8(4).
[4]王锋,傅兴春.活动元教学设计研究及应用的文献综述[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12).
[5]张仁波.“活动元”教学与发展学生个性的若干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3).
(卞向飞,顾卫娟,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邮编:215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