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霞
摘 要:新入职的特殊教育教师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师资在职培养是特殊教育人才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特殊教育领域师资专业发展的必然需要。文章从培养内容、培养周期、构建培养体系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索特殊教育新教师培训路径,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为培养一支高素质特殊教育人才队伍献计献策。
关键词:特殊教育;新教师;培养途径
最近两年的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6.24万人,比上年增加0.37万人;2020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6.62万人,比上年增加0.38万人。可见,新入职的特殊教育教师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新教师一般是指教龄在三年内的教师。本文中的新教师是指刚毕业的师范生(包括特殊教育专业和非特教专业),和普校转岗到特校没有特教背景的教师。
建立一支敬业爱岗、具有高学科素养、综合能力强的优秀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已成为特殊教育事业新时期发展的紧迫要求。提升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有效渠道之一是教师在职培养。教师在职培养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发展的必然需要,直接影响着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有研究指出,由于当前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师资专业准备不足,六成教师在从业前并未修学过特殊教育专业。特别是在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逐年增加的情况下,有些特校中的部分教师是从普校转岗过来的。在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入职前培训不够的情形下,入职后的专项培训就更显得尤为重要。探索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的在职培训途径,特别是新教师培养,能够为持续开展在职教育专业人才工作奠定理论基石,提高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科研水平与实效性。
一、丰富培养内容,提升培养内涵
根据新入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和学校实际情况,每所特校可根据新教师量身定制入职培训方案,也就是新教师培养培训方案。
第一,应该进行师德培训。师德是教育之本,非特教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和普校转岗的教师入职前没有接触过残疾儿童,要培养特殊教育新教师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兴趣与意愿,使新教师接纳不同残障类别的学生,并愿意致力于特教事业,这是新教师入职培训的主要任务之一。培育新教师的敬业精神、职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也是入职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特校(培智类)与普校课堂上的区别在于有助教教师,课堂上需要两名教师互相配合,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一名成熟的特殊教育教师不但需要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爱心、耐心、责任心和协作精神。
第二,应有特教专业技能培养内容。特校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视障、听障、言语障碍、肢残、智障者、脑瘫、精神残障以及多重残疾的学生,这就需要特殊教育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必须能娴熟运用手语、盲文及透过动作行为了解学生的情绪,了解各种类型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等。开设包含如通用手语、盲文等内容的培训,培养新教师课堂教学必备技能,使新教师快速走上工作岗位。积极安排教研组长带领新教师参观特殊教育学校功能场室,如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室、综合康复室、感统室、聋儿和培智生个训室、唱游室、心理咨询室、家政室、劳技室及各类学科的专用功能场室。并由各教研组长就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进行详细介绍,如语训组长就聋生语训开展情况、听觉评估与训练、言语矫治评估与训练、语言运用康复与训练的有效方法等方面与新教师进行专业的交流和分享,讲解特殊教育学校在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理念下对聋生进行评估、训练、检测等方面所积累的经验。
第三,为新教师精准分析解读特殊教育工作以及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情况。必须要针对新教师展开入职培训,在此过程中,可以由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为新教师做出题为“深化内涵建设,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首场讲座。在相应讲座内容中,对学校历史发展成就进行回顾,通过学习学校的办学史、办学理念和特色,培育学生目标,学校各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使新教师快速了解学校文化,尽快融入学校团队。例如目前举措是谋划学校未来、加快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课程体系、制定个别化培养目标和艺体融合教育方面初见成效。然后展望后续发展战略目标,聚焦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重在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结合特殊教育实情提出了九大课程体系、四大教学模块以及建立完善考评制度等下一步方针。依托这种专业、精准分析解读活动的展开,让新教师对特殊教育有更为深刻的认识,驱动新教师实际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并加深新教师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促使其能够在更短时间内适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活。
第四,定期安排专题教育讲座,积极邀请行业专家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等角度进行细致讲解,从高质量特殊教育发展的视角引导新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不同阶段教师成长提出支持性策略参考,为特殊教育学校新教师迅速了解、适应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生活提供指导。丰富的培训内容、有效的入职培训,对新教师的专业技能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延长培养周期,构建培养体系
新教师的培训培养周期一般是一年。成熟的教师需要经过一个长期、持续的培养过程,实践产生真正的知识,教师参与实践是提高专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为了提高特教新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培养周期可以从原来的一年延长到三年。在三年的新教师培训周期中,可以通过开展新课标学习、深入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每学期定时上汇报课或公开课等活动,并通过集中备课、磨课、上课、反复修改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反思等环节,提高新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通过开展班级活动,学习有效开展团队活动的策略,提升班主任管理班级、学生以及与家长沟通的能力。通过继续教育学习,新教师不断更新课程设计理念、课堂教学手段,逐步学习新技术,并提高特定教育专业能力,以适应特定学校的教育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新教师的专业能力,构成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
在实际的新教师培养周期内,特殊教育学校应当在为新教师提供多样性的培训活动的基础上,定期组织新教师成长感悟分享活动,在月末、学期末等关键时间节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新教师从不同角度分享一段时间内在教育教学、个人成长、专业发展中的点滴经验、反思与感悟,依托新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新教师团队整体的工作能力有所提升,逐步适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活。
三、提供培养平台,夯实成长基础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有通过持续学习,教师才能紧随时代脚步,创设更适合学生需求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推进学校社会化发展,并推动学校教育的专业化发展。要想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学校教育质量,就必须给教师(新教师)创造更多学习的平台与机遇。如学校通过举办师徒结对子活动,为新教师指派辅导教师,以老带新,引导新教师参与学校校本研修、名师工作室等教学教研活动,通过参与线上、线下各种专题讲座教学、研修交流等活动,引导新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借鉴先进、优质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结合本校实际发展情况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创设符合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教育教学模式,力争让每位新教师都能在培养周期内快速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和提高专业技能。
实践中,还可以针对特殊教育学校新教师展开“开学第一课”培训活动,切实帮助新入职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和履行岗位职责,提高新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在此过程中,安排特殊教育学校教学部门负责人带领新教师及其指导教师共同学习《新教师培训方案》、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等,为学校新教师培养的各项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部署。教研组长带领新教师及其指导教师认真研读新课标、新教材,让新教师对备课、上课、学生辅导、评价评估等教学工作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最后,引导各指导教师主动分享自己多年的工作心得,并对“徒弟”提出具体的要求。对于特殊教育学校而言,应当着重鼓励新教师在“名师”的指导下加强自我修炼,善于学习、善于反思、善于总结,在教师的岗位上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完善评价体系,促进专业成长
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可以有效评估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科学、合理、高效发展,规范教师行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为促进特教新教师的发展,可以以制度建设为辅助,为新教师明确发展方向,鼓励教师自主成长,作为新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可以制定新教师培训培养和考核制度,如新教师公开课制度,指导教师评价制度,新教师完成作业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为新教师成长提供保障,促进特教新教师专业成长。
在此过程中,应当融合新教师自评、指导教师评价、学校考评等内容,实现对特殊教育学校新教师的综合性评价。其中,在新教师自评中,要求新教师正视自我、深入剖析自我,并切实参考自己在培训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参与等方面形成的感悟完成自我评价,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在指导教师评价中,安排各个新教师的指导教师就新教师在培训活动、与学生接触与交流、工作态度、职业素养等多方面展开全面性评价,切实反映新教师在培训周期内的工作表现情况,以此驱动新教师在专业发展、工作质量等方面的明显提升。在学校考评中,可以依托专业理论考核、公开课等环节的设定,对新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以及教育实践能力落实综合性考评,以此实现对新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的综合确定、评价,促使新教师更为直观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后续工作实践中持续优化育人手段,强化新教师培训成效。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也可以适当融入学生及家长评价,但是由于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判断是非能力方面普遍属于偏低水平,所以相应评价内容在新教师评价中更多发挥的是印证作用,即对比学生评价内容与指导教师评价、学校考评内容,以此强化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以及可靠性。
五、结语
在当前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教师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入职教育,即新教师时期的培训培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新教师培训工作,可使教师水平及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这对建设一支高质量、专业化教师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悦歆,金涵,沈玉. 特教新教师入职适应的质性研究[J]. 现代特殊教育,2021(06):21-27.
[2]陈时强. 专业发展视域下的特殊教育教师入职教育有效性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05):24-25.
[3]袁茵. 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应实现的三个基本转向[J]. 教育科学,2015,31(05):63-66.
[4]曹铭清.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索[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0):107-108.
[5]赵子刚. 新时代特殊教育教师职前职后培养路径思考[J]. 现代特殊教育,2021(21):72-74.
[6]祝怀新,王怡沁. 新西兰早期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探析[J]. 中国特殊教育,2022(02):59-65.
[7]冯超,陆莎,李廷洲. 美国特殊教育助理教师培养制度与实践[J]. 比较教育研究,2022,44(02):103-112.
[8]徐梅娟,田寅生. 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建构研究与探索[J]. 林区教学,2017(11):18-21.
[9]牛琴琴. 广西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研究[D].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8.
[10]杜志强,支少瑞. 我国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路径选择[J]. 教师教育学报,2015,2(02):21-25.
(责任编辑: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