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反转新闻的发生机制与对策

2022-04-29 14:38贾丽娜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9期
关键词:反转新闻应对措施新媒体

贾丽娜

摘要:在新媒体语境下,信息快速传播加速了舆情的形成,新闻真伪的辨别难度增加,导致反转新闻经常出现。对此,本文对反转新闻的定义、特点进行分析,并从人为因素角度分析此类新闻的发生机制,包括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制造谣言、涉嫌营销、网民价值观紊乱等方面,最后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反转新闻的应对措施。力求通过主流媒体加强舆论引导、把好新闻质量关、提高媒介素养等方式,保障新闻信息准确,有效避免和减少反转新闻的发生。

关键词:新媒体;反转新闻;发生机制;应对措施

新闻是对近期发生事实的报道,以客观性和真实性为第一要素。但在新媒体视域下,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新闻传播更加迅速,部分媒体为了吸引受众关注,在新闻标题和内容编辑中采用夸张手法,导致反转新闻频频发生,极大影响了媒体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与公信力。对此,应对反转新闻的成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使人们能够准确辨别事件真伪,避免出现舆情一边倒情况,从源头上预防反转新闻产生。

一、反转新闻定义与特点

(一)定义

2013年末,新华网推出专题“见证真相——我们一起围观过的反转剧”,该专题使人们开始注意到反转新闻,许多曾经引发受众高度关注的新闻,都在短期内发生反转。反转新闻由此被定义为“在一条新闻中,舆论将矛头指向甲方,剧情突然逆转后,舆论态度受剧情逆转指向乙方,事件转换瞬时发生,令人措手不及,并引起轰动效应。”在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反转新闻频频出现在受众视野中,并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产生巨大损害。

(二)传播特点

根据近年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反转新闻,结合新闻发生机制,可将传播特点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传播速度快,周期短。这一特点与新媒体信息传播特点息息相关,在新媒体视域下,一个爆炸性新闻可在瞬间传播到网上,通过智能终端被广大群众知晓,受众还可参与到事件点评、转发之中,实时关注事态进展,促进舆情生成。但随着事态发展,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许多受众抱着“坐等打脸”的心态,加速事情真相的传播,在短期内出现反转剧情[1]。

第二,反转方向单一。根据近年来反转新闻研究,此类新闻的统一特点在于新闻发生初期,部分媒体为了博关注,使用刺激性标题来描述新闻,网民很快便被带到特定情境中,失去了客观判断力。随着新闻报道不断深入,真相被披露出来,新闻出现反转,此时“被愚弄”的心态又会促进舆情以更快速度朝着相反方向发展,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

第三,覆盖面较大。传统新闻的传播速度受发行量、传播区域范围的影响,但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依靠网络来实现,可打破时间、地域上的限制,在短期内传播到全国各地。在“跟风看热闹”的心态推动下,舆情开始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并影响到受众对新闻热点的理性判断,当反转事件发生后,人们的注意力又开始朝着另一个方向转移,反复消耗,成为被消遣的对象。

二、新媒体视域下反转新闻的成因

反转新闻前后通常会产生180度转变,使许多受众开始质疑信息发布者、生产者的职业道德,但事实上,许多反转新闻的源头并不是新闻稿件,而是网民或自媒体从业者的谣传,还有些是商业机构的营销策划,媒体从业者前期基本没有参与,反而是新闻马上出现拐点时,由媒体机构进行澄清。从人为因素上看,主要成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制造谣言

当前媒体竞争日益激烈,部分自媒体平台为了吸引受众,获得更多流量和利益,在新闻把关方面不够严谨,为造谣传谣提供了平台。例如,一篇名为《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的文章曾经在微信上被疯狂转载,主角是一家书店的老板,诉说经营店铺的辛苦,却被当地政府强行封闭,引发广大读者的同情,纷纷指责政府。事实上,这家店主故意隐瞒自己违规经营的事实,对每位进店读者额外收费100元,后来经过媒体人的揭发,才将真相呈现在受众面前,那名店主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2]。

(二)自导自演,涉嫌营销

一些营销号为了博取关注,有时还会以自导自演的方式制造假的事件欺骗受众。例如,在“大妈地铁怒怼cosplay女孩”事件中,根据网友发布的视频,一名中年妇女正在辱骂旁边的cosplay女孩,而女孩全程保持微笑,没有做出回应。该视频发布后,因cosplay群体受关注度较高,许多网友开始纷纷为女孩鸣不平,指责大妈的不当行为,转发和评论量直线上升。事实上,视频中的大妈和女孩都是演员,故意编导这一出闹剧吸引关注,以虚假事件欺骗公众,由此获得流量。

(三)部分网民价值观紊乱,影响新闻判断

有些新闻出现的反转是受网民自身价值观的影响,因认知有限或过度解读,对新闻产生错误判断,在纠正认知后出现反转。例如,“格斗孤儿”视频曾经被很多网友转载,并被加上血腥、残忍等“标签”,引发受众的愤怒,使其成为热点新闻。但在新闻反转后,大家发现“格斗孤儿”并非孤儿,“格斗”也是一项孩子自愿参与的运动,只是因为受众的认知不足,在过度解读中出现价值观紊乱,进而影响到新闻判断。

三、新媒体视域反转新闻的应对措施

(一)梁某、罗某某事件始末分析

2020年8月,一名网友(梁某)在社交媒体中爆料自己曾被前男友强奸。根据爆料内容显示,2019年6月初该女生被罗某某强奸,随后男子强行与其发生恋爱关系。但在恋爱期间,该女生多次受到罗某某的羞辱和欺凌,而且罗某某还多次利用职务便利性侵其他女生、嫖娼等。该文发布后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浏览量高达10亿,连续两天登上热搜。虽然罗某某发文澄清自己与对方是“正常恋爱”关系,并上传各类细节信息,但该事件在网上的传播愈演愈烈。9月5日,梁某委托律师发布声明,称罗某某并没有强奸自己,只是因对方没有处理好分手事宜而“曝光冤枉”罗某某,并向公众和罗某某及其家人道歉。从控诉前男友强奸,到发文道歉,这场风波可谓是惊天大反转[3]。

(二)发生机制

1.“浅新闻”报道方式

反转新闻数量之所以不断增加,主要因部分媒体为抢时效而浅层化报道。新闻讲求时效性,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各路媒体都想要抢占先机,不愿在重大新闻事件中“隐身”。在碎片化信息报道中,很难及时完整地还原整个事件,缺乏新闻内容的深入调查,单纯掌握部分信息便火速传播,且后续并未跟进报道。这种简单粗暴的报道方式导致新闻内容只浮于表面,很容易引发人们的无限猜想,在舆论中过度解读,甚至逐渐脱离事实真相。随着时间推移,当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时,舆论方向也会随之改变,新闻便会陷入反转的罗生门。在梁某、罗某某事件中,许多大V、网络媒体将未核实来源真实性的信息融入报道中,有些还掺杂个人臆想,以偏概全,误导受众,由此引发反转新闻,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2.敏感话题引发

一些涉及大众利益的敏感话题更易获得网民关注,引发情绪宣泄,致使负面舆论产生。在新媒体视域下,敏感新闻的报道价值超过常规新闻,但更易引发反转,如“地域歧视”“医患矛盾”等。在梁某和罗某某事件中,新闻原本只按照正常轨迹发展,但因涉及“强奸”“男女关系”“以权谋私”等敏感关键词,很快便会引发受众的负面情绪,激发表达欲,开始对罗某某进行控诉。因真相呈现具有渐进性,在此期间,浮躁的受众很容易被“网络水军”“键盘侠”带节奏,利用片面的信息大做文章,一些没有上下文的对话、放大的图片细节、视频等都会引发流言,反转新闻也就此萌芽。在这一事件中,女方晒出电话录音后将新闻热度推向顶峰,加上许多自媒体大V介入传播并就事件发表观点,形成了强烈的带节奏引战之势。从整体来看,在事件未能真相大白的情况下,网友对此表现出极高的关注度和参与传播的积极性[4]。

3.媒介素养参差不齐

在一项受众心理学研究中,将该群体的特征描述为“徘徊在无意识的领域内,对所有暗示都可能闻风而起,理性无法发挥作用,凭借着一往无前的激情,丧失反思能力,除了极度轻信之外,已经没有其他东西。”在新媒体视域下,有些人的无心言论可能引发舆论浪潮。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受众在匿名保护下能够“畅所欲言”,其中难免包含一些非理性表达。在热点事件讨论中,因受众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多根据事件主体的身份特点、行为等进行主观臆想,找准某个点进行道德谴责,将对现实的不满发泄出来。此种极端思维很容易使其他网民受舆论影响,以讹传讹,变成“乌合之众”,很难根据实际问题具体分析,在错误的价值观引导下做出非理性判断,只能通过反转获得新的认知。

在梁某和罗某某事件中,一些自媒体大V保持了较强的存在感。在起初女方发文爆料后,这些大V便第一时间进行传播,除了事件描述外,还发布了许多带有立场式的观点,总体来看,这些自媒体大V的事件跟进对信息汇总、扩散、激发网民抨击男主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事件不断发展,之前站队发帖的大V陆续删除以往发布的新闻,转而呼吁大家理性吃瓜。根据大数据可知,这些大V言论下方网民参与度较高,且在整个事件中大V始终有引战、带节奏的嫌疑,在没有真相大白之前,动辄上升到女性弱势、同情弱者的道德高地进行指责,使网络舆论被彻底激化。

(三)防范和应对措施

1.主流媒体加强舆论引导,保障信息准确

媒体作为新闻生产和发布的主体,应是反转新闻的终结者,而非“帮凶”。与普通受众相比,专业媒体的媒介素养较高,资源较为丰富,往往能够提早发现转折点,将新闻事件的细节拼凑起来,真实完善地呈现给大众,起到话题终结的作用,以免舆论无休止的传播。在反转新闻传播中,主流媒体应承担其初期信息来源筛选的重任,并将后期反馈整合起来,保障信息准确及时的传播。对于存在争议的新闻事件,媒体的主要任务是快速理清事件的前因后果,听取多方声音,以免“浅层”传播。在报道和采访相关人员期间,不要掺入个人情感,针对重大舆情事件主动出击及时准确披露信息,帮助受众答疑解惑,加强正确舆论引导最终化解矛盾,避免公共资源被浪费。在上述事件中,尽管在网上传播的沸沸扬扬,但专业新闻媒体表现较为理性,并未过多参与和报告,即便参与报道的主流媒体所呈现的内容都较为客观,如今日头条发布了该事件信息的多方汇总、当事人回应等,并未起到较强的信息扩散作用。可见,主流媒体对于此类带有话题性、但没有实锤的事件仍持有理性、克制的新闻传播态度。如若有较高影响的媒体跟风报道,势必会引发更为严重的舆论危机,此举不但维护了新闻报道的专业性,还有效避免了陷入舆论旋涡的可能[5]。

2.担任新闻“把关人”角色,合理利用网络平台

新媒体视域下,短视频平台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拥有人工审核、算法检索、用户举报的审核体系,能够识别并清除色情、暴力、血腥的文章与视频,在整肃网络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敏感词引发的反转新闻,媒体从业者应担任好新闻“把关人”角色,对虚假新闻、谣言、反转新闻准确辨识,自觉做到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例如,新浪微博开通了“微博辟谣”账户,每日推送该平台中的谣言信息,起到辟谣作用。但辟谣是在谣言发生之后,在其诞生和传播期间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应思考如何在虚假新闻发布和传播初期进行抑制,将其消灭的萌芽状态,如某用户在新闻发布中使用较多刺激性、敏感性词语,试图引起受众关注,平台可在下方做出提示,避免网民受骗,并在平台公约中明确写出发布虚假新闻、反转新闻的代价。

3.坚守职业道德,提高媒介素养

在反转新闻中,媒体人作为重要的参与主体,应坚守职业道德,提高新闻专业能力与媒介素养,恪守新闻记录,杜绝虚假、片面的新闻报道,为受众提供客观、准确的新闻信息。当新闻出现反转趋势时,媒体从业者应立即对核心事实进行调查分析,多方验证信息源,挖掘事件真相,通过对“5W”新闻要素进行核实,判断事件准确性在信息反转之前验证报道的真实性,最大限度将反转新闻扼杀在萌芽状态。若发现自己先前报道信息存在片面或者发现新的改变,应及时跟进并公开发布纠正信息。意见领袖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在面对真假未知的新闻事件时,应正面引导舆论,不能为了迎合群众发出非理性的言论。

四、结语

在新媒体视域下,虽然新闻信息传播速度明显加快,但新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反转新闻的不断出现使公众注意力不断被消耗,造成大量公共资源浪费,还会影响媒体的社会形象与公信力。对此,媒体从业者应了解反转新闻的发生机制与传播规律,通过主流媒体加强舆论引导、把好新闻质量关、提高媒介素养等方式,尽可能减少此类新闻产生,为良好社会舆论环境营造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 曾祥敏,戴锦镕.新媒体语境下新闻反转、舆论生成机制和治理路径探究:基于2014-2020年典型反转新闻事件的定性比较分析(QCA)研究[J].社会科学,2020(7):168-184.

[2] 尹章池,吴慧思.新媒体语境下反转新闻的归因、归责和规制研究:以榆林产妇坠亡事件为例[J].东南传播,2019(7):162-164.

[3] 韦雪.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生成与传播路径分析[J].记者摇篮,2019(4):20-21.

[4] 朱彦莹.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传播机制研究:以罗一笑事件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7(6):11.

[5] 杨雯.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生成与传播研究[J].采写编,2019(1):20-22.

猜你喜欢
反转新闻应对措施新媒体
多一些判断,少一些反转
基于反转新闻的媒体行为浅析
手机通讯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施工企业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