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玮莉
摘要:万物皆可数据化的时代,人们的地理位置信息、手机使用时长、个人爱好以及浏览记录等越来越多的行为皆可数据化,数据是数据新闻的核心,数据的快速增长也为数据新闻工作者进行创意化生产提供了便利及更多的可能性。近几年,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每天更新的海量数据成了数据新闻成长的沃土,促使大批可视化的数据新闻作品在各个传播端涌现。目前,我国数据新闻的发展以可视化为主要特征,平面作品占主导地位,视频类及交互类作品由于需要较大的人力和技术投入,以及对平台要求较高,发展受限,数据新闻人才亟待培养。
关键词:数据新闻;可视化;交互性;人才培养
一、我国当前数据新闻的发展特点
数据新闻,又称数据驱动新闻,是以海量数据为基础,运用数据处理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并进行可视化呈现的新闻报道模式。数据新闻由来已久,最先是从英美国家发展起来的,早期对于数据的利用比较简单,大多是处理成图表形式添加在文字内容中,使内容更真实确凿。在数字技术尤其是网络处理工具不断发展更新背景下,数据新闻有了真正的飞跃。我国数据新闻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数据可视化:平面为主体,视频为趋势
可视化是数据新闻的核心特点,也是数据新闻的最大优势所在。相比于单纯的语言描述或者枯燥难懂的数字罗列,数据新闻把数据通过直观简洁的可视化方式呈现出来,让人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背后的故事。根据国内数据新闻的发展,目前数据新闻的呈现形式主要分为以柱状图、折线图、散点图等为主的静态信息图表,以动态数据地图、交互图表、H5和交互时间轴为主的动态信息图表。[1]
目前,很多媒体会把信息图作为数据报道内容里的大头,一篇文章里包括大量的图表,色彩运用丰富,设计精美多样,颇具视觉冲击力。可视化把受众从对复杂数据的分析解读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直观地看到要传递的信息本身。其形式简洁、内容丰富,一方面会使得受众更易接受,从而增加传播的广度;另一方面让受众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数据背后的意义上,从而增加信息传递的深度。
以“澎湃?美数课”出品的《何以安居?7478个关于烂尾楼的等待》为例,该文用大量图表回答了文章几乎所有关键问题。不仅用突出显示的字体醒目标注了每一幅图的主要内容信息,让读者一目了然,还用线形图、柱状图、圆饼图、立体图、有时间轴的圆点图、带百分比的条形图等丰富的视觉表现形式把复杂的数据内容直观又详尽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只看图表就能够获得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数据本身成了新闻要传递的主要信息,正文反而成了图表的辅助。这种类型的数据新闻是我国当前数据新闻中比较典型的,也是目前做得比较成功的,其形式日益多样,视觉效果也出奇出新,占了目前数据新闻的绝大多数。[2]
比起图表类的数据新闻,数据视频的可视化程度更高,和时代结合更紧密,是未来数据新闻中占比会越来越大的一部分内容。一方面,比起数据图表类新闻,数据视频传达的信息更直观,表达形式更主动,结合图像、声音,有自身的节奏,更容易让受众有沉浸感。并且,视频这种相对轻松的形式,让受众在没有严肃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接受一些需要相当认知思考能力的内容,可以完美避开平面文本那种正式阅读的推进阻力;另一方面,短视频类软件的流行也让视频化的数据新闻有天然的平台传播优势,所以视频类数据新闻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还有很大发展潜力。
中国国际电视台出品的《沙尘暴频袭下,中国的天空保卫战输了?》是数据视频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视频一开始,用黄沙漫天的动画以及数据渲染沙尘暴的严重程度,然后提出问题:中国的天空保卫战输了吗?视频马上用数据动画回答了沙尘暴的来源,以及中国近年来防护林规模的变化,用红色点状区域表示被损毁的防护林,绿色点状区域表示增加的防护林,从整体上看,绿色点状区域大且不断增多,红色点状区域则小而零散,所以很明显我国防护林规模是不断扩大的,因此沙尘暴防护是有进步的。但为什么片头看起来沙尘暴那么严重呢?数据视频又通过折线图进行了回答,从时间轴上看,近年来沙尘暴的严重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当前的沙尘暴频发是一个突出的孤立高峰,因此只是个别状况,不具有普遍意义。短短四分多钟,视频清晰、逻辑完整、数据翔实,这就是数据视频的说服力。
(二)交互性作品处于初级阶段
可视化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者图像,并进行交互处理,将数据的内涵直观地呈现出来,满足了让数据“开口说话”的要求[3]。交互性是数据新闻的高级阶段,相比可视化,交互性要求受众主动参与在数据新闻中去,通过点击、搜索等方式选择自己偏好的内容,更能满足个性化需求,让受众更有沉浸感。适当的交互设计不仅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视觉吸引力、引发公众的阅读兴趣,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其信息功能的实现,深化受众对新消息的理解程度[4]。同时,受众在消费数据的同时,也会成为数据的提供者。
澎湃?美术课出品的《进击吧,奥运高手》是成功的交互性作品,主要运用了交互时间轴和视频,把不同年代同一个项目的冠军放在同一个竞技场上比拼,配上激烈解说和视频回放,让人身临其境。调动大数据绘出不同年代不同项目冠军们的成绩曲线,让受众对这些年奥运高手的成绩变化一目了然。在曲线的最高点放上冠军的夺冠视频,时间轴的对比,更让人惊叹那些多年难以超越的纪录。受众也可以用鼠标在成绩曲线上随便点击查阅某个时间点某个人的夺冠信息。
《测一测你是哪种减碳星人》是“澎湃?美术课”出品的另一个交互性作品。这个作品添加了一定的游戏元素。作品中有倒计时,让用户自己寻找能减少碳排放的东西,并选择自己平时的生活习惯,计算出碳排放的量。这个参与的过程对受众来说是有告知意义的,能够让受众不知不觉间提高对碳排放的认知并反思自己的行为,有一定创新性。但作为一个游戏,它的设计较为简陋,缺乏吸引力,交互性偏低。
虽然整体流于简单粗陋,这种交互性的尝试是非常有益的。第一,交互模式有利于信息的精准传播,可以让用户自己选择需要数据,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个性化;第二,较高层级的交互性会给用户较好的使用体验,让用户上瘾,增进传播效果;第三,通过用户参与,这种交互性的数据新闻会潜移默化影响用户的看法和行为,实现传播的真正价值。
此外,所有的互动,用户都会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对后来的交互作品的生产既是数据资源,也能带来新的启发。交互性的数据新闻给受众提供了参与的情境。用户通过鼠标滑动等方式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互动参与,网络上关于用户偏好和阅读视角的个人数据也在不断累积,进一步丰富数据来源。游戏交互是数据新闻最高的交互形式,需要复杂高级的数据处理技术支持,也是数据新闻发展的未来方向。
(三)数据成为新闻的内容源
“数据作为信息资源,蕴含着大量的新闻线索、报道选题,采集数据和挖掘数据正在逐渐取代记者的现场采访”[5],这一点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表现得最为明显。“澎湃?美术课”栏目主编吕妍认为,疫情是国内数据新闻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疫情期间每日公布的数据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内容,关于疫情的数据不断积累刷新,体量巨大,而疫情期间现场采访不便,这些数据成了“第一现场”,对数据本身的抓取、挖掘和呈现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这些疫情数据生产的数据新闻成了读者的“刚需”内容,数据新闻的爆发顺理成章。
数据作为新闻的内容源和主体,要求创作者将抽象的数据具体化,发现不同数据之间的关联,从而发掘其隐含意义,即新闻价值。创作者要根据数据间的逻辑关系,从不同维度、以有序的方式排列和呈现数据,从而做出创新性的内容,突破传统新闻的框架。与传统新闻相比,数据新闻因其数据样本的多样性和大体量,常常能反映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表现出优于传统新闻的宏观解释力和预测力。
二、数据新闻发展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片面追求炫酷,内容失焦
数据新闻的内容、表现形式和数据的质量是受众采用数据新闻的主要原因[6]。当前的数据新闻有海量数据资源做基础,有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加持,可以呈现出各种静态及动态的可视化表现形式,画面越做越精良,视频音频也越来越炫酷,最终,数据可视化是为了让受众轻松高效地获取信息,如果一味追求更多可视化的炫酷表达,用大量的视觉形象冲淡了关键信息,导致了受众的接收错位,就背离了数据新闻的初衷。因此,无论可视化的表现形式如何多样,其核心功能还是向受众传递信息,帮助受众更轻松方便地理解和认知,数据新闻的新闻价值依然是最重要的,切不可舍本逐末。
(二)陷入数据中,缺乏人文关怀
数据新闻的不断发展使数据本身就可以是新闻的来源。但是数据本身是冰冷的,如果我们只是从数据中挖掘热点和焦点,做出的内容虽然看起来客观严谨,却容易脱离和人之间的具体联系。而新闻最终想要产生现实影响力,必须反映人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这样才能引发人的共鸣,从而传递出来能够有效影响人的思想和行动的信息。如果陷入数据中,仅从数据出发做新闻,就会错失掉很多动人的细节、人间的真实。只一味提炼共性,牺牲个体样本的丰富多样,文章就缺乏感染力,得不偿失。只有把数据和对人的具体而微的关注联系起来,才能让人有所触动,让新闻有血有肉,有直抵心灵的力量。
(三)发展程度低,交互性低,人才缺乏
我国当前数据新闻依然以静态图表和信息图为主,数据视频相对较少,交互作品更为稀少,且交互程度低下。这和数据新闻的发展背景和制作难度有关。数据新闻的制作本身就是件费时费力的事情。不像具体的现场采访,只需要把事实还原写出来就可以编发。数据新闻需要从数据中挖掘新闻点,对数据进行筛选、清洗、整理,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多个部门合力完成。与普通新闻相比,数据新闻制作周期长,投入成本大,只能以化繁为简的深度创作和视觉呈现的趣味性取胜。同时,结合我国的数据新闻发展环境来看,我国的数据开源程度还远远不够,数据来源受到相当大限制,这也制约了数据新闻的快速发展。
数据新闻对人才的要求较高,数据的新闻加工和技术处理涉及多种专业能力,从业者既要精通新闻,也有相当的技术操作水平,这样才能从全局谋划融合,做出精品内容。反观目前数据新闻从业者,多是传统媒体出身,本身没有过硬的技术能力,这就限制了其思维和视野,影响新闻作品的整体设计水平。此外,目前很多媒体的新闻部门和技术部门是独立的,没有搭建起顺畅的合作平台,对数据新闻的制作造成了客观上的限制。高校培养的数据媒体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也非常少,相关专业的设立还处在探索阶段,无法填补数据新闻方面的人才空缺。这也反映了社会、高校和媒体单位对数据新闻的发展支持不足。
三、数据新闻人才的培养
首先,要从大环境上提供支持。整个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数据新闻的发展。从国家层面讲,可以不断进行各种数据的开源,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权威性的客观真实的数据。同时,各个单位也要注意数据的积累和分享,形成一套分享机制,让各方数据凝聚成合力,从而产生更好的新闻点。
其次,要运用多种途径鼓励单位和个人创作数据新闻。例如,举办数据新闻赛事,提供数据新闻发布平台等。目前关于数据新闻的赛事已经开始兴起,如人民网的数据新闻优秀案例征集、已举办六届的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以及从2019年开始举办的中国数据内容大赛等,这些赛事都会从不同角度选出代表行业水平的数据作品,达到交流提高相互促进的目的。此外,澎湃新闻2018年就推出了湃客项目。作为一个第三方创作平台,湃客鼓励数据新闻爱好者、外部创作者通过这个平台发表数据新闻作品,还建立了优秀作品奖励机制,现已吸引了一百多家数据湃客入住,平均每周发近50篇数据新闻。
最后,需要学校、社会、国家层面通力合作培养数据新闻相关人才。大学可以开设“科工+新闻”的专业,和各媒体单位及国家机关建立联系,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培养新闻能力和技术能力兼具的人才,从源头上保证人才供应;媒体单位则要注重现有编辑记者的培训,鼓励相关人才不断突破自己,学习数据处理软件,熟悉可视化流程,打通新闻业务和技术业务的通道,搭建相关合作机制,让记者和技术人员可以组成一个高效合作的团队,从而弥补单纯新闻记者编辑的技术缺陷。
四、结语
近几年,我国数据新闻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各种用户端的传播越来越广泛,表现出了很大的发展潜力,但依然存在发展程度低、交互性低、人才缺乏等问题。数据新闻用得好,可以让内容呈现更丰富,表达更简洁直接,增加用户黏性;滥用则会扰乱受众的视线,为受众的理解接受造成负担,得不偿失。数据新闻的发展与我国的数据环境、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国家、高校、媒体要通力合作培养相关人才,为数据新闻的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刘松娜.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的创意化生产[J].新闻传播,2021(10):34-35.
[2] 王晓琳.流动性视角下数据新闻的开放与共享[J].新闻前哨,2021(11):127-128.
[3] 万颖.大数据新闻的创新与困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9):151-156.
[4] 黄雅兰,仇筠茜.信息告知还是视觉吸引?对中外四个数据新闻栏目可视化现状的比较研究[J].新闻大学,2018(1):1-8.
[5] 许向东.转向、结构与重构:数据新闻可视化叙事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9(11):142-155.
[6] 翟红蕾,李明月,陈一凡.受众对数据新闻的采用行为研究[J].传媒,2021(1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