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雅集与淝水之战

2022-04-29 13:07虞卫毅
文史知识 2022年9期
关键词:晋军谢安雅集

虞卫毅

兰亭雅集与淝水之战是发生于我国东晋时期的两个重要历史事件。古往今来,对兰亭雅集与淝水之战研究与评论的文章可谓不计其数,但是将二者并置,研讨兰亭雅集与淝水之战内在关联与影响的文章迄今尚未及见。《晋书·谢安传》记载,淝水之战开战前,朝廷加封谢安为征讨大都督,统一指挥晋军作战,淝水之战取得胜利后,谢安又因统率作战有功而晋封太保。虽然在淝水之战中,谢安并没有到前线指挥战斗,但是他在后方的指挥调度,运筹帷幄,对战争取得胜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谢安是“淝水之战”取胜的关键性人物,他又是“兰亭雅集”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探讨“兰亭雅集”对谢安一生仕途的影响,及由谢安仕途的变迁而对“淝水之战”取胜的作用与影响就不再是一个虚幻的话题。它其实是研究人文因素对战争及國家兴亡产生内在作用的深层次话题。试想,如果不是谢安在淝水之战中的镇定自若与运筹帷幄,东晋以八万之兵如何能战胜苻坚的百万之众。如果淝水之战中东晋战败,前秦长驱直入,则历史将会改写,后世引以为自豪的“魏晋风度”“江左风流”亦将不复存在,甚至会变成贬义之词。因此,“淝水之战”的文化意义要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八月,前秦皇帝苻坚大举兴兵,对东晋展开强大攻势,企图一举消灭东晋,统一中国。战事以东线淮河流域为主。九月,苻坚大军到达项城,先锋苻融所率领的三十万大军已经推进至淮河岸边,强渡淮河占领颍口(今寿县正阳关)。前秦大军压境,东晋朝野都把目光投向谢安。谢安作为征讨大都督,一派气定神闲。《晋书·谢安传》有一段形象的记述:“时苻坚强盛,疆埸多虞,诸将败退相继。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建昌县公。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以总统功,进拜太保。”《晋书》中的这段文字将谢安在淮水之战前后镇定自若、沉着调度指挥的气度神态作了形象而又生动的记述。大敌当前,面对强敌压境、敌我兵力悬殊、国家生死存亡系于一身的危难关头。谢安并没有显得惊慌失措,而是非常镇定、从容不迫。大敌当前,仍然在山中游涉,甚至还玩起了围棋赌墅的游戏。在获得前方大捷的信息时,也能不动声色,仍与客对局。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谢安所表现出的冷静沉着与镇定自若,体现了战争指挥者坚强的意志与高超的文化心理素质。作为全军的统帅,谢安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军心与士气。此时的沉着与冷静,才是统帅者最重要的形象与素质。而谢安的镇定自若,又绝不是故意做作,而是长期的文化熏陶与气度修养而成。

淝水之战晋军以少胜多取得完胜,看似有偶然因素,但是仔细考察,实含有必胜的因素。具体分析,晋军能够取胜的要素有三。一是谢安的运筹帷幄,知人善任。《晋书·谢安传》如此记述谢安在淝水之战前整顿军备、统筹谋划:“(谢)安义存辅导,虽会稽王道子亦赖弼谐之益。时强敌寇境,边书续至,梁益不守,樊邓陷没,安每镇以和靖,御以长算。德政既行,文武用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纲,威怀外著,人皆比之王导,谓文雅过之。”谢安执掌朝政后,威德并用,稳定和维护了晋室的安定团结,为抗击外敌营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调动和发挥了文臣武将在战时的高度自觉性与积极性,确保了战时的后勤保障与兵员调动的统一指挥与令行禁止,也提升了士气,为战争取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晋军拥有一支能征善战、骁勇无比的“北府兵”。所谓“北府兵”,是由谢安授意谢玄主持创立的一支“谢家军”,这支军队号令严明,训练有素,且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在谢安的举荐下,朝廷任命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诸军事,镇守广陵(扬州)。其时广陵和京口聚集大量逃避战乱的北方流民与侨民,谢玄到任后,选拔并收编了其中的一些流民武装和原北府镇将(如刘牢之、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孙无终等,这些战将都曾身经百战、骁勇善战),将他们集合在一起组建成一支精锐部队。太元四年,谢玄改镇京口,京口又名北府,这支军队遂得名为“北府兵”。北府兵的战斗力之所以强悍,跟他们的身份有关,他们大部分来自北方,作战时本身就比南方人强悍,为了能在乱世中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选择抱成一团,兼之北人多重豪侠之义,战场上的团结力和凝聚力及自我牺牲精神也十分突出。加上这支部队是得到谢安全力支持,得到谢玄亲自指挥与训练,在武器装备及后勤保障各方面都有优势,因此,作战时十分骁勇,在战场上常常能以一当十,具有极强的战斗力。淝水之战刚开始,谢玄率领的北府兵尚未抵达前线,前秦先锋苻融所率三十万大军已经占领颍口并派出重兵围困寿阳。十月十八日,苻融攻陷寿阳,东晋平虏将军徐元喜、安丰太守王先被俘。苻融攻陷寿阳后,以寿阳为据点,分兵五万,由卫将军梁成、戈阳太守王泳率领,进军洛涧(今淮南境内上窑、洛河一带),在淮河河道上设置障碍,以阻击东晋的增援水军。此时,由谢玄指挥的八万北府兵已经来到前线,并在距离洛涧二十五里处扎营,做好与前秦军进行决战的准备。

由谢玄指挥的北府兵与苻融指挥的前秦军交战的第一个回合在洛涧打响。这年的十一月,谢玄命北府兵猛将刘牢之率北府兵精锐五千人奔袭洛涧,刘牢之采用夜袭战略乘夜色偷袭梁成大营,并趁敌营混乱之际,大队人马迅速渡过洛涧,大破前秦营垒,斩梁成、王泳。前秦五万人马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在晋兵的追杀、阻击下,前秦士卒纷纷跳入淮河,争相逃命,“士卒死者万五千人,擒王显,尽收其器械军实”。洛涧之战,北府兵牛刀初试,以晋军完胜而告结束。

洛涧一战极大地鼓舞了晋军士气,也为后期“淝水之战”的取胜创造了条件并埋下了伏笔。在“淝水之战”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仍然是谢玄指挥的这支骁勇善战的北府兵部队。从《晋书·谢玄传》的记述中可知,谢玄在淝水之战中采用的一种战术叫作“斩首战”,即以精锐部队袭击敌军首脑机关,毙敌首领,而使敌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洛涧之战中,通过偷袭敌营,先斩前秦大将梁成、王泳,再破敌阵,以五千人部队获得歼敌一万五千人的大胜。淝水之战中,利用敌军退后,敌阵混乱之际,派出八千精锐部队直扑敌军主帅阵地,先使敌军主帅苻坚中箭逃逸,又在乱军中斩杀前秦大将苻融,使敌军群龙无首,乱作一团,谢玄率大部队随后掩杀,数十万秦兵狼奔豕突,争相逃命,晋军以寡敌众,大获全胜。谢玄在战场上能以“斩首战”取得以少胜多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他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突击力极强的北府兵部队,才能使他的战斗部署得到顺利实现。

三是朱序在淝水之战中起到的通风报信与里应外合作用。战争中对敌情的了解及在敌人内部有策应人员,对战争的胜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朱序由于伪装巧妙,赢得了苻坚的信任,在关键时刻设计,使晋军精锐部队顺利渡过淝水,完成突击行动。统观淝水之战,晋军上下一心,有谋划、有内应、有骁勇善战的“北府兵”,又采用了擒贼先擒王的“斩首”战术,虽然兵力较少,但是由于战术高超,将士同心,更兼里应外合,故能取得大胜。反观秦军,虽然兵力较多,但敌情不明,指挥无方,盲目自大,骄傲轻敌,加上为符坚出谋划策的朱序并非真心降秦,而是身在秦军心在晋的晋军内应。因此,秦军在决战时出现溃败已是必然。关于朱序在战前就已经与谢安有所联系,成为晋军重要内应的观点,只能从史料的分析中得出这种判断,尚缺乏充分的资料证据。但是从淝水之战后,谢安任命朱序为龙骧将军并委以重任的事实来看,朱序在战前与谢安有联系并获得信任是完全有可能的。

兰亭雅集发生于东晋永和九年(353),淝水之战发生于东晋太元八年(383),二者相距整整三十年。说兰亭雅集影响了淝水之战,表面上看似乎有些牵强,但是深入考察,就会发现不无道理。因为指挥淝水之战的统兵主帅谢安是兰亭雅集的主要参与者。兰亭雅集是东晋文士集团一次非常重要的文化雅集,参与者不仅有文官,也有武将;不仅有名士,也有社会贤达。王羲之与谢万、谢安是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与召集人,并且都有诗文流传。可以说兰亭雅集对提升谢安在晋室的声望,为日后谢安出山担任军政要职做了一定的铺垫。兰亭雅集时,谢安年仅三十四岁,到淝水之战爆发时,谢安已经六十四岁。其声望如日中天,成为权倾朝野的柱石之臣。此时的小皇帝年龄才十二三岁,一切军国大计全赖谢安谋划定夺。谢安精深的文化修养与高超的治国、治军能力是东晋面临强敌能临危不乱、从容应对,最终以少胜多,取得淝水之战完胜的重要因素。谢安的个性、学养、声望与定力并非一朝一夕养成,而与他的生平经历、思想情操多有关联。兰亭雅集对谢安一生的行止大有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淝水之战中,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围棋赌墅,气定神闲,可谓“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样的气度与气质,与兰亭雅集对谢安的影响不无关联。《世说新语·言语》篇中有一段“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的记述:“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耶?”在这段对话中,王羲之认为乱世中应重实务,戒除浮文。谢安并不直接反对,而是举秦朝商鞅变法的故事,指出世事的变迁有很多因素,并不是清言就能导致祸患。由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兰亭雅集后谢安与王羲之仍保持亲密的关系,谢安对世事的观察与认识非常深邃。按王羲之比谢安大十七岁,兰亭雅集时,王羲之五十一岁,谢安只有三十四岁。到他们二人共登冶城时,王羲之已经五十七岁,谢安也已经四十岁。可以看出他们二人是多年保持了友谊并对经世致用有各自的看法。王羲之与谢安虽然是文士,但是二人都精通兵法,有济世之思与济世之才。王羲之英年早逝,五十九岁就去世了,一生抱负未能尽展。谢安才华与识见不在羲之之下,晚年身居要职,成为晋军主帅与朝廷柱石之臣,其才华与抱负得以充分施展。

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主帅,在大兵压境、敌我兵力十分悬殊的情况下表现出的镇定自若与沉着冷静,对稳定军心、提升士气、保障战时各方联络与运转、赢得战争主动权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关键时刻主帅的文化心理素质及其在朝廷的声望与军队中的威望,对稳定全局、提振士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谢安的文化心理素质又显然与他早年参与兰亭雅集,与王羲之诸人的多年交游均有密切关联。可以说,谢安如果当年未参与兰亭雅集,就不可能有他后期在士林中的声望,朝廷也就不会多次招请他出山,他的才华与修养也就无从施展。而淝水之战如果不是谢安主持晋国的军政大计、不是谢安的未雨绸缪与运筹帷幄,是根本不可能战胜秦军,取得决战胜利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淝水之战也是一场文明的对决。

猜你喜欢
晋军谢安雅集
才艺之窗
真宰相谢安
《清溪雅集》
不仅仅是“风雅”——西園雅集
戊戌海棠雅集
趁火打劫(下)
上海雅集
身教
儿歌解读中华典故
谢安下棋定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