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金像奖一直被视作行业标杆式的国际大奖。但近些年,奥斯卡金像奖的评奖结果却频频出现让众人大失所望的情况。当“殿堂级”电影奖项被市场操控已成为普遍现象,流媒体平台逐渐占据电影市场大半江山时,电影行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片骂声背后,原因仅仅是获奖电影不够优秀吗?本文以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健听女孩》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第94届奥斯卡金像奖在一个巴掌和一片失望中落幕, 《健听女孩》捧着最佳影片的奖杯像学生时代班级里拿了第一的中等生,热议和嘲讽让奖杯变得烫手,且让影片失去了应有的高光时刻。
《健听女孩》仅仅是一篇含有鸡汤的满分作文吗?班级里勤恳的中等生努力学习拿了大奖,让人备感意外,但又说不出影片不该拿奖的理由,拿奖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奥斯卡金像奖真的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光芒吗?以下本文就影片的内容与意义,分析《健听女孩》究竟能不能拿得起这座烫手的奖杯。
一、扎根普通和众牛
《健听女孩》讲述了听障家庭里唯一一个正常女孩追逐自己的梦想、挣脱家庭羁绊的故事。追梦与和解是电影作品中两个陈旧的主题,但《健听女孩》在编剧上十分精巧,是用普通人的行动完成了惊艳的叙事。
这种“普通”首先表现在主人公露比( Ruby)早已习惯的杂乱生活里,也体现在听障家庭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里。影片通过对一家人平常生活方式的展现,颠覆了人们对听障人群的刻板印象。观众能直观地看到这一家人与正常人无异的生活: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再普通不过的分享、表达,再普通不过的争吵与和好,再普通不过的一地鸡毛。但这些普通汇聚在露比身上,就让这个女孩同时具有了普通人的生活和特殊的“难言之隐”。
影片给了我们以“正常人”的视角审视露比生活的机会,观众能够感受到露比为了平衡生活中的这些普通瞬间,做出了多少让步和牺牲。与其直接告诉观众生活中的苦难,不如让观众通过普通的生活瞬间去体会和探索主人公无法改变的生活困境,让观众站在主人公身边,去体会这些看似普通的生活下藏着的绝望和无奈。影片做到了让观众主动与主人公共情,没有用任何特殊技巧,只是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普通”的生活片段。
正常人和听障人群的界限,在影片中一点一点被消解。对家庭之外的社会的呈现,影片也很巧妙地消解了其中的差异。渔民与政府对峙,唯一站出来反对的是无法张口说话的爸爸。女儿站在一旁为爸爸翻译,二人的勇敢和大胆,是听障人士主动与社会积极相处的表现,是听障人士掌握个体生活主导权的体现。父母大方参加女儿在学校的演出,老师特意学习手语与他们交流,代表的是社会对听障人群的接纳。即使在一些尴尬时刻,正常人不需要翻译也能立马理解其含义的手语也在证明着正常人与听障人士之间无差别的“普通”和共情——我们使用着相同的语言和差异不大的表达方式。
我们被社会赋予多重身份,影片却挖掘多重身份下生活的本质,从生活和社会两个角度,去消解听障人群的“特殊性”。听障妈妈会希望女儿露比也是和自己一样的人,影片大胆刻画人性中自卑自私的阴暗面,但又通过一家人对露比的支持来发现爱、表达爱,真实且恰到好处的转变让人物行动和情节能够贴近现实生活。影片能够让人物主动消解差异,产生共情,跳出了放大弱势群体特殊性来卖惨的窠臼,这便是《健听女孩》最大的成功之处。
另外,影片也将“普通”升级为“普遍”。合唱团纳新时,不同地区的人、不同肤色的人、不同唱腔声线的人、不同风格的人,站在相同的位置去演唱自己内心的歌曲《生日快乐》,完全不同的学生们自由表达着热爱,这是影片对众生平等理念的表达,也是影片具有鲜明人文主义特色的证明,这种特色无疑为影片加分不少。在充满不确定感的年代,这种对和谐状态的表达无疑是可贵的、动人的。
“无声”的力量
“无声”是故事最大的矛盾点,影片用视听语言的魅力为观众打开了聆听“无声”的窗户。一家三口听障人士去观看露比的演…,三人局促地坐在观众席里;他们看着身边人的表情、肢体动作,得出露比唱得真的很好的结论;他们局促、紧张地学着身边人的反应,让自己尽量看起来融人其中,在享受音乐。影片在此处用了一组长镜头,由露比的视角转换到观众席里家人的视角。长达一分钟的安静,一家人的局促和格格不入被无限放大。露比享受着舞台,家人却对此不能理解。在这一分钟,这种无奈慌张的矛盾被放大,也将一家人的不同观念摆在了明处。影片在这一分钟从客观世界进入主观世界,而这种大胆的尝试也直击观众内心最敏感脆弱的部分。这一刻,亦是共情。在这个需要强有力呈现戏剧张力的桥段,导演用了减法——去掉声音,实现了技巧和情感表达的双重成功。
导演夏安·海德在采访中谈到自己学习了ASL(美国手势语言,American SignLanguage)以便自己能够尽可能地和演员交流。而影片中的露比亦是如此,她一只脚站在健听世界,另一只脚站在听障世界。露比站在人生中最重要的考核现场,她看到了家人坐在台下,于是唱着歌用手语向父母翻译,让他们在无声的世界里也能见证自己的高光时刻。这份感动没有任何技巧,却是无法被遗忘的情感表达。手语加上歌声,打破了有声无声的屏障。这一场戏,连接起了两个世界,高质量完成了影片中最重要的情感表达。
这两场戏都是一家人坐在观众席“听”女儿唱歌,导演的意图再明显不过:强调两个世界的存在同等重要,而衡量平等与否的关键则在于露比和每个观众。在这一刻,影片内外便产生了情感共鸣, “打”破银幕,观众能身处片中人物的世界,影片内外共同达到情绪的高潮,这便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
三、打破原作舒适圈
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将叙述者的职能划分为五种:狭义的叙述职能、管理职能、交际职能、证明或证实职能以及思想职能。导演作为影片的元叙述者,在通过电影符号向观众传递信息、进行叙事的过程中,需要履行好以上五大基本职能,这既要求影片有良好的故事素材作为基础,又要运用合理的叙事方法,组织好叙述时间安排、角度定位、情节重复次数、模仿效果等方面内容。《健听女孩》的原作为法国电影《贝利叶一家》,但《健听女孩》的导演将故事本土化,在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人物行动上进行重设,将听障家庭的处境置于真实复杂的现实社会环境里,将情节矛盾复杂化,在原作良好的故事素材基础上完成了一次叙事和主题上的升华。以影片中的哥哥这一角色为例, 《健听女孩》将原作的弟弟角色变为哥哥,于是这一角色承担了更多的叙事功能:在家庭事业受阻上的无力,与女孩交往时的尴尬,被骗钱只能靠妹妹维护,对自身成长的无力……集一个成年人的无奈和被动于一身。影片的改编加深了角色的复杂性,大大提升了叙事的质量。
四、市场的变化
2020年6月13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布新计划“学院片窗2025" ( AcademyAperture 2025),力求增加奥斯卡金像奖的多样性,促进平等和包容。当下,流媒体平台强势来袭,短视频、竖屏电影等多媒体形式出现在网络上,昭示着“后电影”时代的到来。2020年,三大国际电影节无法线下召开,只能采取线上放映电影的形式;在流媒体平台上发行的电影《不要抬头》《倒数时刻》等,也正在得到主流的认可。
《健听女孩》是首部在流媒体平台( AppleTV+)上映的获奖影片,见证着电影的发展道路的重构。虽是翻拍,但《健听女孩》在圣丹斯电影节上获得评委会大奖及观众选择奖,被流媒体平台高价购买,足以证明其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不容小觑。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 《健听女孩》无疑是好风凭借力,直上青云,它就像连接起流媒体平台和院线的一座桥梁,让奥斯卡金像奖慢慢向多元化过渡,这也是《健听女孩》获奖的原冈之一。
五、结语
《健听女孩》引发众多争议,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影片的热度,但争议过后,重点在于反思。奥斯卡金像奖对影片的偏好并非标杆,评判结果也并非一锤定音。不在争议中随波逐流,关注并尽可能挖掘影片本身的价值,正是本文的意义所在。[作者简介]曹一诺,女,汉族,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戏剧影视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