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助力文化润疆的实践研究

2022-04-29 00:44雷鸣
文学艺术周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润疆纪录片受众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是积淀也是传承。微纪录片迎合了信息大爆炸背景下人们碎片式的阅读模式,拥有时间短、传播广、成本低、周期快等特点,可以在各种播放平台或者移动终端自由观看。纪录片中呈现的视听语言、叙事模式不仅可以对受众产生强烈刺激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和升华,同时搭建一个可视化的文献数据库,可以成为文化润疆有力的助推器。

一、文化润疆的必要性

文化润疆是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来的,深切地饱含了日益强大的国家对于综合管理新疆的决心和工作方式的不断创新。文化润疆的精髓在一个“润”字,一般我们理解“润”是一个动词,意为“使之润”。文化润疆不仅是国家给予新疆人民的一项重要任务,宏观来看更是需要每个文化工作者和公

民共同担当、齐心协力、持之以恒去完成的使命。它有利于增强新疆各族人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认同,更是维护好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有力助推器。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很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以文化润疆为依托可以对其进行适度的创造性转化,使之能够匹配和适应当下时代特点从而实现文化创新。文化润疆这架马车顺便会拉动当地文化品牌的培育,有效地把新疆本土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起来,形成产业链条,促进文化品牌推广。还可以在多个层面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亮点和特色,同时也可以提升新疆的魅力,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广到更加广阔的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真正地为提升新疆文化软实力添砖加瓦。

二、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民族精神、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以及民间一些约定俗成的道德礼仪等汇集而成的,它体现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留下的宝贵财富和智慧结晶,是勤劳、质朴的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的范畴来说,很多人对它没有具体或者清晰的概念,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纽带,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血脉相依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适应当下社会需求和人们生活的模式,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所以目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有选择性的,“传承”这两个字表达的是扬弃,比如某些封建思想残留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不适合目前的时代潮流,“三纲五常”等某些等级和尊卑观念很强的文化或者意识理念要被舍弃。相反那些优秀的、被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的传统文化是需要发扬光大的。表面上看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大多都很漠视和麻木,但他们仍然不会忘记孝顺父母、尊师重道、热爱和平、为人友善谦和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数字技术视域下﹐人工智能应用的进程日新月异,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有时候会被压缩,这种状况的形成有诸多因素参与其中。当然兼容并蓄的文化背景使得传统理念和现代文明交相融合,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和源泉。所以传统文化一定要积极挖掘自身的价值,充分开

发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人文精神财富,积极求变,和当下的时代保持同频。

三、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微纪录片可以展现的态势

中国传统文化以微纪录片为依托,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精彩纷呈的态势。众所周知,纪录片的创作素材是使用大量的视听语言做线性的排列或者组合,以摄像机每一帧镜头画面为基本单位,通过叙事线索将情节串连起来,产生画面感丰满的片段。在很多人的思维定式中,纪录片是枯燥的、说教的、乏味的,不像其他剧情片一样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或者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的确,很多早期的纪录片趣味性是极低的﹐但是当下数字时代的进步发展和科技力量的不断雄厚,微纪录片仿佛是在这个时代里应运而生的宠儿,因为它的播放时间短、周期快、成本低等特点能满足目前受众的碎片化阅读模式。这样的微纪录片(或称之为短片)一般持续时间在五分钟左右,锁定一条鲜明的故事主线,配之以镜头的快速切换,尽量避免使用长镜头,把节省出来的时间用在编排上。影片在经过线性编辑后出现了故事片的戏剧性的效果,明显对微纪录片的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获取有极大的帮助。在“内容为王”的新媒体语境之下创作微纪录片是极有挑战性的,但是以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题材为载体的话选择性就会更强,可以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或者角度进行深度的挖掘。

四、微纪录片助力文化润疆的实现方式

(一)现状分析

微纪录片迎合了当下受众的思维习惯和碎片化的阅读模式,各大短视频平台或者移动终端都已经推送了一些既具有审美价值又饱含深刻内涵的作品,并且产生了一些固定受众。比如2018年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频道播出的文化类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在业界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不凡的业绩。大多数的纪录片给大众呈现出来的都是内容中规中矩、表现形式沉闷,所以一旦涉及或者提到纪录片,大家都会有些先入为主。但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的持续更迭﹑数字化的高速发展、基站的升级,都催生了融媒体相关的产业链条,信息的多元化和爆炸式传播让这个世界变得触手可及。短视频的兴起给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模式带来新的思考,从《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上线了文物》等几部口碑不错的纪录片来看,它们在内容选择、创作形式、媒体包装方面突破传统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型和改变,充满了活力,能够让受众感到的明显变化是时间缩短、内容凝练、主题简洁且更有针对性和趣味性。

(二)微纪录片的优势

满足当下受众的阅读习惯。微纪录片是当下流行的一种时长在五分钟左右的纪录片,在满足人们快餐式的视听阅读需求的前提下,将纪录片作为一种传播的媒介。区别于老旧纪录片冗长的说教模式,多元的剪辑和快速叙事加速了微纪录片的情节展现,迎合了受众的碎片化阅读模式。《如果国宝会说话》每一集的播出时间只有五分钟左右,恰恰匹配了大部分年轻受众的口味和阅读习惯。虽然节目短小精悍但是五脏俱全,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既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提供更多信息,又可以灵活地插入受众的文化生活之中。

受众群体多元化。从传统模式的电视纪录片到现在以短视频兴起为背景的微纪录片,短短几十年中国纪录片行业高速发展,取得了可喜进步。大多数受众的思维定式里总以为纪录片不是年轻人的专属,但近年来微纪录片的兴起在逐步改变这种态势。现在随处可以看到以短视频形式存在的微纪录片在年轻人群体中广泛传播,年轻的自媒体人争先恐后登上微纪录片的舞台,创造性地使用年轻人喜爱的审美方式制作和推广与传统文化内容相关的微纪录片。

(三)视听语言的创造性应用

画面效果制作精良。在声音和画面结合的微视频时代,不得不承认视听语言创造性应用是核心要素。每一帧画面是最基本的镜头的创作单位﹐早期的无声电影以画面镜头的转场为基础来表达作者观点﹐而现在我们随处可见的4k、8k超高清画面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微纪录片中的应用屡见不鲜。很多平台主播利用制作水准比较高的画面为素材,加上请专业的团队使用“运镜”技巧,再配合以强大的后期线性剪辑,呈现出的影片美轮美奂。

配乐效果深入人心。我们知道好的音响效果会对画面本身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甚至会增强影片原有的效果。但是微纪录片仍然是以真实生活或者历史文化背景为题材,强调如实地还原真实感受,所以在微纪录片的音响效果中也要遵循感受真实的原则,“还原”微纪录片听觉的“真”。所谓“真实的声音”其实是受众凭借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产生的“听觉认知心理”,用这种听觉心理特征很容易判断出同期声是不是符合画面本身。所以适当地“取舍”声音,可以让微纪录片达到声画的和谐统一,加强受众“心理”的真实感受,真正做到“声入人心”。

解说词表达有诗意。解说词虽然也是一种声音,但它是被文本化了的,解说词本身的文本内容是远超其声音表现的。解说词是为了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画面内容,有时候也可以弥补或者补充画面上缺少的资料和客观事实,适当地增强画面中主体形象的感染力﹐以此来加深印象。所以解说词不是本身独立存在的,只有配合画面才能发挥它独特的韵味。

(四)叙事模式的创新

叙事主题鲜明。对于普罗大众来说,通过故事理解一件事情或者弄清楚一种概念是有趣的。对于微纪录片来说﹐一个鲜明的主题是前期策划的重要支撑。故事围绕主题展开,不管是平铺直叙还是悬念丛生﹐都要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架构内完成。所以微纪录片区别于电视纪录片,不能让叙事主题被“喧宾夺主”。所以在主题选择上一般都是具有针对性的,避免模棱两可的尴尬境地。

叙事线索紧凑。既然是叙事,就一定会有一个线索。对于微纪录片来说,线索可以精练地选择几条,并不能像悬疑电影或者好莱坞大片那样“多线并存”。在微纪录片时长短、成本低、周期快的前提下不允许出现繁杂的叙事线。有了简单、明了的叙事结构,紧凑的线索铺垫,就为开始创作一部微纪录片做好了准备。

叙事角度独特。叙事视角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它会直接影响受众对影片的整体理解,会决定一部纪录片是否出彩。独特的视角选择会给微纪录片增色。一些文化类的微纪录片对于视角的选择总是别出心裁﹐比如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其中一集以国宝本身为叙述者,跟随“国宝”自我的叙事展开介绍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变迁。这样独特的视角会吸引大量的受众,增加播放量,让更多的受众关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文化软实力,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实现真正的“文化输出”。

五、微纪录片助力文化润疆的实践意义

第一,为微纪录片在文化润疆的实践层面产生一些经验积累,同时了解受众对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微纪录片的喜好,从而对大量的受众群体产生引导,号召大众关注文化润疆工程,并且鼓励参与其中。第二,有助于受众对当下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些反思,通过这种题材的微纪录片提醒国人不可以忘记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明。第三,微纪录片作为视觉化的文献资料数据库,是记录的一种方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第四,把中国传统文化放进微纪录片中表达出来,不管是旧瓶装新酒还是创造性的“改编”,至少给未来微纪录片创作中的题材选择、内容甄选、拍摄技法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部分﹐同时也是一种在微纪录片创作和拍摄方面的经验积累,在文化润疆工程具体实现手段方面有了创新点和突破点。

六、结语

使用微纪录片的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推送出去不是实现文化润疆工程唯一的方式,这样的探索实践方式应该还有很多可以开发的空间。通过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变得熠熠生辉。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结合像微纪录片这样迎合时代的形式不断进行创新和尝试,虽然这个过程是十分艰难的,道路也是极其曲折的,但是至少可以心怀一个夙愿:让文化润疆工程遍地开花、触手可及。

[作者简介]雷鸣,男,甘肃庆城人,伊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润疆纪录片受众
文化润疆内涵要义研究综述*
乌鲁木齐文化润疆出版物的调查研究
推进全民阅读 助力文化润疆
基于当前环境对文化润疆工程的几点思考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