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两国文艺作品中九尾狐形象的变迁

2022-04-29 00:44赵学飞
文学艺术周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九尾封神榜九尾狐

古往今来,九尾狐形象在中国、韩国的各类文艺作品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祥瑞之兽变为被厌恶的妖怪、魅惑人类的狐狸精,甚至成为对努力融入社会的少数群体的一种隐喻,形象可谓多种多样、丰富饱满。九尾狐形象在历史洪流的裹挟中渐渐为人所关注,并在中韩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发生了特殊的变化。

一、中国古代九尾狐的正面形象

中国最早关于九尾狐的记载是在《山海经》中。而《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与其说是伤害人类或者诱惑男性的存在,不如说是具有灵力并作为一种神圣象征的存在。这样的例子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首先,在《山海经·南山经》中有如下描述﹕“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正如《山海经·南山经》中记述的,九尾狐是如同吃人的狐狸一样的存在,但同时因为人类吃掉九尾狐便可解除毒虫“蛊”的毒性,所以九尾狐也被视为具有灵性的生物。

其次,班固于《白虎通义》中对九尾狐有如下的记述﹕“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后当盛也。”此处“狐死首丘”便是将狐狸的习性比喻为人不忘本的含义。《礼记》中也有“狐死正首丘,仁也”的描述。同时,九尾狐的九条尾巴也有子孙繁衍﹑丰富多产的含义。尤其通过“多产”这样的印象更是可以看出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九尾狐通常幻化为女性的缘由。

最后,东汉时期的《吴越春秋》中九尾狐更是以祥瑞之兆的形象出现。“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

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

上文强调了禹在涂山和由九尾狐化身的女性相遇的故事。所以此部分与前文中的故事一样,描绘了九尾狐象征多产的形象,同时白色的九尾狐也被认为是祥瑞之兆。九尾狐会幻化为女性,这个概念的基础也基本确立。虽然九尾狐是神圣多产的象征,但随着时代更迭,与负面的形态以及变身的能力等妖娆的印象相结合后,九尾狐也开始逐渐变为负面且让人恐惧的形象。

二、中国古代九尾狐妲己的负面形象

中国古代文献中妲己以九尾狐为化身的形象最早并不是出现在《封神演义》中,而是宋元时期《全相平话》中的《武王伐纣平话》中。苏护的女儿妲己将自己的灵魂与九尾狐互换,变成了九尾狐。成为九尾狐的妲己干下了种种恶行,通过这些刻画,九尾狐妖艳而残忍的负面形象被鲜明地表现出来。即使在理应没有九尾狐这样幻想中的生物存在的史书中,也将妲己设定为负面形象。

《史记》中虽然主要讲述了纣王的暴行,但通过“妲己之言是从”这样的描写将妲己视为纣王暴行的根源,同时也将其看作是殷商灭亡的原因。作为历史上实际存在过的人物,妲己被和祸水画上了等号。

汉代刘向所著的《烈女传》中,更是以《殷纣妲己》为题对与妲己相关的内容单独进行记述。“妲己之所誉贵之,妲己之所憎诛之”,从中可以看出妲己掌管着后宫,还干涉政事。总结来说,纣王的所有暴行都被认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妲己的影响,后宫淫乱、不务朝政的主因都被认为是妲己。同时能笑看人们受炮烙之刑的妲己也被形容为丧失人性的存在。

明代《封神演义》中,妲己的非人性和妖艳形象达到了顶峰。首先,人类变成妖怪的设定为妲己的残酷行为提供了合理的背景。其次,其继承《史记》《烈女传》中记述的恶行,将妲己描绘得更加残酷可怕﹐例如挖掉姜皇后的眼睛,为确认孩子的性别而将孕妇剖腹等。

历史文献中所记述的妲己的负面印象与九尾狐相结合,在妲己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妖妇的同时,原本被视为祥瑞的九尾狐也自然变成了不祥之物。在当时以儒教历史观为主导的“美人罪恶论”的背景下,妲己与九尾狐便被赋予了妖艳、残忍的含义。换句话说,即是将“如妲己般的女性会引发国家灾难,使国家灭亡”的不祥妖怪形象渗透到了普通百姓的文化之中。然而殷商即使没有妲己的出现也会被纣王毁灭,妲己只不过是“天命思想”“异姓革命”的牺牲品。在暴行做尽的纣王被封神的同时,妲己不光没有被封神,甚至还被姜子牙斩杀。从这点来看,妲己也可以被认为是既凄美又残忍,穷凶极恶却因无法封神而令人惋惜的存在。妲己这样的形象也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以及当时“神—人—妖”的阶级制度。

三、朝鲜半岛古代九尾狐形象

在朝鲜半岛,有关九尾狐的文献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1241年的《东国李相国集》中的《老巫篇》可以被视为当地第一部出现九尾狐的作品,其中将巫婆比喻为九尾狐﹕“沅湘之间亦信鬼,荒淫谲诡尤可嗤,海东此风未扫除,女则为觋男为巫,自言至神降我躯,而我闻此笑且吁,如非穴中千岁鼠,当是林下九尾狐。”

当时朝鲜半岛的佛教治国是受到宋代朱熹所创立的理学这一新儒学的影响,对此的教育和研究也非常的积极。尤其是由于理学的流行,信奉鬼神的朝鲜巫教逐渐衰落,所以对巫婆的负面认知也变得非常普遍。因此,高丽王朝时期将巫婆比喻为九尾狐,也可以据此认为当时的人们对于九尾狐也是抱有负面评价的。金堉所著的文集《潜谷遗稿》中的七言律诗也有九尾狐相关的叙述﹕“我家家南山北谷,阴阴大木森如束。藤萝盘结昼而晦,中有狐来岩下伏。故老相传紫紫精,能作变幻为诳惑。吾闻千载之狐化淫妇,此物如何死不速。又闻九尾之狐在青丘,此物如何近我屋。愿得强弓劲弩金矢百,射尽狐群一时戮。”

朝鲜半岛文学作品中的九尾狐不同于中国,根据作者各自想象力的不同,其形态也多种多样。因此也可以说,韩国文学作品中的九尾狐并不像中国的九尾狐会代指妲己等某些特定的对象。

朝鲜王朝时期的文献《朝鲜王朝实录》中也有相应的描述。通过诸如“九尾狐奸诈”“将诡计多端的人称为九尾狐”等,可以确信当时民众对九尾狐的看法。从当时把狡猾奸诈的人比作九尾狐这一点也可判断出,在朝鲜王朝时期九尾狐是负面、狡猾和奸恶的存在。

最后要说的是﹐1927年在《别乾坤》上发表的《东西毒妇列传》这篇文章里也有关于九尾狐的叙述。《东西毒妇列传》中介绍了中国的妲己和褒姒,并提到了九尾狐吸收妲己的灵魂并进入其肉身的神话设定。正因如此,“妲己是妖妇,也是九尾狐”的认知在韩国普通民众的心中逐渐加深,九尾狐的负面形象也进一步被强化。

四、现代影视作品中九尾狐形象的变迁史

关于狐狸精“妲己”这个形象比较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分别是1990年上海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的《封神榜》和2006年浙江永乐影视机构出品的《封神榜·凤鸣岐山》。

20世纪90年代初期,女导演郭信玲将小说《封神演义》进行改编并创作成电视剧。在诸多版本中,1990年版《封神榜》电视剧至今依旧被认为是最经典的版本,其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它忠实还原了小说故事,对人物的塑造也更接近于原作。

20世纪90年代,中国才开始大众文化的研究。同时,中国电视剧以古典小说为中心制作的比重开始逐渐增加。

这个时期中国大陆正式制作和上映了《封神榜》。根据制作者的意图,电视剧要忠实地还原原著,同时要兼顾大众的喜好,1990年版的《封神榜》用了较为通俗的形式来进行演绎,例如为了强调妲己的妖艳使用了相较以往更加裸露的服装,着重表现其残忍对待姜皇后的恶行等。

2006年版的《封神榜·凤鸣岐山》(以下简称为2006年版《封神榜》)则以大众为中心,从当代中国的视角解构了原作。2006年版的妲己与之前《封神榜》中不同,妲己不是单纯作为妖怪的九尾狐,而是被改编得更加具有人情味。例如九尾狐的灵魂和妲己自身的灵魂是共存的,白天会出现天真善良的人类妲己,而晚上则出现和纣王享乐的九尾狐。2006年版中强调妲己和伯邑考之间的感情以及纣王和九尾狐之间的爱情,并且详细地描绘了人物各自的心理变化。在这之中,妲己不是单纯的九尾狐,而是半人半妖的存在,可以说比起原作,这部影视剧通过多角度的描写和强调让妲己的形象变得丰满。例如在前半部分,妲己(九尾狐)魅惑纣王,扰乱殷商,但之后作为人类的妲己因为扰乱殷商的罪责感便将自己是九尾狐的事实告诉了父母,此时的人性情感,反映了作品更加强调人性方面的描写。同时还通过人类与神、妖之间的争斗以及妲己半人半妖的设定,描写了妲己自我探索的过程。

006年版两部电视剧都是以《封神演义》为原型制作的,像这样对同一部作品进行改编和翻拍﹐是中国大众文化中常用的IP(知识产权)制作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利用古典小说IP《封神演义》制作的后来不断被重制的电视剧《封神榜》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因此,从明代开始流传下来九尾狐妲己的魅惑妖妇形象也一直延续至今。

韩国九尾狐的描绘通常是将文献中的记录和神话中的描述结合起来,故文化产业中出现的九尾狐也通常会受到这两方面的影响。而受到中国九尾狐相关故事的影响,结合韩国相关的背景文化,韩国文化作品中也出现了丰富多样的九尾狐形象。《传说的故乡》是韩国广播公司(KBS)以过去的故事为素材播出的惊悚恐怖系列短剧。1977年以《摩尼山孝女》开始首播后人气飙升,连续播出12年之久。之后经历7年的空白期,于1996年夏天至1999年以纳凉特辑的形式播出。2008年以《九尾狐》篇为开端,再次以迷你剧的形式播出两年。

首先,在2008年播出的剧集《传说的故乡》中,主人公在成为九尾狐之前,是以一个单纯、好奇心强的平凡女性形象登场的。在变身为九尾狐后,她对杀害姐姐的家族成员进行了报复,但因心软而无法杀死自己的哥哥。而2009年版剧集中的九尾狐则是为了在人类社会生存才成了人类,同时对人类也变得更加憎恶。而后因成为人类和男性结婚,感受到丈夫的诚实和爱才逐渐敞开了心扉﹐但最终被丈夫背叛,再次对人类失去了信任。从目的上来说,2008版剧集中的九尾狐是为了给去世的姐姐报仇,而2009年版中的九尾狐则是为了避免受到人类的伤害才被迫变为人类。

2008年版和2009年版中的九尾狐形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与人类男性的爱情故事方面。2008版的故事超越了一般人妖故事的框架,设定了人和九尾狐的新矛盾。九尾狐不再是在森林中魅惑男人的妖怪,而是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作为人类女性的九尾狐也必须为自己的家庭做出牺牲。由此可见,2008年版中九尾狐关于“恨”的描述,从一直以来的丈夫背叛转变成女性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家庭社会观中牺牲自我的过程。因此也可以说这里的九尾狐是韩国女性自身的一个投影。之后2009年版中的九尾狐虽然和之前的形象类似,但从叙事的角度来说,这一版中其对人类的感情更加复杂。另外,这一版中九尾狐迫于生存的需求没有办法才选择成为人类。

韩国作为单一民族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韩国的外国人人口急剧增长,对多文化主义和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研究变得活跃起来。与我们国家不同的是,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国家,韩国政府和民众并没有过多感受到文化融合在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并不重视多文化融合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在2006年就已经有超过100万名外国人生活在韩国。而这些外国人就仿佛神话故事中的九尾狐,试图融入韩国的社会文化但无法如愿。虽然在2000年中期韩国开始实行“多文化主义”政策,但碍于多数韩国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总体进度较为缓慢。因此,外国人群体在进入韩国社会的过程中,也会感到自己在韩国社会受到歧视或者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后来韩国的主流商业影视剧,都逐渐重视和反映类似的主题。例如韩国演员刘亚仁主演的电影《少年菀得》讲述了一个在多文化背景家庭中生活的少年的曲折故事。从这点来看,2009年版的《传说的故乡》中九尾狐希望通过变身为人类融入人类社会的故事,也可以被看作是外国人群体希望融入韩国社会的一种隐喻。

[作者简介]赵学飞,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韩国仁荷大学教育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韩国语言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九尾封神榜九尾狐
广西发现九尾狐甲鱼化石等
人狐奇缘
连台本戏《封神榜》与特刊
成语封神榜(第十期)
可爱的九尾狐
九尾狐“留学”日本
成语封神榜(第三期)
九尾灵猫
南山经(五)青丘九尾狐
成语封神榜(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