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的音乐学分析

2022-04-29 16:07高文心
当代音乐 2022年9期
关键词:音乐特点创作背景

高文心

[摘 要]“人人都说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地方”。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由阮若珊作词、李林作曲的《沂蒙山小调》,传唱80年来经久不衰。本文通过《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及歌曲属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对《沂蒙山小调》有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沂蒙山小调;创作背景;音乐特点;歌曲属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2)09-0186-03

一、《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

据《在敌后的抗大一分校》(1993年出版)[1]记载及阮若珊的《沂蒙探亲记》(《新文化史料》2000年02、03期)中回忆:“一九四年的春天,正是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的阶段。当时沂蒙山区一带的反动组织‘黄沙会,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操纵下,不断制造摩擦,散布谣言,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相对抗。为宣传抗日,教育群众,鼓舞斗志,配合抗日军民痛击‘黄沙会,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袁成隆组织团员阮若珊(1939年进入太行山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学习,毕业后分配至抗大一分校文艺工作团任演员)作词,李林(1938年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成为文工团骨干成员)谱曲,创作了《反对黄沙会》一歌。” [2]

歌词如下:“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地哎见牛羊;自从那个起了哎黄沙会,大家那个小户哎糟了殃;牛鼻子那个一吹哎嘟嘟响,拿起那个梭标哎上山岗;硬说俺那个鼻子能挡枪炮,谁知那个子弹穿过见阎王;装神那个弄鬼哎把人害,烧香那个磕头哎骗钱财;八路军那个神兵哎从天降,要把那个害人虫哎消灭光;沂蒙山的人民哎得解放,男女那个老少哎喜羊羊。”[3]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山东省军区文工团在《反对黄沙会》歌词的基础上,保留了原歌词的前两段,将第三四段改为:“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咱们的共产党哎领导得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4]成就四段歌词,形成现在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

二、《沂蒙山小调》的本体分析

谱例1:阮若珊作词、李林作曲

《沂蒙山小调》四段歌词结构规整,歌词中多有“那个”“哎”等衬词,每乐句的尾字带有明显的拖腔声韵。歌词比较精炼,富有感情色彩,且每段的一上一下乐句相互应答,共同表达音乐内容。

《沂蒙山小调》旋律线较流畅,每个乐句旋律成波浪式下降,具有完整性的曲式结构形态。整首歌曲的音域较窄,是加变宫的六声徵调式。在乐曲前三个乐句中,每个乐句的尾音都是下一个乐句的始音,分别落在商音、宫音、羽音上,第一个乐句旋律扩展而显得明朗,第二个乐句旋律婉转而悠扬,第三个乐句的旋律增加了变宫音而有转折的意蕴,最后融合结束,符合起承转合规律。在第一个乐句和第三个乐句的后半句中,即5 3 2 1 2―和2 7 6 5 6―属于模进形式。四个乐句中,每个乐句开始的两个音的音程关系分别是四度跳进、三度跳进、二度级进并成逐渐递减的趋势,旋律级进多于跳进。全曲的节奏类型比较单一紧凑,前三个乐句的节奏型基本相同。

三、《沂蒙山小调》的歌曲属性分析

长期以来《沂蒙山小调》一直作为“山东民歌”的形式出现,在《著作权法》颁布前出版的作品中,如《独唱歌曲200首新编》(1959)、《音乐欣赏手册》(1981)、《中国民歌选》(1984)、《中国近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1987)等,都把《沂蒙山小调》作为“山东民歌”“新民歌”。《著作权法》(1990)颁布后,一些学者发表文章指出《沂蒙山小调》是阮若珊、李林的创作歌曲而非“民歌”。对于《沂蒙山小调》是民歌还是创作歌曲等问题,历史上曾展开了一些学术争论,争论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如下。

(一)认为《沂蒙山小调》是创作歌曲

1.上海歌剧舞剧院作曲家商易(李林生前好友)在1990年7月9日《联合时报》中提到:“有人劝李林应该要求在《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中署名取得其著作权,他不以为然,认为一个作品被人民承认当作他们自己的作品,就是最高的奖赏。”[5]

2.吉林艺术学院吕金藻教授在1993年5月《人民音乐》发表文章《再为几首歌作者正名》中提到:“他们都是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对于作品的署名并不介意。但作为音乐工作者,有责任澄清事实,恢复其历史本来面目,将其正确无误地传递给后人。同时也应杜绝以讹传讹的现象在今后的出版、电视、广播、演出以及艺术院校的教学中继续出现。”[6]

3.与阮若珊、李林同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员的胡荫波,在《鲁南通讯》(1985年5月)發表文章《人民喜爱的〈沂蒙山小调〉》[7]中回忆了当时《沂蒙山小调》(初名《反对黄沙会》)的创作过程,明确指出《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是由阮若珊、李林创作完成的。

4.乔志学在一篇《愿为〈沂蒙山小调〉留下一份人证证词》文章中提到,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员伊洪、艾力、乔志学(北京,分别是91岁、86岁、81岁)乃初、苏伟、傅泉(上海,分别是91岁、85岁、82岁)、李永淮(南京,89岁)、鲁岩(福州,94岁)、王杰(济南,85岁)、胡荫波(武汉,83岁)是《沂蒙山小调》创作者的见证人。

5.阮丹妮(阮若珊和李林的女儿)在《是谁创作了〈沂蒙山小调〉诞生70年的〈沂蒙山小调〉有些事你可能还不知道》中说道:“李林曾回忆《沂蒙山小调》没有保留下手稿,1946年,我随山东省军区政治部向东北进发。按上级规定,必须将带有八路军标志的物件清除掉,当小船驶入渤海主航道时,敌舰向他们驶来,领队的陈沂同志下令必须把带有八路军标志的东西扔掉,我只好将身上仅存的两份歌谱和一条心爱的皮带丢入了茫茫渤海。那一刻,一种悲壮感油然而生从此便养成了不存底稿的习惯,是好作品自然就会在群众中流传。”[8]

(二)认为《沂蒙山小调》是改编的民歌

1.苗晶在《〈沂蒙山小调〉释疑》中认为《沂蒙山小调》与河北民歌《小白菜》有关。

苗晶的分析如下:

“《小白菜》是两句一段,但又分四个句逗处理,这和《沂蒙山小调》正好相似。它的句式发展2—1—6—5起承转合也与《沂蒙山小调》的四个乐句一样。”[9]

“我们从河北南部涞源一带可以找到一首与《小白菜》属于同类曲调的民歌《十二条手巾》。”[10]

谱例2:

“这首民歌的曲调显然是由《小白菜》曲调发展来的,音势起伏伸展与《沂蒙山小调》的曲调已十分接近了。也可以说它们都是出于一个基本曲调的变体。由此可以看出《沂蒙山小调》确实与河北民歌有关,《小白菜》就是它的较早雏形。”[11]

2.王希彦在《〈沂蒙山小调〉是山东民歌—就吕金藻同志“正名”一文再正名》中指出:“《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民歌,有其民歌原型《猜花》,并且相对于原型编曲者并未做较大改动,尚不足以说明这首《沂蒙山小调》就是一首创作歌曲。”

谱例3:山东聊城民歌《猜花》

王希彦分析如下:

“《猜花》与《沂蒙山小调》的音乐无论从整体结构上,还是在音调形态上都是极为相似的,而‘吕文中所说的‘在山东民歌中却找不到它的原型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是无根据的。两者的音乐关系属于前述新民歌中的第二种类型,是在原来框架上做局部的变化(主要是句首旋律变化),属于整理改编,还构不成第三种即带有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范畴。可以明确地说《沂蒙山小调》就是一首山东民歌。”[12]

(三)笔者认为《沂蒙山小调》是创作歌曲

1.笔者对河北民歌《小白菜》、山东民歌《猜花》进行对比分析

《小白菜》每小节最后一个音都为两拍,有一种停顿延长之感,《沂蒙山小调》是每两小节最后一个音为两拍,比《小白菜》减少了拖拍和停顿。在《小白菜》中每小节旋律基本呈下降趋势,且最后一个长音比前一个音低,体现出悲伤的情绪。在《沂蒙山小调》中整体旋律线呈波浪式,有起有伏,旋律烘托出喜悦的感情,这与《小白菜》截然相反。在《小白菜》开始的两小节中,旋律音的组成和《沂蒙山小调》第一乐句相同,都由1 2 3 5四个音构成,《小白菜》与《沂蒙山小调》只有5 3 2 1这组音型相同,其他音型组合、节奏等均不同。在苗晶的学术文章中认为《沂蒙山小调》来源于《小白菜》的变体《十二条手巾》,笔者认为依据太牵强。且《小白菜》在旋律调性及情绪表达与《沂蒙山小调》有明显的不同,所以笔者认为《小白菜》是《沂蒙山小调》的最早雏形是站不住脚的。

《猜花》中三、四小节的旋律音与《沂蒙山小调》中的部分旋律一样,虽然有重复音,但是从《猜花》中可看出它的节奏是每小节两拍,《沂蒙山小调》为每小节4拍,在节奏上《沂蒙山小调》更延展一些,且《猜花》开始的旋律及调式同《沂蒙山小调》不同,情绪表达亦不同。

2.笔者对山东民歌《包楞调》进行对比分析

山东民歌种类繁多,有劳动号子、秧歌、花鼓、民歌小调等多种类型,所反映的特点各不相同,《沂蒙山小调》与山东民歌小调的整体风格不相一致,以山东民歌小调代表作《包楞调》为例来分析说明。

谱例4:山东民歌《包楞调》

山东民歌小调典型的特点为欢快、热烈,演唱声音以洪亮、宽厚为主,体现着山东人民朴实的性格,在高音部分用喊唱成分相对较多,装饰音的运用也很独特,方言体现明显,衬词的运用也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包楞调》是典型的山东民歌小调,整首乐曲中,旋律音跨度较大,大的跳进运用广泛,节奏较欢快,装饰音运用较多,尤其是倚音的运用。在歌词中有吆字,是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字眼,演唱时也带有浓郁的山东方言色彩。这首歌也被称为民族的花腔代表作。

对比而言,《沂蒙山小调》旋律线相对平稳,以级进为主。旋律比较优美抒情,这与山东民歌小调的热烈欢快的情绪相反,从改词后《沂蒙山小调》的歌词来看,没有突出的山东方言的词语,运用普通话唱法,基本不符合浓郁的山东小调特点。

结 语

笔者并不否认李林在创作《沂蒙山小调》时汲取了民间音乐的元素,在李林回复吕金藻的信中说到:“当时创作时记起了小时唱歌的回忆,但是当时因为很小所以很模糊,记得不清楚,自己不断的修改而成为现在的《沂蒙山小调》。”[13]可以说明他汲取了民间的音乐元素通过创造性的“智力活动”使《沂蒙山小调》有了独创性。在争论《沂蒙山小调》的来源的素材中,都只是“像”而不是“是”,用延声的话说“含有民歌素材的歌曲不等于新民歌,这首《猜花》曲调与《沂蒙山小调》也并非什么极为相似,如果说《沂蒙山小调》是以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歌曲是说得通的。”[14]

汲取民歌素材而创作的歌曲不等于新民歌,国家重视和保护创作者的著作权,《著作权法》颁布前,因为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很多创作歌曲(《沂蒙山小调》)被误认为民歌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的战争年代曲作者没能把手稿留下,在《著作权法》颁布后,词、曲作者并没有申请著作权,造成了现今《沂蒙山小调》被当成“山东民歌”的情况。如果说作曲者汲取了民歌素材创作却不被赋予著作权,那么鼓勵作曲家深入民间汲取素材创作又从何谈起呢?

注释:

[1]抗大一分校校史研究会.在敌后的抗大一分校[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3.

[2][3][4][5]阮若珊.沂蒙探亲记[J].新文化史料,2000(03):18.

[6]吕金藻.再为几首歌作者正名[J].人民音乐,1992(05):20.

[7]胡荫波.人民喜爱的《沂蒙山小调》[J].鲁南通讯,1985(05):35.

[8]阮丹妮.是谁创作了《沂蒙山小调》诞生70年的《沂蒙山小调》有些事你可能还不知道[J].广播歌选,2010(06):40—41.

[9][10][11]苗 晶.《沂蒙山小调》释疑[J].音乐研究,1980(02):94—95.[ZK)]

[12]王希彦.《沂蒙山小调》是山东民歌—就吕金藻同志“正名”一文再正名[J].人民音乐,1993(04):32.

[13]同[8].

[14]延 声.含民族素材的歌曲≠新民歌—对《“沂蒙山小调”是山东民歌》一文的几点质疑[J].人民音乐,1993(09):29.

(责任编辑:韩莹莹)

猜你喜欢
音乐特点创作背景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中美日动画电影音乐之比较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论李斯特钢琴作品《死之舞》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浅析肖邦《革命练习曲》的演奏技法与情感特色
论土家族打溜子曲牌的分类及其音乐特点
从“意会”走向“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