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本味 探索源流

2022-04-29 16:07王舒涵周蓓高娟敏
当代音乐 2022年9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师范类课程改革

王舒涵 周蓓 高娟敏

[摘 要]民族民间舞课程是师范类舞蹈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不同舞种间的融合,作为专业技能课程的民族民间舞也在不断的艺术加工中越来越往高精尖发展,但是也由此逐渐地失去了其本味。因此,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会议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对民族民间舞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针对师范类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师范类民族民间舞课程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由此得出师范类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改革措施,为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以期为民族民间舞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又一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师范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2)09-0182-03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并提出了文化自信这一概念,由此,我国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增强,为发挥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以及其教育功能,对民族民间舞的文化传承与保护也逐渐受到了关注。而反观如今的民族民间舞课程,离民间舞的本质越来越远了,在越来越专业化、舞台化的审美要求中加入了过多的艺术加工,并在与其他舞种的融合与发展中逐渐失掉了其本味。对于师范类院校舞蹈专业来说,更是模糊了其专业培养方向以及课程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师范类院校的民族民间舞课程应固守其课程属性、坚持“能教会编、一专多能”的办学理念,由此将本味融入课堂、融入教学过程,探索其源流,加强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上

1.课程目标不明确

民族民间舞课程作为师范类院校舞蹈专业的必修课,其目标的实现是为了服务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同时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方向也影响着教学工作的开展。专业舞蹈院校多倾向于高精尖的艺术要求和高层次的艺术表达,在选材上对体型、身体素质、肌肉能力等也有着很高的标准,而师范类院校的舞蹈专业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与能力,围绕“能教会编、一专多能”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未来能够走上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现实是,无论是专业院校还是师范类院校都在追求更高的专业能力和更好的艺术表达,甚至师范类舞蹈专业仍在套用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由此导致民族民间舞课程将要失去师范类舞蹈专业的特点,不再适用于师范类舞蹈专业的学生。应该将师范类舞蹈教育与专业院校舞蹈教育的培养方向以及课程目标區分开来,要固守师范类舞蹈课程的属性,针对师范类进行更广泛地教学,偏全不偏专,走出一条师范类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探索之路。

2.课程内容逐渐脱离本质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舞蹈学科间也在不断地融合与发展。在现代思想和其他学科的影响下,民族民间舞课程逐渐失去了其特点与特色,民间舞的本质在演化和艺术加工中逐渐“消失”了……没有了原汁原味的风格性,那么民族民间舞的意义又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民族民间舞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民族民间舞其实也可称为土风舞或民俗舞,它起源于乡间和基层,是对人民生活的一种抽象化表现与写照,通过将日常生活和劳作活动提炼成不同的动作元素和律动,再进行发展和加工,由此搬上课堂。但是如今的课程内容仅依靠这种提炼的元素进行教学,一代代民间舞教师大多没有真正深入到地方去“采风”,没有见到真正原

生态的民间舞,只是根据这种元素动作学习民间舞甚至在代代传承中越来越变形,这种通过专业院校民间舞元素提炼的“民间舞”,也可以说这种“被肢解的民间舞”已经不是过去老百姓生活中的原生态民间舞,离民间舞的本质越来越远了。

3.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如今,大多舞蹈专业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教学方式都采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言传身教,而运用这一教学方式,学生们只会机械化地跟着老师的动作进行模仿,长期以来就会限制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能力,也无法达到师范类院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创作上

随着民族民间舞的发展与加工,在作品的创作中,我们越来越找不到“民间舞”在哪里了,也逐渐地失去了民间舞的特色。现在很少有作品可以看到民间舞原汁原味的身影了,除了《畲族女儿拍》《喜鹊衔梅》《一抹红》等可以看到是地道的本土民间舞加工提升后的舞台作品外,其他作品逐渐地成了一种运用民间舞元素的新创造。从《红绸舞》《荷花舞》到《草原女民兵》《送粮路上》,从《奔腾》《牛背摇篮》到《阿惹妞》《翻身农奴把歌唱》等,一个个鲜活、精美的舞蹈形象都是民间舞素材的演化和升华而来,但是,不得不承认这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由老百姓创造出来的民间舞了,艺术家的创造和舞台形象塑造的需要使它们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特点的舞蹈艺术。[1]因此,也失去了民族民间舞的创作特色和本味。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学校身处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立足于上海市国际舞蹈中心这一大平台,有着丰富的舞蹈资源和先进的创作手段,也拥有属于上海本土的非遗文化,完全可以发挥上海的地域优势,在此基础上挖掘具有上海特色的民间舞蹈。

二、课程改革措施——将“本味”融入课堂

针对上文提出的教学上、创作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师范类院校的培养方向、课程设置以及实际情况,为实现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发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民间舞学科体系,对本次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策略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一)教学部分

民族民间舞的形成与其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有很大的联系,某些动作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在教学中需要针对民族的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准确把握动作,从而最大程度地还原民族民间舞。[2]因此,本文将民族民间舞的课程改革分为三步进行论述。

1.寻根之旅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主干部分大多为五大民族舞蹈,即汉(东北、山东、安徽)、藏、蒙、维、朝及羌傣苗族等。全国各舞蹈学校又根据各地区的本土性纳入有代表性的民间舞。比如新疆艺术学院除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外还教授塔吉克、刀郎、哈萨克等民族舞;广西艺术学院还会教授壮族、苗族、京族、彝族、瑶族等民族舞,壮族中还包括壮戏台步、采茶舞、巫球、蚂拐舞、点扇等极具风格、特色的民间舞;云南艺术学院有佤族、彝族、壮族等。上海师范大学位于上海这一海纳百川的经济大都市,虽然是一个移民城市,但是本土的非遗民俗舞蹈也不少,其代表的有金山的渔秧新歌,浦东的调花篮、绕龙灯,奉贤的滚灯、挑茶担,闵行的手狮舞,同时还有江南一带的打莲湘。

因此,课程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寻根之旅,它的意义在于带领学生走入真正的民间,通过实地考察体验地道的民间舞。将本味融入民族民间舞课堂就是下到基层体验与感受民间的风土人情、人们的生活习性,搜集素材、民间舞蹈元素,以采风的形式作为本课程授课的一部分。所谓最好的传承就是“活态”保护,带领学生下基层,让学生既要能熟知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舞台化民间舞,同时也能懂得民间舞的“根”在哪里、“本味”是什么滋味,更深入地体会人民群众的“活”的原生态舞蹈。

2.探索发展

师范类舞蹈专业的培养方向以及鲜明的专业特色要求师范类舞蹈专业学生应当经过从讲台传授到舞台表演的历练,最终成为一名“能教会编、一专多能”的舞蹈教师。因此在民族民间舞的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到民间进行采风、跟着舞动起来,还应探索民间舞之源流。

因此,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的第二步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查阅文献材料和学习音频视频资料,在理论层面上探究分析其历史渊源与来由、把握民族民间的特点、掌握舞蹈动作元素中的情感依据,由此得出本土的生活习性、地域特点、服饰穿着等方面对民间舞产生的影响,探索民族民间舞教学理论,丰富教学内容。由此一来,突出身处长三角地区的民间舞文化传承,贴近江浙沪一带民间舞产生及发展土壤,打造具有上海师范大学特色民间舞特色课程。

3.创新教学模式

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改革的最后一步,还要依靠教学手段的完善来实现。由于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已经融入了采风以及理论学习的环节,那么教学方法势必需要进行改变,不能再是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了,将言传身教的传统教学方式改为一定比例的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由此充分利用每种教学方式的长处,最大限度发挥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价值意义,加强课程的应用性与可行性,同时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主观能动性。近期,由于疫情的特殊原因,“网课教学”也成为了一大热点,上海师范大学的师生们纷纷表示专业理论课的线上课程效果更好了、效率变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小班教学中被激发了出来,在相隔千里的网络世界中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参与度也变得更高了。而相较之下专业技能课的开展情况就不太理想了,没有了专业的舞蹈教室和教学环境,学生在空间上、心理上都受到了局限。对于老师而言,受镜头角度、视频清晰度的限制,也无法直观、清晰地看到每个学生的上课情况,同时受屏幕的限制,每次也只能看4-8位学生,这无论是教学效率还是教学质量都大大折扣。因此,笔者认为线上线下课程的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作用,可以融入一定比例的线上课程将民族民间的相关理论教授给学生并对其进行思考与探究,还可以通过屏幕共享的方式将音频视频资料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并深入了解原生态的舞蹈,有了理论的坚实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

此外,应立足创新的教学方式与未来就业岗位的紧密结合。与当地文化馆、少年宫、中小学及各类舞蹈培训机构合作,将教学内容移植到未来学生毕业就业岗位中去,从“输入”到“输出”进行完美地衔接,并且将上海师范大学创新的教学方式与理念普及到各大舞蹈机构,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培养和输送“能教会编、一专多能”的综合性的全面舞蹈人才,由此形成一套属于上海师范大学特色的教学模式。

(二)创作部分

在创作方面,我们需要开发本土教材,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通用教材和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民间舞的感知力较弱,无法充分发挥想象对民间舞的音乐、舞蹈编排等元素进行重组,使得在现有教材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低。[3]基于上海师范大学,可以根据长三角地域特点进行民间舞教材的开发,将学生日常可以接触到的舞蹈元素融入教材创作中,提高学生对民间舞的整体感知。此外,我们还需要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舞的深刻认识,从而推动具有民族色彩的高水准作品创作。可以通过对身边的老一辈人进行交谈、采访,了解我们所处之地的历史,当地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轶闻趣事,等等。在有了丰厚充实的理论文化基础之后再进行创作,将民族民间舞作品创作向高素质、深层次推进。

对于师范类学生来说,可以借助师范类学校自主承办的舞蹈技能大赛、“汇创青春”“新人新作”“上海之春”等创作类平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挖掘出更多的民族民间舞作品并进行作品孵化,最终将精品民间舞蹈作品进行展示,由此打造出一批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作为本校舞蹈教学的主要内容,提升学校舞蹈精品课程特色。

结 语

民族民间舞是我国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智慧的成果,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一环。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创新改革,对弘扬我国民族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4]总之,要将师范类舞蹈专业的民族民间舞课程进行改革,就要从本质上抓起,要在教学和创作上寻求本味、探索源流。让学生们在体验了“采风”、学习了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融入理论部分,引发学生对民族民族舞的思考,从本土民间舞的历史背景、生活习性入手,收集元素、加工整理适合师范类舞蹈专业教学的民间舞元素,再到最后通过学生的编创与发展形成、孵化作品,形成从原生态的民俗舞蹈到课堂提炼素材,最后到创编作品展示民族民间舞的三点一线。

注释:

[1]郑慧慧.民间舞去哪儿了[N].中国艺术报,2018-03-23.

[2]廖汝芳.论民族民间舞教学改革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5(35):205—206.

[3]孙  越.新时期民族民间舞改革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路径探究[J].参花(下),2018(04):86.

[4]同[2].

(责任编辑:张洪全)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舞师范类课程改革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提高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关于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分析
民族民间舞体态研究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