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华葳 相宁
[摘 要]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代到来,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非遗舞蹈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原创素材,文化创意产业是实现非遗舞蹈创新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二者融合发展的机遇进行分析,提出了非遗舞蹈与数媒、动漫以及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将非遗舞蹈充分融入现代社会与生活,保护非遗舞蹈的同时发展创意产业,以期打造优秀的文化品牌,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发展,再创文化辉煌。
[关键词]非遗舞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2)08-0163-03
[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科研创新计划校立项学院资助项目;江苏民间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2021XKT1262;19YSB015)。
[作者简介]赵华葳(1998— ),女,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徐州 221116)
[通讯作者]相 宁(1971— ),女,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徐州 221116)
非遗舞蹈作为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代到来,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传统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素材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成为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也为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将非遗舞蹈充分融入现代社会与生活,保护非遗舞蹈的同时发展创意产业,创新保护双管齐下,以期打造我国优质的非遗舞蹈文化品牌。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所谓文化创意产业,是20世纪90年代由英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兴产业,依靠个人或团队的协作,将知识与文化作为生产资料,以人的创造力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意、产业化的方式创造出满足时代与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1]一些发达国家迫于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将大量人才精力投入文化创意产业,使其成为了国家的支柱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给这些国家带来丰厚金钱回报的同时,其出口的影视、音乐、动漫等产品,也将本国的精神文化进行了输出,比如“好莱坞”文化、“韩流”文化、“动漫”文化的影响也“辐射”到全世界。国内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研究与实施起步较晚,但因文化创意产业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为“创造力”,在于文化产品所包含的内容的新意,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淀与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有着独特的个性,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生命力,使其蓬勃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存在着不均衡性,如台湾地区早在2007年就完成了台北故宫文物的3D动画影片《国宝总动员》;2016年《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也对北京、苏州、上海等地的博物馆文创作出指示。[2]但在一些经济相对滞后地区还存在着局限性,人才政策上不到位,因此以非遗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资料,开发出符合时代特色兼备传统技艺与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还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
二、非遗舞蹈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非遗舞蹈传承具有内在联系
非遗舞蹈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原创素材。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原创是其“创意”的要求之一,非遗舞蹈背后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恰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创生产素材。由于各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与社会风俗有所不同,非遗舞蹈自身便具有独特性,它是独一无二的、原创的与稀缺的,这一特点使它拥有着重要的开发与利用价值,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3]
文化创意产业是实现非遗舞蹈创新的重要途径。非遗舞蹈具有活态传承性与传播变异性,倘若将其完全保护在博物馆中,“关起来”静态保护,会使之失去原有的生命活力。非遗舞蹈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生态文化环境,倘若丧失了其传承时背后的社会价值,则会沦为普通的民间舞蹈。所以保护好非遗舞蹈原本的艺术形态是进行非遗舞蹈保护的第一要义,但同时要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创新其活态传承的途径,使得非遗舞蹈在文化创意产业时代绽放光彩,以新颖的方式表现出非遗舞蹈背后存在的文化价值。
(二)舞蹈艺术市场的扩大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成为热点问题,人们对此投去了更多关注的目光。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也备受瞩目。在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消费方式也逐渐由生存型消费转化为享受型消费,对于文化艺术活动的需求也持续攀升。正因如此,近年来人们对于舞蹈演出活动的热情高涨,《舞蹈风暴》《中国好舞蹈》等热门电视舞蹈节目的播出以及社区舞蹈与广场舞等舞蹈活动的大力开展,无不体现出舞蹈市场的不断扩大,为舞蹈艺术走向大众视野提供了重要途径,同时这也为陷入传承危机的非遗舞蹈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广阔的市场。
(三)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
文化软实力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力开展与传承非遗舞蹈本就是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因此将文化创意产业与非遗舞蹈相结合,在现代化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下具有可行性与必然性。我们要对中国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舞蹈传承,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不能只让我们自己看到我国优秀的非遗舞蹈与文化,更要使之走出国门,走向国际。通过“创意”的方式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创新非遗舞蹈的传承方式,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这样在发展时才不会被其他国家的文化同质化,使得中国文化对外也能强有力地讲述,使得中国文化软实力焕发勃勃生机。非遗舞蹈是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是现代的,将传统的与现代的进行有机结合,使得文化得以可持续发展,二者结合的同时也为文化创意产业时代下非遗舞蹈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对于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有着重要意义。
三、文化创意产业时代下非遗舞蹈发展的模式
(一)非遗舞蹈与数媒产业的融合模式
数字媒体产业作为传播、服务、文娱、交流于一体的科技文化新兴产业,有着范围广、内容海量、人群多样、效果智能的特点,而其特点恰恰弥补了非遗舞蹈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断层”问题,二者的融合不仅为非遗舞蹈的发展提供了途径,同时也使得数字媒体产业注入新的生命力。
1.利用数字技术的保护与发展
(1)建立非遗舞蹈数据库。数字化保护为非遗的完整保存与复原再现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障。非遗舞蹈的数字化保护要通过数字化技术对非遗舞蹈的动作、队形、音乐唱词、乐器伴奏、服道化等基本信息进行全面的采集。因非遗舞蹈具有民族生活的特征,所以在进行数字化采集时也对该舞蹈生活的民族区域以及表演场地进行采集再现;通过一系列的数据信息整理、储存、分类,将其整合为有条理的信息资料,建立数字博物馆与资源数据库;再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其展示出来,实现对非遗舞蹈完整的储存、展示再现与开发利用。建立非遗舞蹈数据库,通过数字化将口头传述的故事与书面文字总结为电子书目,图片转化为动作捕捉的3D影像,可以使得非遗舞蹈的资料更加具有真实性与可靠性,实现了非遗舞蹈与现代数字科学的融合。
(2)推动数字化资源的二次创作。首先,通过数字化整合的资料再现可以帮助课堂非遗舞蹈教学。在当前民族民间舞蹈课堂中,非遗舞蹈的数字化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清晰地学习非遗舞蹈的原生形态、动作以及相关的舞蹈文化与风俗内涵等,有效防止非遗舞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风格形态趋于一致以及文化内涵不清晰的问题。此外,通过原生态的非遗舞蹈数字化保护进行二次创作,进行舞蹈作品创新以及衍生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使得非遗舞蹈的传承具有全面性与发展性,数字化保护成为推动非遗舞蹈保护与创新的重要支撑。
2.媒体的宣传推广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电视、电台以及手机APP的受众大幅上升,由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
(1)非遗舞蹈故事推广。近年来,我国非遗记录片层出不穷,其中有关非遗舞蹈的也不在少数,通过影片向社会大众展示出非遗舞蹈传承的珍贵记忆、动作样式与生活风貌,让人们通过观看影片的方式深入了解传承人的心路历程,有助于增加人们对于非遗舞蹈保护的了解以及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其次,通过电台广播及微信公众号等进行语音与文字的非遗舞蹈事迹分享,非遗舞蹈发源于民间,每一种非遗舞蹈背后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或传说,如睢宁的鲤鱼戏花篮舞蹈就是在东海龙王女儿的民间神话故事加工改编而来的;再如徐州的非遗舞蹈大都边舞边唱,唱词中也包涵着民间故事。[4]通过对这些传说故事进行搜集整合,创办相关的电台与公众号专栏,让非遗舞蹈不再是某个地区小部分的传承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非遗舞蹈的发展。
(2)电视非遗舞蹈展演。近年来,电视舞蹈大赛与综艺类节目层出不穷,人们对于节目中普及的舞蹈知识与相关的舞者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在进行非遗舞蹈传承时,可以借鉴已然成功的电视舞蹈节目,如创办非遗舞蹈展演,将参赛组别分为原生组与创新组,原生组采用展演的形式,主要是非遗舞蹈的原生态传承与展示;创新组采用竞赛模式,主要是对原生态的非遗舞蹈进行动作元素的提取与二次创作,是对非遗舞蹈的创新。通过这一形式,一方面为传承人提供表演平台与资金支持,同时为非遗舞蹈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在保证传承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创新,有助于打造我国优质的非遗舞蹈文化品牌。
(3)短视频舞蹈挑战。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抖音等应用软件以及微信公众号等产业链也飞速发展起来,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粉丝群众,非遗舞蹈也可以借助这些网络运营平台进行宣传。通过发起短视频APP的舞蹈挑战,对不同地区的非遗舞蹈进行经典动作的提取和创新,如睢宁落子的“寒鸭凫水”“白鹤亮翅”,七巧灯里面的七巧灯摆字,通过动作名称的吸引与形式的创新,让人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趣味挑战学习,这既可以让非遗舞蹈的传承融入现代化发展潮流,同时也宣传了该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二)非遗舞蹈与动漫产业的融合模式
传统的非遗舞蹈艺术形式本身缺少变通,使得大部分青少年对其缺乏兴趣,而动漫产业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融合性与多变性,其设计可以俏皮、可以庄重,受到广大年轻人的热爱,且符合非遗舞蹈的创新发展要求。因此将二者融合发展,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非遗舞蹈的魅力,同时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漫形象,可以增强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1.非遗舞蹈相关的动漫形象设计
可以提取非遗舞蹈的动作特征将其符号化,突出该舞蹈所具有的形象特色,如特殊的手持道具或独特的舞蹈服饰。例如,对于邳州跑竹马来讲,可以突出竹马的道具,再加上不同角色特色的动作形态,让人们对其形象具有鲜明的记忆点。除了对于非遗舞蹈动作以及服饰道具等直接相关的符号提取外,还要将该地区所具有的地域文化进行串联,使观者在观看动画时便对该地区的文化进行了解,增加了人们对于该地非遗舞蹈的文化认同感。此外,按照动画中的人物形象设计出相关周边产品,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链,将非遗舞蹈文化融入到动漫的各个行业,实现非遗舞蹈与动漫产业的双重发展。
2.漫展活动宣传
可以将非遗舞蹈带入地方漫展活动,通过地方的漫展活动的区域分类,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宣传。其一,在展会周边售卖区,设计与非遗舞蹈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根据舞蹈中使用的道具,设计扇子、雨伞、帆布包等具有动漫形象的小物品,在漫展中進行售卖或免费发放。其二,在舞台表演区,可以适当添加非遗国风组别,将非遗舞蹈搬上舞台,活态展现在年轻人的视线中。其三,在互动游戏区,将非遗舞蹈中的动作元素、道具、队形调度设计为互动小游戏,如体验七巧灯的摆字、龙虎斗的双人配合,增加人们对于非遗舞蹈的兴趣,在趣味中传承非遗舞蹈。
(三)非遗舞蹈与文旅产业的融合模式
非遗舞蹈背后蕴藏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为文旅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文旅产业具有相对成熟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为非遗舞蹈的发展提供了展演、传承、创新的交流平台。
1.现场舞蹈展演
在旅游景区中通过游园、剧场、庙会等形式定时定期的演出活动,让人们在游玩中欣赏该民族或地区的非遗舞蹈。在景区的演出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具有优秀民族文化内涵、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舞蹈才会在旅游景区中长久留存,成为该地区或民族的文化名片。目前我国有一部分地区的非遗舞蹈与旅游舞蹈的融合已成态势,如《印象》系列作品已成为旅游舞蹈的成功之作[5];而有些地区还处于探索阶段,如邳州跑竹马虽有“演”带“练”的形式,且早在2011年便受邀到徐州楚王园林景区演出,但因其演出形式主要是单次邀约展演,并未形成文化品牌,因此在日后的發展中,还需二者的长期合作发展,举办系列展演,创立品牌,以实现非遗舞蹈与旅游产业的共赢。
2.现场教学体验
除了在旅游景区现场观看非遗舞蹈,在景区内还可以设置非遗舞蹈的教学与体验区,人们在演出结束后,可以来到体验区跟随传承人进行非遗舞蹈学习。在景区的非遗舞蹈体验中,可以根据非遗舞蹈的原生环境设立相应的民俗生态园,让人们身临其境,在实践中感受到非遗舞蹈的独特魅力,同时与传承人的交流也使得体验者对其文化深入了解。更有体验者深入了解后对非遗舞蹈产生兴趣,进而私下查阅相关资料与信息,拓展了非遗舞蹈的传承范围,实现了对非遗舞蹈更好的传承。
结 语
非遗舞蹈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原创素材,文化创意产业是实现非遗舞蹈创新的重要途径,非遗舞蹈是传统的,文化创意是现代的,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为我国非遗舞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其带来的挑战,要把握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同时加强传承人、社会与政府三方的重视与协作,以求更好地实现我国非遗舞蹈的发展与创新,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拓宽打造中国文化品牌的途径,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发展,再创文化辉煌。
注释:
[1]张军占.池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7(01):84—87.
[2]潘惠英,刘禹彤.文化创意让文物活起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8-19.
[3]李志雄.创意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时代“非遗”保护的新模式[J].广西社会科学,2013(10):47—50.
[4]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M].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1988.
[5]李俊平.非遗舞蹈在旅游景区中的活态化传承研究[J].戏剧之家,2020(14):114—115.
(责任编辑:庄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