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强 余瑞瑞
[摘要]“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①中央苏区时期,面对急转直下的国内政治形势,中国共产党在吸收了共产国际的工农联盟思想,以及对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对农民及农民运动的分析中认识到必须要团结工人、农民和士兵作为革命的基本力量才能挽救党和革命事业。党和苏维埃政府在建设苏维埃时开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实践也都是围绕着团结农民,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进行的。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经验对于如今寻求妥善处理好新时代出现的变化与矛盾的方法论,推进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央苏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共同奋斗
[作者简介]程小强,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江西赣州 341000;余瑞瑞,赣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江西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中央苏区党的统一战线研究”(项目编号:YC2021-S746)。
[中图分类号] D61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12-0035-06
“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②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六大提出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指出当前中国革命要“力争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的政权”③,团结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作为革命的基本力量来挽救党和革命事业。但是,如何把工农等革命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以应对国共统一战线破裂后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这是摆在当时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政治问题和军事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思考,科学谋划,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统一战线紧密结合来团结苏区工农,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不断推进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并以此揭开了“创造中国新社会的序幕”。那么,在苏区革命斗争的复杂环境中,统战谁?怎么富有成效地推进统一战线工作,并在统一战线工作中确保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等等问题都是当时党直面的现实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④。中央苏区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团结奋斗过程中蕴含的党的统一战线的原则、经验和智慧等,对于党与时俱进推进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2022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提出100周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更需要从党的统一战线的光辉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为卓有成效地推进新时代的统一战线工作、团结起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力量支持。
一、党在中央苏区提出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历史缘起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思想是共产党人经过对中国革命现状的正确认识,对国内农民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反复思考,经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又吸收了共产国际的工农联盟思想,并与中国革命现实状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出的适合中国的革命斗争策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发展道路上一次必然的尝试。
(一)共产国际工农联盟思想的影响
1919年至1943年共产国际蓬勃发展,在共产国际发展的过程中,列宁结合俄国革命与社会实际,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工农联盟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为苏俄工农联盟的发展与巩固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工农联盟的思想提供了思想基础。列宁在领导俄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巩固政权的革命运动中就十分重视同农民、小资产阶级民主力量等阶级力量建立同盟军的问题。列宁认为革命最直接的同盟军首先是农民。列宁在布尔什维克二月革命胜利后又失去革命政权的这一历史事件后分析认为只有形成无产者和贫苦农民的专政才能彻底粉碎资本家的反抗,只有通过劳动农民和工人的联盟才能保卫住社会革命的果实,无产阶级只有帮助农民才能保持无产阶级政权,一言以蔽之,工人与农民建立联盟是必要的;同时,列宁在分析了俄国农民阶级的生存境遇以后指出无产阶级与农民的革命对象、利益都是一致的,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建立联盟是有可能的。但列宁也并不是与所有农民进行结盟,他在《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一文中指出,小农才是革命所必须要重点联合的,至于富裕农民则是革命的对象。此外列宁还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所提出的工人阶级独立性的问题,认为坚持无产阶级在工农联盟中的领导权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工农联盟的基础,工农联盟实质上就是工人阶级争取农民孤立资产阶级的问题。列宁的工农联盟的思想以及工农联盟的实践给正处于革命低潮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个新的革命思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入分析中国革命形势和列宁的工农联盟思想后认为:“中国的工农群众和一切被压迫民众所受国际帝国主义和其工具军阀之剥削与压迫,比任何地方更要厉害……中国的工农阶级和被压迫民众有立即变成第二次世界帝国主义大战牺牲品之危险。我们要根本避免此种危险,我们只有站在列宁主义的旗帜之下,实行列宁主义与全世界的工农阶级联合起来去消灭世界资本帝国主义。”⑤
(二)革命与群众脱离的历史教训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行了数次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众多,但主要还是在于其不能够发动群众作为革命的坚实后盾,而妄图以少数上层精英分子对社会进行自上而下的缓慢的改良取得成功,在调动其他力量助力革命时“只是联络会党而不是艰苦地放手发动广大的工农群众”。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策略上的这一错误,引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思考。彭述之和陈独秀在其发表的文章《辛亥革命的原因与结果》《辛亥革命与国民党》中指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没有认清真正的群众在哪里”⑦,轻视民众宣传,“没有民众的宣傳,则军队的力量,和民众的力量不生关系,并不能得着民众的了解及军事上、建设上的援助”⑧。张太雷从辛亥革命的性质的角度分析了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他认为中国的资产阶级由于在政党建立时期和革命发生时期与广大的群众太过脱离,导致资产阶级所能支配的力量范围不能涉及到社会的更多的阶级,尤其是占大多数的农民,这使得资产阶级的力量和组织能力都比较弱小,难以彻底取代专制统治来独立地管理国家维护政权,再加上资产阶级对农民的忽视使得其提出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地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并不能解决农民的问题,因而无法得到农民的拥护,其建立的政权也只是一场资产阶级范围的“狂欢”,在其政权的统治遭到威胁时得不到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和生力军——农民的帮助,革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毛泽东结合他对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情况也深刻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站到反革命立场上去了。”⑨通过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只有回到群众中去,回到民间去,做一切民众的宣传组织工作,才是一条行得通的路。
(三)“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共产党人从近代以来的长时间的革命战争中意识到了中国农民及农民运动的伟大力量。农会带领的农民运动在中国大地掀起了翻天覆地的革命热潮,“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个落花流水。地主的体面威风,扫地以尽”。⑩邓中夏介绍广东海丰和湖南衡山白果两处农运情况时说:“由上述的两桩事实来看,我们可以征测中国农民的觉悟是到了要农会的程度,能力是到了敢于反抗压迫阶级的时候,这种壮烈的举动,比较香港海员和京汉铁路的罢工,并无逊色,真是中国革命前途可乐观的现象呵。”?在湖南韶山养病的毛泽东深入湖南农民中去,对农民运动进行考察后给予了农民运动充分的肯定,指出,“农民,在那里打翻吃人的仇敌”?,农民在几个月内就完成了孙中山四十年所未做到的事,创立了几十年至千年所未成就过的奇勋,他们的行动好得很。此外,他在考察了农民的生存境况后认为贫农、雇农占农村人口的大多数,是受压迫最严重的阶层,且“上无瓦片,下无插针之地”?,因而具有强烈的革命热情,斗争性也较其他两个阶层更强,是革命忠实的拥护者和中流砥柱,他们与工人、兵士一道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如果能将中国浩大的農民群众很好地组织起来去参加国民革命,中国的国民革命就离成功不远了”?。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好农民的主力军作用呢?毛泽东指出,在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必须放手发动农民,组织农民武装,且“必须依靠广大贫农作为‘革命先锋,团结中农和其他可以争取的力量,把农民组织起来,从政治上打击地主,彻底摧毁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由农民协会掌握农村一切权力,然后进行减租减息、分配土地等的斗争”。早期共产党对农民及农民运动成功经验的总结,为党领导农民斗争、开展工农联盟建设以及制定正确的路线和策略,提供了可靠的实践依据。
二、党在中央苏区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实践探索
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吸收借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工农联盟思想,分析国内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一条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工农民主联合战线的策略方针,为此,开辟了从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思想政治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来赢得农民、将农民团结到党领导的工人阶级周围的中央苏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艰辛探索之路。
(一)建设工农民主政权,加强工农政治联合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最大的问题,且作为无产阶级有力的同盟军,争取农民,取得在农民中的革命领导权也就成为了中央苏区建设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工农民主统一战线能否发挥出其巨大力量的关键也在于无产阶级能够始终实现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具体到中央苏区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来说,就是将农民从旧的社会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体现在民主政权建设方面就是要给予农民政治权利,建立工农民主专政政权,强化工农的主人翁地位,促进工农之间的政治联合,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赖以存在的坚固基石。
列宁认为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都不乏有能力和有意愿担任政治职务、维护群众利益的优秀分子。对于这类群众,无产阶级应该将其吸纳到干部机关中去,密切农民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联系,使农民阶级与无产阶级一道为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民主选举是将工农中的优秀分子选入到苏维埃政府中去,密切工农之间的关系的最直接的方式。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先后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细则》《苏维埃暂行选举法》等,对选举工农兵代表的方式作了详细规定,党和苏维埃政府赋予一切被剥削被压迫的民众以完全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规定男女选举权力平等;在进行选举活动时注意工农代表的比例,保证工人与农民的比例且使工人能够始终处在领导的地位,深刻体现了苏维埃政权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性质。在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民主选举代表后,苏区群众的民主意识显著增强,逐渐认识到参与选举行使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权利的重要性,“过去不积极参加选举的民众,现在许多都积极起来了”?,兴国全县、上杭才溪乡、瑞金武阳区等地方的选民一般都在80%以上,有些甚至达到了90%以上?,加强了工农的政治联合,从制度上保证了工农民主专政以及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可实现性。同时,为了加强工农政治联合的深入发展,巩固苏区工农民主政权,促进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苏维埃政府还建立了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对该制度的工作方式以及权力与义务等作了详细规定。“苏维埃经过这些组织可以使一切建设工作,动员工作,深入到公民中去,公民对苏维埃的意见也容易反映到苏维埃来”?,使民众与苏维埃在组织上连成了一片,也使苏维埃政府成为了最能动员民众以适应国内战争革命建设的机关。毛泽东评价说:“苏维埃依靠这一制度,同广大民众结合起来,他就使苏维埃成为最能发扬民众创造力的机关;使苏维埃成为最能动员民众以适应国内战争适应革命建设的机关,这也是历史上无论什么政府所做不到的。”?
(二)重视农民经济问题,实现工农经济联盟
土地问题是中国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由此,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开展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工作首先是建立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之上的。中央苏区时期党根据八七会议中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的土地革命路线,动摇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根基,瓦解了乡村宗族势力对于农村公共资源的控制,将农民从地主阶级的剥削下解放出来。土地革命时,党和苏维埃政府在土地分配方面采用“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办法,并确定了农民土地的私有权,满足了农民几千年对土地的渴望,为农民阶级争取到了其最关心、最根本的利益,也因此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拥护,苏区的群众亲切地称苏维埃为“老苏”“老埃”“埃政府”。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使农民的生活面貌得到了改善,唤起了工农群众积极工作,努力生产,参战参军的极大热情,“贫农和中农在乡区两级苏维埃担负工作的,约占百分之四十”?,这是因为他们深刻明白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与苏维埃政权的长存与自身解放和生活自由幸福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使得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在革命斗争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力量。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战略问题》中指出红军虽小却蕴藏着巨大的战斗力,这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在土地革命中产生的,他们都是为着自己的利益而战斗的。?
土地改革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但关于农民日常生活必需和军队物质保障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加上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又十分的严密,给根据地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一些严重的阻碍。毛泽东指出如果不把这些困难克服,是要影响工农联盟这一基本路线的。因此,为从经济建设方面去支持革命,巩固工农的经济联盟。毛泽东强调要重视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生产,通过建设合作社、互助组等生产力方面的支援和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农业生产的发展让苏区有些地方在土地改革过程中不仅将荒废了的地重新耕种了起来,还开发了许多新的土地,有些地方的生产甚至远远超过了革命前的生产量,“农民的生活比较国民党时代是至少改良了一倍”,农业的丰收不仅满足了军需民食,而且还能有农作物原材料供给工厂发展生产,或者在市场上交易出售。工、农业之间的商品交换也使得无产阶级与农民建立了经济方面的联系,商业方面的联系成为了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稳固的纽带,更加扩大了工农经济联盟的深度和广度。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构筑工农思想共识
农民加入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和阶级必然性。但农民的生产模式和生活环境决定了其具有思想保守、落后狭隘的阶级意识局限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农民在革命初期难以正确认识理解革命的重要意义,难以自发形成较高的思想觉悟和坚定的革命决心,中国共产党难以实现对农民阶级的领导,对将农民与无产阶级结成巩固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毛泽东认为,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对于被领导者的领导,除了要给以物质利益,还必须“同时对被领导者以政治教育”。党和苏维埃政府通过发展苏区的文教事业,对农民进行思想文化方面的教育,强化对苏区群众的思想政治引领,凝聚革命共识、发动农民参与革命斗争。
中央苏区以文教事业构筑工农社会共识来发展工农联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党和苏维埃政府通过积极推进学校文化教育来达到从思想上团结人、联合人的目的。在废除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后,中央苏区逐步建立起了新的统一的苏维埃学校教育制度,形成了一整套由初级到高级,由一般到专业的教育体系。经过教育,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不仅能熟读一些红色教材,而且对于“不识字的农民,他们都能使之讲很多道理”。其次是以标语口号和剧社演出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方式开展政治动员,将深奥的革命理论以简明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提高群众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标语口号作为苏区学校教育的一个补充,也是进行苏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党和苏维埃政府用“反对老公打老婆”“劳动妇女解放万岁”“为工农苏维埃奋斗到底”等这样的口号标语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群众破除封建思想,提高工农群众的阶级意识和政治意识。在“工农群众!红军的胜利就是你们自己的胜利”等这类标语口号的宣传下,从1931至1934年间,长汀县有2万左右的人加入红军,壮大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战斗力量。土地革命前期苏区出现的一些诸如“贫农雇农打江山坐江山”的狭隘的小农意识的口号逐渐消失,“肃清豪绅地主残余,巩固苏维埃政权”“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等饱含着反帝反封建反官僚的主张逐渐变成了苏区人民的口头禅。群众也逐渐开始主动帮助党和苏维埃政府张贴革命宣传的口号标语,积极参加革命斗争,为红军的战斗和转移提供物资等方面的帮助。邓颖超撰文写道:“他们在活泼兴奋的动员中,能够忘记他的家庭和一切,集中到阶级忿恨与革命牺牲一切的热情上,能如潮水般活跃勇敢继续不断地投身当红军,出发上前线去!”
三、党在苏区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经验启示
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苏区人民,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得出的统战实践经验。随着中国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现代化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人与农民阶层的结构也发生了重要转变,这些新的情况对于新时代统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团结好工人和农民,建设新的“工农联盟”,是时代给予的一个新课题。通过对中央苏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工作的探究,寻求妥善处理好新时代出现的变化与矛盾的方法论,对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基固本
愈是伟大的事业,愈需要形成最大的合力共同努力奋斗,这也愈需要伟大坚强的领导核心来秉轴持钧。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对中国农民及农民运动进行考察总结,指出要将农民放在中国革命的主力军的位置,强调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注意农民问题。中国的农民阶层分为贫、中、富三种类型,中国共产党在认真分析每种类型的农民的特点后,把握其革命的彻底性和决心,探索出了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的土地革命路线,与农民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关系。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为中央苏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扎实的实际基础。该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坚强领导是工农群众利益实现的最大保障,是统一战线理论创新发展和政策实践的有力保障,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蓬勃发展,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迅速发展。城市拥有的资源和机会吸引着广大农民进城寻求发展机会,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拉大。工农的内部结构与以往相比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工农联盟的内部结构发生了更加复杂的变化,统一战线的内容和要求较以往也更加复杂。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能力的先进政党,牢牢把握住新时代统一战线发展的主基调、主旋律,围绕建设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任务,发挥强有力的组织力、领导力和执行力,来平衡发展统一战线时所遇到的矛盾问题,形成新时代工农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联盟。
(二)用共同奋斗目标聚精会神
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在一个共同目标下实现全国各方面群众的大团结、大联合。中央苏区时期党的中心工作简单概括就是“使革命和战争走向胜利”,为着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开展了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等工作,将群众的命运与革命斗争统一于苏维埃建设中去,形成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目标,促进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当今时代,受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影响,使得工农阶层发生了一些转变。原来工农阶层中的人走出来谋生形成了新的阶层但未完全脱离原来的阶层,随着自身奋斗目标的变化他们时常在两种身份中不断转化。这一阶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工农群众的利益总体一致,但因为身份的双重性,又有着不同之处。在这个意义下,新时代的工农联盟的范围是扩大了的。因而新时代的统一战线必须要在坚持工农联盟的基础上,针对新时代下的工、农之间目标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所谓一致性即工、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谓差异性指的是工、农之间以及拥有着新的社会阶层身份的工、农之间分别存在的工作目标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要联合新时代下的工农,激发工农奋斗活力一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进,就要统筹工、农之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就要统筹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发展互惠互利,加快促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良好局面的实现,创设工、农之间统一的利益链接和奋斗目标,调动起工、农的奋斗积极性,结成新时代下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引导工、农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实现这个一致性目标的重要战略部署,“团结一致向前看”,在统一的奋斗目标的指引下,统一步调,激活创造力;在最大公约数的激励下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最大合力,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用共同思想基础凝心铸魂
“欲事立,须是心立。”中央苏区能够建立起工农民主统一战线重要的一点就是从思想意识层面形成了群众与苏维埃政府共同的阶级意识、革命意识形态,凝聚起了革命共识,实现了无产阶级对农民的思想领导,更进一步升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促进了革命的胜利。
虽然如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中华民族工农群众的思想意识整体上处于稳定团结状态,但还是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企图动摇国家的思想意识形态根基,破坏中国的统一战线,这就需要做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筑牢中华民族的共同思想根基,凝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共识。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坚持以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领双管齐下的工作方法,就是在保持人民群众的政治定力中凝聚人心,以党的理论武装人民,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但凝聚共识不是无区别的强求思想的一律,而是有方向的启发引领。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思想教育,首先要采用科学的方式有的放矢,在平等沟通,启发诱导的过程中让人民群众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感悟百年来党和人民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深化人民群众对党和党的事业的认知,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促进社会各个阶层和联盟的和谐稳定,扎实稳妥推进新时代统战工作的进行,最大限度凝聚起团结奋斗的伟力。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加强教育和自我教育,注意将思想教育融入到社会管理之中,通过外在管理约束逐步内化成群众的自我意识,提升群众思想境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注释]
①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10-26.
②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 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伟力.人民日报,2022-07-31(01).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16.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2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69.
⑥林增平.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M].湖南出版社,1991:92.
⑦彭述之.辛亥革命的原因与结果[N].向导,1924-10-8.
⑧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791.
⑨?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16.
⑩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14.
?邓中夏文集[M].人民出版社,1983:57.
?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20.
?李大钊文集(下)[M].人民出版社,1984:834.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307.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央档案馆.红色中华(全编 整理本 5),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260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第16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20:45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第655.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人民出版社,1982:217.
?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190.
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12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17.
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1273.
江西省档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355.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央档案馆.红色中华(全编 整理本 1).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229.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央档案馆.红色中华(全编 整理本 1).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230.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央档案馆.红色中华(全编 整理本 1).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400.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央档案馆.红色中华(全编 整理本 1)[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256.
刘云,吴水弟.中央苏区宣传文化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89-191.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1932年—1935年).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91.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新时代统一战线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9.
[6]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斗争(苏区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