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古典文艺在影视媒介的创新表达

2022-04-29 14:07:30郭海燕张武桥
电影评介 2022年21期
关键词:阳明王阳明美感

郭海燕 张武桥

随着新兴媒介的发展,影像信息技术日益纯熟,古典文学艺术与媒介融合趋势不断加强。“今天的文学艺术可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就是视听艺术已经开始占据当代文化的主流……如果考虑到‘书写这种记录世界的文字形式对于人类一个时期的文明存在和发展至关重要,以至于我们可以称之为‘书写文明,那么,我们也可以尝试把即将到来的以视听形式记录、保存和构造文明的形式,称之为‘视听文明。”[1]如今,以古典文学艺术的符号文本作为核心内容,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对古典文艺进行影像形式的创新表达,在视知觉感官体验上呈现独具意蕴的美感,成为当下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从传统口头传播和书写印刷时期的文字语言符号到媒介视听时代的语言符号,再到影音图像符号组合的影视文学形式,文学生产与传播场域的嬗变对于阳明文化的传播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2021年央视纪录片《王阳明》反响热烈,该纪录片独特的美感呈现与创新表达,是中国古典文艺与视听媒介语言深入结合的产物,为视听文明时代传播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供了鲜明案例。

一、何谓文以载道:阳明文化的创新表达

(一)文以载道观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典文论历久弥新的命题。关于“文”与“道”关系的表述众说纷纭,然而视“文”为器,以之作为扬承“道”的手段与工具,这一认识是相通的,如此看来,“载道”即成了“文”的功用。從唐代韩愈与柳宗元的“修其辞以明道”,“文者以明道”到宋代理学大家周敦颐的文以载道观,再到新文学时期胡适、陈独秀等人对于追求文学审美独立“载道”观的思省,不同时期对于“文以载道”观有不同的理解与感悟。王国维曾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2]。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传播与叙事方式的演变使得视听语言艺术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文以载道”命题中的“文”就衍生出了新的意蕴内涵。具体而言,此处所论述之“文以载道”指通过影像等视听媒介,对古典文艺进行创新性的表达,以真实可感的艺术形式,更为直观可视地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载体兼具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等。

“人的任何一种延伸,无论是肌肤还是手脚的延伸,对整个心理和社会的复合体都产生了影响。”[3]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论述阐明了媒介延伸人的视知觉体验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文学与社会密切相关,作为古典文艺的接受者,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与听觉交融的时代,以视听为表现形态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影视艺术基于可视性、平面性、直观性的叙事特点,以更贴近大众的传播方式,令其所携带丰富的古典文艺内涵和精神价值得以传播之更远、更广。由此观之,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形态的“文”承载古典文艺之“道”,是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向群众“普及”古典文艺知识的必要手段。

(二)阳明文化影视传播的多重视角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在儒学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至今影响深远。关于阳明文化的影视传播与经典解读主要有以下几种样态。一为戏剧形式呈现,京剧《王阳明龙场悟道》、越剧《王阳明》、姚剧《王阳明》、话剧《此心光明》等再现了王阳明生平经历与主要功绩;二为学术讲座形式,学界专家以论坛、讲座、线上会议等形式从专业的视角解读与探讨阳明文化的丰富内涵,如“百家讲坛”郦波讲述的《五百年来王阳明》、贵阳孔学堂的市民讲座《奇人王阳明》;三为线上视听软件的呈现,以自媒体与广播为主的视听APP,诸如喜马拉雅、抖音、B站等平台,通过发布相关有声、可视的阳明文化内容,提高了阳明文化的传播速度与效率;四为电视与纪录片形式呈现,《大明帝国之夜雨来风》(2001)、《王阳明传奇》(2014)、《岩中花树》(2011)、《王阳明》(2021)、《良知·明心》等题材影视作品描刻了王阳明一生遭遇、思想历程、悟道讲学之经历,或完整,或截取,向观众展示了王阳明生平及其对哲学领域的探讨。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其他形式的载体呈现阳明文化经典内涵,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其中,2021年央视人文纪录片《王阳明》以“纪实+演绎”的影像形式叙述了明代大儒王阳明绮丽绚烂的一生及其心学思想的变迁历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阳明文化的传播及其影响力的提升,为古典文艺在现代媒介的创新表达与美感呈现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全片由《溺》《困》《悟》《功》《明》五个章节的结构串联,以王阳明扮演者辛柏青、阳明文化研究专家、王阳明诗文“自我叙事”的互文视角多方位呈现阳明文化深刻的文学艺术内涵,在影片画面上采用卷轴画形式构成诗画串联的独特韵味,通过“水”“竹”等意象增添文本叙事的美感。纪录片《王阳明》作为文学一种当代媒介的载体,创新运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诠释手法,以其别样的美感呈现、意蕴绵延的形象塑造、移情间离的共情方式,生动还原了王阳明一生孜孜求真、“立德”“立言”“立功”的清廉形象,总结了其在心学以及文艺诗学等方面的重要成就。

二、文以何载道:意韵与移情的美感呈现

纪录片《王阳明》在叙事视角、画面呈现、意象营造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表述,梳理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与其生平经历,通过意韵丰富的铺陈与间离移情的美感呈现,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阳明文化,让受众在潜移默化间深化对古典文学艺术的理解。这也就使得这部纪录片在流光溢彩的阳明文化影视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构建中国古典文艺绚烂景观的一部分。其美感的呈现主要体现在诗画合一的视觉表意、立象尽意的符号叙写、间离移情的艺术共情等三个方面。

(一)诗画合一的视觉表意

诗画合一原是北宋时期形成的中国古典文艺范畴中诗、书、画合一的艺术形式。在绘画所构筑的视觉意境中,题诗作词,强化了文学作品表意达情的功能。所谓“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陆机认为语言是说明事物的有效方式,而绘画亦是留存事物视觉形象的重要载体[4]。如果说“诗画合一”中的“画”突出了视觉上的意境效果,那么在纪录片《王阳明》的叙事表达中同样延承了中国古典美学“以画载形,以诗达志”的载意特点。

以诗为主轴,东方美学意蕴别具的画面制作是《王阳明》美感呈现与创新表达的一大特色。全片追求中国古典卷轴画的意趣,以1:2:35的画幅构造银幕镜头,颇有文人赏玩手卷之意蕴。在画面的影调、景深上着重凸显虚实相近,影影绰绰的美感。[5]尤其在其建筑景观的拍摄上更凸显出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韵味。无论是京城宫殿或是余姚故居的建筑再现,都以色调层次变化的黑白灰棕相统一,青砖白瓦、格窗回廊的画面间,影射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对称条理、秩序井然的理性精神。该片拍摄手法采取“中轴对称”的策略,彰显了王阳明“一代儒圣”之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在艺术呈现上禅意的人物情节构造与留白写意的表现手法互相呼应,光影交错间,视觉美感与知觉意会合一,丰富了影片的文化感染力。精致考究的画面制作的同时,辅以字幕或旁白朗诵的形式将原生态、未经译介的王阳明诗文带入观众视野,如《泛海》《不寐》《陈言边务疏》等诗词都是王阳明生平不同阶段的重要作品。一改从前相关影视作品过度阐释阳明诗文的弊端,留给观众更大的阐释空间。正如该片撰稿人周艳所言:“很多人其实更愿意读原文,所以说干脆保持原生态,一旦翻译了就涉及二度阐释,可能就不太对了。”[6]

影视之于绘画在“诗画合一”的视觉呈现及表意功能加强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个体本身的艺术修养与理解深度不同,对于画面的审美欣赏存在差异,画面较于文字而言,存在一定隐喻意义表达上的缺陷。该片以精美的画面与原生态诗歌交融的串联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二者相辅相成,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立象尽意的符号叙写

古典文学艺术中意蕴的可视化呈现是当今时代受众理解传统文化的一大困境。古人言:“立象以尽意”,“意”强调情感与思想的思维活动,“象”指具体的客观物象,其意可理解为以“象”的视觉表达形式外化呈现“意”的核心内涵。[7]“意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符号概念,依托象征思维和完整的审美体验符号体系,为受众提供了在艺术形象的视觉感味中达到美感与情感融合的可能。

“尽意莫若象”,纪录片《王阳明》善用“水”“竹”等艺术形象的意象铺成,渲染古典美学氛围,增添文本叙事美感,充分展示了阳明文化的深刻内涵。其中,水的意象呈现最为显著,影片第一集《溺》的片头即展现了王阳明投入江海之影像,使其与水的意象关联,跃然于观者心间。“水”是古代文学作品中颇受偏爱的艺术意象,全片再现王阳明生命之河,以水为“象”,阐述了王阳明一生的思想历程,讴歌了其宝贵的精神特质。第一,阳明之“五溺”。王阳明一生都在中华文化海洋中遨游,不断汲取、求索真知,“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始归正于圣贤之学。”其好友湛若水如是评价。影片中余姚故居武胜桥畔,江水兮兮,顽童时期的王阳明一度沉溺于棋艺,一首《象棋诗》讲述了严父弃棋江河以教子的趣事,描绘了一个立体的大儒形象,拉近了受众与中国古典先贤的距离;第二,阳明之苦与愁。遭奸人所害,廷杖四十的苦楚,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愁闷,钱塘江头,孤船独立,阳明百味的人生感受在漆黑的深夜中,暗潮涌动的江水里,更加增进了观者的共鸣;第三,阳明之德行。影片多次展现王阳明在溪水汤汤,亭台阁宇旁述书讲学的经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在这里得以传承。此外,王阳明心系百姓,一生坚持“立德”“立言”“立功”,无论江西剿匪或是宸濠之变,都做出了重要功绩。第四,阳明之成就。水是万物之源,“从世界文明史的视角来看,王阳明是开启中国文艺复兴大门的思想”[8],其对“人性”的重视,创建的心学思想体系,对后世都有深远绵长的影响,正如影片最后展现的涓涓细流意象,阳明文化如清泉般浸润了我们的心灵。

“尽意”是“立象”的目的,《王陽明》中丰富的符号意象载体,延伸了受众视知觉感官,共情了受众的思想与情感体验,在美感的视觉呈现中,传播阳明文化的意蕴与内涵。

(三)间离移情的艺术共情

间离(Verfremdung)理论是德国戏剧革新家贝尔托·布莱希特创造与倡导的关于叙述体剧作的舞台艺术表现方式。他在《论实验戏剧》一文中提及,间离的真正内涵是陌生化:“陌生化就是历史化,亦即说,把这些事件和人物作为历史的,暂时的,去表现。同样地,这种方法也可用来对当代的人,他们的立场也可表现为与时代相联系,是历史的,暂时的。”[9]在布莱希特看来,将个体所熟知的人或事物疏远的过程就是间离,以此在表象的层面看来,人或事物就变得不同寻常,令受众费解与吃惊,自然而然地引发深思,获取对于人或事物的全新认识。间离具有强大艺术张力与概括力,赋予作品哲理性。我们通常认为让一个演员同时扮演不同性格的两个角色,就是一种用意深刻的间离表现。

在《王阳明》的剪辑制作中,历史与现实交互,去剧情化的突破,大胆创新,打破以往个人传记类纪录片的叙事结构,通过扮演者辛柏青探寻对王阳明认知的过程,双线并行,现代与古意的画面跳跃间,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的美感效果。纪录片中有这样一幕,现代感十足的咖啡厅光影交错,古装扮相的王阳明端坐其中,周围一群年轻人低头玩弄手中的电子产品,镜头一转,辛柏青换回现代服饰,桌上摆置着现代电子设备,正查询了解关于王阳明的相关信息,展现了制作团队对当下青年就接受古典文学艺术的途径与探寻的忧虑。通过辛柏青的演绎,观众对王阳明的了解认识一步步深入,从咖啡馆走到余姚故居到修文龙场再到钱塘江畔……该片着意于古代文人与现代人之间的对话,让扮演者带领观众重走“王阳明生命之河”,在此期间,演员既是自己,同时又是角色。这样古今呼应的对话与交错,符合当今受众的接受需求,实现了移情间离的美感呈现,在沉浸式体会阳明思想中更加高效地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过情绪感受的移情,关注受众情感知觉的体验,互文的叙事结构,让王阳明的形象陌生化,同时又在叙事过程中逐渐为受众所了解。这就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的:“一般来说,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有一种最习以为常的自欺其人的事情,就是在认识的时候先假定某种东西是熟知了的,因而就这样地不管它了。”[10]叙事艺术表达形式的突破与创新,别样的情感与美感的体味,是该纪录片广受青睐的原因之一。

三、文以载道何为:古典文艺在影视媒介的传播

人文纪录片《王阳明》的热烈反响,是视听媒介记录传承古典文艺的成功案例。以王阳明的文化传播为例,由于媒介与信息的滥用,中国古典文艺在媒介平台仍存在传播内容失真、碎片化传播、对经典误读与误导等不良现象,一定程度上成为滞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主要因素。影视文学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使古典文艺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光彩,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即是“文以载道何为”。通过对《王阳明》的案例分析,结合其在创新表达与美感呈现等方面的视听特点,强化古典文学艺术的传播效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优化古典文艺的传播结构

斯洛文尼亚美学家阿莱斯·艾尔雅维茨曾提出,大众媒体与晚期资本主义的出现,促使图像社会如影随形地发展,我们自身在当今都已处于视觉成为社会现实主导形式的社会。[11]视觉化的文本载体影响了当代信息传播范式的变更,社会传播由文字与静态图画的信息符号演变为视觉性的画面趋向,给人类以一种更为直观的视听感官体验。统而言之,依托数字视觉元素为主要表現媒介、通过数字视觉元素为先导的现代社会信息传播范式,重构数字表现的内容,以此激发观者视觉感官体验,引发观者自感官层面到心理层面对视觉表达的内容再次阐释与解读。[12]

数字视觉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古典文艺的传承需要在理念、内容与渠道三方面进行创新转变。第一,在理念层面既要重视古典文化的系统性、准确性、深刻性、权威性的表达,又要关注当代受众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增强表达上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对古典文艺的再创造,需要立足古典文艺的深厚内涵,推陈出新,以新的形式推动其传播弘扬;第二,在内容层面,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在传播形态与效果上各具特色,正如《王阳明》中所展现的叙事策略的艺术化表达、画面意境的美感呈现和情感表达上的共情间离,都是利用新媒介的一次全新的尝试。古典文艺要实现创新发展,就要融合不同媒介的特色与优势,对古典文学艺术的价值进行多样性表达,构筑多维立体的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符号传播体系;第三,在渠道层面,融媒体趋势的加深要求古典文艺的传承要构建融媒体矩阵,做好横向矩阵的建设与纵向媒体的生态布局。挖掘古典文艺中的可视元素,增强受众视觉上的感官体验,利用丰富多样的内容形式,引发大众情感与审美上的共鸣。同时构建数字化产品线,为文化传播进行差异化解释,满足不同群体受众的文化需求。

(二)拓展古典文艺的影响空间

古典文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征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价值内涵,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朵璀璨奇葩。为了积极高效传播中国古典文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就要在两个方面拓展古典文艺的影响空间。一是对外传播层面,文化流动基于空间与他处的差异而产生,文化既是抽象无形的,也是变动不居的。随着全球一体化传播语境的变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文化间的传播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古典文艺要借助多种媒介,提升传播效力,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对话,以此增强文化自信,构建中国文化话语的影响力;二是对内传播层面,除了内容上要以人民为中心,在传播意识上亦要以人民为中心,尤其是对青年一代。正如纪录片《王阳明》中展现的对青少年古典文艺接受的人文关怀,古典文艺的对内传播不仅要将各类受众群体纳入系统性传播体系,更要重视增强青年一代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国民文艺修养的整体水平。

(三)关注古典文艺的受众接受

文化是人所创造的,是人类特有的精神财富与物质活动的总和,同时文化的传承传播也离不开人的活动、观念和精神。中国古典文艺是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的艺术形式,时间范围涵盖先秦到明清,表现形式包括诗歌、散文、小说、词赋等多种文学艺术样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都离不开人,人既是传播中国古典文艺的主体,同时也是文艺接受的受众,在一定程度上,二者存在相互转换的可能,受众亦可成为传承古典文艺的主体。因此,关注受众的阅读习惯,针对特定受众制定不同的古典文艺传播策略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传播主体要提高意识。在古典文艺知识准确性、影视的精良制作上培养专业的团队,进一步细化受众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文化传播策略,形成相应的反馈机制,运用反馈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以达到传播古典文学艺术的预期目的;其次,通过现代技术在影视的呈现与受众的感官上进行提升,增强传统文化接受者沉浸式的体验感知。譬如当下AR、VR、MR等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全息投影、虚拟空间呈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古典文艺创作与传承的原始环境,缩短受众与古典文艺的时代鸿沟,让他们更好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再者,当代受众的阅读习惯的转变,意味着古典文艺不能仅存留于文字书籍载体中,更要在多种媒介中进行跨媒介的传播,以满足当代受众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文化接受需求,从而使古典文艺缤纷多彩的内涵在影视等媒介的作用下实现高效传播。

结语

中国古典文艺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瑰宝,不仅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深刻的影响。央视纪录片《王阳明》通过影视媒介,将阳明文化的丰富内涵结合视听艺术形成一系列富有美学意蕴的复合符号组合,满足了当代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进一步推动受众接受古典文化的意义重大。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就要充分借鉴类如《王阳明》《书简中国》等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的优秀案例,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思索创新古典文艺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影视文学”为媒,载以中国古典文艺之“道”,方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呈现出更加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

参考文献:

[1]陈晓明.视听文明时代的到来——新的美学与感知世界的新方式[ J ].文艺研究,2015(06):16-27.

[2]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1.

[3][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11:5.

[4]范美霞.画以载形 诗以达志——诗画结合别解[ J ].艺术广角,2011(03):92-95.

[5]林玮.儒家道统的跨媒介诠释——论纪录片《王阳明》之创新[ J ].朱子文化,2021(03):42-44.

[6]林沛.《王阳明》:间离与移情,踏入“王阳明的生命之河”[ J ].中国广播影视,2021(07):20-25.

[7]谢君.“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美学及美学史意义[ 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258-261.

[8]李衍柱.王阳明:开启中国文艺复兴大门的思想家[ 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6):31-48.

[9][德]布莱希特.论戏剧[M].张黎,丁扬忠,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63.

[10][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先刚,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0.

[11][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M].胡菊兰,张云鹏,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5.

[12]刘派.视觉重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22.

猜你喜欢
阳明王阳明美感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杲杲冬日阳明暖好时光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中国三峡(2016年11期)2017-01-15 14:00:21
罗阳明:大瑶山里的年轻博士
金色年华(2016年7期)2016-02-28 01:39:02
梵呗的音乐宗教美感
人间(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03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3
让语文充满生机充满美感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24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