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野性的呼唤》跨媒介影像符码解析

2022-04-29 14:07王银平
电影评介 2022年21期
关键词:巴克约翰主人

王银平

野性是什么?是对自由的向往,是潜藏在生命里的基因密码,无关乎物种,一旦激发,便再无羁绊。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1903年的作品《野性的呼唤》中就描述了这样一条从家犬到狼首的回归野性的狗。2020年,小说被克里斯·桑德斯导演搬上大银幕,用电影手段再一次诠释了野性的回归,将杰克·伦敦内心深处有关于生存的怒号呈现于大众眼前。

电影《野性的呼唤》是一部冒险题材的动物电影,讲述了主角犬巴克从一条生活幸福的家养宠物犬一步步成长为野狼首领的故事。巴克共经历了4任主人,这4段完全不同的生活共同促成了巴克体内的原始本能慢慢苏醒,并最终挣脱了枷锁,成为自己的主人。这部电影于2020年2月21日在北美公映,同年11月13日在中国大陆上映,与其说这是一部动物电影,不如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成长电影。

一、清晰的叙事脉络

这是一部改编的电影,其原作《野性的呼唤》1903年就已经问世,作为杰克·伦敦的代表作之一影响颇广。原作以上帝视角描摹主人公混血犬巴克的成长轨迹,让读者能够处于先知的角度观察理解巴克的一举一动。电影《野性的呼唤》基本遵循了这一点,采用零聚焦叙事[1]的方式,或从旁观者的角度,或从巴克的角度,深入地剖析巴克的情感,无障碍地感受着巴克的一步步转变,从而串联起巴克看似毫无关联的、与四任主人的生活经历,形成一个完整的回归野性的过程。这部电影以巴克的成长过程为主线,用巴克的视角,旁白的叙事方式推动剧情发展,如同娓娓道来的讲述,叙事脉络较为清晰。

从巴克的视角看它的四任主人,每一任主人都对巴克的成长起到了推动作用。它的第一任主人是一名法官,由于主人的社会地位高,巴克也成了“王”一般的存在,搬运工骂它一句都会被别人提醒要“小心”,被“宠坏”的巴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也使它养成了肆无忌惮的性格,为它后期能够回归自然打下基础。巴克的第二任主人佩罗是一名邮差,在巴克经历过被绑架、被虐待、被驯服的过程后,被佩罗引领着走上了成为一条雪橇犬的路。它再也没有温暖的帐篷睡觉,只能学着别的狗在雪地里挖洞睡觉,它要工作,成为狗队的一员,在雪地里奔跑送信,在一次次的磨难后,巴克成长为雪橇队的领导者,找到了作为一条雪橇犬的价值,同时也收获了作为一条雪橇犬的丰富经验。巴克的第三任主人是一个反面角色哈尔,他残暴、愚蠢、自私,为了得到黄金,不停劝阻,残忍地驱赶狗队在危险的冰面上前进,已经有了丰富冰上经验的巴克拒绝前进,被哈尔暴打。可以说哈尔把已经经历了被绑架虐待后的巴克对“人”的温情和眷恋给打断了。约翰·桑顿与其说是巴克的主人,不如说是朋友,是伙伴,是双向救赎的家人,是巴克挣脱精神枷锁,最终得以回归野性的救赎者和引导者。四任主人完成了巴克“被宠坏”“磨砺成长”“挣脱枷锁”“精神解放”的全过程,约翰用旁白的方式解说了故事,零聚焦叙事方式的运用让观众自由地理解了一条家犬成长为狼首的心路历程。

二、精细推敲的视觉符号

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是文字符号到影视符号的转码过程,用立体的视觉影音符号翻译文字符号;将读者受众脑中构建的由文字信息发散联想所形成的虚拟符号世界;用具象的影音符号解构重组,是影音媒介传播不同于纸质媒介传播的主要方式。

以传播学视角来看,符号可以看成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可以分为听觉符号、触觉符号、视觉符号。其中,非语言符号占据人际交往过程中的65%,语言符号仅为35%。[2]电影传播媒介正是以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为主要传播手段,而在电影画面表现过程中,视觉符号传递信息所占比例远远大于听觉符号。视觉符号所传递的编码信息并非表面信息,而是隐藏了一些深层次的意义,需要受众进行解码,完成信息的传播全过程。

在电影《野性的呼唤》里,就大量地运用了这些视觉符号来传递信息。比如,象征文明世界羁绊的狗牌,象征威权的棍棒,象征亲情友情的口琴,象征恐惧的熊,象征野性的黑狼,等等。电影用巴克的视角来推进故事情节,对于一条狗而言,显然无法表达语言信息。电影中虽然用旁白的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弥补,但主要的细节信息依旧要依靠这些意象的视觉信息来传达。

巴克被绑架上车之后,地上遗留了一个狗牌,这是巴克作为家养宠物狗的身份象征,是文明世界的羁绊。它被遗留在地上,表征了巴克和宠物狗的生活告别了,再也回不到过去,是巴克离开文明世界迈向野性的第一步。被绑架后的巴克不断想要逃离,对着绑架者狂吠、挣扎、逃脱,但这一切都被棍棒制止了,在棍棒的无情打击虐待下,被揍后的巴克最终选择了屈服,此时的棍棒代表的是权威,是恐惧。而在影片后期,巴克再一次面对拿着棍棒的哈尔时,这种恐惧依旧缠绕着它,好在最后巴克摆脱了恐惧,战胜了哈尔,此时的棍棒又代表着巴克终于得以挣脱人类带给他恐惧,是巴克精神自由的明确表征。

巴克走向野性的过程中,动物意象的表征十分重要。影片中,巴克曾经三次遇见了兔子。第一次是在巴克被捕捉之前,作为宠物狗的巴克看见兔子追过去,没抓到,此时的巴克是轻松的,游戏的状态,并不是一个猎手。第二次看见兔子是在刚入狗队的时候,还不会和伙伴们配合拉雪橇的时候看见了一只兔子,巴克分神,致使整个狗队遇险。第三次是在巴克已经成为狗队重要一员后,带着狗队一起追兔子,显然巴克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猎手,兔子只能被俘获,虽然巴克放了兔子,但这是它实力提升的重要表现。黑狼是巴克走向野性的引领者,在巴克每一次心理变化出现转折的时候,黑狼的形象都会出现。虽然黑狼是一个虚拟形象,但却表征着巴克走向野性的过程。而熊则是巴克走向野性最后的恐惧。从第一次见到熊时的畏惧、绕路,到后来带领狼群驱赶熊,标志着巴克成功地走向了大自然,突破了对野性、自然的最后一层恐惧心理。而灰狼则是带着巴克回归自然的最后一个意象表征。灰狼本就属于大自然,如果说巴克的4任主人奠定了巴克回归之路的话,那灰狼就是引领者,它代表着大自然,代表着野性,也代表着巴克的最终归属。

细微的面部表情是巴克表情达意的主要途径,影片用细节的描绘让巴克能够用图像符号表达言语信息。在影片中,巴克的面部表情拟人化,非常丰富,或可爱,或撒娇,或倔强,甚至还有看戏。在赶走斯皮茨后争当狗队头犬的时候,先是向主人佩罗表现出坚定,被拖走后又对主人选的索莱克表现出轻蔑、不屑,甚至还有挑眉的微表情,继而干脆趴下看戏。每一个微表情都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人性化的巴克的心理状态,虽没有台词,却准确地传达了巴克的意思,丰富了巴克的形象。

《野性的呼唤》是一部动物题材电影,因此它对视觉符号的运用格外强调。这部电影通过巴克的眼睛对现实世界进行观察,让观众看见巴克所看见的人性的贪婪、暴虐、丑恶,亲情和友情。哈尔的贪婪残暴,对黄金的执着,对人命的轻视、践踏让巴克对人类失去了信心,约翰所给予它的温暖,一人一狗间建立起的平等友情又让巴克眷恋。在与约翰相处的过程中,他们轮流吹一把口琴,一起坐在门口,巴克阻止约翰喝酒,约翰听从巴克倒掉酒。凡此种种,都促使巴克一点点找到和人平等的感觉,与其说约翰是巴克的主人,不如说约翰是巴克独立性的培养者。影片没有用一句台词来描述巴克的变化,却不断用视觉符号诠释着巴克的细微改变,以至于当约翰死去后,巴克才能以完全的独立个体成为自己的主人,才能完成野性的回归。

三、人性化角色的构建

《野性的呼唤》中的巴克非常通人性,不但能够听得懂主人的各种言语命令,而且还能通过面部微表情和行为动作表达情感,抬起前腿的请求、撒娇,阻止约翰喝酒等一系列行为动作都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不是一条狗,就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巴克拥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它面对危险时勇敢,面对质疑的时候坚毅,面对弱肉强食时善良,面对陌生环境时聪明,面对贪婪恶毒时愤怒,它有着自己的道德判断。它的野性回归是建立在人性成熟的基础之上的,也可以理解为巴克实际上是人的本质的某种象征。

巴克是一种“原型意象”,它承载了人与动物相互渗透的超现实想象与多维复合的人性特征。[3]巴克有4个主人,有且只有一个名字,这是“人”的属性,是巴克拥有“人性”的基础条件。原著作者赋予巴克的拟人特征,也是在巴克身上探寻人性的本源。电影中将这一“原型意象”用技术手段放大了,更加突出了其拟人化的特征,使巴克这一形象特征能够承载得起“原型意象”。巴克在面对棍棒的暴揍之后并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暂时蛰伏,静待时机逃走,虽然它的两次逃跑计划都失败了,但表现出来的是它的聪慧,呈现出人的思维逻辑。捉到的兔子被巴克放走了后,又被斯皮茨突然袭击,此时巴克的愤怒呈现出的是善良的人性和动物的野性之间的激烈冲突。约翰最后的时光里,巴克把口琴、日记以及约翰儿子的照片都放在约翰身边,又用自己的身体支撑起约翰的身体,静静地陪着他走完最后的光阴,这是它最后难以割舍的人间情感。它深深地知道作为人的约翰此时想要的是什么,知道这三样东西对约翰意味着什么,约翰给了它自由的身体和灵魂,它也给了约翰陪伴和活下去的希望,这种深层次的爱与救赎的人性化描绘让巴克的形象更为深邃立体。

巴克的拟人化使得巴克更具有人的特征的同时也表征了影片向动物探寻原始人性的深刻内涵,黑狼代表了巴克骨子里的野性。无论它是宠物犬还是工作犬,作为一条狗而言,骨子里的野性是天生就存在的,这是动物的本性,野性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巴克作为一条狗的天性。人的善性和狼的野性统一在巴克的身体里,使巴克成为一条具有复杂思想的独立人格的狗,也恰恰应和了“人”骨子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完成了巴克所代表的“原型意象”,也把原著作者要探讨的复杂的人的本性问题立体性地呈现出来。

四、现实性哲学表征

这是一部动物题材电影,但同时也是一部现实题材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探讨了人际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当代社会价值观。原著出版于1903年。这部小说是作者根据当时淘金热的实际背景创作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因此,这部小说中所描绘的一些场景或野蛮或血腥也是和当时的实际情况相关联的。时过境迁,转瞬间已经一百多年,很多当时的价值观,当时对野性的认同与描绘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看见的是一部充满温情的野性的作品,和原作有较大的不同。

(一)人际关系的影射

巴克是佩罗的雪橇狗,作为它的“工作狗”存在。狗队是一个团队,是一个整体,狗队里的头犬是这个队伍的带领者,而其他伙伴更像巴克的同事一般地存在。电影用一个狗队影射了现实生活中的工作团队,用狗狗们之间的关系隐喻同事间的关系,再加上影片的拟人化叙事手段,立体地勾勒出一个工作团队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团队中,佩罗是主人也是老板,狗队无条件服从老板的指示。头犬的地位超然,成为狗队中其他狗必须服从的对象,团队中的层级地位较为明确。在影片中,头犬斯皮茨并不是一个十分优秀的领导者,它会抢别的狗的食物,工作狗们敢怒不敢言,送信是它的主要工作,但基本上没有准时到过,当然这也有包括主人佩罗和狗队的因素,并不全部都是它的责任。但强壮又聪慧的巴克的到来还是让斯皮茨深深地感受到危机,斯皮茨嫉妒巴克,对巴克充满了敌意。团队中的其他工作狗受到斯皮茨的威胁压迫不敢反抗,在看到巴克有能力维护他们利益的时候便自发地站在巴克身后。巴克对伙伴充满了关爱,小伙伴的食物被斯皮茨抢走后巴克拿出了自己的食物,从而收获了一众小伙伴的追随。而最为精彩的当属巴克和斯皮茨大战,在巴克不敌力竭时,来自队友的关怀和鼓励给了它莫大的鼓舞,支撑着它最终打败斯皮茨,争夺到头狼的位置,建立起团队中的威信。这和职场中的团队关系十分契合,影片将整个狗队都进行了拟人化处理,赋予它们人性化特征。

(二)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在动物题材电影中,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永恒的主题。在“动物权利”观念作用之下,《野性的呼唤》所持的观点无疑是人与动物平等的观点。巴克与第一任主人之间是主宠关系,主人十分宠爱巴克,女仆也直言巴克被惯坏了,但无论怎么宠爱,巴克依旧是宠物狗,一旦犯错,惩罚是不可避免的。主人给巴克的惩罚就是把它关在门外,在走廊上过夜,也正因为如此,失去保护的巴克被绑架犯轻易地骗走。与第二任主人之间是主仆关系,巴克为他工作,他提供巴克食物和生活必需,这样的关系下,巴克的命运不在自己手里,当主人不得不离开的时候,它只能再一次成为商品,等待被卖。与第三任主人之间是主奴的关系,哈尔虐待巴克,暴打巴克,若不是约翰救了巴克,巴克最终只能死亡。很显然这三任主人都不是影片所追寻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只有到了第四任主人那里,巴克逐渐被平等对待,睡主人的床,和主人轮流吹口琴,管着主人不让喝酒,约翰在和它说话的时候都会蹲下,与它平视,约翰和巴克更像是朋友、家人,而不是主人。这种关系才是影片所苦苦追寻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整部影片是巴克回归野性的过程,同样也是巴克独立意识觉醒的过程。

结语

《野性的呼唤》在改编过程中,重视叙事脉络的完整架构,并很在意细节信息的传播,影片通过视觉符号的编码转译,构建出具有人性化的动物角色,丰富完整了巴克的人物形象。这部电影丰富的视觉符号信息大量采用CG技术,通过特效手段使得巴克的面部表情得以更为逼真,更为微妙。电影中大部分的大自然场景以及出场动物都采用特效手段进行处理,由于高科技特效手段的加入使得很多场景得以展现。比如北极的雪山、丛林、极光以及水下,同时也把不容易控制的动物戏拍得更为传神。电影中采用拟人化的角色塑造方法,这就使得包括巴克在内的所有动物都或多或少具有了人性的某些特征,CG技术的运用,能更好地捕捉这些特征,也更方便控制不通人性的动物做出符合影片要求的动作行为。

但同时,由于过于依赖CG技术,也使得这部电影带上了浓厚的动画片色彩,加上一些动漫中惯用表现技法,使得这部现实主义影片的风格偏向动漫。比如巴克在叫主人家女儿起床,在巴克的跑动下整个走廊都在颤动,厨房看到物品都在震动,预见到巴克要来,迅速地收拾食物,以及主人拖走巴克的镜头中,地毯都被巴克肥硕的身体拖走了,等等。这些镜头很有趣,但其夸张的表现手法弱化了影片要探讨的深层次主题。

动物题材电影中,大自然的场景应是最为宏大,也是最为真实的,但由于影片过度依赖特效技术,弱化了自然场景的表现,美中不足。

参考文献:

[1]譚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84-85.

[2]杨光.从传播学角度看视觉符号的建构[ J ].艺术与设计,2010(08):49-51.

[3]孟宏玉.论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的人性哲思[ 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06):78-80.

猜你喜欢
巴克约翰主人
第六章 对人的热爱
Chapter 6 For the love of a man 第六章 对人的热爱
Chapter 4 The new lead-dog第四章新的头犬
巴克的掌控
主人有的我也有
约翰·科林斯
弓的主人
主人
新电源
让孩子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