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22年10月7日,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召开“教育服务东北振兴有效模式和路径研究”专家座谈会,就近年来国外及国内东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模式、东北地区高等教育服务当地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经验和存在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优化高等教育服务东北振兴的总体模式构想及具体政策建议。以下为宁波诺丁汉大学原党委书记华长慧的发言实录。
〔关键词〕服务型教育;区域振兴;高等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深改委第15次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推动形成同中西部开发开放格局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这是我国新时期、新阶段,具有普遍意义的增强区域发展内生动力的一个富有深意的命题。由此,我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逐渐明晰和深化了一个认识,即要努力构建服务型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高度融合,这是区域高等教育赋能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区域振兴的重要路径。
一、构建服务型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确有其历史必然性
教育是具有服务属性的实践活动,服务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为人成长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服务可以说是教育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
(一)教育发展内在逻辑的走向
梳理西方教育发展历史脉络不难发现,从古希腊的人性教育到教会神学教育,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直至资本主义时期的现代科学教育,它主要实现了两大转变:其一是从单纯的塑造人本身到加强人与社会联系;其二是从依附于社会到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这是西方教育从产生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两个标志性的转变。
我国教育演进历程看似有殊途同归之感,从以儒家为代表的修身养性教育到引进西学,从以人文道德教育为主到全面分科教育,再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国教育大致经历了由服务人的发展走向服务人和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历史过程。
(二)何为现代教育理念的范式
关于这种理念确立和系统的实践,早期源于1862年美国的《莫里尔法案》。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正式确立了校长范海斯提出的,大学的目标是要把知识的光亮和发展的机会带给全国各地人民,服务应该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现在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地方教育必须首先立足于服务地方,像美国、德国、日本这些国家近代以来创立的一些大学,实际上都是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建立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同步取得长足进展和显著提升。进入新时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融合越加深化,高等教育服务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更加明晰。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构建服务型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思路构想
构建服务型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就要凸显服务的本质和特性。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要以学生就业、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要以区域内教育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为需求。其要义在健全三个支撑体系方面下功夫。
其一,服务型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注重培养人才的服务意识,着力解决当代大学生脱离社会实际这个倾向。二是注重培养人才的主体多元性,培养人才不只是大学的“专利”,要主动联合企业和社会参与。三是注重面向市场和就业需求,要解决市场所需、社会所急,培养适用人才。四是注重人才培养方式取向,从简单的书本知识传授转向以能力为中心的综合素质提升方向发展。
其二,服务型的知识贡献体系。高校应该承担起传承已知、发现新知,加强科学研究,尤其应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经济。这里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要考虑组织要素,高校科研管理机构、高校科研主体及其服务的企业、相关部门单位之间运行的体制机制构建;另一个是要考虑制度要素,从制度层面来进行深刻的变革,使相关政策措施能够适应构建服务型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需要,适应高校为经济社会服务。
其三,服务型的学习服务体系。这里的核心点,一个是要提高区域劳动者的素质,全面提升人力资本所蕴含的价值;另一个是为所在区域构建有效的学习平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学习需求。
三、构建服务型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有关实践探索
宁波、深圳和其他一些城市,结合地区实际,进行了不同侧重点的实践探索,同时也反映出值得思考的共性问题。
(一)有关探索实践案例
宁波市从2005年提出构建服务型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着重在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深化教育改革,把高校引向同社会的结合,引向同企业产业的融合。二是创新校企融合的多种模式,做实学校与企业的结合。三是改革政府的管理行为,明晰了政府的定位和职责。
深圳市区域整体提升的做法是:政府确定一个时期重点发展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遴选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参与,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联合高校开展科技难题攻关,由此拉动区域的整体经济转型升级。深圳市还于2010年开始,瞄准世界一流高校,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在深圳建立中外高校合作研究院或研发机构,引进了数十位我国两院院士,与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建立起柔性合作关系,不仅服务解决当下区域重点产业重大科技难题,还为其长远发展积累了科创后劲。
一些城市的点上突破带动案例:烟台以医药带动了烟台整体经济,合肥以“科大讯飞”拉动了一个区域的经济,杭州以互联网拉动了杭州整个区域的经济,宁德时代以电池拉动了宁德地区的产业经济。
这些做法都为区域高校赋能区域经济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有待破解問题的思考
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思考。第一,要在跳出“三个怪圈”上破题。一要跳出升本升硕升博作为高校唯一追求的传统怪圈。如果我们一味的追求升本升硕升博,区域高校很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很好的作用,需要在高校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摆在突出的位置来破解。二要跳出论文作为教师唯一考核标准的传统怪圈。尽管在考核当中有许多标准,但高校还普遍存在对教师考核最重要的是发表论文的现状,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写在企业、写在产业上,就必须破这个题。三要跳出将传授知识作为唯一教育目标的传统怪圈。现代教育理念下,高校依然将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目标,这就是一个误区,高校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技能,要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产业和企业,让他们在走向社会的时候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要突出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贡献度的评价。在健全评价激励机制中,要突出强调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贡献度的评价,以贡献度论英雄,这样才能把高校引导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方向,而且其服务成果要与学校、要与教师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挂钩,建立一种全新的分配和评价机制。
第三,以高校为“巢”,以巢引凤,以巢留凤,以凤托企。高校在专业设置过程当中要与地方的产业结合,依托高校专业服务企业引进人才,以化解企业“短平快”引进人才的急需难题,用高校这个“巢”引进的“凤”来拓展产业的人才之需。
振兴东北不仅是一个区域战略,更是国家战略。作为东北的区域高校,我认为构建这样一个体系是服务东北振兴、服务东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业已成功的经验和日益深化探索的实践,已经或将不断证明:根植区域的高校,其因区域之需求而生,因区域之创新而存,也应该以区域之发展而强。必将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光和热,闪耀出不朽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宁波诺丁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