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莉 吴森
〔内容提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途径。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的重要支柱产业,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于落实国家战略、推动东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根据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实地调研情况,梳理分析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针对产业园区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赋能
注:本文受辽宁省2022年决策咨询和新型智库专项研究课题“关于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资助。
一、加快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
(一)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制造业发展,作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21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作为共和国工业的奠基地,辽宁装备制造业门类齐全,实力雄厚,在国家产业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化两化融合,是辽宁更好地肩负起国家战略使命与责任的重要举措。
(二)推动辽宁取得振兴新突破的根本要求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通过五年努力,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其中包括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2022年1月,辽宁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工业振兴引领辽宁全面振兴。装备制造业是辽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加快推进数字赋能,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升级,引领辽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根本要求。
(三)建设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抓手
《辽宁省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辽宁传统离散型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转型存在诸多挑战,尤其是大型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两化”融合所涉及的环节颇多,任务艰巨。把握发展机遇,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辽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抓手。
二、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辽宁省制造业数字化发展现状
在工业互联网建设方面,近年来,辽宁省出台了《辽宁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系列政策文件,设立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截止到2022年10月,已建成开通5G基站6.7万个,全国排名第14位。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已实现全省覆盖,上线运行32个,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工业企业上云2.5万户,重点培育的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0个,服务工業企业1.27万户、连接工业设备超过80万台,7个平台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2020年8月,国内首个“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在营口落户,2022年,“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在沈阳正式上线。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辽宁拥有沈阳中德装备园、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盘锦辽东湾新区等19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连金普新区园区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建设。沈抚示范区已入驻120余家数字经济企业,腾讯云(辽宁)工业互联网平台、西门子数字化赋能中心等相继落地。在数字化应用场景方面,2021年,辽宁发布1453个应用场景需求,解决企业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面临的数字化改造痛点;2022年,辽宁按照细分领域、下沉到生产环节,梳理应用场景超过3000个,建成了700多个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推动数字技术在企业的普及应用。在产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典型方面,辽宁涌现出三一重工、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沈鼓集团、大连冰山集团、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等一批数字化转型领军企业,发布了11个“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项目。2个智能工厂、6个智能化应用场景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二)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
(1)企业尚未形成数字化协同发展效应。一是企业普遍缺乏清晰的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大多数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工作缺少清晰的战略目标、实施路径和具体方案,尚未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全局性、系统性谋划,尚未把数字化转型当作企业发展战略。二是企业内部数字化转型尚未实现全过程全范围覆盖。当前,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多数停留在单一业务领域,对生产、管理、销售实施全过程数字化覆盖的企业数量极少,数字技术在行业场景、业务场景、管理场景中尚未实现均衡全面应用。三是企业间未形成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生态。装备制造企业目前还未形成以核心企业为头雁的规模化产业集群,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的认识不足、理解不够,限制了数字化生态体系构建。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跨领域、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认识不足,对于如何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挖掘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方向与路径尚不明确。
(2)企业数据资源流通存在壁垒。一方面,企业内部的数据流通存在壁垒。多数企业的内部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采用不同的软硬件平台信息系统,数据分散,ERP(企业资源计划)、MES(生产制造信息)、CRM(顾客管理信息)、第三方市场检测等系统间技术不同,数据口径不一致,无法实现信息集于一体化的平台管理,数字孪生系统构建缓慢,数据要素价值未被充分有效激活。另一方面,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难以真正共享和流通。目前,辽宁省正加快推动工业企业“上云”,但是,包括头部企业、大型企业在内的多数企业,对平台上的数据信息并不能准确深入挖掘利用,对于省内能与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了解有限,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与江苏、广东等地区相比,辽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仍有差距。例如,截止到2022年8月,江苏共有86家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全国服务企业约81万家,连接设备约1380万台,汇聚工业APP约9500个。相比而言,辽宁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速度与服务水平仍有差距。
(3)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缓慢。一是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缺乏认识。多数中小企业认为数字化转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精力,短期内却看不到明显效益,认为数字化转型存在沉没成本过大的风险,对数字化转型抱有观望心态,不想转、不急转、不敢转。二是中小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的内涵理解不够。多数中小企业将“信息化”与“数字化”概念等同,对于数字化转型所涉及的组织变革、经营理念转变、业务流程重塑等方面的认知不够,对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性价值没有概念。三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薄弱。数字化转型需要对软件、硬件系统升级并进行维护,中小企业对高额的资金投入望而却步;中小企业数字原生程度低,转型需求复杂繁重,数字化服务商对与中小企业合作顾虑较多;高级数字化人才引进困难,现有员工缺乏数字化相关知识及实践,大企业对数字化人才的虹吸效应加剧了中小企业人才短缺困境。5G布局滞后,设备和数据全部上云的企业少,对于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的价值及应用缺乏深入理解。
(4)数字化转型人才结构性短缺。一是工厂生产一线人才短缺加断层。传统制造业工厂内大多数工人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对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的学习和应用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而高校毕业生由于环境、薪资、对行业和岗位的认知偏差等,不愿到工厂一线车间工作,即使前期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进厂,但是绝大多数在工厂一线工作不超过1年就选择离岗。二是复合型数字化人才招引难、培育难。当前,懂数字化技术、懂业务经营、懂管理决策的复合型数字化人才对于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而该类型人才本就凤毛麟角,辽宁装备制造业行业对复合型数字化人才需求较大,但无论是从外部招引、还是从内部员工培养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三是高端数字化人才流失严重。当前,几乎所有制造业行业的企业都急需高端数字化人才,在江浙地区人才政策、企业高额薪酬、工作环境、个人发展规划等叠加因素的驱动下,辽宁装备制造业行业的高端数字化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较为突出。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智力支撑,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
一是成立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大学。政府牵头,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咨询机构人员等担任“专业教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进行分级,开展常态化的数字化转型教学与培训,促进企业对数字化转型形成系统性的认知。二是举办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论坛、研讨会、沙龙等活动,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促进全行业进一步转变观念。三是组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家“智囊”团队。聘请专家学者、龙头企业等,定期开展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地调研、讨论,形成相关报告,为数字化转型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四是加强数字化人才培育。支持企业依托国家、省级重点人才工程加快集聚数字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开展数字化人才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行动,打造工厂、车间“数字工匠”,培育懂数据、懂运营的复合型人才。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奠定数字化转型人才基础。
(二)加快数智赋能,推动产业园区数字协同
一是强化智慧产业园区建设。根据现有装备制造业产业区域布局,加快建设数智赋能的新一代产业园区,强化园区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效应,着力引进和培育聚集行业需求的数字化服务商;推动现有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强化“5G+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智园区”建设,赋能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发展;引导省内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开展“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发挥标杆产业园区的引领带动作用。二是探索虚拟现实产业园建设。虚拟现实产业园区是依托于互联网、打破物理边界、跨越地域而形成的企业集群。2022年11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提出到2026年,虚拟现实在经济社会重要行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辽宁要把握机遇,推动“VR+数字孪生技术”在装备制造业场景中的应用,建设装备制造业虚拟现实产业集群,支持沈阳、大连建设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虚拟现实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的试点建设工作。
(三)优化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入推进数据互联互通
一是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建设企业、行业、区域等多层次平台,推动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平台建设,强化产业链协同平台建设。加快培育省级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二是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完善平台监测分析体系,提升核心算法能力,推进工业数据、知识图谱与智能算法的创新应用,完善设备级、企业级、产业链级的解决方案,以更灵活的方式对中小企业提供多样服务。三是加强资源引入与技术供给。加强与国家级核心支撑机构合作,支持国家级双跨平台在辽宁设立分院(分公司)或驻辽机构。推动“5G+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平台”“区块链+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度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发挥“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沈阳)对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作用。四是持续开展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培育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标杆,打造一批省级、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项目。
(四)全方位多举措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一是加快推進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加快“5G+工业互联网”建设与应用,引导中小企业将生产制造、运营管理、销售服务等核心业务系统上云,推动设备与产品上云,引导中小企业深入学习利用云上资源和服务。二是提升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建设中小企业细分行业服务平台,支持第三方数字化转型服务商聚焦行业内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性问题,为中小企业提供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解决方案。三是强化示范引领。鼓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数字化转型,引导“灯塔工厂”释放“灯塔效应”,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四是多方式提供资金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产业基金、社会资本参与设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基金,鼓励国有银行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贷、商标专利权质押贷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围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设立专项贴息贷款项目,设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奖励等。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