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证驱动、弹性卓越、深度融合”的计算机类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2-04-29 00:44曾志强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22年18期
关键词:专业认证专业建设

曾志强

关键词:专业认证;卓越方案;专业建设;产学协同平台

1引言

教育部先后推行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认证,有效提升了我国本科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了各类人才的培养质量。但也面临了几个重要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如何形成常态化的持续改进机制,把工程教育认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推动专业认证从“形似”走向“神似”。专业认证是新时代我国构建“五位一体”本科教学评估与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十分庞杂的系统性教学改革任务。总体而言,现阶段认证专业普遍缺乏良好的持续改进功能,尚未建立完善的改進机制。持续改进关键问题处理不到位,很难抓住成果导向教育(0utcome BasedEducation,0BE)的“两条线”:面向产出教学的“主线”和面向产出评价的“底线”,从而造成认证过程的形式化。

第二,根据“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和0BE的认证理念,如何形成贯通合一的卓越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卓越班和普通版两套培养方案的弹性互通。卓越试点早期存在卓越班和普通班两套不同的培养方案,其主要差别在于企业实习和工程实践环节。两套不同的培养方案导致学生难以转班。例如,卓越班的学生到了大四后要考研,没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为期一年的企业工程实践,合作企业一般也不欢迎考研学生一边备考一边参与企业实习实训:此外,很多普通班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希望转入卓越班进行更充分的企业工程实践。

第三,如何建立深度融合的产学协同机制。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需要产学深度融合、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并克服表面化、功利化、短期化等问题。如何建立集教学、科研、创新、就业为一体的深度融合的产学协同平台,是确保认证驱动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效、稳定的条件基础。

本文以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为例,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以认证为驱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计算机类卓越工程师专业建设方案。

2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为解决以上问题,提出的专业建设改革的思路如图1所示。

该方案构建了将卓越方案和普通方案融合,形成弹性互通的人才培养方案,避免了同一专业卓越方案和普通方案的割裂,促进了不同培养方案和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三跟踪”制度,确保专业认证持续改进,有效稳定地运行。通过构建产学研支撑平台,消除高校与企业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诸多因素差异性,形成深度融合的产学协同运行机制,提升了校企联合培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3专业建设方案的具体举措

3.1以工程认证为驱动,构建贯通合一的弹性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根据持续改进的理念构建培养方案内、外部循环,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持续改进,如图2所示。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执行需要有一定的支撑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一定规模、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基地。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同时由于本专业学生在业界具有较好的口碑,很多企业都积极主动与本专业合作共建教学基地,从而为本专业两个班都执行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创造了客观条件,即将原来的卓越方案和普通方案合并为一个方案。但是,考虑到学生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各自需求,把所有学生都送到校外实习基地不切实际。因此,对每一合作企业同时构建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需求选择校外基地或者对应的校内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由各企业和本专业共建,基地内引入了企业研发所需的软硬件条件和部分前瞻性、预演性的开发项目。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相当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一部分,只是学生实践的场所不一样。

3.2以工程教育认证为驱动,推动课程教学改革,跟踪每一门课程的持续改进执行情况

3.2.1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改革

为更好地推动工程教育认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嵌入式软件设计”等课程,以项目为驱动,以实践为主导、以需求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很好地达成了课程教学目标,真正地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规定的能力和素质。“专业英语”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很好地使该课程能够有效支撑“查询、检索本专业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计算机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国内外发展状况”等指标点。

3.2.2跟踪每一门课程的持续改进执行情况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持续改进的理念,制定了严格的课程目标评价过程。评价过程包括:课程目标合理性评价、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以及基于课程目标评价结论,结合毕业要求评价等评价结论,形成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修订意见及课程持续改进意见。为使评价机制能够落实,本专业以课程组为责任主体,建立由专业负责人或系主任参加的课程评价小组,持续跟踪课程的持续改进情况。

3.3以工程教育认证为驱动,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实时”跟踪本专业全体学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

本专业不仅建立了常规的基于课程目标达成值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评价和基于问卷调查的毕业要求达成评价,还针对每一位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实时”跟踪本专业全体学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基于此,能及时跟踪每一位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有效发现并纠正学习成长的相关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

3.4发挥教师教学主体地位,关注专任教师成长,跟踪全体教师工程教育认证的执行情况

工程教育认证的有效开展以及弹性卓越方案的执行,关键还在于全体专任教师教学主体地位的发挥。因而,本专业十分重视专任教师的成长,并跟踪各位教师工程教育认证的执行情况是否到位。

(1)鼓励、支持专任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专业认证相关的培训学习、研讨会和讲座。提高全体教师工程教育认证的理论水平、开拓教师以工程教育认证为驱动的各项教学改革的思路。

(2)组织开展有关工程认证和卓越人才培养的内部研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跟踪全体教师工程教育认证的执行情况。跟踪的信息包括任课教师各门课程持续改进的情况、接受培训学习的情况、开展讲座的情况,以鼓励、督促各位教师认真学习认证的理念和思路,严格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进行课堂教學改革和课程的持续改进。

3.5建立深度融合的产学协同平台,确保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效、稳定

3.5.1建立共建共管集教学、科研、创新、就业为一体的产学协同平台

产学协同平台是高校和企业以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沟通的重要桥梁。教学是平台的基本职能,学校和企业推进卓越工程师的长效、稳定培养;科研是平台的重要功能,学校和企业合作科研项目,提高持续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创新是平台的重要潜能,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与适应变化能力:产业培育通过平台将师生的技术研发、创新创意孵化成科技企业,提高学生的创意、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平台能系统地培养教学、科研和创新创业能力,平台与高校、企业、用人单位紧密跟踪考核、发现人才,实现就业与企业无缝对接。

3.5.2建立深度融合保障机制,推进校企“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基于深度融合的产学协同平台,促进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效、稳定,其本质上是一种多方利益相关主体的跨系统合作,学校与地方产业的协同动力,要求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1)培养教师产业技能和工程性创新,为产学协同提供助力

产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第一要务。为积极配合产学深度融合的产学协同平台,学院设置相应奖励绩效机制,也为合作企业和企业指导教师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通过该举措,大大提高了本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

(2)建立专家协同委员会等合作治理机制,特别是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和对接企业负责人激励制度

围绕“教学改革、协同技术攻关、创新创业、产业培育”,打造校企深度合作的董事会、专家协同委员会、企业实践教学基地负责人等治理机制。特别是,校内指导教师对接某一企业,并担任该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负责人。在企业实训、工程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明确了基地负责人应尽的职责和该享受的权利。

(3)建立明晰的“契约”机制

集教学、技术研发、创新创业、产业培育为一体化产学协同平台下,要保证合作双方共享信息的对称性;通过“契约”机制明确,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知识产权归属:事前“契约”促进深度产教融合,事后“契约”明确产权持续界定。

4结束语

本文根据专业认证的理念和卓越人才培养的要求,探索了以认证为驱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计算机类卓越工程师专业建设方案。通过推行“三跟踪”政策,有效贯彻了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和OBE教学理念,推动了工程认证的持续改进。根据持续改进的理念构建培养方案内、外部循环,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持续改进,并通过校内、校外两类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建立贯通合一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解决了原来的卓越和普通人才培养方案割裂,学生不便灵活转方案的问题。以认证为导向,建立共建共管集教学、创新创业、产业培育于一体的深度融合的产学协同平台,确保校企联合培养的长效、稳定。

猜你喜欢
专业认证专业建设
创客类系统实训的自适应结构化模型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的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内容探析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评价体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专业认证视域下信息类高校人才培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