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博,张杰
(1.上海杨思医院消化内科,上海 200126;2.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口腔科,上海 200120)
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SP)是指健康人或真实的患者经培训,能恒定、真实地模仿临床患者,能在临床技能考核中扮演患者、老师和评估者等多重角色。由于经过专门培训,SP 能从主诉、表情、行动、体征上做出相应的表现,对受试者的询问和体格检查做出准确的反应,最大限度地模拟标准化的病症。SP教学法综合患者、教学评估者和指导老师三位一体的功能,是一种集开放与交互为一体的新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对有效增强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医学生工作能力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医学生的教育和培训是教学医院的重要任务。在临床教学中,医学生进入临床科室实习轮转,但医学知识涉及面广泛,理论知识记忆较困难,因此,需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基于此,本研究通过积极探索SP 教学方法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旨在提升医学生临床诊疗思维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徐州医科大学、东南大学医学院、潍坊医学院的大学本科五年级的120 名医学生(每年抽取40 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 名。观察组男30名,女30 名;年龄21~24 岁,平均年龄(22.3±1.31)岁。对照组男29 名,女31 名;年龄21~24 岁,平均年龄(22.5±1.2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参与本院临床专业实习并于本科轮转2 个月以上;年龄21~24岁。排除标准:不能以汉语作为工作语言的少数民族及外籍学生。参与教学的PS 患者为徐州医科大学完成正规PS 培训并参与临床教学工作1 年以上的志愿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观察组采取传统教学法+SP教学法教学。
对照组除每天正常临床工作及大班授课外,每周1次(2学时)教学查房,学生床边采集病史及体格检查后由教师提问、点评、分析,以多媒体形式对本科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法进行授课。观察组除每天正常临床工作及大班授课外,每周1 次(2 学时)PS教学,由PS 模拟患有本科常见疾病来院就诊,由医学生接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提出诊断治疗意见,并组织团队成员分析评论。两组学生均由同一位高年资医师作为带教老师实施教学。
1.3 观察指标 本科课程结束后,采取科目理论考试(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病例分析题,满分为100分)、临床体格检查操作考试(包括口述和现场模拟人操作)、临床工作中患者满意度测试(由就诊患者填写,包括对医生技术的信任度、沟通的技巧性、态度的满意情况)等综合评定方式,进行出科考试,满分均为100 分。并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包括课堂趣味性、自评知识掌握度、教学满意度3个方面,每个方面满分100分,采取不记名方式进行评分。两组学生于本科出科后,继续轮转下一科室接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学习,并在下一科室出科考试中再次进行以上指标的考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出科考核结果比较 观察组理论考试得分、临床操作考试得分、患者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出科考核结果比较(±s,分)
表1 两组出科考核结果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60 60理论考试得分91.30±3.92 84.88±5.57 7.298<0.001临床操作考试得分85.32±5.27 78.82±5.95 6.334<0.001患者满意度评分91.65±5.56 83.82±8.77 5.842<0.001
2.2 两组下一科室出科考核结果比较 观察组下一科室理论考试得分、临床操作考试得分、患者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下一科室出科考核结果比较(±s,分)
表2 两组下一科室出科考核结果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60 60理论考试得分88.10±5.18 80.35±7.98 6.309<0.001临床操作考试得分87.15±6.18 79.97±7.43 5.759<0.001患者满意度评分91.82±5.86 83.65±8.75 5.008<0.001
2.3 两组教学方法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课堂趣味性评分、自评知识掌握度评分、教学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教学方法问卷调查结果比较(±s,分)
表3 两组教学方法问卷调查结果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60 60课堂趣味性评分91.20±6.77 82.12±5.81 7.884<0.001自评知识掌握度评分89.13±8.73 73.42±9.24 9.573<0.001教学满意度评分94.01±5.91 78.32±7.82 12.399<0.001
目前,医疗环境对医生的临床技术和工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帮助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临床诊疗实践能力是医学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高度关注和积极探索的重点。既往临床医学理论学习多以课堂讲授、理论灌输、应试考核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多媒体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和以病例为中心的学习法(case based learning,CBL)方法应用于医学生的临床教学中,上述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较传统教学方法有了显著改善[1]。
SP 教学模式于1963 年最早出现在美国,90 年代兴起于欧美国家,随后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的教学和考试[2]。我国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在部分医学院校实行。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资源紧缺,对临床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3],且越来越多的患者不愿意被医学生“做实验”,拒绝配合教学工作,增加临床教学难度[4]。随着我国一系列医疗法规的颁布,提倡尊重并保护患者的健康和权益,进一步增加了医疗带教工作的开展难度,且实习学生对真实患者进行诊疗引起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使医学院校在临床实习带教中愈加慎重。然而知识的融会贯通、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均离不开临床实践。因此,标准化患者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5],更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
优秀的教学方式可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示教学知识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6]。SP 教学法既能模拟常见病情,又能模拟复杂场景,可为医学生提供逼真的就诊情景,不仅要求学生完整的询问相关病史,还要求学生能迅速根据具体问诊信息结合已掌握的医学知识做出综合判断,与患者交流,探讨进一步的临床处理[7-8],SP 应用于临床教学中,克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9],不仅增加了课程趣味性,更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加强了医学理论知识纵向和横向的贯通能力及理论结合实践的融合能力,更重要的是,也强化了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10-11]。本研究中,学生一致认为SP 教学法模拟了真实的就诊环境,医学理论知识灵活的渗透到实际场景中,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对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另外,在诊疗活动中给学生示范更具人文关怀的工作态度,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出科考核及下一科室理论考试得分、临床操作考试得分、患者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课堂趣味性评分、自评知识掌握度评分、教学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使用标准化患者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医学生临床诊疗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并对后续的临床工作具有积极的影响。